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兒童的人格教育(精)/世界教育名著譯叢
該商品所屬分類:心理學 -> 兒童心理健康
【市場價】
387-560
【優惠價】
242-350
【介質】 book
【ISBN】9787208121027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 出版社:上海人民
  • ISBN:9787208121027
  • 作者:(奧)阿爾弗雷德·阿德勒|譯者:彭正梅//彭莉莉
  • 頁數:189
  • 出版日期:2014-03-01
  • 印刷日期:2017-01-01
  • 包裝:精裝
  • 開本:32開
  • 版次:3
  • 印次:2
  • 字數:135千字
  •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編著的《兒童的人格教育》一書是世界教育名著譯叢中的一本。作者阿爾弗雷德·阿德勒(1870-1937 )是奧地利的心理學家和精神病理學家,個體心理學派的創始人,提出了關於人的自卑感的理論。這本書是他為家長和教師而作的。他們會從這本書對兒童心理生活的新的洞見中獲益匪淺。
  • 在《兒童的人格教育》一書中,作者阿爾弗雷德 ·阿德勒通過對當時的教育制度的評估,批駁了陳腐 的教育觀念,提出了全新的教改方案,並從家長、教 師、學生何社會的角度對有關問題進行了分析。
  •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人格的統一性
    第三章 追求優越及其對教育的意義
    第四章 追求優越感的引導
    第五章 自卑情結
    第六章 兒童的成長:防止自卑情結
    第七章 社會情感和兒童成長的障礙:兒童在家庭中的地位
    第八章 孩子在家庭的位置:兒童的心理處境及其矯正
    第九章 作為準備性測試的新環境
    第十章 孩子在學校
    第十一章 外在環境對兒童成長的影響
    第十二章 青春期和性教育
    第十三章 教育的失誤
    第十四章 對父母的教育
    附錄1 個體心理問卷
    附錄2 五個孩子的案例及其評論
  • 兒童的心理生活是件奇妙的事。無論我們接觸到 哪一點,都引人人勝,令人著迷。*為重要的也許就 是這樣一個事實,即如果我們想要理解兒童的某一特 定行為,就必須首先了解其總體的生活史。兒童的每 個活動都是他總體生活和整體人格的表達,不了解行 為中隱蔽的生活背景就無從理解他所做的事。我們把 這種現像稱為人格的統一性。
    人格統一性的發展就是行動和行為手段協調成為 一個單一的模式。這種發展從童年就開始了。生活的 要求迫使兒童整合和統一自己的反應,而他對不同情 境的統一的反應方式不僅構成了兒童的性格,而且還 使他所有的行動個性化,從而與其他兒童相區別。
    *大多數的心理學派通常都忽視了人格的統一性 ,或即使沒有**忽視,但也沒有予以應有的重視。
    結果,這些心理學理論或精神病學實踐,經常把一個 特定手勢或特定的表達孤立開來,似乎它們是一個獨 立的整體。有時,這種表達或手勢被稱為一種情結, 其假設是,它們可以從個體的其他活動中被分割開來 。這樣的做法就像從一個完整的旋律中抽出一個音符 ,然後試圖脫離組成旋律的其他音符來理解這個音符 的意義。這種做法顯然欠妥,但卻相當普遍。
    個體心理學認為,自己應該站出來反對這種廣為 流行的錯誤做法。特別是這種做法涉入兒童教育,會 造成不小的危害。這在關於兒童懲罰的理論中尤為明 顯。如果兒童做了招致懲罰的事情,通常將會發生什 麼呢?的確,人們通常會考慮到兒童人格留給人們的 總體印像,不過,懲罰對兒童常常是弊大於利。因為 如果這個兒童經常犯此錯誤,教師或家長就會先入為 主地認為他屢教不改。相反,如果這個兒童其他方面 表現良好,那麼,人們通常會由於這種總體的好印像 而不會那麼嚴厲地處置這個犯錯誤的兒童。不過,這 兩種情況都沒有觸及問題的根源,即在全面理解兒童 人格統一性的基礎上,探討這種犯錯誤的情況是如何 發生的。這有點像脫離整個旋律的背景來理解某一單 個音符的含義。
    如果我們問一個兒童他為什麼懶惰,那麼,我們 就不要期望他能夠認識到我們想知道的根本原因;同 樣,我們也不要期望一個兒童會告訴我他為什麼撒謊 。幾千年來,深諳人性的偉大的蘇格拉底的話一直縈 繞耳邊:“認識自己是多麼地困難!”同樣理由,我 們怎麼能期望一個孩子能夠回答這樣如此復雜的問題 呢?回答這些問題對於心理學家也是勉為其難。了解 個體某一行為表達的意義的前提是,我們要有方法能 夠認識他的整體人格。這個辦法不是要去描述兒童做 了什麼和如何去做,而是要理解兒童對面臨的任務所 采取的態度。
    下面這個例子將會說明,了解兒童整體的生活背 景是多麼的重要。一個13歲的男孩有兩個妹妹。5歲 前,他是家裡**的孩子,並且度過了這段美好的時 光,直到他妹妹出生。在這段時間,他周圍的每一個 人都樂於滿足他的每一個要求。毫無疑問,媽媽** 寵愛他。爸爸脾氣好,愛安靜,兒子依賴他,他感到 高興。孩子自然對媽媽*為親近些,因為爸爸是個軍 官,經常不在家。他的母親是一個聰明善良的女人。
    她總是試圖滿足這個既依賴而又固執的兒子的每一個 心血來潮的要求。不過,當這個兒子表現出沒有教養 和脅迫性的態度和動作時,媽媽也經常感到生氣。於 是,母子關繫也出現了緊張。這首先表現在他的兒子 總是試圖支配他的母親,對她專橫霸道,發號施令, 一句話,他總是以各種討厭的方式,隨時隨地尋求引 人注目。
    雖然這個孩子給他媽媽制造了很多麻煩,但他的 本性並不太壞。因此,媽媽還是依從他討厭的態度和 行為,還是幫他整理衣服,輔導功課。這個孩子總是 相信,他的媽媽會幫他解決任何他面臨的困難。毫無 疑問,他也是個聰明的孩子,也像一般的兒童一樣受 到良好的教育。直到8歲那年,他在小學的成績還相 當不錯。這時候他發生了一些明顯的變化,使得父母 對他難以忍受。他自暴自棄,無所用心,懶散拖沓, 常使他媽媽盛怒不已。一旦媽媽沒有給他想要的東西 ,他就扯媽媽的頭發,不讓媽媽片刻安寧,擰她耳朵 ,掰她的手指。他拒*改正自己的行為方式,他的妹 妹越大,他愈加固守自己的行為模式。小妹妹很快就 成為他的捉弄目標。雖然他還不至於傷害妹妹,但是 他的嫉妒之心是顯而易見的。他的惡劣行為開始於他 妹妹的誕生,因為從那時開始,妹妹成了家裡的關注 焦點。
    需要特別強調的是,當一個孩子的行為變壞,或 出現了新的令人不快的跡像時,我們不僅要注意這種 行為開始出現的時間,還要注意它產生的原因。這裡 使用“原因”一詞時應該小心,因為我們一般不會認 識到,一個妹妹的出生會是一個哥哥成為問題兒童的 原因。但這種情況卻經常發生。其原因在於這個哥哥 對妹妹出生這件事的態度有問題。自然,這不是嚴格 意義上的物理學因果關繫,因為我們*不能聲稱,一 個孩子的行為之所以變壞,必然是因為另一個孩子的 出生。但我們可以宣稱,落向地面的石頭必然會以一 定的方向和一定的速度下落。而個體心理學所作的研 究使我們有權宣稱,在心理“下落”方面,嚴格意義 上的因果關繫並不起作用,而是那些不時產生的大大 小小的錯誤在起作用。這些錯誤將會影響個體的未來 成長。
    P14-17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