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梅庵琴人傳
該商品所屬分類:傳記 -> 藝術家
【市場價】
286-414
【優惠價】
179-259
【介質】 book
【ISBN】9787101078961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 出版社:中華書局
  • ISBN:9787101078961
  • 作者:嚴曉星
  • 頁數:302
  • 出版日期:2011-05-01
  • 印刷日期:2011-05-01
  • 包裝:平裝
  • 開本:16開
  • 版次:1
  • 印次:1
  • 字數:150千字
  • 梅庵琴派是民國初年崛起的新的古琴流派,在琴壇有著巨大的影響。這是一部紀傳體的梅庵琴史,以已故的王燕卿、徐立孫、邵大蘇、程午嘉、劉景韶、吳宗漢、陳心園、朱惜辰等四十位琴人的跌宕人生,描繪出百年來古琴藝術飄零傳續的縮影。同時以《待訪錄》提供未能入傳者的線索,以《梅庵琴派繫年》補紀傳體之缺。本書之寫作,參考的文字資料不下二百餘種,包括書信、日記、檔案、未刊手稿、舊報刊、地方文獻及各類古琴資料,兼有口頭采訪,披露了大量**手資料,並配有近兩百張的珍貴圖片,其中相當部分繫**面世。《梅庵琴人傳》由九十年代《讀書》十大作者之一的辛豐年先生作序,**古琴家丁承運先生題簽。中國琴會會長龔一先生**並盛贊:“作者嚴曉星做到了力求言必有據,公允平實,許多資料又鮮為人知且極其重要,沒有時下常見的浮誇、庸俗吹捧的風氣,寫法也頗值得稱道。”
  • 梅庵琴派起源於山東,於民國初形成於南京,崛起於南通,在南方琴 壇有著巨大的影響。後來更進軍港臺,如今臺灣的老一輩琴家幾乎盡出梅 庵門下,更遠播歐美。梅庵琴社成立於1929年,是現存中國最古老的琴社 之一。《梅庵琴譜》是八十年來刊印次數最多、流傳最廣的琴譜,也是最 早被譯成外文的琴譜,版本多達十餘種,其中最新的版本收錄於《琴曲集 成》第二十九冊。 《梅庵琴人傳》收錄梅庵琴派開山大師王燕卿、琵琶大師瀋肇州,古 琴家徐立孫、邵大蘇、程午嘉、劉景韶、吳宗漢、陳心園、朱惜辰,此外 還有民樂大師劉天華、臺灣中研院院士凌純聲、國畫家王個簃等一繫列著 名人物。書中另有《待訪錄》、《梅庵琴派繫年》,以補內容及體例之不 足。 《梅庵琴人傳》配有珍貴圖片近二百幅,大多數為第一次公布於世。
  • 序/辛豐年
    釋名
    目錄
    瀋肇州(1859-1929)
    王燕卿(1867-1921)
    徐昂(1877-1953)
    石重光(1890-1933)
    李湘僑(1894-1925)
    鄧懷農(1894-1986)
    劉天華(1895-1932)
    孫宗彭(1895-1972)
    徐立孫(1897-1969)
    王個簃(1897-1988)
    邵大蘇(1898-1938)
    周筱齋(1899-1990)
    張蓓衡(1899-1993)
    馮雄(1900-1968)
    凌純聲(1901-1978)
    夏沛霖(1901-1940)
    程午嘉(1902-1985)
    劉景韶(1903-1987)
    吳宗漢、王憶慈(1904-1991,1915-1999)
    王新令(1904-1965)
    劉嵩樵(1904-1997)
    黃稼承(1905-1924)
    陳心園(1908-1994)
    楊澤章(1908-1944)
    史白(1908-1946)
    王旭初(1908-1988)
    嚴敬子(1910-1949)
    李寶麟(1911-2003)
    朱彙森(1911-2006)
    徐昌震(1912-1985)
    黃耀曾(1912-2002)
    呂德寬(1914-1952)
    徐遂(1916-1940)
    範子文(1917-1996)
    王建白(1919-2008)
    邵元復(1923-1996)
    朱惜辰(1924-1958)
    徐霖(1929-2009)
    邵磐世(1930-1971)
    待訪錄
    梅庵琴派繫年
    主要征引及參考文獻

  • 師承 王燕卿,名賓魯,字燕卿,號東武琴士,又號飛飛子,山東諸城普橋 村人。清同治六年(1867)生。王姓是諸城大族,王燕卿這一支到他出 生時傳說尚有土地六七百畝,壯年時家境逐步破落,生活困難,所以他 自稱是“青齊下士”。他家從高祖以來,代代習琴,他自幼受到熏陶,但 沒有樂器,就在書桌上拴上麻繩練習,可見他對琴的喜愛。
    在當時諸城,已經形成了以王既甫(溥長,1807—1886)和王冷泉 (雩門,約1807—1877,此生卒年為舊說)為首的諸城琴派。王溥長宗虞 山派,其子王心源(作禎,1842—1921)傳其琴藝並後來居上。王冷泉宗 金陵派,有資料說,他是王燕卿的曾祖,但未必可靠。
    據徐立孫與張育瑾的記述,王冷泉是王燕卿的老師,他演奏風 格的綺麗纏綿與輪指的運用,對王燕卿有顯著的影響。王燕卿跟他學 《琴譜正律》上的曲子,但時間不長,便因他的去世而中止。有人以王冷 泉去世時王燕卿年甫十一,證明他不可能是王冷泉的弟子。幼年學琴, 所在多有,1920年晨風廬琴會首日獨奏《文王操》的,是“九齡童子史 勇根”,十一歲學琴則*無不妥。
    但是,隨著近年來王冷泉手稿本《萬古同悲》進入學術研究的視 野,書中的《冷泉紀年》修正了王冷泉的生卒年舊說。《冷泉紀年》顯示 王冷泉生於乾隆五十八年(1793),而終止於同治九年(1870),有可能 便是在這一年或此後不久去世。而此時,王燕卿方過四歲,顯然*無從 之學琴的可能。不過,徐立孫、張育瑾不至於無中生有,王燕卿琴風中 也確有綺麗纏綿的成分,似乎存在王冷泉的影響。也許王燕卿曾從王冷 泉的弟子學過琴,深受啟發,而極推崇王冷泉;而門生故友不加詳察, 竟以為他便是王冷泉的弟子了。
    王心葵的弟子詹瀲秋說,王燕卿先後學琴於王心源與王心葵(露, 1878—1921)。有人即以王心源《桐蔭山館琴譜》、王心葵《玉鶴軒琴譜》 與《梅庵琴譜》參校,證明此說。但徐立孫又曾記述:“燕卿先生常謂王 心葵是其弟子。”從年齡上考慮,王燕卿長王心葵十一歲;以王心葵《玉 鶴軒琴譜》與《梅庵琴譜》參校,其共同點也不妨說是王心葵受了王燕 卿的影響。但詹瀲秋的王燕卿從王心葵學琴之說也未必沒有根據,徐立 孫‘所謂互相師互相資,應是常有之事”之論,是比較通達的看法。
    可見王燕卿的師承是多方面的,非止一端,不能肯定其一則必否 定其二。他後來曾說,自己在學琴期間“恆賴諸名流多方指授,自問 始有進境”,這是坦率誠懇的自況。他還這樣記述開始學琴時的情形: “乃於家藏書籍中搜求,復乞於叔伯兄弟,共得琴譜全部十八種、殘編 六種,抄錄零錦若干……”這裡的“諸名流”、“叔伯兄弟”,自然包括 王心源、王心葵,也包括許多後人無法探求的名字。
    然而,眾多的師承與琴譜都不能使王燕卿滿足,他有自己的藝術 追求。他一邊學習一邊醞釀著自己的變化。
    革新 在中國文化的價值體繫中,琴的地位是無與倫比的。作為樂器,它 無疑是*有表現力的;在樂器之外,它還有道德、哲學甚至宗教、政治 的內涵。這一切既成就了琴,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琴的音樂本 質。美學追求上的“清微淡遠”,其末流不免衍為“苦澀無節”;過分強 調道德意義,削弱了音樂的情感投入,往往形成了過多的禁區;對精神 境界的**表現,則容易漠視實際操作中的技術枝節。這一切,顯然不 能使王燕卿得到滿足。
    王燕卿學琴,不願亦步亦趨。詹瀲秋說,王心源因為他喜歡自由發 揮而產生厭惡情緒,不肯繼續傳授,後來王心葵也因為同樣的理由不 肯授琴。王燕卿回憶自己的學琴經歷時,曾這樣寫道:“……研究未能 得其萬一,又佐以《禮記》、《漢書》、《來子易注》、《紀氏叢書》, 推其 數以窮其理,殫心竭慮,數易星霜,未得其奧妙。嗣攜琴訪友,縱橫海 岱之間近三十年……”在另一版本中,他的說法是:“既不以他人為可 法,又不以諸譜為可憑,殫心瘁慮,追本探源,無不別開生面,權其輕 重,測其長短,推數以求理,聆音以察調,觀其變化,旋轉無窮。而一旦 稍有所得,既得於心,復應於手,乃知古之雅樂,今人非不能學,在非人 人所能學,在人之真好與假好耳。” 在王燕卿自信的敘述裡,可知他一直在追求“古之雅樂”,相信 “真好”與“假好”能通過心手的相應反映在琴中,“既不以他人為 可法,又不以諸譜為可憑”,並在這樣的認識下對琴做了多方面的革 新。
    徐立孫後來總結出王燕卿在演奏技巧方面的七點革新:琴譜點 拍;指法服從於琴曲內容,吟猱滑動不拘成法,以實際效果為準;左手 肉、甲音技巧;右手指法技巧;靈活運用“伏”法;以一氣呵成為主;安 弦、和弦的獨到之處。在這七點中,左右手指法**屬於**技巧;點 拍是重視節奏的緊湊,一氣呵成是重視旋律的完整和連貫,以及吟猱 滑動和“伏”法的運用,總的來說都是重視琴的可聽性,與過去節奏自 由發揮、強調韻味忽視旋律的傳統形成了強烈的反差。
    王燕卿對輪指的運用一直令人矚目。關於他給舊譜添加輪指的做 法,張育瑾舉例說:“燕卿在諸城*初教王少如彈琴時,傳譜上沒有增 添輪指,以後教晤仙彈琴時,傳譜上就增添了許多輪指。”隨著《龍吟 館琴譜》的重新面世,可以看到,事實上王燕卿所補加的輪指是有限 的,也都恰如其分。P9-12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