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勞倫斯--局外人的一生
該商品所屬分類:傳記 -> 文學家
【市場價】
443-643
【優惠價】
277-402
【介質】 book
【ISBN】9787545806090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 出版社:上海書店
  • ISBN:9787545806090
  • 作者:(英)約翰·沃森|譯者:石磊
  • 頁數:442
  • 出版日期:2012-10-01
  • 印刷日期:2012-10-01
  • 包裝:平裝
  • 開本:16開
  • 版次:1
  • 印次:1
  • 字數:414千字
  • 《勞倫斯——局外人的一生》由約翰·沃森著,石磊譯。在這本傳記中,作者令人信服地展示出勞倫斯人生中的*大特色:他一輩子都本能性地反抗自己的家庭、文化、**以及自己內心的迷惑。作者深入分析了勞倫斯在現實生活中交往的人與小說中人物的關繫。他對勞倫斯矛盾內心風格獨特而流暢的分析,有助於我們理解他與母親愛恨交織的情感;他早年柏拉圖式的浪漫愛戀;他與同時代的作家、藝術家、思想家的相互交往;以及他對情人弗裡達·馮·利奇多芬·威克萊的強烈**。
  • 《勞倫斯——局外人的一生》由約翰·沃森著,石磊譯。D.H.勞倫斯的 一生,是與自己生活的環境不斷決裂 的一生,是持續背離各種既有圈子的一生;通往“成 功”之門曾經向他開啟,他卻選擇做一個貧困潦倒、 背景離鄉、被攻擊、被誤解、被詆毀的“永遠的局外 人”。這一選擇曾讓許多人大惑不解,然而無論受到 多少挫折,勞倫斯始終恪守自己的寫作信念,以一個 邊緣人的姿態孤獨地探索。他曾被簡單定義為“情 色作家”,但實際上,他的作品集中描寫的那幾個 主題:性、性別角色、權力的行使,正是他所預感 到的同時代人以及後人最敏感最憂慮之所在。他在 作品中不斷地公開探索難題,因此令他不見容於自 己的時代,甚至現在也不見容於我們的時代。時至 今日,這位“永遠的局外人”仍繼續給我們煩惱, 也給我們愉悅。 近年來勞倫斯的聲譽受到一些傳記和批評作品的詆 毀,作為回應,諾丁漢大學勞倫斯研究中心的榮譽教 授約翰·沃森在多年勞倫斯學研究積累的基礎上,推 出了這一部《勞倫斯——局外人的一生》,以充分詳實的史料依據 重現了這位英國文壇“局外人”的一生,為讀者還原 一個真實的D.H.勞倫斯。
  • 中文版序言
    英文版序言
    第一章 出生地:1885—1895
    第二章 長大成人:1895—1902
    第三章 礦工之子及詩人:1902—1905
    第四章 斷奶:1905—1908
    第五章 克羅伊頓:1908-1910
    第六章 愛與死:1910
    第七章 罹病之年:1911—1912
    第八章 弗裡達·威克利:1912
    第九章 《兒子與情人》和結婚:1912
    第十章 戰時在英國:1914—1915
    第十一章 贊諾:1916—1917
    第十二章 離群索居與獨立:1917—1919
    第十三章 意大利和西西裡:1919—1920
    第十四章 愛的終止:1920—1921
    第十五章 向前,不是朝後:1921—1922
    第十六章 繼續向前:1922
    第十七章 新墨西哥州:1922—1923
    第十八章 忠誠與背叛:1923
    第十九章 再到美國:1924
    第二十章 無望的墨西哥深淵:1924—1925
    第二十一章 回到歐洲:1925—1926
    第二十二章 其他的力量:1926—1927
    第二十三章 《查泰萊夫人的情人》:1927—1928
    第二十四章 探索:1928—1929
    第二十五章 沒病之處:1929
    第二十六章 垂死的遊戲:1929—1930
    參考書目
  • 第一章 出生地:1885—1895 戴維·赫伯特·勞倫斯1885年出生的那棟房子坐落在一排礦工房 之間;紅磚,髒兮兮的,樓上兩間房,樓下兩間房,隻有十三英尺寬,一扇 窗 子。現在作為陳列館,它看上去也許要比它過去一百三十年間的任何時候 都要引人注目。沿著它所在這條街的山坡一路下去,還有*多排和*多條 街道上的同樣邋遢的房子。近在咫尺的一棟曾是美以美教派的教堂。這個 地方不僅提醒我們,勞倫斯與英國大多數的作家不同,而且還凸顯了一個 事實:出生於英國中部伊斯伍德鎮維多利亞街東8a號的人居然還能成為 作家,多麼奇特。
    極少有礦工會在閑暇時間讀書,他們中的*大多數人在十二歲時就 離開了學校,從早上六點到下午四點,在岩石和煤塊之間的半黑暗環境中 勞動。勞倫斯的父親恨書,“不喜歡看到任何人讀書寫字”。但他可以拿 起報紙來瀏覽一下。他兒子的**部小說《白孔雀》出版後送來一本,他曾 試著去讀。但勞倫斯多年以後回憶道,“這好像是用霍屯督語寫的”: “孩子,這玩藝兒他們給了你多少錢?” “五十英鎊,爸爸。” “五十英鎊!”他驚訝得獃住了,然後用犀利的目光看著我,好像 我是個騙子。
    “五十英鎊!你還**重活沒干過吶。” 五十英鎊是亞瑟·勞倫斯八個月的工資,他一輩子就知道干重活。他 十歲開始(這在1870年初級教育法令生效前常見)在煤礦工作,直干到六 十多歲。
    有多少礦工的妻子為生活的無常所困擾,她們的丈夫拿到的報酬不 穩定,常有債務的威脅,*可怕的是掙工資的人受傷。東拼西湊地讓孩子 們喫飽穿暖,讓他們上學。每個星期五晚上跟丈夫爭吵,要他們把部分工 資交出來,買食品,交房租,付賬單和保險。她們自己要洗衣服,做飯,釀 酒,烤面包,熨衣,縫紉,織補,直到孩子們上床睡覺。她們中還有多少人 會 想到坐下來讀書? 伊斯伍德僅有幾個對當作家感興趣的人,其中之一是社會主義知識 分子威利·霍普金,他在諾丁漢路有個鞋店和郵局,每周還給地方報紙的 專欄寫稿。他**次見到勞倫斯是在1885年10月,當時勞倫斯還是個嬰 兒。在店裡,他聽到莉迪亞·勞倫斯推著“三輪嬰兒車,兩個輪子是木制 的,裝著鐵邊,遠遠地就可以聽到他們的聲音。勞倫斯太太穿著整潔的黑 色衣裙,一頂黑色無邊小帽常常是她服飾的特色”。嬰兒纔幾周大。“勞 倫斯太太看上去憂慮重重,她說有時懷疑能不能把孩子帶大。”一張不久 後照的相(見圖1),可見嬰兒的嘴張著,他是個“面色蒼白的孩子,生下來 就有支氣管炎和虛弱的肺”。可是那頂白帽子、鑲了花邊的領子和花邊 天鵝絨皮外衣——可能是莉迪亞的境況較好的姐妹們送的——不僅與她 體面的黑色服裝,而且與伊斯伍德普遍的塵垢和煤灰、與亞瑟·勞倫斯的 世界形成了強烈的對比。
    如果沒有這些產生了塵土的煤礦環繞著,伊斯伍德就不存在了。十個 礦井都離鎮子不遠,步行可到。勞倫斯的父親和三個叔叔都在煤礦干活。
    一份統計表明,伊斯伍德“百分之九十八”的人(勞倫斯出生時有四千五百 人:包括妻子、孩子、火車司機、鐵路工人、裝貨工、檢查過磅員、礦工、 職 員、經理)“靠采煤為生”。鐵路和本地的制磚蓋房等行業皆因煤礦工業 而興旺。到十九世紀八十年代中期,煤礦業的鼎盛期過了,而伊斯伍德還 在發展。這個社區的男人們關繫緊密,大家的生命安全要靠相互照應。他 們要養家,妻子們幾乎都沒工作,雖然許多人辛苦地做織襪子一類的零 活。兒子們都等不及一到十二歲就去當礦工。女兒們很可能就嫁給礦工。
    當地*大的煤礦公司巴伯·沃克公司在伊斯伍德及附近地區擁有六個礦 井,在鎮裡建了許多房子。勞倫斯的出生地就是一棟公司的房子。就在陡 峭的小山坡下,亞瑟的兄弟沃爾特住在王子街另一個公司的房子裡。沃爾 特的六個兒子後來都去當了礦工,四個女兒都嫁給礦工。關繫密切的勞倫 斯家族的中心在一英裡之外的布林斯裡,亞瑟的父母親約翰和路易莎住 在石礦村舍,還有他當礦工的兄弟喬治、兩個已婚的姐妹艾瑪和莎拉。約 翰給煤礦公司當過裁縫,是一個“高大,蹣跚,又慷慨大度的人。他的馬甲 前襟常常沾著鼻煙屑”。亞瑟1848年生於布林斯裡,從1875年開始當 “巴提”——掌管采煤工作面(“礦坑”)中一部分工作的人,管理一組工人 , 由礦坑的盈利中取酬。1885年他在布林斯裡礦井工作(他的兄弟沃爾特 在他的小組)。他另一個兄弟詹姆斯原來住在離父母不遠的葡萄村舍,五 年前在布林斯裡礦井工作時死在井下。
    婚後十年,莉迪亞發現她就生活在(她也許說是“埋在”)這樣的社區。
    她於1851年出生於諾丁漢的比爾德索家庭。比爾德索家曾經富有,甚至 還有一門貴族聯姻,“在特倫特河沿岸有一大片土地”。在他們的境況已經 **改變以後,這家人還繼續把自己當作出身高貴的人,“富有的”中產階 級。莉迪亞的父親喬治在女兒的結婚證書上寫明他是“工程師”,而那 時他隻是個機械裝配工。莉迪亞給兒子講一些她父親的生活和比爾德索 家族史的富有浪漫色彩的傳說。這些都不是偶然的。比爾德索一家搬來搬 去,哪兒要裝配工就到哪兒。二女兒莉迪亞是在曼徹斯特出生的,卻在肯 特郡的徐爾尼斯長大。在那兒住的一幢房子使他們人不敷出,不得不找了 個房客來補貼。喬治·比爾德索“要我們殷勤周到地服侍他”,惹得莉 迪亞對他說:“我決不找你這樣的丈夫。”她聰明,有抱負,十三歲時, 就是學生助教,半工半讀,這是十九世紀四十年代采用的一種制度。
    可是,她的家庭因事故一下子陷入貧困。她父親在1870年2月因工傷致 殘,那時他纔四十多歲。喬治再也沒有工作。他領一份很少的撫恤金,一年 十八英鎊(1871年至1874年減至一年十二英鎊,以扣除事故後給他們的 一次性補償)。這段時期,一個農工一年可以掙到大約三十九英鎊,煤礦工 掙七十五英鎊,倫敦的年輕小學教師掙九十五英鎊,牧師一百二十英鎊。
    比爾德索家從徐爾尼斯搬回斯內頓,諾丁漢名聲*臭的貧民區之一,離親 戚們近一些,也是越便宜越好。一年之內,莉迪亞和她的兩個姐妹就不得 不干扯花邊活。幾百英尺卷曲的棉線把工廠裡十八至二十英尺寬的機器 織出來的窄條花邊隔開,廠外工作的人把它們抻開。十九世紀七十年代早 期,坐落在斯內頓約翰街的比爾德索家的每一個房間裡肯定都“掛滿了白 色的花邊”,對扯花邊的人肺部傷害很大的灰塵也*加稠密。這位苛 求又失意的男人有一位聰慧、“拘謹”、**有道德感的女兒,她的出 路在哪兒?喬治·比爾德索好諷刺人,自高自大,傲慢專橫,而現在則 無助且窮困破落。莉迪亞機靈又很有**力,她要擺脫家裡生活困境的 途徑就是結婚。1874年,她在姨母家的聖誕晚會上見到亞瑟·勞倫斯, 一年後嫁給了他。他跟她不一樣,對一個“從不溢於言表,不在任何方面 表現自己的”女人特別有吸引力。亞瑟年輕時舞跳得極好,渾身散發出‘ 自在、熱情與活力,“洋溢著幽默與快樂”(“讓他們的兔子都死掉!”是 他 告訴兒子的可笑的斥責)。
    P1-5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