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張其成全解太乙金華宗旨
該商品所屬分類:養生保健 -> 健康百科
【市場價】
328-475
【優惠價】
205-297
【介質】 book
【ISBN】9787508093031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 出版社:華夏
  • ISBN:9787508093031
  • 作者:張其成
  • 頁數:218
  • 出版日期:2018-05-01
  • 印刷日期:2018-05-01
  • 包裝:平裝
  • 開本:16開
  • 版次:1
  • 印次:1
  • 字數:240千字
  • 《太乙金華宗旨》是道家修身養性的書,教人清心寡欲,做一個有智慧、有道德的人。它在養生心法理上強調心神的修煉,因此受到西方心理學家的青睞,稱該書集中了“東方智慧”。 國學大家張其成教授在三十年易道、醫道、丹道的研究基礎上,對《太乙金華宗旨》進行注釋、語譯,對每一章的養生原理和方法做了評述,同時對衛禮賢、榮格有關金丹養生的主要觀點做了介紹。 讀《太乙金華宗旨》,讓你領悟傳統道教的養生之學。 讀《太乙金華宗旨》,讓你獲得如何達到精足、氣滿和神旺的方法。 讀《太乙金華宗旨》,讓你清心寡欲,做一個有智慧、有道德的人。
  • 《太乙金華宗旨》一書,是道家修煉養生的寶典,也是道教仙人呂洞賓長生不老之道的秘笈。道教內丹修煉的一部奇書,不僅闡述了金丹道養生的原理,而且還介紹了金丹道養生的方法。“太乙”是至高無上的稱謂,即指“太乙真炁”。古人雲“太乙含真,天一生水”,人得一則生,失一則死;人無炁則死,魚離水則亡。“金華”就是“金花”“金光”——金花之中隱藏著光,這個光就是先天太乙真炁,是修煉金丹大道達到的最高境界的驗證、“宗旨”這裡指修煉的主要目的和根本原則。
  • 張其成,北京大學哲學博士,北京中醫藥大學管理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兼職教授,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國學院課程特邀教授、北京中易國學院院長。國際易學聯合會常務理事,中國老子道家文化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中醫藥學會分會主任委員。中央電視臺、鳳凰衛視、北京衛視等有關欄目主講人。 出身於非物質文化遺產——“張一帖”世醫家庭, 其父李濟仁為我國首屆國醫大師,師從易學泰鬥朱伯昆。1992年主編我國第一部《易學大辭典》;1994年主編我國第一部《易經應用大百科》;1997年首創“易道主干”說,以“易”融貫儒道佛醫;1999年主編《易學文化叢書》;2003年最早在北大為企業家講授國學,研發“修心開智管理繫統”;2004年建立第一個個人國學網站,主編第一部國家級規劃教材《中醫哲學基礎》,開設第一期企業家國學修煉營;2005年建立第一個導師制書院,首次創建“國學心智管理模式”、“五行識人用人繫統”;2006年倡導“國學養生”,創立“三寶五心養生法”;2008年主編第一部國家級研究生教材《中國傳統文化概論》,創建全國唯一的師帶徒式國學院,被譽為“國學修心第一人”。主要著作:《張其成講讀周易》繫列《張其成講讀黃帝內經》《張其成講讀老子》《修心養生》《五行識人》等。
  • 上 篇 太乙金華宗旨

    第一章 天心 003
    天心:煉內丹*玄妙*緊要的關竅
    太乙金華:人的先天真炁如同金花之光
    回光:逆向注想天心的方法
    第二章 元神識神 016
    元神:人的“本來面目”,長生的本源
    識神:人生下來後逐漸積累的“知識”
    魂魄:元神和識神的體現
    第三章 回光守中 024
    回光:金丹功法的秘旨
    守中:意念集中在天心
    觀鼻法:實用而簡單的回光守中之法
    第四章 回光調息 034
    調息:克服妄念、繫住心意的好方法
    數息法:拴住心猿意馬
    聽息法:聽心,防止心念外馳
    靜心:調息的目的
    第五章 回光差謬 040
    不用心:放不下雜念,放任其自流
    多用心:過分克制自己而失其自然
    第六章 回光證驗 043
    入靜之初——金華乍吐
    入靜之中——金華正放
    入靜之深——金華大凝
    第七章 回光活法 048
    “隨時隨地隨事”修煉法:回光修煉的靈活方法
    在日常生活中修煉,不廢棄正業
    第八章 逍遙訣 050
    無為而為:大道的要領
    頓法:高層次的金丹功法
    兩眼:煉養的樞機
    第九章 百日築基 064
    築基:內丹修煉的準備階段
    煉己:築基的關鍵
    煉己的方法:斷除聲色,使耳目歸於清淨
    第十章 性光識光 067
    性光:先天之光,修煉回光功夫的目的
    識光:後天之光,需要返還
    第十一章 坎離交媾 072
    坎離交媾:內丹三關修煉的**關
    坎離交媾的目的:煉精化氣
    坎離交媾的方法:貫通任督二脈,打通小周天
    坎離交媾的修煉要求:收回視聽、自然虛空
    第十二章 周天 074
    小周天:坎離交媾的有為階段
    大周天:從乾坤交媾的有為過渡到無為階段
    活子時:小周天中一陽隨時而生之時
    正子時:大周天中金丹大藥將生之時
    第十三章 勸世歌 080
    金華大道的理論基礎:《易經》和《老子》
    金丹養生的關鍵:忘卻意識
    珍惜光陰、堅持不懈,金華大丹自成

    下 篇 內丹養生大法
    第十四章 萬古丹經王 087
    魏伯陽與《周易參同契》:丹經之祖,煉丹修仙大法
    煉丹的三大基本要素:爐鼎、藥物、火候
    第十五章 內丹修煉的門派 101
    內丹養生學說的形成
    鐘呂——內丹學的開山祖師
    內丹學的各大門派:“五派”與“三元”
    第十六章 內丹修煉的原理 116
    性命雙修:從有限的自我返回無限的道體
    逆轉陰陽:返本還源“順則凡,逆則仙,隻在其中顛倒顛”
    致虛守靜:身心合一,逆轉陰陽的**途徑
    第十七章 內丹修煉的程序 123
    百日築基:內丹修煉的準備階段
    煉精化氣:小周天,內丹修煉的第二階段
    煉氣化神:大周天,內丹修煉的第三階段
    煉神還虛:上關,內丹修煉的第四階段
    第十八章 內丹修煉的層次 133
    法有三成(乘),修持在人,功成隨分
    正道、旁門與邪法:自然無為是養生的根本
    旁門九品:中國古代養生方法分類大全
    第十九章 內丹修煉與止觀雙修 138

    附 錄
    衛禮賢論金丹養生 143
    榮格論金丹養生 151
    《周易參同契》原文 165
    《太乙金華宗旨》序跋 183
    《太乙金華宗旨》闡幽問答 190
    柳華陽《慧命經》節選 216
  • 第四章 回光調息 呂帝曰:宗旨隻要純心行去,不求驗而驗自至。大約初機病痛,昏沉、散亂,二種盡之。卻此有機竅,無過寄心於息。息者,自心也。自心為息,心一動,而卻有氣,氣本心之化也。吾人念至速,霎頃一妄念,即一呼吸應之。故內呼吸與外呼吸,如聲響之相隨,一日有幾萬息,即有幾萬妄念。神明漏盡,如木槁灰死矣。然則欲無念乎?不能無念也;欲無息乎?不能無息也。莫若即其病而為藥,則心息相依是已。
    故回光必兼之調息,此法全用耳光。一是目光,一是耳光。目光者,外日月交光也;耳光者,內日月交精也。然精即光之凝定處,同出而異名也。故聰明總一靈光而已。
    坐時用目垂簾後,定個準則便放下。然竟放下,又恐不能,即存心於聽息。息之出入,不可使耳聞,聽惟聽其無聲也。一有聲,便粗浮而不入細,即耐心輕輕微微些,愈放愈微,愈微愈靜,久之,忽然微者遽斷,此則真息現前,而心體可識矣。蓋心細則息細,心一則動炁也;息細則心細,炁一則動心也。定心必先之養炁者,亦以心無處入手,故緣炁為之端倪,所謂純炁之守也a。
    子輩不明動字,動者以線索牽動言,即制b字之別名也。即可以奔趨使之動,獨不可以純靜使之寧乎?此大聖人視心炁之交,而善立方便,以惠後人也。
    丹書雲:“雞能抱卵心常聽。”此要妙訣也。蓋雞之所以能生卵者,以暖氣也。暖氣止能溫其殼,不能入其中,則以心引炁入。其聽也,一心注焉。心入則氣入,得暖氣而生矣。故母雞雖有時出外,而常作側耳勢,其視之所注未常少間也。神之所注未嘗少間,即暖氣亦晝夜無間,而神活矣。神活者,由其心之先死也。人能死心,元神即活。死心非枯槁之謂,乃專一不分之謂也。佛雲:“置心一處,無事不辦。”心易走,即以炁純之;炁易粗,即以心細之。如此而心焉有不定者乎? 大約昏沉、散亂二病,隻要靜功,日日無間,自有大休息處。若不靜坐時,雖有散亂,亦不自知。既知散亂,即是卻散亂之機也。昏沉而不知,與昏昏沉而知,相去奚啻千裡!不知之昏沉,真昏沉也;知之昏沉,非全昏沉也,清明在是矣。
    散亂者,神馳也;昏沉者,神未清也。散亂易治,昏沉難醫。譬之病焉,有痛有癢者,藥之可也。昏沉,則麻木不仁之癥也。散者可以收之,亂者可以整之,若昏沉,則蠢蠢焉,冥冥焉。散亂尚有方所,至昏沉全是魄用事也。散亂尚有魂在,至昏沉則純陰為主矣。
    靜坐時欲睡去,便是昏沉。卻昏沉,隻在調息。息即口鼻出入之息,雖非真息,而真息之出入,亦於此寄焉。凡坐須要靜心純炁。心何以靜?用在息上。息之出入,惟心自知,不可使耳聞。不聞則細,細則清;聞則氣粗,粗則濁,濁則昏沉而欲睡,自然之理也。雖然心用在息上,又要善會用,亦是不用之用,隻要微微照聽可耳。此句有微義。何謂照?即眼光自照,目惟內視而不外視。不外視而惺然者,即內視也,非實有內視。何謂聽?即耳光自聽,耳惟內聽而不外聽。不外聽而惺然者,即內聽也,非實有內聽。聽者聽其無聲,視者視其無形。目不外視,耳不外聽,則閉而欲內馳。惟內視內聽,則既不外走,又不內馳,而中不錯沉矣,此即日月交精交光也。
    昏沉欲睡,即起散步,神清再坐。清晨有暇,坐一炷香為妙。過午人事多擾,易落昏沉,然亦不必限定一炷香,隻要諸緣放下,靜坐片時,久久便有入頭,不落昏沉睡矣c。
    【譯文】 呂祖說:隻要按照《宗旨》專心去修行,不要刻意追求效驗,效驗自然會到來。大概初學這種功法時,*容易犯的毛病不外乎昏沉和散亂兩種。補救的方法也有訣竅,那就是將心念集中在“息”上。“息”由“自”和“心”兩個字組成,所以說息(呼吸)來源於心。心一動就立即有了氣,氣本來是由心所化生的。我們的念頭來得**快,一剎那間就會生出一個妄念,就有一次呼吸與它相應。所以內呼吸(心動)和外呼吸(息)就像聲音和回響一樣相互呼應,**之中有幾萬次呼吸,就有幾萬個妄念。人的神明一旦耗盡,*終就會成為槁木死灰。既然如此,那麼可以干脆不產生念頭嗎?那是不可能的。可以干脆不去呼吸嗎?那也是不可能的。所以不如對癥下藥,將心和息相互聯繫、相互統一起來。
    所以在回光時,必須要兼顧調息,調息功法全用耳光。回光之法,一是眼光,一是耳光。眼光在外,相當於日月交光;耳光在內,相當於日月交精。而精就是光的凝定狀態,兩者實際上是同一起源,隻是名稱不同。所以耳聰和目明,都是同一個靈光的作用而已。
    靜坐時,先垂下眼簾,用眼睛定個準則,然後就將它放下。但要把它全部放下,恐怕也做不到,那就專心聽呼吸。但不能讓耳朵聽到呼吸的出入之聲,隻是去聽呼吸的無聲狀態。一旦有了聲,那就說明氣息太粗太浮,還沒有入細,必須耐心地把呼吸放輕放微,越放輕就越微,越微就越靜,久而久之,忽然連那細微的氣息也陡然不見了。這時,真息就出現在面前,心的本來面目就能識別了。因為心一細,氣息也會跟著細,心念專一就可以調動真氣;氣息一細,心也會跟著細,氣息專一就可以調動心神。在定心之前首先要養氣,也就是要從無心處入手,所以調氣就成為定心的開端,這就叫作“純氣之守”。
    後輩往往不理解“動”的含義,如果拿線索牽動來做比喻,“動”就是“掣”的別名。既然可以用線索拉著它奔跑,使它動起來,為什麼就不可以用純靜來使它安定下來呢?這是大聖人觀察到心與氣的交互作用,從而總結出這一簡便法門,用以惠賜後人。
    丹書上說:“雞能抱卵心常聽。”這是一句妙訣。母雞之所以能孵蛋,是因為用的是暖氣。但是,暖氣隻能去暖蛋殼而不能進入蛋中,隻能用心念把暖氣引進去。母雞抱蛋時專心傾聽,實際上就是集中心念。心念進入了,氣也隨著進入了,蛋得到了暖氣,於是生育出小雞。母雞孵蛋時期,雖然有時也出來走走,但卻經常做側耳傾聽的姿勢,可見母雞專注於神是一刻也沒有間斷的。正因為神一刻也沒有間斷,所以晝夜之間暖氣也一刻沒有停止,這樣神就活了。神活是由於心先死了。如果人真能先死其心,元神也就活了。這裡所講的死心,不是使心枯槁而死,而是使心專一不二。佛家常說:“置心一處,無事不辦。”心容易動,就用氣來使它安定;氣容易粗,就用心來使它微細。這樣煉下去,心難道還會定不下來嗎? 大體上昏沉和散亂這兩種毛病,隻要靜坐功夫每天不間斷,自然會有大的改變。如果不去靜坐,即使有散亂毛病,自己也不知道。意識到自己有散亂毛病,那恰是克服散亂的開始了。昏沉而不自知與昏沉而能自知,兩者相比,相差何止千裡!不自知的昏沉,是真正的昏沉;自知的昏沉,還不是**昏沉,還有幾分清楚在裡邊。
    散亂,是神的外馳;昏沉,是神不清明。散亂易治,昏沉難醫。這好比生病一樣,散亂就好比有痛、有癢的病癥,隻要用藥物就可以治好,而昏沉,好比是一種麻木不仁的病癥,不大好治。散者可以收攏,亂者可以去整理,而昏沉,則是蠢蠢冥冥、渾渾噩噩。散亂還有個下手之處,而昏沉則全是魄在那裡操縱。散亂時,魂還在起作用;昏沉時,則純是陰氣(魄)在起**作用。
    靜坐時昏昏欲睡,那就是昏沉的表現。克服昏沉的辦法就是調息。息,就是從口鼻呼吸出入之氣,雖然不是真息,但真息的出入,卻寄托在這一呼一吸之中。靜坐時,一定要靜心純氣。心怎樣靜?就是要在息上下功夫。息的出入,隻有心知道,不能讓耳朵聽見。耳朵聽不見,就表明息細了,息一細,氣就清了;耳朵聽得見,息就粗了,息一粗,氣就濁了,氣濁了,當然就會昏沉而想睡,這是很自然的道理。雖然把心用在息上,但還要善用會用。善用是一種不用之用,不要過於執著,隻要微微照聽就可以了。這句話裡有微言大義。怎樣去照?就是眼光自照,兩眼隻向內視而不向外視。眼睛不外視而惺然清明,那就是內視了,而不是真的向裡面看。怎樣去聽?就是耳光自聽,兩耳隻向內聽而不向外聽。耳朵不外聽而惺然清明,那就是內聽了,而不是真的向裡面聽。聽是聽其無聲,視是視其無形。如果隻是目不外視,耳不外聽,那麼心神還會閉塞而欲望內馳。隻有做到內視、內聽,纔能既不外洩,又不內馳,中又不昏沉了。這就是所謂的日月交精和交光。
    昏沉欲睡時,就應當起來散散步,等到神清之後再靜坐。清晨如有空暇,*好能靜坐一炷香的工夫。中午以後,人事紛繁擾亂,容易昏沉,不一定非得坐一炷香的時間不可,隻要把各種雜念塵緣放下,專心靜坐片刻,久而久之就會有所收獲,就不會昏沉欲睡了。
    【注釋】 a閔一得注:“調息用耳光,秘法也。然有耳聾一輩,息之粗細不得聞,奈何?是當體之以覺。蓋以氣由心化,心無形,其粗其細,不易覺。氣則無質而尚有跡,可體覺也。跡粗則加靜其心,心靜則跡自細,而息已微矣。跡造至無,則息已造真息矣。較用耳光,得調*速。故古有調息不若調心之妙用也。年老耳聾之人,舍是體覺一訣,此步功夫,終難入夠也。況覺乃性精,跡乃命末,是亦有性命相顧之義。先師太虛翁曾為高海留言之,謹采以補祖示之所未及。” b制:《道藏續編》本作“掣”。
    c慧本注:“此章大義:言回光之要,在於調息。蓋工夫進一步,道理深一層,學者當回光時,便心息相依,以防昏沉散亂之患。原祖師恐初學之人坐時,纔一垂簾,妄念紛纭,心馳難治,故教人須用調息工夫,繫住心意,以杜神氣外馳。因息從心生,息之不調,皆由心浮。法宜先使一呼一吸,微微出入,不使耳聞,心中默識息數,若心忘其息之出入數目,即是心外馳矣,即提住此心。使耳不專聽,或是眼不顧鼻梁間,亦是心外馳矣。或是睡覺至也,此即為境入昏沉,即當整理精神。垂簾顧鼻,使口不含住,牙不咬緊,亦是心外馳也,急急含住、咬著。此為五官聽於心。而神又須依乎氣,方是心息相依。如此不過旬餘日工夫,則心息自然相忘相翕,不必數而息自調矣。息調,則昏沉散亂之病自稀矣。” 【解讀】 本章重點論述了調息法。回光的關鍵在於調息,因為在煉“回光”功時,*容易犯昏沉和散亂的毛病,而克服這兩種毛病的*有效辦法就是調息。初煉此法的人,開始靜坐時,雖然一心想放下雜念妄念,可是剛垂下眼簾,各種妄念就紛纭而來,心神外馳難以駕馭,這時調息就是一種克服妄念、繫住心意的好方法。因為“息”與“心”有密切的關繫,息是從心所生的,“息”字從“自”從“心”,“自”就是“鼻”,心一動就有氣,氣從鼻出就是息,因此調息就可以克服心氣浮動。
    調息法分為兩種,一種是數息法,一種是聽息法。數息法就是靜坐時,心中默默數著呼吸的次數,如果忘了呼吸的次數,就說明心念外馳了,這時需要重新提起精神,默數呼吸。
    一呼一吸為一息,心隨著呼吸數息,可以從一數到十、周而復始地數,也可以從一開始一直數下去。這樣的數息法,能拴住“心猿意馬”。神不外馳,氣不粗,心寧靜,達到心息相依、心息和諧的境界。聽息法表面上看是讓耳朵聽自己的呼吸,實際上是使呼吸微微出入,不讓耳朵聽到呼吸的聲音,如果聽到呼吸的聲音,那就說明心念外馳了,所以聽息實際上是聽心。無論是數息還是聽息,都是使心神不外馳、不散亂的方法。本章調息主要采用後者。調息還有其他五官要求,如眼簾下垂(以看到鼻尖為度),口唇閉攏,牙關咬緊,舌舐上齶。否則也是心神外馳的表現。五官皆聽命於心,反之,五官的調整也可收斂心神。如此修煉,則不但可以治心神散亂之病,而且也可以治心神昏沉之病。
    閔一得說:“調息用耳光,秘法也。然有耳聾一輩,息之粗細不得聞,奈何?是當體之以覺……年老耳聾之人,舍是體覺一訣,此步功夫,終難入夠也。”這是對聽息法的心得體會,可見所謂聽息並不是用耳朵去聽呼吸的聲音,而是要用心去覺察、去體悟。因為心無形,不能覺察是粗是細,但由心所化生的氣息,雖無質而尚有跡,可以去體悟覺察。一旦發現跡粗就要使心清淨,心清靜則跡就細微,息也就自然細微了。所以古人有“調息不若調心”的妙用。“覺”是性的精髓,“跡”是命的表現,兼顧了“覺”和“跡”,也就兼顧了性和命。這也是性命雙修的方法之一。
    由此可見,調息隻是一種手段,靜心纔是目的。
    本章第四段中“即可以奔趨使之動,獨不可以純靜使之寧乎?”這兩句話是一正一反,一說動,一說靜。呂祖比喻拉繩索:“用線索拉著它奔跑,使它動起來,為什麼就不可以用純靜來使它安定下來呢?”前面說動,後面說靜是相對而言。但日本譯者的譯文中與此相反,說“不能停止其動的”,把問號當作句號譯出了。在此次“今譯”中已改正過來。
    照聽——回光返照,就是守中抱一。回光返照有兩說,有的主張守兩眼間,有的主張守下丹田。我認為不能太拘泥,要活用,初可守下丹田,炁升乾鼎,可守玄關。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