[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煤氮熱變遷與氮氧化物生成(精)
該商品所屬分類:工業技術 -> 能源與動力工程
【市場價】
777-1128
【優惠價】
486-705
【介質】 book
【ISBN】9787560550565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 出版社:西安交大
  • ISBN:9787560550565
  • 作者:車得福
  • 頁數:382
  • 出版日期:2013-05-01
  • 印刷日期:2013-05-01
  • 包裝:精裝
  • 開本:16開
  • 版次:1
  • 印次:1
  • 字數:455千字
  • 煤的結構**復雜,煤燃燒是劇烈的化學反應,包括氮在內的煤中微量元素在燃燒過程的行為受到許多條件的影響,其產物復雜且多變,要搞清氮在受熱過程的變遷規律談何容易!在車得福教授的帶領下,經與研究生們的共同努力,他們對煤在燃燒、熱解、氣化等過程中燃料氮變遷、轉化及氮氧化物生成方面進行了繫統而深入的研究,取得了許多有價值的研究成果。車得福教授將這些研究成果繫統整理成書,《煤氮熱變遷與氮氧化物生成(精)》相信讀者能從中得到啟迪並撞擊出智慧的火花。這些成果一定會有助於我們**弄清燃煤過程中氮氧化物的生成機理,有助於開發新一代低污染燃燒技術。
  • 車得福主編的《煤氮熱變遷與氮氧化物生成(精) 》內容主要包括原煤中氮元素賦存形態(主要指含氮官 能團)及其受熱後轉化特性、煤在熱解時燃料氮的變遷 與釋放特性、煤在燃燒時燃料氮的變遷與氮氧化物生 成特性、煤氣化條件下燃料氮的變遷與氮氧化物生成 特性、煤模型化合物在熱解和燃燒過程中氮元素的變 遷特性。這些內容有助於進一步理解與掌握煤燃燒過 程氮氧化物生成和排放的機理,有助於降低氮氧化物 生成和排放的新技術的開發。 《煤氮熱變遷與氮氧化物生成(精)》可作為從事 煤燃燒研究的大學教師和研究生參考資料,對能源動 力、環境保護領域內的科研和工程技術人員也有參考 意義。
  • 第l章 概述
    1.1 煤的利用與污染物排放
    1.1.1 煤利用及其主要污染物
    1.1.2 NOx生成一般機理
    1.1.3 N2O生成機理
    1.2 煤中氮元素的熱變遷路徑
    1.2.1 煤氮熱變遷路徑一般描述
    1.2.2 揮發分氮的熱變遷路徑
    1.2.3 焦炭氮的熱變遷路徑
    1.3 燃料型氮氧化物的生成與破壞
    1.3.1 燃料型NOx的生成與破壞
    1.3.2 N2O的生成與破壞
    1.3.3 氮氧化物的前驅物生成特性
    1.3.4 煤氮的綠色回歸
    第2章 煤中氮元素賦存形態及其轉化
    2.1 煤的化學形態
    2.1.1 煤分子結構及其確定方法
    2.1.2 煤中主要官能團
    2.1.3 煤化學結構模型
    2.2 煤中氮含量與賦存形態
    2.2.1 煤中氮含量及其影響因素
    2.2.2 煤中含氮官能團及其確定
    2.3 煤氮賦存形態的轉化
    2.3.1 煤氮賦存形態轉化的主要路徑
    2.3.2 不同溫度煤焦中含氮官能團分布
    2.3.3 含氮官能團的相互轉化
    2.3.3.1 含氮官能團的轉化機理
    2.3.3.2 氧在含氮官能團轉化中的作用
    2.3.3.3 含氮官能團轉化模型
    2.3.4 含氮官能團與NOx及其前驅物的關繫
    第3章 煤熱解時燃料氮的變遷與釋放
    3.1 煤的熱解
    3.1.1 煤的熱解過程
    3.1.2 煤的熱解機理
    3.2 程序升溫熱解中燃料氮的變遷
    3.2.1 程序升溫熱解實驗及其裝置
    3.2.1.1 程序升溫熱解在研究燃料氮變遷中的作用
    3.2.1.2 程序升溫熱解實驗裝置
    3.2.1.3 實驗數據采集與處理方法
    3.2.2 燃料氮在揮發分及其煤焦中分配的比例
    3.2.2.1 煤階的影響
    3.2.2.2 溫度的影響
    3.2.2.3 礦物質的影響
    3.2.2.4 添加劑的作用
    3.2.3含氮氣相產物的生成機理
    3.2.3.1 焦油的形成與分解
    3.2.3.2 HCN和NH3的形成
    3.2.3.3 N2的形成
    3.2.3.4 礦物質及添加劑的影響
    3.2.4 程序升溫熱解焦炭氮的變遷
    3.2.4.1 焦炭氮的變化規律
    3.2.4.2 焦炭氮的賦存形態及其轉化
    3.3 快速熱解中燃料氮的變遷
    3.3.1 快速熱解實驗及其裝置
    3.3.1.1 快速熱解實驗的目的與意義
    3.3.1.2 快速熱解實驗裝置
    3.3.2 快速熱解時燃料氮向揮發分氮的轉化
    3.3.2.1 快速熱解時氮氧化物前驅物的釋放
    3.3.2.2 快速熱解時氮氧化物釋放
    3.3.2.3 N2的生成與釋放
    3.3.3 焦炭氮的變化
    3.3.4 快速熱解時燃料氮的釋放機理
    第4章 煤燃燒時燃料氮的變遷與氮氧化物生成
    4.1 程序升溫燃燒中燃料氮的變遷
    4.1.1 程序升溫燃燒動力學分析
    4.1.2 含氮氣相產物的釋放
    4.1.3 未燃焦及其氮的變化
    4.1.4 煤種的影響
    4.1.5 升溫速率的影響
    4.1.6 氧濃度的影響
    4.1.7 煤中礦物質的影響
    4.1.8 添加劑的效果
    4.1.9 快速熱解焦在程序升溫燃燒中氮的釋放
    4.2 快速燃燒中燃料氮的變遷
    4.2.1 快速燃燒實驗及其裝置
    4.2.2 快速燃燒中含氮氣相產物及其排放特點
    4.2.3 燃燒溫度的影響
    4.2.4 停留時間的影響
    4.2.5 過量空氣繫數的影響
    4.2.6 煤種的影響
    4.2.7 固有礦物質的影響
    4.2.8 外加單一添加劑的影響
    4.2.9 混合添加劑的影響
    4.2.10 粒徑的影響
    4.3 揮發分和焦對氮氧化物生成的相對貢獻
    4.3.1 研究相對貢獻的意義
    4.3.2 實驗裝置及數據處理
    4.3.2.1 實驗裝置及實驗方案
    4.3.2.2 實驗數據處理方法
    4.3.3 揮發分和煤焦單獨燃燒時氮氧化物排放
    4.3.3.1 實驗結果
    4.3.3.2 熱解工藝的影響
    4.3.3.3 礦物質的影響
    4.3.4 揮發分和焦的相對貢獻及其影響因素
    4.4 焦炭和原煤混燒與分別燃燒時NOx生成的差異性
    4.4.1 研究差異性的意義
    4.4.2 實驗方案
    4.4.3 實驗結果及討論
    4.5 揮發分和焦的交互作用及其對NOx排放的影響
    4.5.1 揮發分和焦的交互作用
    4.5.2 交互作用的表征
    4.5.3 實驗結果及討論
    第5章 煤氣化時燃料氮的變遷與氮氧化物生成
    5.1 煤氣化及其產物
    5.1.1 煤氣化過程中氮的變遷
    5.1.2 氣相產物中氮分配的主要影響因素
    5.2 有氧氣化時含氮產物的釋放
    5.2.1 氧濃度的影響
    5.2.2 氣流速率的影響
    5.2.3 氣化溫度的影響
    5.2.4 煤種的影響
    5.2.5 自由基和表面基團
    5.3 煤水蒸氣氣化時含氮氣相產物的釋放
    5.3.1 氣化溫度的影響
    5.3.2 水蒸氣體積分數的影響
    5.3.3 氣流速率的影響
    第6章 煤模型化合物的熱解和燃燒
    6.1 模型化合物的作用和種類
    6.1.1 研究模型化合物的意義
    6.1.2 模型化合物的種類
    6.1.3 模型化合物合成繫統
    6.1.4 模型化合物的物化特性及催化劑負載
    6.2 模型化合物的熱解
    6.2.1 熱解過程中HCN和氮氧化物的釋放
    6.2.2 熱解溫度的影響
    6.2.3 吡啶型和吡咯型模型化合物按不同配比混合的影響
    6.2.4 添加單一礦物質的影響
    6.2.5 添加混合礦物質的影響
    6.2.6 粒度的影響
    6.2.7 熱解過程中N2的釋放
    6.3 模型化合物燃燒時的氮氧化物生成
    6.3.1 燃燒溫度的影響
    6.3.2 吡啶型和吡咯型模型化合物按不同配比混合的影響
    6.3.3 添加單一礦物質的影響
    6.3.4 添加混合礦物質的影響
    6.3.5 粒度的影響
    6.3.6 氧濃度的影響
    附錄 本研究小組相關學術成果列表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