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經學視野下的史記與周易春秋
該商品所屬分類:工具書 -> 百科全書/年鋻
【市場價】
172-251
【優惠價】
108-157
【介質】 book
【ISBN】9787567619999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 出版社:安徽師大
  • ISBN:9787567619999
  • 作者:葉文舉
  • 頁數:169
  • 出版日期:2015-05-01
  • 印刷日期:2015-05-01
  • 包裝:平裝
  • 開本:16開
  • 版次:1
  • 印次:1
  • 字數:200千字
  • 葉文舉編著的《經學視野下的史記與周易春秋》在經學視野下將《史記》與《周易》、《史記》與《春秋》對照分析,提出《史記》“觀古今之變”“協古今之變”“通古今之變”和《周易》“變易”“易簡”“不易”三個層次之間有著對應的關繫。孔子作《春秋》“上明三王之道”“辯是非,故長於治人”“我欲載之空言,不如見之於行事之深切著明也”,司馬遷修《史記》則表現對王道核心的“德”“禮”的推崇,其動機也是為“述往事,思來者”,能夠“於序事中寓論斷”。一言以蔽之,司馬遷修史是為了“紹明世,正《易傳》,繼《春秋》”,《史記》以演變的歷史和人物的活動為載體記錄了太史公的學術思想,實際上是一部特殊形態的經學著作。本書可供經學與史學思想研究者閱讀參考。
  • 《經學視野下的史記與周易春秋》由葉文舉編著 。 司馬遷在《司馬相如列傳》論贊中寫道:“《春 秋》推見至隱,《易》本隱之以顯。”太史公認為《 春秋》與《周易》之間有著深層的內在關繫。而司馬 遷本人認為自己撰寫的《史記》是要“紹明世,正《 易傳》,繼《春秋》”(《太史公自序》)。從學術 思想而言,《史記》與《周易》《春秋》之間存在著 深層的內在聯繫,受到了《周易》《春秋》的深刻影 響。 司馬遷的易學思想繼承父親司馬談的家學淵源, 而司馬談受教於注重大誼主旨的楊何易學,在司馬遷 身上能夠看到楊氏易學的影子。《史記》“通古今之 變”的修史宗旨,接受了《周易》“通變”思想的影 響,其“觀古今之變”“協古今之變”“通古今之變 ”和《周易》“變易”“易簡”“不易”三個層次之 間保持著對應的關繫。司馬遷通過歷史事件的記載鮮 明地透露歷史“長於變”及“其所由來者漸矣”的漸 變思想,提出考察歷史要“見盛觀衰”。司馬遷接受 《周易》“終則有始”的思想,提出認識歷史要“綜 其終始”,《史記》甚至帶有歷史循環論的色彩。受 到《易經》卜筮傳統的濡染,《史記》記錄了諸多的 卜筮、相事,而且司馬遷都表示了信服的態度。當然 在卜筮之外,太史公更相信德性的重要性,也反映司 馬遷在天命與人事兩者關繫認識上的矛盾。《太史公 自序》提出“《易》著天地陰陽四時五行”,司馬遷 在《天官書》中探討了天運之變與人事變動之間的關 繫,有“天人感應”的傾向,但同時也強調德性在天 人關繫上的重要性。在人生觀上,《史記》所表現出 的“立功名於天下”“見幾而作”“謙讓”“進退盈 縮,與時變化”等人生的諸多品格在《周易》思想中 都能找到深刻影響的因素。《外戚世家》所提出的“ 《易》基《乾》《坤》”觀念對司馬遷夫婦倫理觀影 響甚大,從王朝政治的角度來說,夫婦關繫處理得當 與否是國家興衰的重要因素。《周易》“致天下之民 ,聚天下之貨”的交換觀念對《史記》的經濟思想影 響甚大,這在《貨殖列傳》《平準書》等傳記中有鮮 明的反映,但司馬遷在當代功利性非常濃重的情境下 ,又提出了“以禮義防於利”。《周易》“同歸而殊 途,一致而百慮”的思想又成為《史記》論學、論治 、論術的重要方式,同時《史記》運用較為繁富的《 易》語來評價歷史事件或人物,《周易》的憂患意識 也滲透在司馬遷《史記》的編撰過程之中。司馬遷從 《周易》中吸收營養,形成自己的獨特史觀。 司馬遷以孔子作《春秋》的使命感來要求自己編 撰《史記》,其在《太史公自序》中所提出的關於《 春秋》的一些觀念在《史記》文本中都有鮮明的體現 ,並在此基礎上有所發展。《春秋》“上明三王之道 ”,在《史記》中表現為對王道核心的“德”“禮” 的推崇,特別是司馬遷提出“親民”“禮讓”在政治 生活中的重要性,表明司馬遷以儒家為主的思想基調 。司馬遷認為《春秋》“辯是非,故長於治”,《史 記》繼承《春秋》經世致用的思想,其“勸善懲惡” 的理念、“刺譏”的精神,都表明《史記》的編撰是 “述往事,思來者”,可以成為“百王大法”。司馬 遷繼承《春秋》“一字寓褒貶”“微言大義”的筆法 並加以發展,尤其從“君子日”形式到“太史公日” 形式的發展,在傳中人物的安排以及篇目的設置上, 《史記》表現出子書的鮮明特性。司馬遷認為孔子作 《春秋》“欲載之空言,不如見之於行事之深切著明 也”,在敘事中有所寄托,但《春秋》敘事較為簡單 ,《史記》在紀事上更為繁富。更為重要的是,司馬 遷思想主要寄托在紀事之中,形成了“於序事中寓論 斷”的特點:敘小事,以見大處;實錄其言行,以見 其人;以事例對比,彰顯其旨;重點人物與事件不斷 關注;“重言”使用;借助傳中其他人物的言語來評 價人物;等等。這形成其“於序事中寓論斷”的多重 具體方式。相對於《春秋》而言,司馬遷的《史記》 個人主體性更強,主要原因是“發憤以抒情”思想的 滲透。 從司馬遷“紹明世,正《易傳》,繼《春秋》” 的作史目的來看,《史記》的精神主要是受儒家思想 的影響。《史記》實際上是一部特殊形態的思想著作 (經書)。它秉承先秦的學術傳統,整合百家思想, 自鑄偉辭,以演變的歷史和人物的活動為載體,以文 學的樣式為表現手段,闡明關於治亂規律的認識和對 天人之際的反思。
  • 摘要
    緒論
    上篇 《史記》與《周易》
    第一章 《史記》與正《易傳卜兼論司馬遷的易學淵源
    第二章 《周易》對《史記》“通古今之變”修史宗旨的影響
    一、“變易”與“觀古今之變”
    二、“易簡”與“協古今之變”
    三、“不易”與“通古今之變”
    四、餘論
    第三章 《周易》對《史記》“究天人之際”修史宗旨的影響
    一、“蓋若遵厭兆祥”——《周易》與《史記》的卜筮
    二、“與政事俯仰,*近天人之符”——《周易》與《史記》中的星氣、天官
    第四章 《周易》對《史記》人事活動記載的影響
    一、“進退盈縮,與時變化”——《史記》人生觀與《周易》
    二、“《易》基《乾》《坤》”——《周易》與《史記》夫婦倫理觀
    三、“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周易》與《史記》經濟思想
    第五章 《史記》評價歷史事件或人物所用《周易》法與《周易》語考
    下篇 《史記》與《春秋》
    第六章 《史記》與“繼《春秋》”——兼論司馬遷的《春秋》學思想
    第七章 《春秋》“上明三王之道”及其對《史記》的影響
    一、《史記》之前關涉“王道”的學術史考察
    二、《史記》所受《春秋》“王道”思想影響之一:非“武”
    三、《史記》所受《春秋》“王道”思想影響之二:重“德”
    四、《史記》所受《春秋》“王道”思想影響之三:尊“禮”
    第八章 從“辯是非。故長於治人”到“述往事,思來者”——《史記》對《春秋》著史動機的繼承與發展
    一、“勸善”“懲惡”的思想
    二、“刺譏”精神的繼承
    三、“刺譏”之外:美化
    第九章 從“微言大義”到“成一家之言”——《史記》所潛藏的子書特性
    一、《史記》對於《春秋》“一字寓褒貶”的繼承與發展
    二、從“君子日”等形式的沿襲到“太史公日”形式的發展
    三、《史記》傳中人物的安排帶有子書所表現的思想因素
    四、《史記》篇目的設置一定程度上也能體現出其思想的內涵
    第十章 從“我欲載之空言,不如見之於行事之深切著明也”到“於序事中寓論斷”——《史記》對《春秋》著史方法的傳承與發展
    一、敘小事,以見大處
    二、實錄其言行,以見其人
    三、以事例對比,彰顯其旨
    四、重點人物或事件的不斷關注,以明太史公之立場
    五、“重言”的頻繁使用,藉以彰顯自己的思想情感
    六、借助傳中其他人物的言語來評價人物
    第十一章 《史記》對《春秋》其他方面的發展
    一、“發憤以抒情”的滲透
    二、五體架構:修史體例的改變
    結語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