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生命簡史(地球生命40億年的演化傳奇)
該商品所屬分類:科普讀物 -> 生物世界
【市場價】
600-870
【優惠價】
375-544
【介質】 book
【ISBN】9787508686424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 出版社:中信
  • ISBN:9787508686424
  • 作者:(英)理查德·福提|譯者:高環宇
  • 頁數:349
  • 出版日期:2018-06-01
  • 印刷日期:2018-04-04
  • 包裝:平裝
  • 開本:16開
  • 版次:1
  • 印次:1
  • 字數:294千字
  • 閱讀《生命簡史》的6個理由: 1. 暢銷書《人類簡史》前傳,每一顆好奇心都想知道的生命源頭故事。 不同於《人類簡史》講述人類的進化史,《生命簡史》*多聚焦前人類時代。生命大爆發、生命大滅*、恐龍稱霸、古猿出現、人類誕生……藏在化石裡的故事,讓你足不出戶即可刷爆古生物的朋友圈。 2.專業向導,有資格用化石講解40億年地球生命傳記的人。 作者理查德?福提是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的古生物學家,英國古生物學會終身成就獎得主,知名科普作家。曾獲得倫敦地質學會的萊伊爾獎章和倫敦林奈動物學會的林奈獎章、劉易斯?托馬斯科學作家獎以及邁克爾?法拉第科學貢獻獎。 3.看得見的紙上生命博物館,如BBC紀錄片一樣好看。 福提是位稱職的導遊,他用**人稱講述親身經歷的生命發現歷程,有圖有真相地揭露化石留給人類的諸多謎團。同時感謝像他一樣的諸多古生物學家的出場,讓《生命簡史》彙聚了進化故事、科學謎團以及研究趣聞。 4.不浮誇的科普經典,20餘年多次再版,中國科學家亦推崇有加。 ★被美國超過一千家圖書館列入館藏書目; ★入圍自然科學類圖書重要獎**國皇家學會羅納?普朗克科學圖書獎; ★《時代周刊》年度十大**圖書之一;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古脊椎動物學家朱敏以及北京大學教授、博物學文化倡導者劉華傑贊譽**。 5.妙趣橫生的故事書,見識古生物學家的另一面。 筆石究竟是什麼生物?博物館收藏的始祖鳥化石竟曾被斥為假化石?“古普塔造假事件”到底是怎麼回事?弗勞爾博士是研究鸚鵡螺化石的專家,同時還是一位“脫線先生”…… 6.一部沒有終章的史詩級傳記,進化從未停止,生命總有對策! 你我的出現,也隻是生命的偶然。地球生命的演化傳奇,你我也在其中。世界仍有無數未解之謎,探索人類以及生命的起源,勘測那些在地球和時間中旅行的生物,要靠“後來的我們”。
  • 《人類簡史》領銜,有見識的簡史書繫: 《人類簡史》[以色列]尤瓦爾?赫拉利 《世界簡史》[美]威廉?麥克尼爾 《生命簡史》[英]理查德?福提 《婚姻簡史》[美]斯蒂芬妮?庫茨 《一戰簡史》[英]諾曼?斯通 《二戰簡史》[英]諾曼?斯通 《社交媒體簡史》[英]湯姆?斯丹迪奇 《時間簡史》[愛爾蘭]莉茲?埃弗斯 --------- 人類出現之前的世界是什麼模樣? 當三葉蟲在海洋中歡快地遊動時,大陸仍是一片荒蕪;開花植物和昆蟲的關繫,竟然如盛行的舞臺劇一樣,充滿了愛恨情仇;二疊紀、三疊紀巨大的陸地,讓爬行動物在廣闊的新天地中迅速壯大,殊不知,大滅絕正悄然而至……從細微無聲到狂野喧囂,《生命簡史》向我們展開了一幅用40億年的生命書寫的宏大畫卷,地球生命正從中一步步向我們走來。 而這些,都是化石告訴我們的故事,也是《生命簡史》的故事。英國古生物學家理查德?福提,追尋三葉蟲的足跡,跑遍了世界五大洲,以輕松老辣的筆調解釋了地球生命演化中的每一個重要時刻,用化石還原每一顆好奇心都想知道的生命源頭故事。 《生命簡史》還是兩段旅行的纏繞:一段旅行是福提本人的,他一生都在全世界尋找化石,也領略了各地的風土人情;一段旅行是地球生命,它們從細菌到三葉蟲、從三葉蟲到恐龍、從恐龍到人類,演化本身就是一段構建地球歷史的旅行。隻要跟著兩段旅行走下去,《生命簡史》便會為你打開一扇通向過去、現在和未來的大門。 可以說,《生命簡史》是一座紙上生命博物館,它的向導是專業的古生物學家,它用化石為我們描述40億年地球生命傳記,進化、生命大爆發、生命大滅絕、恐龍稱霸、古猿出現、人類誕生……隻需一顆好奇心,你便會發現用化石講述的故事,卻如BBC紀錄片一樣好看。 《生命簡史》是一部沒有終章的傳記,進化從未停止,生命總有對策! ------------------- 《生命簡史》英文版上市後好評如潮,入圍自然科學類圖書重要獎項英國皇家學會羅納?普朗克科學圖書獎,被美國《時代周刊》評為年度十大推薦圖書之一,多次再版,暢銷20餘年,成為美國超過一千家圖書館的館藏書。中文版出版前夕,亦獲得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古脊椎動物學家朱敏以及北京大學教授、博物學文化倡導者劉華傑推
  • 理查德?福提(Richard Fortey) 劍橋大學教授,英國皇家學會會員,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古生物學專家。發表學術論文250餘篇,其著作《隱藏的風景》獲得世界自然圖書獎。 曾擔任英國廣播公司(BBC)的嘉賓主持,拍攝多部紀錄片。由於這些在公眾科學上的傑出貢獻,2013年,福提被授予劉易斯?托馬斯科學作家獎,2006年,獲邁克爾?法拉第科學貢獻獎。2016年,福提獲得英國古生物學會的終身成就獎。
  • 第一章 永恆的海洋
    第二章 從塵埃到生命
    第三章 細胞、組織和軀體
    第四章 我的同類和異族
    第五章 海洋的財富
    第六章 登上陸地
    第七章 寂靜的森林,喧囂的海洋
    第八章 偉大的陸地
    第九章 畸形的巨怪和應時的渺小
    第十章 末日理論
    第十一章 大功告成:哺乳動物
    第十二章 人類
    第十三章 運氣的轉盤
    致謝
    術語表
    建議閱讀書目
  • 精彩選摘 探險是件奇妙的事。它就像一部戲,不管持續幾周還是幾個月,都有固定的劇情和角色。*有意思的是探險隊員要悉數登場,但是誰也不能預見自己要扮演的角色,所有人必須精誠合作。
    ——第一章 永恆的海洋(第3頁) 我們站在一塊厚實的層狀岩石上,海邊的地層全都向我們這個方向傾斜,距離越遠,年代越久。我們知道,沿著海岸走就是沿著地質年代走,走回遙遠的過去,探索*遙遠的從前,見證以前的以前。
    留下來的**可以為那些消失的代言,講述生命演變,講述氣候周而復始的變化,講述我們善變的世界裡不為人知的詩篇。
    ——第一章 永恆的海洋(第6頁) 假設地球的歷史是一張表盤,那麼“藍綠細菌”(藍藻細菌)大約在凌晨2點出現,無脊椎動物差不多在10點出現,而人類就像灰姑娘突然想起舞會要結束一樣,在午夜12點前1分鐘匆匆出現。
    ——第一章 永恆的海洋(**6頁) 地球是由圍繞在初生的太陽旁邊的碎片形成的,隕石從太空給我們帶來了太陽繫的消息,它像石頭包裹一樣攜帶著他們的元素到達一個蓬勃奮進的年輕星球,其中就包括碳——它是生命的核心,它無處不在,無可替代。
    ——第二章 從塵埃到生命(第30-31頁) 1953年,克裡克(Crick)和沃森(Watson)發現了**的DNA雙螺旋結構——終於讓生命*基本的結構和原子詳見。直到那時,人類纔敢幻想嘗試女神的遊戲,通過再現達爾文的“小池塘”營造環境,創造生命。
    ——第二章 從塵埃到生命(第39頁) 如果生命的**道大門檻是攜帶遺傳信息的細菌的形成,那麼第二道就是光合作用的前奏,第三道是復雜細胞的出現。我們可以在線春的生物裡找到對應每一個門檻的實例。面對生物界那些長壽的生物,我們自稱位於進化**是多麼自不量力啊。
    世界從塵土中走來,終有**偉大神奇的生命也將化作塵土。我們不能死裡逃生,就像我們的起源伴著太陽的出生、行星的躁動和隕石的撞擊一樣,我們和宇宙緊密相連。
    ——第二章 從塵埃到生命(第71頁) 在靠近寒武紀底層岩石的地方,地質學家從海侵時留下的豐富的沉積記錄中找到了一些有趣的證據:海水淹沒了世界某個地區(比如斯堪的納維亞的很多地區)飽經風霜的古老陸地,地址記錄在海退時被迫中斷,直到海水重新侵入纔得以續寫。滔滔大水為新生的大型動物提供了豐富的營養,毫不誇張地說,無數的機會噴薄欲出,絢麗多彩的生命滾滾而來。
    ——第四章 我的同類和異族(**11頁) 生命史的重要時刻必然和天地萬物息息相關,天地萬物也必然和生命史牢不可分。生命和環境一脈相通,互相影響。如果不關注海洋裡發生了什麼,不了解陸地的分布及其對風向和水流的影響,生物體的突破性進展就無從談起。生命本身為***的生命創造了生存環境,由此建立了盤根錯節、相互依存的生態繫統。
    ——第四章 我的同類和異族(**11-112頁) 潛入奧陶紀的海洋看到的景色和**的差不多。如果仔細觀察會發現三葉蟲和殼體動物跟現存的動物有些格格不入,但是他們在海底行進的方式——有些鑽進沉積物裡,有些忙著喫掉眼前的所有事物——和現在生活在康沃爾海邊、楠塔基特島(Nantucket)、悉尼港的動物沒多大區別。海洋是所有節目的演練場,雖然很多喜劇衝突影響了演出效果,但是劇本早已寫好。
    ——第五章 海洋的財富(**41頁) 占領陸地的壯舉意義深遠,比起細胞的進化,這一壯舉*容易讓人理解,面對的困難*容易讓人感同身受。設身處地地想像一下**隻四足動物蹣跚學步的樣子,和它在烈日下滑行進植物潮濕的陰影裡的愜意。動物大舉登陸的決心我們感同身受,所以情不自禁地在那一刻中加入了人類的價值觀…… ——第六章 登上陸地(**61頁) 你正走在3.3億年前的石炭紀煤森林裡,整個世界就是樹和躲在暗處的生命。地球從泥盆紀開始變成綠色,到現在已經發生了很大改變。之前在陸地上暫時落腳的植物現在是耀武揚威的占領者。隨處可見與**熱帶雨林相似的景觀,樹木高聳入雲,在這個潮濕的環境裡,腐爛和新生親密地交織在一起…… ——第七章 寂靜的森林,喧囂的海洋(**75頁) 海水吞噬了古代森林,樹木和動物隻好撤退到干燥的高地。至於為什麼海水泛濫,學術界眾說紛纭。有些肯定和冰蓋的漲落有關,有些可能是板塊運動過於活躍所致。無論如何,海相夾層再一次證明了地球的喜怒無常。
    ——第七章 寂靜的森林,喧囂的海洋(**85頁) 除了眼力,科學家*需要洞察力。我見過的*出色的科學家之一是一位盲人,但是他比任何人“看”得*透徹。G.J.弗梅基(G.J.Vermeij)教授熟悉各種貝殼,他隻憑手指的觸摸便可以“看”得入木三分,觸覺有時比視覺*可靠。
    ——第九章 畸形的巨獸和應時的渺小(第242頁) 恐龍滅*了,隻有少數變成鳥的熬過白垩紀活了下來。死亡突然降臨,可是它們並不孤單。大約6500萬年前,在白垩紀和第三紀之間一定發生過大災難。之前也有過大規模的滅*事件,但是這次***,**超乎想像…… ——第十章 末日理論(第247頁) 統治陸地的爬行動物衰落之後,沉默了1億年的恆溫哺乳動物終於覺醒了。大約在三疊紀,就在恐龍等爬行動物出現的同時,數量眾多似哺乳類爬行動物進化出一群新的生物。它們像大戶人家的窮親戚一樣,在大莊園的外圍艱難度日,除非大家族後繼無人,否則它們沒有機會獲得自己的土地…… ——第十一章 大功告成:哺乳動物(第273頁) 鯨魚*初也是有腿的?你要看證據嗎?骨頭從來不說謊。化石記錄了鯨魚的歷史,也是進化的*好證明,對於古生物學家而言*是哺乳動物的演變史。
    ——第十一章 大功告成:哺乳動物(第277頁) 生命的歷史跨過很多道門檻——每一次經歷一道門檻,就會獲得*大的成長和變化的空間。首先,分子復制產生活細胞——這些細胞合作生成組織和器官——然後,出現性別分化,進而促進了變化的速度。從占領陸地開始,逐漸升入高空,生命就是這樣一步一步地出現了。*後一道門檻是意識,思想掙脫細胞的界限,天馬行空地想像未見的情景:自我、理智,我們總是把這些當作人類**的特性。難道這跟野雞和天堂鳥的羽毛,或者豹子的斑紋一樣是物種的屬性嗎?這道門檻***,它讓我為一個物種說了太多的話:人類是思考者,是有見識的。
    ——第十二章 人類(第322頁) 運氣是永恆的主題 綜觀40億年的生命史,我隻是敘述了無數可能中的滄海一粟。運氣是一個永恆的主題,隻是運氣各不相同。那些沒有和恐龍一起滅*的動物和植物也沒能繁盛,因為在*關鍵的時刻,它們的基因出現了一點小小的變化,卻“破壞”了所有可以幸存的條件—另一種運氣。小型哺乳動物和鳥,加上昆蟲和木蘭,挺過了白垩紀末期毀滅恐龍和菊石的災難,因為它們已經做好了準備,而不是因為在*後一分鐘隨機應變。整個生命史都基於一個事實:寒武紀時出現的動物運氣不夠好,所以失去了傳宗接代的機會。再回憶一下大陸板塊:像板材一樣隨意地漂移、聚散,在動蕩的地球表面拼湊出陸地。是運氣—隻能是運氣—決定什麼動物在什麼時間、什麼地點登上哪塊陸地。當泛大陸破裂,南極洲向南極移動的時候,它托運的動物注定死路一條。很少有化石可以證明哺乳動物出現在冰蓋形成之前。毫無疑問,氣候惡化的時候有大量的基因突變,一些耐寒的物種得到了*多的實惠。但是,面對不能緩和的冰川和望不到頭的寒鼕,一切都是徒勞,極寒讓血液凝固,這可比停水停電的拉斯維加斯可怕多了。這是壞運氣。
    地質條件也是富有創造力的。大洋玄武岩噴發形成的夏威夷島在年輕的太平洋裡是一座孤島,就像一塊等待大自然書寫的“白板”。熱帶氣候維持著那裡的繁榮,肥沃的火山土壤滋養著每一棵來到這裡的植物。很多植物是外來的:有些種子在暴雨中漂來,有些種子輕如鴻毛,背著小巧的降落傘隨風而來。距離是一種篩選—隻有極少數動物能夠安全登陸。到達這個新鮮的綠島,對於鳥類而言可能*容易些,但事實上島上鳥的種類也很少。大概有7種昆蟲在這場賭博中獲勝。好運促使這裡的物種進化異彩紛呈—南極地區的荒蕪與此有著天壤之別—闖入這個進化伊甸園的少量物種繁衍出了數十種新物種。當一切準備就緒的時候,奇跡發生了:沒有惡意的、覓食花粉的動物演變成了食肉動物;小型昆蟲變大;很多物種專門喫當地新長出來的植物;所有這些獨特的物種隻有在夏威夷纔能看到。好運被圈進這裡,與世隔*。
    現在它們和世界建立起聯繫,好運變成了噩運,這無疑拜人類所賜。人類的創造力出現了可怕的鏡面效應:老鼠等被引進的動物對生活在私屬伊甸園裡的幸運兒大開殺戒。這是命運的逆轉。
    有袋類動物隨著澳大利亞一起南移,我已經描述過它們獨立的進化。智人遷徙時有一部分人來到這裡,大型有袋類食草動物的數量恰巧也是在那個時候減少的,但終不及貪婪的現代人和貓科動物造成的危害大。不過,在*廣闊的**競爭中,不是所有的澳大利亞特有物種都是弱者,澳大利亞的桉樹對樹棲生物多樣性的貢獻功不可沒。澳大利亞有茂密成林的大樹,比如鐵皮木、抗干旱的桉樹矮林、白干桉樹,它們是植物界*精彩的展示,在世界各地旁若無人地繁榮著。我曾經坐在阿根廷西部的桉樹林裡休息,桉樹在那裡算得上高大挺撥,當地的洋槐相形見絀。桉樹的葉子在陽光裡懸擺著回避熱浪的侵襲,芳香的桉樹油有效地減緩了蒸發的速度。它們可以忍受在空地上蔓延的大火,火燒火燎之下保持樹心的冷卻,然後再次發芽,真是舉世無雙。現在,它們屹立在安達盧西亞的道路兩旁,生長在加利福尼亞大學的校園裡,裝點著葡萄牙的城市廣場。我認識一位倔強的女性,曾經試圖說服我相信桉樹出自葡萄牙—被早期的海員帶到了澳大利亞—她的根據是桉樹和伊比利亞的風景渾然一體。當澳大利亞的胎盤類哺乳動物出來競爭的時候,封閉的環境帶給有袋類動物的是噩運,帶給樹膠的卻是好運。樹木在水邊獲得的技能在其他環境同樣有用。我們不能簡單地給生命史歷經40億年創造的錯綜復雜的事物貼上標簽,也不能做出任何預言。生命總有驚喜。
    和拉斯維加斯的賭博不一樣,生命掌握著自己的運氣。我的敘述裡提到的每一次創新—從為“**”生命改善原始大氣圈的光合作用開始,到占領陸地和天空—都是在重新洗牌,改變運氣。世界上的生命如此豐富,既然可以在投石器下安然無恙,自然不必擔心粗暴的命運之劍。生命在來自宇宙的*可怕的災難中幸存—火流星沒有擊垮甲殼蟲和籐壺,生命也不止一次地闖過了冰期和海平面的升降,應對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的變化。
    簡而言之,生命越發強健。
    《侏羅紀公園》裡的恐龍 經過研究人員*近一個半世紀的努力,恐龍骨骼和真身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小。曼特爾一開始很自然地把他的動物塑造成一隻巨大的短腿四腳蜥蜴。難道僅憑幾塊殘肢和認真的比對,就能計算出真實的比例關繫嗎?後來理查德?歐文對他的復原模型進行了修正,使它成為倫敦南部水晶宮的常規展品。水晶宮是一座風景優美的花園,裡面有一個開闊的湖,湖中有長滿松柏的小島,隱約可以看見樹林間有一隻和原物大小一樣的禽龍模型,它被噴成迷彩綠色,嘴巴微張,讓人情不自禁地想起蜥蜴。它的四條腿粗壯無比,穩穩地扎在地上,圈出一個四方形的空地。這隻禽龍是沃特豪斯?霍金斯(Waterhouse Hawkins)用多種材料制成的(有一部分已經老化,需要修補)。1853年,水晶宮內舉辦了一場盛大的晚宴,十多名嘉賓應邀坐進了還沒完工的恐龍肚子裡。一邊品嘗美食,一邊被當作美食,感覺肯定非同一般。繼續前行,你就會看見霍金斯想像中的斑龍,它也長著四隻腳,被重塑成兩棲動物的模樣,像一隻碩大且有著笨拙尾巴的青蛙。這些和實物大小相當的*跡動物模型立在環湖小路旁,成就了**座主題公園。雖然所有的復原模型在細節上無一正確,但是時至**仍然引人注目。或許這又是一個“泰坦的夢”。
    復原的模型同時記錄了我們對歷史認知的改變過程。1877年,研究人員在比利時的貝爾尼薩爾發現了新材料—完整的禽龍骨骼。以前隻能憑借猜測和與現存動物對比纔能被描述的碎骨現在有了真正完整的骨骼。肢骨和髖骨相連,每一節脊柱都回到了原來的位置,尾巴越接越長,*後纔看出來它不但體形結實,而且末端細長。大多數恐龍都長成這個樣子,我們現在早已經習以為常,但在當時可是一大新聞。*稀奇的是,它的後腿明顯比前腿長很多,似乎霍金斯設計的笨家伙是靠後腿彈跳行走的。這種占據統治地位的、*跡的爬行動物**不是蜥蜴,它們一定已經成為兩足動物。同時,牙齒也洩漏了秘密:禽龍真的是巨型食草動物。曼特爾*早的模型有一個奇怪的細節,他把禽龍的大拇指放在了鼻子上,這個姿勢仿佛寓意著:科學家在證據面前應該保持謙卑的態度。
    骨架搭建好之後就要填“肉”了,這項工作沒有想像中的那麼難。雖然肉在骨架上無跡可尋,但是爬行動物的軀干基本如實地反映了它們的內部結構。韌帶的銜接處清晰可辨;可以通過對現代動物的了解輕而易舉地推斷出它們關節的運動方式;從腿骨的尺寸和肌肉附著留下的痕跡判斷肌肉的大小;通過胸廓確定胸部的位置;至於爪子,必須記住隻有中間的骨骼纔能石化,它們活著的時候,爪子上可能長著和巨鳥或者龍一樣鋒利的角鞘。*後是皮膚:應該是干燥和堅韌的,關節處富有彈性和褶皺。有人以為皮膚被保留下來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是在加拿大發現的埃德蒙頓龍(Edmontosaurus)化石就帶著皮膚,像鱷魚皮一樣布滿精細的小網格。現在隻剩顏色了。我認為把大型食草恐龍的顏色說成和現存厚皮類動物,比如大像和犀牛一樣的暗褐色或者灰白色是一種偏見。它們的生活方式沒有那麼招搖,所有暗淡的顏色似乎都合適。也許有的恐龍是鮮紅色的,有的長著斑馬紋,有的像彩虹一樣色彩斑斕,畢竟,很多蛇的顏色也是光彩奪目的。有些事情需要我們面對,不能因為它的不確定性就置之不理,這是**危險的。也許有朝一日,我們會發現褪掉的顏色,那將喚醒一個色彩繽紛的白垩紀時代。
    復原的工作永無止境。我們以恐龍的尾巴為例體會一下。早期的兩足恐龍復原模型中,尾巴像個累贅似的耷拉在地上,讓人感覺萎靡不振。大部分恐龍的頭部比較小,和龐大的身體不成比例[有點像維尼熊—A. A.米爾恩(A. A. Milne)的小頭熊]—一副又遲鈍又若有所思的樣子。這個整體印像被一個**錯誤的觀點進一步加深,有人提出巨型恐龍,比如梁龍(Diplodocus),長有“兩個腦袋”—一個長在頭上,據說是因為太笨了,所以需要在脊柱上再長一個,反正長出第二個“腦袋”不比鼻子上長出胳膊麻煩多少。輔助“大腦”其實就是恐龍背上的神經節—動物身體後部的神經中樞,也許是它太大了,給人以“頭”的感覺。從機械學的角度考慮行走和奔跑的運動原理,尾巴就不再是身後的累贅了,它在動物運動時起到保持身體平衡的作用。那些恐龍用兩條腿走路和奔跑的時候,尾巴高傲地擺出各種姿態。很多用四足行走的恐龍,尾巴和脖子正好前後呼應。有人嘲笑恐龍行動遲緩,這也許是個天大的錯誤,和像坦克一樣披著盔甲的種類不同,緩慢是它們的優勢。對於恐龍而言,血液從相對較低的心髒運送到高處的身體需要強大且結構復雜的心髒,或許哺乳動物和鳥類特有的兩腔室心髒纔能夠保證肺部的高效運轉。對恐龍尾巴的了解,標志著恐龍從神秘走進了現實。
    由此帶來的一個結果就是恐龍的復原模型必須再一次被修正。自曼特爾夫人發現恐龍化石到20世紀90年代的170多年間,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從來沒有對主展廳裡的展品進行過修復,威嚴的梁龍骨架一直站在那裡。它是巨型食草恐龍,四條粗壯的“像腿”支撐著龐大的身軀。這是一隻貨真價實的巨龍:脊柱大概有25米長,相對這具大骨架而言,脖子細長且優雅;頭很小,顯得有些另類;牙齒凸出,像一排釘子。多年以來,觀眾總是帶著一種復雜的心情直奔它而去,既漫不經心又心懷敬畏。因為有了它,博物館客流不斷。我忘不了這個大東西像垂頭喪氣的灰狗那樣拖著尾巴的樣子,長尾巴下面豎起很多支架,看起來像是薩爾瓦多?達利(Salvador Dali)的油畫作品。對梁龍所屬的蜥腳類恐龍的*新研究證明,它們的結構堪稱**,長尾和長頸遙相呼應;整根脊柱弓起圓潤的弧線(各種弧度),並能保持平衡;沉重的身軀像一座弔橋被安置在由圓柱形的四肢搭建的橋墩上;它活著的時候,尾巴一定可以抬起來。的確如此,現在有*多的證據表明它們的尾巴是懸空的,可以自如地左右搖擺,像鞭子似的,也可以說是得意地擺來擺去。它們的風範**變了:不再是笨頭笨腦的巨怪,而是信心十足、悠閑地啃著嫩葉的動物。隨後,它又多了一點現實意義:過去總是有人偷走梁龍的*後一截尾骨(當然是塑料的)。博物館隻好在後面藏了一盒子復制品,以便早上在**位觀眾進門之前及時補充。現在,這根來自侏羅紀的尾巴高高在上,終於遠離了“智人”遊客的騷擾。
    1940年,迪士尼推出了大片《幻想曲》,這是當時制作成本*高的動畫片,現在看起來仍然令人震撼。迪士尼的音樂和畫面**融合,稚嫩童真的畫外音伴著活潑的背景音樂響起,陰影裡管弦樂隊的陣容讓人心潮澎湃,利奧波德?斯托科夫斯基(Leopold Stokowski)真是大師中的大師,他舉起手中的指揮棒,充滿魔力的時刻到了!我*早的記憶之一便是被帶到牛津街看這部電影,我當時激動得無法呼吸,滾燙的雙手死死地扣住膝蓋(那個時代的小男孩都穿短褲)。伊戈爾?斯特拉文斯基(Igor Stravinsky)制作的《春之祭》篇*精彩,是另一部生命傳記的“**告白”。就像我在本章開始時提到的那些歷史故事一樣,從萬物初始到恐龍可愛地漫步行走隻是彈指一揮間。設計遠古世界的動畫師一定從斯特拉文斯基跌宕起伏的旋律中受到了啟發。我***地確信迪士尼聽取了**有關恐龍生活和行為方式的建議—他們肯定為獲得科學的建議花了錢—所以,我們看到的恐龍顏色和動作**符合1940年古生物學家對侏羅紀和白垩紀世界的定義。他們總是討人喜歡地把動物擬人化,比如梁龍一類的大型動物在一望無際的沼澤地裡沉醉地喫著鮮嫩的水草;鴨嘴龍也差不多,咀嚼著水生植物;從長長的頭冠起,副櫛龍(Parasaurolophus)的背部揚起一張帆;還有善於奔跑的小型食草恐龍,可能是稜齒龍(Hypsilophodon),三五成群地舉著尾巴東躥西跳;會飛的爬行動物—顯然是翼龍—爬上高高的懸崖,像信天翁一樣縱身一躍,潛入大海抓魚。所有這些動物都在逃避可怕的暴龍(Tyrannosaurus),它的猩紅大口和鋒利的白牙形成鮮明的對比。動作遲緩、披著鱗甲的劍龍(stegosaur)迎戰殘忍的食肉恐龍注定逃不出死亡的結局,垂死掙扎時它用長釘似的尾巴拍打著地面,仿佛在為自己敲響喪鐘。斯特拉文斯基的音樂和這一切珠聯璧合。天空從始至終洋溢著粉色的光彩,恐龍全盛時期的環境總是濕漉漉的,草木繁盛,整個世界仿佛都青翠欲滴,大部分恐龍嘖嘖地喫著草。隨著鏡頭的推移,這個濕漉漉的世界開始干涸。這些可憐的生物蹣跚地穿過可怕的荒漠,*望地從泥池裡撈起*後一滴水,無望地延續著生命。**幸存的骨架告訴我們它們沒有成功。
    50多年之後,斯蒂芬?斯皮爾伯格(Steven Spielberg)將邁克爾?克萊頓(Michael Crichton)的小說《侏羅紀公園》(Jurassic Park)改編成電影,紅遍世界。與《幻想曲》對比,兩者的不同充分地證明了我們對過去的認知不斷地發生著變化。兩部電影裡的恐龍幾乎一模一樣,白垩紀時期的恐龍比侏羅紀的多,不過沒那麼好區分。斯蒂芬?斯皮爾伯格通過逼真的影像使它們復活,活靈活現的恐龍很難讓人相信它們和曼特爾或迪士尼的一樣,都是假想的復原。20世紀90年代的導演在古生物學家,例如鮑勃?巴克爾(Bob Bakker)或傑克?霍納(Jack Horner,恐怕他就是電影主人公的原型)等幾十年前的研究基礎上進行了創作,既有新發現的影子,又明顯帶有時代的烙印,比如梁龍一類的大型食草恐龍在迪士尼的片子裡總是埋頭在沼澤中覓食,在斯皮爾伯格的作品中則昂首闊步地結隊在平原上啃咬樹尖。這些巨大的蜥腳類動物大概有27噸重,重量級超過了現存的厚皮動物,是它們所處生態圈中的巨像。它們的腿像粗壯的柱子一樣支撐著龐大的身軀;腳趾為了*好地受力變得很短。地面在它們的腳下顫抖,塵土在它們的巨掌下翻騰(紛亂的世界在岩石上留下痕跡,並被賦予了一個不太雅致的名字“恐龍的騷亂”!)。它們的生活習性在兩部電影裡簡直有天壤之別,但是在黑暗的電影院裡,痴迷的觀眾似乎全盤接受。人們曾經以為這麼笨重的身體必須依靠水的浮力支撐,一旦被水淹沒,它的長脖子可以伸出水面自由地呼吸;它的牙齒應該不夠鋒利,隻適合咀嚼糊狀的水生植物。事實並非如此,讓我們一個一個地糾正:**的計算表明,水的壓力會阻止肺部正常工作;它們像柱子一樣的腿、脊柱的結構和保持平衡的尾巴隻對陸棲動物具有實際意義;還有,它們的足跡在同一個方向是重疊的,說明這些巨龍肯定是成群結隊地出行的。接下來,順理成章地要將它和大像對比一下。現在看來,它們的長脖子可以令其輕而易舉地從樹冠取食,和塞倫蓋蒂平原上的大像用鼻子從大樹取食是同一個套路。不過,對於它們的體形而言,恐龍算是細嚼慢咽的—相比之下它們的牙齒實在太精致了。由此推斷,它們的胃已經進化成了一個微生物的“桶”,可以通過發酵幫助消化。另外它們的糞便也可以做證:石化的糞堆被稱作糞化石。
    就這樣,真相總是變來變去:雖然電影和紀錄片言之鑿鑿,但是揭示已逝生命的本來面目隻能依靠科學。*終,還要回到“識骨尋蹤”的路上。
    這兩部影片裡,暴龍的差異不大,不過斯皮爾伯格的暴龍*嚇人一些,眼神裡帶著一絲狡黠和強烈的渴望。隻有學究纔會注意到迪士尼的暴龍長著三根指頭,而不是兩根。麥克尼爾?亞歷山大(McNeil Alexander)教授對動物身體構造的了解就像車迷熟悉捷豹的每一個零件一樣,他告訴我斯皮爾伯格對暴龍追趕摩托車的誇張設計感到內疚:以它的身材,無論是肌肉還是骨骼都不能承擔那麼快的速度;也許哥斯拉(Godzilla)的步伐與暴龍*般配。有一種像鴕鳥的恐龍(比如似雞龍)和它們的現生後裔驚人地相似:它們都是不會飛的鳥,大搖大擺地走在草原上,而不是沼澤裡。跳躍前行的小恐龍差別*小,顯然,它們借鋻了瞪羚和其他精力充沛的食草動物的生活習性。斯皮爾伯格把*兇猛的掠食者命名為迅猛龍(*準確地說,它們是“恐爪龍”。**的一塊化石於1964年在蒙大拿州的白垩紀早期岩層裡被發現)。它們喜歡集體出擊,追趕獵物。看完電影之後,它們窮追不舍的旺盛精力和超常的智慧總是出現在我的噩夢裡,揮之不去。影片甚至設置了它們思考問題的情節,當然,這是制片人的特權,因為沒人知道它們到底有多聰明,我們總不能像趕著老鼠和小雞那樣讓它們走迷宮吧。如果能看到這一幕,真是太棒了—但是你會信以為真嗎?無論真相是什麼,總之斯皮爾伯格的電影**消除了人們的傳統觀念,大型爬行動物在人類不甚了解的世界裡既不愚蠢也不遲緩。這些動物結構精密、適應力強、喜歡群居。隻有披甲的(甲龍)和長角的(比如被比作白垩紀犀牛的劍龍)恐龍一如既往地邁著沉重的步伐尋找植物。在有限的知識範圍內,隻能用虛構渲染古生物學家通過骨骼和岩石悉心推導出的結論。這些都限制了劇情的發展。
    眾所周知,未來的電影會從另一個視角展現歷史,我們不能憑借熟悉的現實生活去確定過去的世界。在某種意義上,歷史就是小說,詳細闡述了從已知到未知的神秘過程。《侏羅紀公園》永遠沒有結局。
    命運的轉盤 我把生命的歷史和自傳相提並論*非不知深淺,我把自己的科學生涯穿插在對生物界的描述中也不僅僅是為了調節氣氛。年輕時在斯匹次卑爾根島,運氣—幸運,如果你這麼想也可以—幫我選擇了方向。有的時候,做出決定就像拋硬幣一樣隨意。我們的生命彙聚了很多無法抗拒的因素,包括基因在內,所以否認基因的重要作用是愚蠢的。有人把基因比作一手好牌(或者壞牌)—在玩的過程中可以換牌,但是你不能當它不存在。運氣、環境、教養都會影響人的一生:“好運或是霉運總留印記。”人也可以通過意願自由地選擇—爭取機會。我在眾多人物傳記中不僅看到了人類的相似性,比如他們的怪癖、他們遭遇的小挫折和無功而返,我還讀出了生命本身的恢宏。斯蒂芬?傑?古爾德通過對偶然事件的研究發現沒有哪兩個人的經歷是**一樣的,沒有任何人的生活能夠被**復制,這同樣可以解釋生命史的形成。這好像有點啰唆,因為大家都知道沒有誰的“傳記”可以被別人再體驗一次。生活隻有一種表達方式,這也是卡爾?波普爾大師在《歷史決定論的貧困》(The Poverty of Historicism)一書中提到的觀點。但是,生活可以依靠意志的引導,不斷地協調怎麼做和做什麼的關繫。那麼,我們這個星球上*壯觀的生命史則包含了運氣、基因和生命在地球以及太空等外力作用下被迫發生的改變和主動自我完善的故事。
    一個地面上沒有森林、空氣中充滿了惡臭的硫黃和讓人窒息的二氧化碳的星球讓人不敢想像。生命對地球的影響改變了岩石被侵蝕的方式,草木茂盛的丘陵像海綿一樣吸收了在古生代能夠“融化”山坡的能量。現在,我們隻是看到了生命的千頭萬緒,還不知道怎樣拆解。我很欣賞歌德對“永恆的織布工”的出色描寫:看,她的腳輕輕一踩,牽動千萬根絲線—梭子來回往返,一瞬間千絲萬縷交織在一起!我寫此書的時候,科學界還在爭論生物圈是否延伸進了地球內部,因為據說在地球深部的岩石裡發現了活著的細菌。我不知道結論是什麼,但是生態圈可以在“一瞬間”擴大,讓生命和地質環境原本就親密的關繫*加糾纏不清。
    這種復雜關繫的*後一個環節就是意識。在智人出現的緊要時刻,進化的遊戲規則改變了。伯克利主教認為如果沒有沉思,世界將不復存在,這個觀點可能不太準確,但是意識的確改變了所有以前平等地支配生物進化的規則:因為選擇離不開意識。歷史的敘述和個體的表達*終要在意識裡相踫,在未來,無論是改變個人的基因還是改變迫在眉睫的環境問題,它們作為一個整體都受人類意識的影響。我們的未來就是世界的未來,如果我們能夠把握自己,就能夠把握世界。人類的良心和意識牢不可分。
    我喜歡用“門檻”形容生命經歷的一道道關口,但有趣的是很多人喜歡用軍事比喻,很多流行的圖片書都和“陸地爭霸”有關。我一直困惑,這場爭霸賽的鬥爭雙方是誰?誰又被征服了呢?我不禁想到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在描寫疾病時鬥志昂揚的句子:“向癌癥宣戰,向艾滋病宣戰,為生命而戰。”就像忒修斯的搏鬥一樣,頗有英雄氣概。對於生命而言,跨過門檻*重大的意義在於突破和創新,“敵人”不是神秘的彌諾陶洛斯,而是新的生理機能。這個比喻比較恰當,因為傳統的達爾文主義主張好勝之心是遺傳的一部分,言外之意就是:沒有競爭就沒有改變。這種說法或許符合普通的進化演變(有些專家並不認同),但是生命在跨過門檻、突破藩籬之後,至少有一段時間迷失在創新之中,就像夏威夷島的昆蟲前輩一樣。這個故事的輪廓和節奏完整地代表了人類作為單一物種的歷史。我記得莫裡斯?拉威爾(Maurice Ravel)的《波利羅舞曲》前奏很慢很長,舒緩的變奏曲不斷地重復著同一個主題,然後節奏逐漸加快,各種樂器輪番登場,銜接流暢,合奏的樂器越來越多,節奏越來越激昂,*後以一陣急促的轉調結束。人類的大腦發育同樣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經歷了幾百萬年的時間,當然,制造工具是一道門檻,但是那些工具不是也延續了一百多萬年嗎?在熟悉的功能上進行緩慢的改進,逐漸積累經驗,隨著人口的增加和互動的增長,石制工具的種類、建造技術和養殖栽培技術突然綻放。在地質時間上的轉瞬之間,一個具備復雜功能的社會迅速地成長起來。細菌和藻類也很類似,在數億年的時間裡幾乎沒有變化—悠閑地復制古老的生命,不易察覺地進化—到了*近的5億年,它們突然增加了上千倍。有一類生物,就是我和你同屬的那一類,本書用了一個章節纔隻勾勒出一個輪廓。可想而知,如果把繽紛蕪雜的數百萬生物復雜的身世一一道來,那麼需要把全世界的樹都做成紙!因為每一種生物都有一個值得傾聽的故事。在心裡把自己想像成一隻鷹,在雨林上空自由地翱翔,一切盡收眼底,這裡陽光普照,樹冠如波濤翻滾。一棵樹代表一個現存的物種的歷史,整座森林則代表了厚重的生物史。我們永遠沒有辦法知道每一棵樹的每一個細節,但是我們可以了解森林的生命力,因此我們可以在森林裡走近樹木。
    人類文明開始,史前時代即將融入歷史之中,我的故事也該結束了。文明從有記錄開始,從樸素的石板和宏偉的紀念碑訴說人類的殘暴和虔誠開始,而早期的文字差不多都是記載帝王偉業的人物傳記。生命的真相取決於對生命事件的選擇,文明也是如此,這種非自然的選擇為謊言和欺騙制造了機會。雖然大自然裡充滿了掩飾,但是我們是**個欺騙自己的動物。
    回顧生命史應該心懷敬畏,勝過一切的敬畏之心。正如歌德所說:“我在這裡贊嘆。”這裡沒有迂腐的說教,也沒有歷史輪回的布道演說,隻有對變化的執念,生生不息的變化。人類無疑是變化的誘因之一。我在書中描述了數百個事件,這次不同的是我們應該有能力預測結果。讓我們共同期盼著人類的明智之舉吧,運氣的轉盤將一直在我們的命運裡旋轉。氣候一定還會變化,也許還有火流星,也許還有毫無征兆的突發事件。
    但是,生命總有對策。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