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墨菲定律(經典收藏版)
該商品所屬分類:心理學 -> 心理學通俗讀物
【市場價】
172-251
【優惠價】
108-157
【介質】 book
【ISBN】9787554609491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 出版社:古吳軒
  • ISBN:9787554609491
  • 作者:張文成
  • 頁數:261
  • 出版日期:2017-06-01
  • 印刷日期:2017-06-01
  • 包裝:平裝
  • 開本:32開
  • 版次:1
  • 印次:1
  • ********
  • ********
  • 米爾格倫實驗:所謂“良知”,底線有多堅固
    破解囚徒困境:引入反復博弈,化被動為主動
    智豬博弈:多勞多得,少勞也不少得
    鬥雞博弈:*壞的結果是兩敗俱傷
    *手博弈:決勝負不一定要靠實力
    第九章 互惠法則:如何讓他人對自己言聽計從
    互惠法則:說服力不是說出來的,而是做出來的
    承諾一致性原理:讓對方自己說服自己
    登門檻效應:步步為營,走進對方內心
    門面效應:用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給對手下套
    禁果效應:越“禁”越“**”
    超限效應:越說服,越反感
    第十章 凡勃倫效應:避開投資、消費中的種種陷阱
    凡勃倫效應:揭穿價格的定位陷阱
    吉芬之謎:透過價格迷霧看清供需本質
    消費者剩餘:買得值不值,自己說了算
    稀缺效應:“稀缺”是刻意營造的心理壓迫
    折扣效應:被理性驅使的感性消費
    博傻理論:蠢不可怕,別做*蠢的那個就行
    第十一章 路徑依賴法則:到底是做事重要,還是做人重要
    路徑依賴法則:“**份工作”是成功的一半
    蔡格尼克記憶效應:要做好一件事情的*好方法,就是立刻開始做
    布利斯定理:計劃越充分失敗概率越小
    **效應:**引出的決策的惰性
    古德曼定律:沒有恰當的沉默,就沒有良好的溝通
    工作成癮綜合征:“工作狂”是一種心理疾病
    第十二章 彼得原理:把恰當的人放在恰當的位置上
    彼得原理:給每個人找到合適的位置
    德西效應:挖掘真正的“內部動機”
    不值得定律:“必須做”不如“值得做”
    雷尼爾效應:用“心”留人,勝過用“薪”留人
    羅森塔爾效應:寄予什麼樣的期望,就會培養什麼樣的人
    破窗效應:不要輕易打破任何一扇窗戶
    第十三章 史華茲論斷:合適的選擇,就是好的選擇
    史華茲論斷:“幸福”與“不幸”
    貝勃定律:幸福本質上是種“敏感度”
    狄德羅效應:幸福來自給生活做減法
    鱷魚法則:關鍵時刻的取舍之道
  • 鏡中我效應:“鏡中我”與“真的我” “鏡中我效應”,是1902年由美國社會學家查爾 斯·霍頓·庫利提出的,這個理論認為:“一個人的 自我觀念是在與其他人的交往中形成的,一個人對自 己的認識是其他人對於自己看法的反映,他所具有的 這種自我感覺,是由別人的思想、別人對於自己的態 度所決定的。” 在《人類本性與社會秩序》一書中,庫利做了一 個形像的比喻:“每個人都是另一個人的一面鏡子, 反映著另一個過路者。”所以,這個理論又被稱作“ 鏡中我效應”。 顧名思義,“鏡中我效應”的內涵是,就像我們 隻能從鏡子裡看到自己的長相,“我”對自我的認知 也都是來源於別人對我的看法。因此,與一般社會心 理學理論所提倡的“不要在意他人看法’’的觀點相 反,“鏡中我效應”指出,每個人的“自我觀”,都 是通過與他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 首先,我們會想像他人是如何“認識”自己的。 其次,我們會想像他人在這個認識之上是如何“評價 ”自己的。*後,我們會根據別人對自己的“認識” 和“評價”產生某種感情,這種感情將**我們對自 己的認知。 舉個例子,“我”向慈善機構捐了五十元錢,然 後,通過別人的種種評價和反應,去想像他們對“我 ”的認識——一個正在參與慈善活動的人。接著,通 過他人的口頭評論或者其他反饋渠道,“我”認為, 他人對“我”的評價是“熱心、善良的人”。 然後,“我”對這種認識和評價感到十分喜悅, 並因此進一步認識了自己,相信自己確實是個熱心、 善良的人。之後,“我”也會繼續以這種標準來要求 自己——這就是一個人的自我觀的形成過程。 相反,在同樣的例子中,“我”向慈善機構捐了 五十元錢,然後,“我”發現別人對“我”的評價是 “一個假裝熱心於慈善事業的偽善之人”。這個評價 會讓“我”審視內心,相信自己參與慈善並不是因為 偽善。於是,“我”會產生憤怒和排斥的情緒,同時 ,在這種情緒中也進一步認清自己——“我”*不是 一個偽善的人。 小說中常常會有這樣的情節:一個無惡不作的人 ,仿佛心裡住著魔鬼,骨子裡流著邪惡的血液。某一 天,他來到一個陌生的地方,在機緣巧合下做了某件 好事,於是,所有人都贊揚他,認為他是聖人。 慢慢地,他也真的相信自己是個好人,然後,他 開始用“好人”的標準來要求自己,也逐漸發掘出了 自己人性中的善良。在小說*後,他往往會為了保護 那些認為他是“聖人”的人,和過去邪惡的伙伴反目 成仇,並用生命贖清了自己過往的罪孽,完**全成 了聖人。 這就是一個“鏡中我”塑造“真的我”的過程, 故事雖然俗套,可其中所蘊含的心理學依據卻**充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