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文人的理想品格(從陶淵明到蘇軾)
該商品所屬分類:傳記 -> 文學家
【市場價】
260-377
【優惠價】
163-236
【介質】 book
【ISBN】9787807105879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 出版社:濟南
  • ISBN:9787807105879
  • 作者:張亞新
  • 頁數:242
  • 出版日期:2008-04-01
  • 印刷日期:2009-01-01
  • 包裝:平裝
  • 開本:16開
  • 版次:1
  • 印次:2
  • 字數:225千字
  • 本書為“文化中國:永恆的話題”叢書中的一種。陶淵明、李白和蘇軾在許多方面歷來被視作古代文人理想品格的代表,本書重點對三人的品格表現作介紹和評析,同時兼顧古代文人理想品格的總體表現,力圖將兩者有機地結合起來。讀者讀過本書後,能對古代文人理想品格的構成、表現、成因、影響等獲得一個大致的印像,並能引發一些思考。
  • 《文化中國:永恆的話題叢書》以高文化品位為內涵,從文化的特定視 角來重新解讀(而非直接面對)某些重大的歷史或文化主題,特意選擇那些人 們普遍感興趣即茶餘飯後可供談資的歷史事件或人物作為題材,以確鑿的史 料為根基,用新的視角或現代意識,采取富有文采、生動流暢的散文筆法和 圖文並茂的形式,對其進行歷史闡釋和文化反思,折射出某些文化精神。濃 郁的文化觀照和歷史反思是該叢書的特色。該叢書強調“可操作性和持續發 展的張力”,即靈活多樣和巨大的包容性,作為一個長期的品牌選題,視具 體情況,分為若干輯陸續推出,逐步完成對文化中國重大歷史、文化主題的 另樣解讀,形成一個大眾精品繫列群。該叢書已出版三輯19冊。 本書為叢書的其中一冊,講述了從陶淵明到蘇軾之間的古代文人理想品 格。
  • 引言/1
    一 傷時憂國 濟世愛民/16
    “中夜四五嘆,常為大國憂”/16
    “滌蕩振刷”,力圖“卓然有所立”/22
    力行“惠民之政”/28
    “惟有憫農心尚在”/32
    “至今欲食林甫肉”/35
    二 志存高遠 堅定不移/42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42
    “誓欲斬鯨鯢,澄清洛陽水”/48
    “鳥愛碧山遠,魚遊滄海深”/55
    三 守正不阿 特立不群/62
    “賦性剛拙,議論不隨”/62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66
    “高操非所攀,謬得固窮節”/71
    四 笑對人生 樂觀曠達/78
    “談笑於死生之際”/78
    “被褐欣自得,屢空常晏如”/83
    “縱浪大化中,不喜也不懼”/89
    五 任情適性 跌宕不羈/96
    “天豈去此哉,任真無所先”/96
    “野性猶同縱壑魚”/10l
    “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106
    “縱死俠骨香,不慚世上英”/112
    六 怡性田園 縱情山水/118
    “靜念園林好,人間良可辭”/118
    “一生好入名山遊”/124
    “我是識字耕田夫”/130
    七 民胞物與 一派真情/138
    黎民百姓的朋友/138
    同道知音/144
    伉儷、父子與兄弟/153
    “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好人”/162
    八 馳騁文苑 異峰突起/168
    學兼百家,纔該眾藝/168
    戛戛獨造,自成大家/174
    從平淡自然到自然天成/183
    九 哲人風采 魅力永存/190
    對人生哲理的體悟與探求/190
    對物性事理的求索/197
    對藝術辯證法的思考與闡釋/202
    十 儒道玄佛 博采兼收/209
    “少年罕人事,遊好在六經”/209
    “今見《莊子》,得吾心矣”/216
    “歸誠佛僧,求一洗之”/223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229
    結語/236
    主要參考書目/238
    後記/241
  • 三 守正不阿 特立不群 正與邪,尖銳對立,水火不容,如蘇軾在《學士院試春秋定天下之邪正 論》一文中所說:“邪正之不同也不啻若黑白。”“正”對一個人立身處世 很重要,對一個**、一個民族的長治久安、興旺發達也很重要,如蘇洵《 用間》所說:“用心於正,一振而群綱舉;用心於詐,百補而千穴敗。”因 此,正而不邪,守正不移,成為無數仁人志士所共同崇奉的理念、所共同遵 守的原則。
    真正做到守正不阿並不容易,須面對、經受和戰勝各種各樣的考驗,甚 至是**嚴峻的考驗。陶淵明、李白和蘇軾是能守正不阿的人,他們從不因 遭受了太多的艱辛、挫折、磨難、打擊而放棄自己的政治主張、做人原則、 人生追求和既定的人生道路,能超撥於流俗之上,清濁異路,是非分明,鐵 骨錚錚,特立不群,顯示出可貴的品格和精神。
    “賦性剛拙,議論不隨” 《論語·學而》載孔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意思是,花言巧語 ,裝出一副討人喜歡的面孔的人,是很少有仁德的。孔子又說:“巧言、令 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論語·公冶長》)意思是,花言巧語,裝出一副諂媚的容貌,對人過 分恭敬,這種人,左丘明認為可恥,我也認為可恥;內心對人隱藏著怨恨, 外表卻裝出對人很友好,這種人,左丘明認為可恥,我也認為可恥。可見, 孔子對巧言令色、心口不一、善於諂媚逢迎的人是深惡痛*的,認為這樣的 人是不可能有多少仁德的,或者即認為這樣的表現是與仁德背道而馳的。反 之,孔子對於剛直的人則十分贊賞,曾贊美剛直不屈的衛國大夫子魚說:“ 直哉史魚!邦有道,如矢;邦無道,如矢。”(《論語·衛靈公》)認為史魚 (史鱔,字子魚,亦稱史魚)在**政治清明時能像箭一樣直,在**政治黑 暗時也能像箭一樣直。孔子認為:“當仁,不讓於師。”(《衛靈公》)在面 對著仁德時,要敢於堅持,就是自己的老師,也不同他謙讓。不難看出,孔 子把正直敢言看得**重要,認為這是構成仁德的**條件,是仁德的突出 表現。古代的仁人志士,不少人正是以此要求、砥礪自己,從而表現出了可 貴的品格。
    陶淵明在《與子儼等疏》中說自己“性剛纔拙,與物多忤”,李白疾惡 如仇、桀傲不群,都是具有剛直的品性的。而在這方面表現得*為突出的是 蘇軾。蘇軾對那些逢迎“希合”、“以求世用”(《乞郡札子》)的人極為厭 惡,表明自己在政治鬥爭中的態度是“賦性剛拙,議論不隨”(《乞罷學士 除閑慢差遣札子》),是“專務規諫”,“遇事有可尊主澤民者,便忘軀為 之,禍福得喪,付與造物”(《與李公擇書》)。蘇軾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 去做的。
    王安石變法時,大權在握,蘇軾在《杭州召還乞郡狀》中說:“是時王 安石新得政,變易法度,臣若少加附會,進用可必。”當時因“附會”王安 石而得“進用”的人確也不少。但蘇軾對某些在他看來仍行之有效的傳統法 制采取了維護的態度,反對不分青紅皂白地一律加以廢除、*改,而且認為 “天下之所以不大治者,失在於任人,而非法制之罪也”(《策略三》),因 此他加入了反對派的行列,對新法進行了直言不諱的批評。王安石變法是得 到宋神宗支持的,因此蘇軾曾先後三次給神宗上書,每次都是洋洋灑灑、雄 辯滔滔、秉筆直書、無所隱避。蘇軾表示:“惟當披露腹心,捐棄肝腦,盡 力所至,不知其它。”又說:“立條例司,遣青苗使,斂助役錢,行均輸法 ,四海騷動,行路怨咨。自宰相以下,皆知其非而不敢爭。”而蘇軾卻自稱 “愚蠢不識忌諱”,“上疏論之詳”。在神宗正雷厲風行地推行新法的當時 ,蘇軾所表現出來的政治勇氣,是十分難得的。而且,不管蘇軾對制置三司 條例司、青苗法、均輸法等新法舉措的看法是否正確,態度是否偏激,其出 發點**是為國為民,而無個人恩怨摻雜在其中。蘇軾提醒皇帝改革一定要 考慮到老百姓的利益,不可失掉人心,這種看法無疑是正確而深刻的。蘇軾 列舉新法之弊:“青苗、助役之法行,則農不安,均輸之令出,則商賈不行 ,而民始憂矣。”對那些對新法之弊視而不見的人提出了嚴厲批評:“愁怨 之民,哭聲振野。當時奉使還者,皆言民盡樂為。希合取容,自古如此。” 這些,都是從“愛民”的角度提出問題、發表看法的。由於蘇軾是逆潮流而 動,態度又異常激烈,批評的矛頭甚至直指神宗皇帝,他是做好了被罷官的 思想準備的,也就是說,他是甘冒著被罷官的風險挺身而出、坦陳己見的。
    果然,他*終被罷黜,再後來又遭誣下獄,被貶黃州。
    元豐八年(1085)三月,神宗去世,年僅10歲的哲宗即位,宣仁皇後高氏 垂簾聽政,改用舊黨司馬光為相,蘇軾也得“驟遷”,先復朝奉郎知登州, 到任纔五天,又以禮部郎中召還京師,再遷起居舍人。次年,即元佑元年 (1086),又遷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知制誥。元佑二年,兼侍讀。元佑三年 ,權知禮部貢舉。一二年間,青雲直上,堪稱蘇軾一生仕宦*為順暢、得意 的時期。但蘇軾並沒有就此安於現狀。司馬光上臺後,欲盡廢新法,許多人 望風響應。蘇軾與司馬光私交甚厚,當初他也曾激烈地反對新法,按理他應 是無條件地與司馬光站在一起的。但情形恰恰相反。新法實行十餘年來,對 挽救趙宋王朝的政治危機和經濟危機都起到了一定作用,蘇軾這些年來在對 新法的某些流弊進行批判的同時,也發現了新法的某些好處,如他認為唐中 葉以來,“民不知兵,兵不知農,農出谷帛以養兵,兵出性命以衛農,天下 便之。雖聖人復起,不能易也。今免役之法,實大類此”(《宋史·蘇軾傳 》),對免役法采取了肯定、維護的態度。因此,當他發現司馬光“其意專 欲變熙寧之法,不復較量利害,參用所長”時,便挺身而出“屢爭之”,“ 因此得存留者甚多”(《辯試館職策問札子》)。雙方的爭吵異常激烈,司馬 光十分固執,蘇軾為與他爭辯免役法的問題,氣得回家痛罵:“司馬牛!司 馬牛!”蘇軾也因此而葬送了自己進身的機會,有的人甚至稱蘇軾為“王安 石第二”,他們一再上疏誣陷攻擊,蘇軾難以在朝立足,*後再度被迫“補 外”而去。
    蘇軾與司馬光的這一場鬥爭,也**是從**利益出發的。實際上,蘇 軾對自己早年所持的對新法的態度也作了自我批評。蘇軾對於新法的棄取是 並無個人成見的。他在政治變革中**走著自己的路,既不投靠舊黨,也不 依附新黨。他贊同新法的某些內容,不是在附和新黨;他反對新法的某些內 容,也不是在附和舊黨。無論是在王安石當權時還是在司馬光當權時,他都 沒有采取隨波逐流的態度。他在《與楊元素書》說:“昔之君子,惟荊(指 王安石)是師;今之君子,惟溫(指司馬光)是隨。所隨不同,其為隨一也。
    老弟與溫,相知至深,始終無間,然多不隨耳。”明確展示了自己即使是“ 相知至深”也“不隨”的獨立不阿的品格。
    蘇軾所表現出來的獨立品格,與孔子所提倡的理想品格是一脈相承的。
    蘇軾晚年從海南島貶所北歸後,曾寫有《剛說》一文,認為“剛者必仁”, 而“佞者必不仁”,並用自己的親身經歷來加以證明:凡將自己從災難中解 脫出來的,都是那些平常不講情面、不易親近、看起來讓人感到害怕的剛直 之人;凡是把自己推擠到危險境地的,都是那些平常討人喜歡的、善於諂媚 逢迎的人。接下來蘇軾回憶了孫立節剛直不阿的兩件事,贊揚了孫立節的剛 直品格,以此“明剛者之必仁,以信(同“伸”,伸張、闡明之意)孔子說” 。可見,蘇軾是將剛直與否當做是否仁德來看待的。也可看出,蘇軾在經歷 了長期顛沛流離、九死一生的貶謫生活之後,他仍保持著剛直的品格,仍把 剛直看做是人生的一種理想品格。
    蘇軾認為,要保持剛直的品格,自身必須無所畏懼。他在《書(孟德傳> 後》一文中,用生動的故事說明了這個問題。蘇軾不畏強者,遇事敢言,正 體現了他的無所畏懼的精神。
    P62-65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