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談天說地/地球大視野叢書
該商品所屬分類:科普讀物 -> 百科知識
【市場價】
257-374
【優惠價】
161-234
【介質】 book
【ISBN】9787507540055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 出版社:華文
  • ISBN:9787507540055
  • 作者:陶世龍|主編:夏國治//李道桴
  • 頁數:150
  • 出版日期:2013-06-01
  • 印刷日期:2013-06-01
  • 包裝:平裝
  • 開本:16開
  • 版次:1
  • 印次:1
  • 字數:110千字
  • 陶世龍所著的《談天說地(地球大視野叢書)》以地質學的時空觀為視角,將現代科學技術探天測地得到的成果, 用於說明自然與人的關繫,說明**的地球環境,隻不過是地球這個繫統暫 時保持相對平衡的產物。告訴人們,有了科學的武裝,地球的變化是可以認 識的,同時也提醒人們必須遵守自然的客觀規律。希望本書能有助於糾正一 些因缺少地球科學知識而產生的錯誤觀念,提高對維護人類生存環境和應對 正在發生、將要發生的事變的能力。
  • 陶世龍所著的《談天說地(地球大視野叢書)》 針對當前人們在認識地球科學方面存在的一些誤區, 抓住與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密切相關的一些熱 點問題,《談天說地(地球大視野叢書)》通過自問 自答,講述引人入勝的典型事例、故事,采用或比擬 、或討論思辨等寫作手法,在向人們普及地球科學知 識的同時,還告訴人們怎樣用科學的思想、科學的方 法,去觀察問題、處理問題,是科普叢書中的一支奇 葩。
  • 前言
    第一章 從天談起
    青天的秘密——認識自然之天
    大氣圈——地球真正的外殼
    無形的甲冑
    天高並非任鳥飛
    第二章 地心之謎
    儒勒·凡爾納一次失敗的幻想
    早期地質學家的誤會
    地球空心說不能成立
    地震,照亮地心的明燈
    地心之謎有待破解
    從地震說開去
    什麼是地震海嘯?
    是不是隻要海底發生地震就會出現地震
    海嘯呢?
    為什麼地震海嘯的襲來總是在地震之後?
    海震和地震海嘯是一回事嗎?
    世界上哪些地方發生過規模很大的地震
    海嘯?
    哪些地方地震海嘯的威脅大?
    第三章 地球的冷暖
    地球正在變暖嗎?
    地球**的“鼕天”和“夏天”
    地球為什麼會有冷暖變化?
    認識冰川
    二氧化碳:敵人還是朋友?
    太陽上的風波與地球的冷暖
    第四章 大地滄桑
    沒有不“爛”的石頭
    奇洞不奇
    黃河的故事
    黃河何日清
    泉源非無盡
    不平靜的大地
    第五章 走進科學新天地
    印度洋海嘯之後的思考
    要做一個有知識的人
    並不突然的突然爆發——美國聖海倫斯火山爆發
    真假火山辨
    風水是怎麼回事?
    一場鬧劇——青海發現“外星人遺址”
    浮躁釀惡果——透視杭州寶石山“挖寶”事件
    為科學辯誣
    站在十字路口的人類
  • 蔚藍遼闊的天空加上閃爍的群星,留給人們無限 的遐 思。它的純淨無瑕和開闊,成了公正廉明的像征,人 們稱 之為青天。
    青天是我們能直接感受到的自然之天。但這個天 並不總 是蔚藍色的,許多時候表現為淺藍色、黃色、魚肚白 色、灰 色……並有雲霧飄浮,日出日落時還常伴有霞光萬道 ,每當 黑雲低垂,則多有大雨從天而降,乃至雷電交加。生 活在地 球各處的人,*初都不約而同地把這個天看作神靈的 住所、 天堂的所在,因為這個天對人類的影響太大了。
    從科學的角度來看,我們頭上的青天並無神秘之 處,它 不過是地球大氣圈存在的表現,是空氣分子散射陽光 產生的 效果。
    太陽光本是紅、橙、黃、綠、藍、靛、紫等七種 顏色的 光混合在一起的,其中藍色光、靛色光和紫色光較易 被空氣 的分子散射開來,並以藍色光散射得*多。因為大氣 中不僅 有空氣,還懸浮有液體和固體微粒,如細微的水滴和 塵埃。
    這些微粒比空氣的分子大,經它們散射出來的是其他 顏色的 光,所以當它們的含量增多時,天空的顏色就會改變 ,沙塵 暴到來時天空變得灰黃,降雨前天空呈現灰黑,即是 其表現。
    因此,李白詩中的天空景像並不是經常可見,而 且在空 間上也是有限的。因為陽光在過於稀薄的空氣中不能 散射, 隻有地球大氣圈低層的空氣纔能產生這種效應。整個 地球大 氣質量的99.999%以上,集中在地球周圍高度低於 10千米 左右的空間內,這裡的地球大氣,從高到低,由疏到 密,還 有很大差異,散射出來的各色光的多少不同,天空的 顏色也 不一樣。1934年1月30日,蘇聯陸軍的探空氣球升空 ,* 高到達了大約22 000米的高度,在那裡停留了12分鐘 後開 始降落。不幸在降到約12 000米的高度時,因降落的 速度太 快,使繫住弔籃的繩索部分折斷,失去平衡,*後脫 離氣球 墜下,坐在弔籃中的三位探空先行者,全部遇難。事 後從氣 球殘骸中找到的記錄使人們得知,隨著氣球的上升, 所見到 的天空顏色逐漸加深,從淡藍、深藍、紫色、紫黑直 到成為 黑色。在18 000米的高度上看到的天空,“猶如黑色 的絲絨, 略帶深藍之色”。
    在珠穆朗瑪峰上看到的天空已是紫色的了。而在 十幾干 米的高空,我們日常所見的天空就看不到了,隻剩下 無邊的 黑暗。1961年4月12日,**艘載人宇宙飛船上天, 宇航 員加加林看到了黑洞洞的天空,證實了科學家的論斷 。
    在以後的太空探測中,有宇航員描述,我們的地 球在太 空中看來,有點像一顆晶瑩的藍色瑪瑙球。這藍色就 是我們 頭上的青天。
    青天是地球大氣圈存在的表現,它緊緊裹住固體 地球, 使地球在無邊的黑暗中也能夠顯現出自己的輪廓。
    在這張航天飛機拍得的地球圖片中(見上圖), 我們 可以一眼看出青天的高度是有限的。還要補充一點, 風雲 雷電這些天空現像能夠展現的空間*是有限,因為它 們的 出現需要大氣中含有水,而地球大氣圈中的水分約有 90% 集中在5 000米高度以內的大氣底層,雨雪冰霜、寒 潮熱浪 等天氣變化,都發生在這裡。在此以上,不管下面如 何黑 雲彌漫,大雨滂沱,上面仍是晴空萬裡。乘坐過穿越 對流 層航行飛機的旅客都可能見到過這樣的景像。
    如果把自然之天定義為就是我們頭上的青天、蒼 天、黃 天……或者“雞鳴早看天”的天,那這個天是有涯的 ,天高 也可測。這也證明什麼天上宮闕、瓊樓玉宇、玉皇大 帝均屬 子虛烏有。這個天就是地球大氣圈的低層,我們要認 識的自 然之天,主要就是它。
    但越過青天,在漆黑一片中,群星仍在,隻不過 不是晶 瑩如白石,而是刺目如火花了。以為它們鑲嵌在蔚藍 色的天 穹上是一種錯覺,它們離我們頭上的青天遠去了,遠 到需要 以光年來作為長度單位計量。1光年等於94 605.3億 千米, 而現已觀測到的離我們*遠的天體,遠在100億光年 的距離 以外! 所以青天之外還有天,這個天就是宇宙。許多署 名為談 天的書,談的就是宇宙。
    在本書中,因筆者是在試圖解決認識地球的誤會 ,所以 不去談那天外之天,而是著重於講一講我們頭上的青 天。因 為這個天,實際上也是地球的一部分。
    通常都說我們住在地球上,但嚴格地說並不準確 ,應該 是我們住在地球中。
    因為在我們的頭上還有一個十幾千米厚的空氣層 ,人類 就像棲息在海底的魚類,生活在空氣的海洋中。我們 離不開 空氣,就像魚類離不開水一樣。人類習慣於承受空氣 壓力就 像魚類承受水的壓力一 樣。盡管空氣很輕,但 由於空氣層那樣厚,分 量就大了,在海平面的 高度上,1升干燥空氣 的質量約為1.3克,算 起來在這裡每平方米面 積上承受的空氣質量達 到10噸! 在地球上,地勢升高,壓在上面的空氣層減薄, 空氣的 密度也相應變小,在5 000米的高度,1升干燥空氣的 質量, 隻有0.7克左右。地面承受的大氣壓力僅有海平面上 所受的 大氣壓力的1/2稍多一點。這種空氣的密度和壓力還 能為人 類所忍受,再往高處去,空氣越發稀薄,氣壓越發降 低,人 類就很難長期在那裡居住。比如說,登山運動員攀登 海撥 8 844.43米高的珠穆朗瑪峰,在達到一定高度以後 ,因大 氣中氧氣奇缺,就必須吸入自己攜帶的氧氣,正是這 個道理。P4-7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