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他與書同壽趙家璧(女兒眼中的名人父親)
該商品所屬分類:傳記 -> 文學家
【市場價】
190-276
【優惠價】
119-173
【介質】 book
【ISBN】9787547300183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 出版社:東方出版中心
  • ISBN:9787547300183
  • 作者:趙修慧
  • 頁數:220
  • 出版日期:2009-08-01
  • 印刷日期:2009-08-01
  • 包裝:平裝
  • 開本:32開
  • 版次:1
  • 印次:1
  • 字數:168千字
  • 這套“女兒眼中的名人父親”書繫**輯選擇了上海地區若干已故文化名人作為追憶對像,他們是豐子愷、孔另境、趙家璧、章靳以、王辛笛(按出生年月先後排序)等,由其女兒撰寫父親和父輩的故事,配以大量的珍貴照片,通過女兒細膩的筆觸和豐富的情感,真實地書寫過去,捕捉其父親閃爍光芒的瞬間,使讀者對曾為20世紀上海文化做出貢獻的一代老人的歷史有*多的關注和了解,這也可為提升上海文化的形像、保留真實的過去留下一份珍貴的史料。
    本書為繫列之一,主要向我們展示了**編輯出版家趙家璧的人生傳奇。
  • 本書為“女兒眼中的名人父親”書繫之一,主要向我們展示了著名編 輯出版家趙家璧的人生傳奇。 趙家璧(1908~1997):著名編輯出版家,作家,翻譯家。上海松江人 。中學時代開始主編刊物。大學期間應邀為良友圖書印刷公司編輯《中國 學生》雜志。大學畢業後,歷任良友公司文藝部主任、副經理、經理,編 輯、出版了《一角叢書》、《良友文學叢書》、《中國新文學大繫》、《 良友文庫》等20多部叢書。1946年後與老舍合辦晨光出版公司,任經理兼 編輯,出版有《晨光文學叢書》、《晨光世界文學叢書》以及多種版畫集 和畫庫。1954年調任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副總編輯兼攝影編輯室主任,策 劃、編輯了《蘇聯畫庫》、《新中國畫庫》等大量攝影作品和攝影理論書 籍。1959年調任上海文藝出版社副總編輯,分管外文編輯室。1972年退休 後,參加上海市政協編譯組,用集體筆名“伍協力”翻譯E·斯諾的《漫長 的革命》和《艾奇遜回憶錄》、《赫魯曉夫回憶錄》等書。為中國出版工 作者協會副主席。他所主編的《中國新文學大繫》被譽為中國現代出皈史 上的一座豐碑。曾獲中國出版界最高榮譽獎“韜奮出版獎”。 著譯作有《新傳統》、《歐美小說之動向》、《月亮下去了》等,回 憶錄有《編輯憶舊》、《編輯生涯憶魯迅》、《文壇故舊錄》、《書比人 長壽》等。
  • 百歲女作家羅洪題簽:“女兒眼中的名人父親”
    女兒是爸爸貼心的小棉襖(代序)/黃宗英
    策劃人語
    生在松江
    ——父親的童年時光
    初展纔華
    ——父親的中學時代
    與書同壽
    ——父親的編輯生涯
    他的理想是當一個文藝圖書編輯
    他的理念是當一個主動的編輯
    他想著作家,作家想著他
    摸準時代脈搏,把握讀者心願
    與《良友畫報》的一世情緣
    現代文學的“萬裡長城”
    ——父親與《中國新文學大繫》
    一個年輕編輯的夢想
    大師、名家紛紛伸手提攜
    出版、發行、廣告,全程參與
    誰來主編《中國新文學大繫》的續篇
    冒險出版丁玲的《母親》
    《母親》**部未寫完,丁玲被秘密綁架
    父親冒險為遭綁架的丁玲出書
    父親巧妙應對鬧劇,魯迅真誠關心丁玲
    父親鼎力相助,再出集外集
    話當年,丁玲方知四十三年前發生的事
    蔡元培與父親的文字緣
    徐志摩與父親的師生情
    慧眼識好馬,師生文字緣
    悲愴失恩師,以書作祭禮
    歷經五十年,全集終問世
    與老舍合力辦“晨光”
    父親心中*可信賴的朋友
    用“相見以誠”合力辦晨光出版公司
    經營晨光出版公司八年業績顯著
    舒乙說:“應該為晨光正名”
    為巴金六部傳世名作當編輯
    靳以、巴金、趙家璧在編《文季月刊》的日子裡
    源自“良友”的七十年情誼
    ——父親與馬國亮
    父親對文學前輩鄭伯奇的一片真情
    黃源伯伯是父親的黨內知已
    錢君勾與父親的半生交情
    兩個松江人,一對板煙鬥
    ——父親與施蟄存的同好
    **幅魯迅版畫像是誰制作的
    徐志摩與陸小曼倆的紀念冊今安在
    一份在洋招牌掩護下出版的抗日畫報
    潘公展緣何給父親寫兩封信
    讀王仰晨給父親的十二封信
    父親的木刻連環畫情結
    恩師徐志摩引父親步入西洋美術之殿堂
    追隨魯迅,為國人引進西方木刻藝術
    探索木刻連環畫改革之路
    情繫《中國版畫史>四十餘載
    一個愛好攝影的編輯家
    難忘“伍協力”
    父親與內山書店
    魂歸
    ——父親與上海魯迅紀念館
    四十九封魯迅遺墨獲得了*好的歸宿
    魯迅紀念館讓父親重新獲得了勇氣和力量
    “朝華文厙”的建立買現了父親的遺願
    《編輯憶舊》出版的前前後後
    住在大陸新村
    四代光華情
    能干的媽媽享福的爸
    永遠想你,我的“好爹爹”
    後記
  • 因為接觸了從上海來的文化名人,看了上海出版的文學書籍、報紙雜 志,父親心裡產生了一個強烈的願望:“我要到上海去念書!” 1923年父親從高等小學畢業了,他正式向母親和祖父提出到上海去讀 中學的要求。母親舍不得獨生子離開,但她在家裡沒有權,隻能把渴求的 目光轉向公公,希望公公能鎮扼住兒子這種非分的念頭。
    我的曾祖父希望孫子能光宗耀祖,也明白接受良好教育的必要,但兩 個兒子客死他鄉的悲劇,他記憶猶新。他想再等幾年,讓孫子再長大一些 、再懂事一些再去。這孩子從小衣來伸手、飯來張口,鞋帶散了還要別人 幫著繫,一個人到了大上海的十裡洋場,被人欺負怎麼辦?生病硌痛怎麼 辦?學壞了又怎麼辦?曾祖父思來想去不放心。可是,我的父親自己已在 上海民立中學報了名,並被錄取了,不依不饒地一定要去。做爺爺的看著 孫子這樣有志氣(松江話有出息的意思),心軟了,同意了。但左思右想還 是不放心。突然,曾祖父想起在上海有一個在縣衙門做官的陸姓朋友,何 不問問他呢?說不定他肯幫助,照顧一下他這個寶貝孫子。陸先生一聽說 ,便滿口答應。於是,開學前曾祖父親自把孫子送到南市小東門陸家。從 此父親便寄宿在陸家,開始了他的中學生活。
    陸家的宅院比父親松江的宅院小多了,隻有前後二進樓房和東西兩廂 房,中間是個大天井。老先生有兩房妻室,她們是一對親姐妹,姐姐生有 四個子女,妹妹沒有生育。*大的兒子名修之,比父親大10多歲,已經結 婚;二姐郁文雖已出嫁,但父母寶貝她,用紅木家具在家給她布置了一間 新房,夫妻二人常住在娘家;三哥受之,喜歡唱京戲,一個人拿起一把掃 帚,也會在天井裡舞弄一番。他已經說好了對像。四妹祖琬,也就是我的 媽媽,那時纔12歲,因為比三哥小了8歲,一家人都寵著她。父親來到陸家 ,三個兄姐都叫他“家弟”,對他生活起居頗為關照。隻有四妹,不喜歡 這個穿土布長衫,蹬黑布鞋,長得又瘦又黑的鄉下孩子,變著花樣欺侮他 。父母讓她叫父親為“璧哥哥”,她叫他“屁哥哥”,但父親不生氣,也 不在乎。他從小沒有兄弟姐妹,生活孤獨無趣,現在有這個妹妹逗樂,他 覺得真是太好玩、太有趣了。
    陸家的生活和松江也不一樣,雖然都是大戶人家,天天有肉喫。在松 江喫肉,肉都要斬過,不是肉絲,就是肉圓子、飯蒸肉、百頁包肉;而陸 家喫肉都是大塊的:紅燒肉、白篤蹄膀,即使是斬碎肉做成的圓子,也大 得改名叫獅子頭了,還常常整雞、整鴨地往桌上端;父親在家時,和長輩 一起喫飯得等長輩給夾菜喫,而在這裡,任孩子們自己挑喜歡的喫;在家 時,隻有在節慶日長輩們纔喝些酒,而在這裡,老先生高興時,就會拿出 酒來與兒女對飲。在這樣寬松的環境下,父親認真地讀書,度過了一生中 的**個轉折期。
    父親在民立中學讀了一年,這一年中,他接觸了上海社會,知道上海 *好的中學是洋人辦的聖約翰中學,*好的大學也是聖約翰大學,從那裡 畢業後可以一步踏入上層社會。他心想,水往低處流,人往高處走,我寧 願犧牲一年,也要進入這*好的中學。他心想事成,聖約翰中學錄取了他 。但1924年發生了齊盧之戰,他不得不回松江,在松江維泗中學補讀半年 。1925年春天纔入聖約翰中學讀一年級。他在中學時國文和英文的成績很 好,興趣也高;數學他不喜歡,考試是通過的,但很快就忘掉了,所以, 我們幾個子女小時候數學課有問題是從來不去問他的。
    父親在聖約翰中學讀了不到半年,上海發生了震驚全國的“五卅慘案 ”,上海2 000多名學生為抗議日本資本家*殺罷工工人顧正紅,舉行集會 時,遭英國巡捕開*屠殺,死傷數十人。這一事件引起全國公憤,各地遊 行示威,罷工、罷課、罷市。聖約翰大學及中學的學生們於6月3日聚集在 廣場上,準備懸掛半旗為死難同胞致哀,哪知美籍校長卜芳濟當眾撕毀我 國旗,此舉激怒了學生和老師們,300多名師生一起憤而離校,決心再也不 接受帝國主義的奴化教育,中國人要辦中國人自己的大學。此後,由離校 學生家長張壽鏞、王省三等愛國人士發起,征地、征房、集資、招聘,短 短的不到三個月的時間,一所中國人自己辦的大學“光華大學”在上海成 立了,大學還附設中學。
    秋季開學時,父親進入光華附中高一年級。當時入學的還有其他教會 學校的愛國學生。新學校充滿一股奮發圖強、拯救中華的愛國熱情,聖約 翰附中轉來的同學*是活躍,處處帶頭。新學校成立了學生自治會,自發 地要求在認真讀書外,為社會、為學校多做貢獻。父親積極地參加學生自 治會的活動,擔任學生會出版的中英雙文字校刊《晨曦》的編輯工作。
    1926年1月20日,《晨曦》**卷**期出版了,封面上印著光華大學附屬 中學學生自治會編輯部編。父親撰寫了《發刊詞))。當時有編輯4人,父親 任書記。在這一期上刊登有他撰寫的《王德爾著(陶林格蘭畫像畫)之介紹 》,因為文章長,分三期連載。5月1日《晨曦》第二期出版,父親撰寫了 《卷頭語》,這時他任中文部主任。6月1日《晨曦》第三期出版,內刊有 父親翻譯的法國莫泊桑原著《愛》。7月1日《晨曦》第四期出版,父親撰 《編輯餘談》。此後,學生會改選,父親當選為校刊總編輯。校刊原來按 教會學校慣例,分中、英文兩部,在反帝愛國的思想影響下,父親大膽決 定取消英文部,擴大中文部,每期十二三萬字,主要由本校師生撰稿,並 改為《晨曦》季刊。11月20日第二卷**期出版,父親又撰《卷頭語》, 發表他譯的《奧德賽本事》,並用筆名趙筱延寫了《青年之自殺問題))。
    他的文章都是自己的學習心得,有介紹英、美作家的,有自己翻譯的但丁 、王德爾、莫泊桑的作品,共約六七萬字。
    P6-9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