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父親的腳印
該商品所屬分類:傳記 -> 學者
【市場價】
390-566
【優惠價】
244-354
【介質】 book
【ISBN】9787507533903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 出版社:華文
  • ISBN:9787507533903
  • 作者:戴問天
  • 頁數:514
  • 出版日期:2011-05-01
  • 印刷日期:2011-05-01
  • 包裝:平裝
  • 開本:32開
  • 版次:1
  • 印次:1
  • 字數:500千字
  • 作者戴問天的父親戴自俺是**教育家陶行知的學生,終身從事教育事業,以大眾教育為己任。《父親的腳印》中用很大篇幅記述了民國教育的歷程:“私塾教學方式”、“民國政府‘廢除文言’的教改”、“陶行知創辦曉莊師範的前前後後”、“中國幼教界的四位先行者及其歷史功績”等內容,為我們提供了一份詳盡的史料。
  • 作者戴問天的父親戴自俺,是一個平凡的人。然而,他卻經歷了—個 不平凡的時代。 清末民初,從上到下曾經都非常重視師範教育,這讓戴自俺那樣的貧 困子弟能夠走出農村,來到省會貴陽讀書。辛亥革命以後,貴州長期處於 軍閥割據狀態,貴州學子益發為自己家鄉的貧窮、愚昧、落後痛心。戴自 俺有幸結交了幾個志同道合的同學,一起步行走出貴州,輾轉來到南京, 進入陶行知先生創辦的曉莊學校。有幸師從陶行知先生,是他一生中最重 要的轉折點。在曉莊同學裡,他是從一開始就不戴“有色眼鏡”,從而能 夠客觀、如實地認識這位老師,也就能夠自覺實踐老師教育思想,像老師 那樣終身以大眾教育為己任的人之一。 人們常說:“從一滴水可以看一個大千世界”,戴自俺一生的經歷隻 是“一滴水”,但這滴水卻可以反映出一個世紀裡中國教育的變遷,也反 映出整個中國的變遷。個人總是渺小的,何況隻是一個平凡的人? 現在就讓我們一起翻開這本《父親的腳印》,看看戴自俺所經歷的那 個不平凡的時代吧!
  • 引子
    1.山路崎嶇
    1.1 我們的家鄉/5
    1.2 私塾九年/11
    1.3 從新式小學堂到貴州省立師範/26
    1.4 貴師生活/37
    1.5 走出貴州/44
    2.在曉莊
    2.1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51
    2.2 從“長期參觀”到考入曉莊/59
    2.3 曉莊歲月/66
    2.4 許身幼教/75
    2.5 *處逢“生”/85
    2.6 南國社曉莊“播種”之行/89
    2.7 曉莊被封/94
    2.8 “得遇明師早聞道”/106
    3.把曉莊的種子播向四方
    3.1 從兒童的隊伍裡來/121
    3.2 教師生活速寫/136
    3.3 “小孩自動教小孩”/157
    3.4 “大樹底下,小樹是不好生長的”/162
    3.5 編輯《曉莊叢書》/173
    3.6 山海工學團/177
    3.7 再遇良師/185
    3.8 在“一二·九運動”中“火線入黨”/197
    3.9 終身大事/210
    4.國難之路
    4.1 黃麓的一課/215
    4.2 臨清半年/222
    4.3 逃難開始:從臨清到桂林/226
    4.4 一返貴州/236
    4.5 重回廣西:在丹洲/246
    4.6 再到桂林/253
    4.7 《國民教師手冊》/261
    4.8 苦難的1943—1944:二返貴州/275
    5.貴陽五年
    5.1 1945:大喜之年亦大憂/289
    5.2 掙扎在貧困線上/296
    5.3 從貴陽師範附小到市西小學/300
    5.4 天亮前後/310
    6.欣喜與惶惑
    6.1 從貴陽到重慶/333
    6.2 十五年後的北京之行/343
    6.3 西南文教部三年/357
    6.4 孫銘勛挨批判與育纔學校夭折/366
    6.5 新課題:民族教育/375
    6.6 難忘的1957/382
    7.《東方紅》唱遍大江南北
    7.1 下放稷山/395
    7.2 編寫漢語拼音識字課本,“摘帽”/399
    7.3 “未敢翻身已踫頭”/409
    7.4 “妮子命好”/413
    7.5 暴風雨前夜/417
    7.6 在“紅色風暴”中/419
    7.7 鼕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434
    8.但得夕陽無限好,不待揚鞭自奮蹄
    8.1 “聞舊半為鬼,驚呼熱中腸”/449
    8.2 向前看:《行知詩歌集》/458
    8.3 從北京陶行知研究會到中國陶研會/466
    8.4 兩部《陶行知全集》/483
    8.5 我累了/501
  • 我的祖父屬“世”字輩,父親屬“安”字輩,不難算出到他為止我們 家從江西移居貴州已經十二代。我屬“繼”字輩,老家兩位堂兄還都按規 矩起名,二伯的兒子*長,叫“繼堯”;大伯的兒子為次,叫“繼舜”。
    從名字看志氣不小,不過他們都隻種了一輩子地,與“堯”、“舜”尚有 不小距離。排下來我應該叫“繼禹”,但因為出生在廣西桂林,就沒有按 “宗譜”起名。這倒符合我的實際情況,先賢大禹,哪是我這樣一生庸碌 之輩所敢奢望繼承的? 遠裡村北大約兩華裡,有一條鄉裡人眼中的大河,人稱“對門河”。
    河水清澈見底,饒有魚蝦,不過村裡人似乎沒有喫這些龍王爺子民的習慣 。牛肉也是我們家鄉的人原來不喫的,一則牛被視作莊稼人的好朋友,豈 能殺了喫肉?二則養的都是耕田用的水牛,肉質粗老,味道不好。當年我 們遠裡村以及附近後壩、李家院、小麥播、大麥播,還有苗族聚居的仡佬 寨一帶,所產大米品質不錯,在省城頗有一點名氣,想來就應該得益於這 條灌溉了附近稻田的河流。按照現在水質評價標準,當時的河水無疑可達 到一類水要求,但村民們並不以它作為飲用水源,因為村西一裡處有一口 “龍井”,水質*好。龍井實際上不是井而是泉(即地下水的天然露頭), 無論雨旱,終年噴湧出清冽的泉水,流淌出去就形成一條小河。村民們十 分愛護它,.井邊用青石(石灰岩)鋪地,還砌了圍欄,並且總是衝洗得干 干淨淨。村裡有一個“永興寺”,就在我們家西側,住持用這“龍井”的 水沏茶待客,頗獲好評。
    祖母是附近村子後壩的人,娘家姓楊,她之上還有一個姐姐,父母為 她起名“招弟”,寄予的期望不言而喻。她果然招來一個弟弟(起名樹清) ,這讓家人**高興。但畢竟家境清寒,盡管是男孩也沒能讓他讀書。不 過父親這個舅舅雖然不識字卻也精明能干,我的祖父去世以後,他經常過 來幫助照應一切。我的祖母生了六個兒子,依次起名為福安、平安、治安 、吉安、久安和艾安,還有一個女兒,起名春萱。女兒起名不依“宗譜” ,大概是中國傳統重男輕女思想的一種表現。不過重男輕女的事直到** 在姓“社”而不姓“資”、*不姓“封”的新中國仍然屢見不鮮,又怎能 苛求於清末民初的農民呢?我的祖母為娘家“招”來一個弟弟,又為戴家 生了六個兒子,而且個個長大成人,“功莫大焉”,家裡家外也就格外受 到尊重。祖父四歲時曾祖父就去世了,曾祖母含辛茹苦把戴家這根“獨苗 ”哺養長大,現在有了六個孫兒,盡管財不旺但丁旺,鄉裡人講迷信,都 說她“積德有福”。在這種情況下,一般人家容易發生的婆媳矛盾在我們 家並沒有出現。父親從小就生活在一個雖不富裕但很和諧的家庭裡,這對 他開朗、樂觀性格的形成無疑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然而“丁旺”的*大受益者還不是“積德有福”的祖母,而是我父親 。由於兄弟眾多,家裡勞動力強,他纔有可能不下地勞作而入塾讀書。他 能夠走出農村,在感謝父母之外,還得感謝五位兄弟和姐姐,尤其是兩位 哥哥。附帶說說,村裡“財旺”的是一個熊家,早年曾經用錢捐過一個“ 武舉”,算是有了“功名”。熊家是富甲一方的大地主,每年收租谷四五 百石(每石十鬥,每鬥約36斤)。
    父親出生於清宣統元年(乙酉,公元1909年)農歷七月二十三日,1915 年春(五歲半)進入私塾,正式開始“讀書”。但在那之前他已經隨父母兄 長學了一些生活知識,還有簡單的農業知識,不妨算作他在家庭裡接受的 “學前教育”。對於那個時代的農村孩子,這應該是有代表性的。由於家 裡男丁多,勞動力強,父親兒時家境尚可,要用毛澤東農村階級分析的辦 法來分析,過的大概可算一種“上中農”生活。一日三餐,一稀兩干,而 且稀飯總是煮得很稠,筷子插上不倒。早飯通常佐以腐乳、咸菜、炒黃豆 ,午晚兩餐則喫自家菜園子裡種的蔬菜,偶爾也“趕場”,買一點自家沒 種的瓜菜。肉是不常喫的,而且除了過年前後一段時間喫鮮肉,平時即使 喫也多半是自家腌制的臘肉。廣順產茶,所產是綠茶,每天上下午各一次 ,祖母都會準備好一砂鍋茶,放在堂屋中央,誰要喝自己倒。這樣父親從 小就養成喝茶,而且是喝綠茶的習慣。後來還影響到我,我也是從小就喜 歡喝茶,而且在綠茶之外還喜歡的隻有雲南下關的沱茶。
    飲茶之外,父親小時常喝的“飲料”還有米湯和菜湯。那時貴州農村 做飯都是先煮後蒸,把米煮到沒有硬心了便撈起來,上籈子去蒸。米湯或 者用來“漿”衣服(衣服洗好在稀米湯裡過一下,再曬干或者晾干,下次洗 的時候就容易洗干淨),或者用來喂豬。其實用這種辦法做飯,很多營養都 在米湯裡,喝米湯實在是個好習慣。這個習慣後來也傳承給我,我們家做 飯都用“燜飯”的辦法,不撇米湯,但是學校(包括解放後在重慶大學上學 )大食堂做飯用的仍然是蒸的辦法,好在大師傅總會把米湯用桶盛了供學生 自取,我是每飯必喝米湯。貴州農村做菜通常也是先在水裡煮過再炒,而 且不像現在隻在水裡焯一下,除去草酸等有害物質就撈起來,煮的時間較 長,煮過菜的水實際上已經接近菜湯。
    在進私塾跟祖父讀書以前,祖母是父親*重要的老師。她既能干又勤 快,每天總是家裡**個起床的人。管理家務克勤克儉,井井有條。連同 曾祖母在內,全家十口,春夏秋鼕四季衣服都是她一手裁剪、二手縫制; 所穿的鞋子,從納鞋底、做鞋幫到*後做成,也都由她包辦。後來我的兩 個伯父先後完婚,祖母纔有了兩個幫手。她又擅長釀制以玉米(當地叫包谷 )為原料的燒酒,所釀的酒遠近聞名。趕場的時候到場上擺酒攤賣,平日就 在家裡二樓窗口掛一個竹制的酒提、一個漏鬥,村裡人看見便知道酒釀好 了,可以前來購買以飽口福。祖母賣酒的辦法很靈活,可以用錢買,也可 以用大米或者包谷換;錢糧都沒有的,還可以賒賬。她專門準備了一個本 子,由祖父一筆一筆記下賒酒者的姓名、所賒數量和日期。後來父親讀了 書,能寫會算了,也幫著記過這種酒賬。對此祖母十分高興,說:“到底 是讀書好,讀了點書,就有點用處。”趕場的時候她常常到場上買點瓜菜 或者別的東西,有時還割點肉,都用自己賣酒得來的錢,不向祖父伸手。
    這在勤勞、節儉之外,又體現了自立、自強的精神,對父親也有很大影響 。後來父親在家裡從來沒有“大男子主義”的表現,總是和母親分擔家務 ,總是家裡**個起床的人。他喜歡喝茶,起床後**件事便是燒開水, 泡茶。在社會上做事,他也總是憑自己的本事,從不央求於人。P6-8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