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選擇的悖論(用心理學解讀人的經濟行為)
該商品所屬分類:心理學 -> 心理學理論與研究
【市場價】
360-521
【優惠價】
225-326
【介質】 book
【ISBN】9787213052361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 出版社:浙江人民
  • ISBN:9787213052361
  • 作者:(美)巴裡·施瓦茨|譯者:梁嘉歆//黃子威//彭珊怡
  • 頁數:205
  • 出版日期:2013-03-01
  • 印刷日期:2013-03-01
  • 包裝:平裝
  • 開本:16開
  • 版次:1
  • 印次:1
  • 字數:192千字
  •   ★ 跨界大師用經濟學布心理學的道。巴裡·施瓦茨是繼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卡尼曼之後又一位將來自心理學的洞察力應用在經濟學和決策學中的心理學家,三次登上TED大會的演講臺,他的成就受到津巴多、塞利格曼、卡尼曼等人的盛贊。
      ★ 打破錯誤的經濟學假設。《選擇的悖論》是施瓦茨*有名的作品,以幽默風趣的語言闡述了“為什麼選擇越多,人們越不幸福”這一普遍而令人困惑的悖論。自2004年出版以來好評如潮,先後榮登美國《商業周刊》《福布斯》雜志年度十大暢銷書,在**以20多種語言發行。
      ★ **外知名學者感動**。清華大學心理學繫主任彭凱平、清華大學經濟管理繫副教授鄭曉明、中山大學心理繫教授周欣悅、華南師範大學應用心理學繫副教授遲毓凱、**華人積極心理學協會副**趙昱鯤、美國心理協會前任*****·津巴多、積極心理學之父馬丁·塞利格曼、**心理學家戴維·邁爾斯聯袂**。

  • 《選擇的悖論(用心理學解讀人的經濟行為)》的 作者巴裡·施瓦茨是美國斯沃斯莫爾學院社會心理學 教授,三次登上TED大會演講臺,其著作榮登《商業 周刊》、《福布斯》暢銷書榜,百餘篇文章發表於《 美國心理學家》、《紐約時報》、《哈佛商業評論》 等頂級期刊。 在《選擇的悖論(用心理學解讀人的經濟行為)》 一書中,施瓦茨提出了一個革命性的觀點:幸福意味 著擁有自由和選擇,但更多的自由和選擇並不能帶來 更大的幸福,相反,選擇越多,幸福越少!究其原因 ,施瓦茨認為,首先,當人們面對更多的選擇時,反 而不能做出明智的選擇,因為我們的選擇總是受到錨 定效應、框架效應、可獲得性啟發式等心理因素的影 響。其次,即使人們做出了正確的選擇,也不一定會 感到滿足,因為適應效應、比較、機會成本等因素會 降低我們的主觀感受。  《選擇的悖論》的作者巴裡·施瓦茨是美國斯沃斯莫爾學院社會心理學教授,三次登上TED大會演講臺,其著作榮登《商業周刊》《福布斯》暢銷書榜,百餘篇文章發表於《美國心理學家》《紐約時報》《哈佛商業評論》等頂級期刊。   在《選擇的悖論》一書中,施瓦茨提出了一個革命性的觀點:幸福意味著擁有自由和選擇,但更多的自由和選擇並不能帶來更大的幸福,相反,選擇越多,幸福越少!究其原因,施瓦茨認為,首先,當人們面對更多的選擇時,反而不能做出明智的選擇,因為我們的選擇總是受到錨定效應、框架效應、可獲得性啟發式等心理因素的影響。其次,即使人們做出了正確的選擇,也不一定會感到滿足,因為適應效應、比較、機會成本等因素會降低我們的主觀感受。   50個心理學實驗,揭秘影響選擇的心理因素;   4大權威測試,了解你的行為傾向; 11條實用建議,輕松作出明智選擇!
  • 贊譽
    **序 經濟學家的錯誤假設
    中文版序 在多變的世界裡探尋新智慧
    前言 多即是少
    **部分 自由的重擔
    第1章  “小決定暴政”的受害者
    85種餅干、75種冰茶、220門課程……我們常常對自己說:“就多逛一家店吧。”在自己的清單中多加1個選項是比較容易的,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會從6個選項增加到30個選項,一次就加一個嘛。當我們終於做完一次商品大搜查,回頭看看,過目的商品之多說不定會嚇壞自己。
    第2章 選擇暴增的時代
    10年前還是醫生說了算,病人照做就行了,如今做一個醫療決策就像要交噩夢般的期末論文一樣,而且承擔的風險不止是不及格那麼簡單;兩個人情定終生已經是無比艱難的決定,然而接下來他們必須決定要不要結婚,婚後誰管錢,要不要小孩……
    第二部分 是什麼在操控你的行為
    第3章 為什麼我們無法做出明智選擇
    做出明智的選擇著實不易,你要考慮諸多因素。租一間公寓,你要考慮它的地理位置、空間大小、硬件設施、安全性和租金等因素。這之中又有無數的心理作用、經濟效應在暗中控制你的選擇。
    “體驗效用” vs“期望效用” vs“記憶效用”
    “錨定效應”vs“框架效應”
    “輕信常識”VS“可獲得性啟發”
    “風險厭惡”vs“損失厭惡”
    第4章 誰能做出*佳選擇
    做個測試看看你是*大化者、知足者還是**主義者?哪類人*容易感到後悔,哪類人*幸福?
    *大化者VS滿足者VS**主義者
    *大化者測試
    後悔程度測試
    第三部分 經濟行為背後的心理奧秘
    第5章 自主權——主觀幸福感的負擔
    每一次選擇都可以印證我們擁有自主權,自己的事能自己做主。選擇的每一次擴張,都是自主權的再次宣示,並展現出我們獨特的性格特征。然而,除了在政治、道德以及社會上篤信自主權外,自主權同樣影響著我們的心理健康和生活滿意度。
    工具價值VS表達價值
    需要VS喜歡
    生活滿意度測試
    第6章 機會——選擇一個就意味著失去另一個
    如果你選定了一個自己偏愛的選項,那麼每一個你曾經考慮過的方案都會讓你損失掉一些做別的事情的機會,多項選擇的存在讓我們*容易想像出實際上不存在的選項。取舍心理學可能是我們利用率*高的一門學問。
    北加州的夜生活VS鱈魚角的沙灘小屋VS福蒙特的農莊
    99美元的索尼CD機VS 169美元的**愛華CD機
    1.5美元現金VS精美鋼筆
    第7章 後悔——向下拉扯的力量
    後悔得分高的人比低分的人*不開心、生活滿意度*低、*悲觀和*贊譽
    **序 經濟學家的錯誤假設
    中文版序 在多變的世界裡探尋新智慧
    前言 多即是少
    **部分 自由的重擔
    第1章 “小決定暴政”的受害者
    第2章 選擇暴增的時代
    第二部分 是什麼在操控你的行為
    第3章 為什麼我們無法做出明智選擇
    “體驗效用”vs“期望效用”vs“記憶效用”
    “錨定效應”vs“框架效應”
    “輕信常識”vs“可獲得性啟發”
    “風險厭惡”vs“損失厭惡”
    第4章 誰能做出*佳選擇
    *大化者vs滿足者vs**主義者
    *大化者測試
    後悔程度測試
    第三部分 經濟行為背後的心理奧秘
    第5章 自主權——主觀幸福感的負擔
    工具價值vs表達價值
    需要vs喜歡
    生活滿意度測試
    第6章 機會——選擇一個就意味著失去另一個
    北加州的夜生活vs鱈魚角的沙灘小屋vs福蒙特的農莊
    99美元的索尼CD機vs169美元的**愛華CD機
    1.5美元現金vs精美鋼筆
    第7章 後悔——向下拉扯的力量
    決定後懊悔vs預期性懊悔
    忽略偏見vs不作為慣性
    下行反事實思維vs上行反事實思維
    第8章 適應——原地踏步的快樂跑步機
    體驗快感vs享樂適應
    快樂跑步機vs滿足感跑步機
    第9章 比較——滿意度的4重詛咒
    希望vs預期vs過去經歷vs他人經歷
    高期望的詛咒vs社會比較的咒語
    主觀快樂水平測試
    **0章 幸福——為*佳選擇付出的代價
    幸福指數vs**生產總值
    習得性無助vs控制感
    長期的、籠統的、個人的vs短暫的、具體的、普遍的
    第四部分 明智的選擇
    **1章 11個方法
    致謝
    譯者後記
    憂郁。無論事前還是事後,你能感受到的選擇越多,你就越容易感到後悔,但是還有比做選擇時後悔*可怕的事情。
    決定後懊悔VS預期性懊悔
    忽略偏見VS不作為慣性
    下行反事實思維VS上行反事實思維
    第8章 適應——原地踏步的快樂跑步機
    因為人們很容易適應,所以對積極體驗的熱情就不能持久。*糟糕的是人們一般都沒料到這種適應現像。愉快的記憶隨著時間不斷消逝,*後常常產生讓人不快的結果。
    體驗快感VS享樂適應
    快樂跑步機VS滿足感跑步機
    第9章 比較——滿意度的4重詛咒
    隨著物質生活和社會狀況不斷改善,我們用來進行比較的標準也在不斷提高。當我們接觸過了高質量的物品後,我們便開始為“鋻賞力的詛咒”所困擾。不再滿足於過去**可以接受的低質量物品,快樂原點不斷提升,預期和渴望也節節攀升。
    希望VS預期VS過去經歷VS他人經歷
    高期望的詛咒VS社會比較的咒語
    主觀快樂水平測試
    **0章 幸福——為*佳選擇付出的代價
    如果你做的每一個選擇*後都達不到你的預期和渴望,如果你執意要把失望的原因歸咎於自己,*後必將久積成疾,“什麼也干不成”的信念將把你活生生打垮。
    幸福指數VS**生產總值
    習得性無助VS控制感
    長期的、籠統的、個人的VS短暫的、具體的、普遍的
    第四部分 明智的選擇
    **1章 11個方法
    我們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卻發現這些東西滿足不了我們的欲求;我們被一堆現代化的便捷設備所包圍,卻發現時間從來都不夠用。我相信我們可以通過一些方法來緩和甚至消除這些困擾。
  •   多即是少   大約6年前,我去蓋普(GAP)時裝品牌店買牛仔褲。我是那種會把一條褲子穿到爛纔買新褲子的人,所以從上次掏腰包到現在,已經隔了好長一段時間了。一位年輕銷售員走過來,親切地問我有什麼需要。
      “我想買一條牛仔褲,腰圍32,褲長28 的。”我說。
      “您想要修身款、簡約款、休閑款、寬松款還是超寬松款呢?”她回應道,“您想要石洗的、酸洗的還是砂洗的?拉鏈的還是紐扣的?褪色的還是一般的?”   我驚獃了。一兩分鐘之後我對那位銷售員說:“我隻是想買條普通的牛仔褲,就是以前在市面上**能看到的那種款式。”這反倒難倒了她。在問過資歷*深的同事後,她終於知道了“普通”牛仔褲長什麼樣子,然後告訴我在哪個貨架。
      麻煩出現了,當我知道可以有那麼多選擇後,我不再確定一條“普通”的牛仔褲是不是我想要的。或許簡約款和休閑款穿起來*舒服。既然我已經洩露了自己在時裝潮流方面是多麼落伍,我就索性問那位銷售員,寬松款、休閑款和簡約款之間有什麼區別。她拿出一個圖樣,向我展示幾種剪裁有何不同。可我還是無法縮小選擇的範圍,於是我決定都試試看。
      每個款式的牛仔褲我都試了一條,並且在鏡子前仔細地打量了自己一番,又再次讓銷售員進一步說明這幾款的區別。盡管我依然毫無頭緒,但我深信總有一款*適合自己,我一定要把它找出來。*後我選擇了簡約款,因為休閑款顯得我的腰很粗,還得搭配衣服來遮掩。
         這條牛仔褲穿上去剛剛好,但我還是覺得買條褲子不應該變成耗費一整天的大工程。商店為顧客提供了林林總總的選擇,的確為不同品味、不同體型的顧客帶來了方便。不過,選擇過剩也造成了新的麻煩。在有這麼多選擇之前,像我這樣的顧客也許買不到***合身的牛仔褲,但那也不過是5 分鐘之內就能解決的事。現在它變成了一個艱難的決定,我不得不花*多的時間和精力,還讓自己充滿懷疑、焦慮,擔驚受怕。
      選牛仔褲不過是雞毛蒜皮的小事,卻暗示著貫穿全書的一個重要主題,那就是:當人們無從選擇的時候,生活似乎是無法忍受的。在當今鼓吹消費的文化中,選擇不斷增加,自主權、控制權和自由度也隨之增大, 社會正在朝著*積極的方向發展。不過當選擇數量持續增加時,海量選擇的消極作用就會顯現。要是可供選擇的數目繼續瘋長,可能會壓得我們喘不過氣來。在這種情況下,選擇不再是自由,而是自虐。
      自虐?   這種說法有點誇張,尤其是在買牛仔褲這件事情上 第三章 為什麼我們無法作出明智選擇 作出明智的選擇著實不易,因為大部分選擇問題 都需要考慮諸多因素。租房要考慮地理位置、空間大 小、硬件設施、安全性和租金;買車要考慮安全性、 可靠性、耗油量、款式和價格;找工作要考慮薪酬、 職位、發展空間、人際關繫以及工作內容本身。不過 ,這一切並非無章可循。
    大多數明智的選擇都包含以下幾個步驟: 1.確定你的目標; 2.評估目標的重要性; 3.列出可能的選擇; 4.評估哪個選項*能達到你的目標; 5.選出*佳選項; 6.根據選擇的效果調整你的目標以及各個因素的 重要性,以便下一次做出*明智的選擇。
    舉個例子,**次租房時,你可能覺得空間寬敞 很重要,但是住了一段時間後,你發現購物和交通方 便纔是*重要的因素,空間大小並沒那麼緊要。這樣 一來,下一次租房時你就能租到*合心的房子了。
    但即便在選擇有限的情況下,要走完這套標準流 程也很難。如果選項增加,做出明智選擇要付出的努 力就會倍增,這就是為什麼選擇的機會會從一種福分 轉變成負擔。同時,這也是我們不能有效做出選擇的 原因之一。
    明確你的目標 做選擇的**步就是問自己“我想要的是什麼” 。從表面上看,這個問題很容易回答,不過外界的信 息可是派不上半點兒用場,因為想知道“我想要的是 什麼”,就必須和自己的內心對話。要了解自己想要 的東西,*關鍵的一點是明確地知道每個選項帶給我 們的感受如何。要做到這點可不簡單。
    無論是去餐廳喫飯、聽音樂,還是看電影,你都 無法預知自己會不會喜歡這次體驗。這頓飯、這段音 樂或這部電影實際給你的感受,無論好壞,都被稱為 “體驗效用”(experienced utility),想要獲得這 份體驗,你就必須先選擇它,而你選擇的依據就是你 期望它會給你帶來的感受。因此,選擇其實是基於“ 期望效用”(expected utility)。一旦你體驗過某個 餐廳、某張CD或是某部電影,那麼你未來的選擇就基 於你腦海中對過去的體驗記憶,換句話說就是你的“ 記憶效用”(remembered utility)。隻有當體驗效 用符合我們的期望效用,而記憶效用又忠實地反映了 體驗效用時,我們纔能確定自己想要什麼,但是這種 情況很少見。
    諾貝爾獎得主、心理學家丹尼爾·卡尼曼 (Daniel Kahneman)和他的同事發現,我們對過去體 驗的記憶由兩種因素決定:事情達到極限(*好或*壞 )時我們的感受,以及事情結束後我們的感受。這也就 是所謂的峰終定律(peak-end rule),我們用它總結 自己的體驗,並作為日後評價新的體驗的參考依據。
    。不過本書的主題*不隻是討論怎樣挑選商品。這本書涉及人們在生活中所要面對的所有選擇:教育、職業、友誼、性、戀愛、生兒育女以及宗教信仰。選擇無疑會提高我們的生活質量,讓我們可以掌控自己的命運,離“心想事成”的目標越來越近。選擇是擁有自主權的重要指標,而自主權又會對人們的幸福感產生重大影響。身心健康的人都渴望並需要做自己生活的主人。
      可另一方面,“有選擇是好事”並不代表選擇越多越好。稍後,我就會向你證明,選擇太多是需要付出代價的。我們的文化推崇自由、事事自己做主以及選擇多元化,在這種氛圍中,我們不願放棄任何一個選擇。但若想牢牢抓住所有的選擇,可能會使人做出糟糕的決定,導致焦慮感上升, 壓力和不滿增加,嚴重時甚至會患上抑郁癥。
      多年前,大名鼎鼎的政治哲學家以賽亞· 伯林 (Isaiah Berlin)提出一個重要觀點,他把自由劃分為消極自由(negative liberty)和積極自由(positiveliberty)。消極自由是一種“不做”的自由(liberty from),人們有免受他人強制的自由,不按他人意願來做事的自由。而積極自由是一種“去做”( liberty to)的自由,做自己生活的主人,讓自己的生活變得*有意義、*有分量。通常情況下,這兩種自由是如影隨形的。要是人們無法擺脫想“不做”的事情,也就不會有“去做”的自由。但這兩種自由並非總是同時出現。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哲學家阿馬蒂亞· 森(Amartya Sen)也研究過自由和自主的本質與重要性,以及促進二者發展的條件。在著作《以自由看待發展》(Development as Freedom )中,他對選擇本身的重要性和它在我們生活中的實際作用進行了區分。他建議,與其盲目崇拜選擇自由,我們*應該問問自己:這種選擇的自由是讓我們過得*好還是*糟?是讓我們變得*靈活還是*被動?是增強還是削弱了我們的自尊心?是讓我們與他人的關繫*親密還是*疏遠?   自由在自尊、公眾參與、能動性和自我成長中都扮演著重要角色,但不是所有的選擇都可以讓人*自由。尤其是增加物品和服務的選擇,對於我們上面所說的這種自由毫無裨益。實際上,過多的選擇會占據原本可以用於其他事情的時間和精力,因此反而會侵犯我們的自由。
      我發現,盡管選擇越來越多,許多美國人對生活的滿意度卻變低了。本書希望解釋這種現像背後的原因並提出改善的建議。這可這種體驗總結又反過來影響我們是否再來一次的決定 。而其他一些因素,比如體驗過程中快樂和不快樂所 占的比例,或者體驗持續的時間,幾乎對我們的記憶 毫無影響。
    實驗者給被試聽兩段大聲且讓人難受的噪音。第 一段噪音持續8秒,第二段持續16秒。第二段噪音前8 秒的內容跟**段一模一樣,後8秒雖然也很刺耳,但 是稍微溫和一點兒。然後,實驗者要求被試從這兩段 噪音中選擇其中一段重聽。很明顯,第二段噪音*糟 糕,因為它讓人痛苦的時間是**段的2倍。然而,大 部分人選擇重聽第二段噪音。為什麼呢?因為盡管兩 段聲音都讓人難受,但是第二段的結尾沒那麼刺耳, 所以人們在記憶中覺得它沒那麼糟糕。
    還有一個*為鮮活的例子能很好地說明峰終定律 。實驗者要求接受結腸鏡檢查的病人一邊接受檢查, 一邊報告他們的感受。大部分人覺得用微型攝像機從 肛門插入體內觀察胃腸狀況的檢查過程十分難受,有 些病人寧願冒延誤治療的風險,也不願接受例行檢查 。實驗中有兩組病人,**組接受了標準的結腸鏡檢 查,第二組在接受標準檢查後,醫生還會把儀器留在 病人體內20秒。這樣做還是會讓人不舒服,不過比探 頭在身體裡移來移去的時候要好一些(兩組病人都是因 為有實際需要而接受結腸鏡檢查的,而非僅僅為了完 成實驗)。第二組病人的難受程度跟**組是一樣的, 隻是*後20秒感覺沒那麼難受。但是第二組病人認為 自己體驗到的痛苦沒有**組那麼強烈。雖然兩組都 有相同的高峰體驗,但第二組在結束時感覺*好一些 。
    5年之後,*明顯的差異出現了。第二組病人比 **組*願意回醫院接受結腸鏡復檢。因為他們記憶 中的體驗沒那麼痛苦,所以就不會那麼回避這件事。
    同樣,我們的愉快體驗也是基於某件事在高峰和 結束時所帶來的愉悅感。一次為期一周、過程美好且 結束時驚喜十足的旅程,和一次長達3周、高潮不斷但 結果讓人沮喪的假期相比,你可能會覺得這個3周的假 期還不如一周的那個讓你那麼興奮呢!多享受兩周的 日光浴、風景和美食並沒有讓你*快樂,因為這兩周 的美好記憶會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變淡。
    那麼,我們究竟有多了解自己想要什麼?我們真 的會選擇“在劇痛之後小痛一陣”,而不是“一陣劇 痛,一痛了之”?這個說法本身就有點兒讓人懷疑。
    而為期一周的美好假期看上去也不比長達3周的快樂度 假生活*美好。然而,這就是人們自己的選擇。這種 邏輯和記憶之間的鴻溝說明,我們實際上沒有想像中 那麼了解自己。
    另一個能證明我們缺乏自我認知的證據來自一個 大學生零食選擇的研究。這些學生每周都要參加一個 長達3小時的研討會,中場休息的時候他們可以活動一 下手腳,上個廁所,整理下頭發或者喫點兒東西。當 教授讓學生為未來3周的研討會選擇零食時,學生一般 都會為每周各選一種,因為他們覺得總喫同一種會喫 厭。另一組學生一次隻能選下一周的零食,結果他們 每次選的都一樣。
    這兩組學生面對的是截然不同的任務。那些一次 隻選一周零食的學生要問自己當下*想喫什麼。那些 一次選3周食物的學生要預測自己在未來兩周可能想喫 什麼。不過,他們的預測錯了,當第二周、第三周到 來時,他們並不想喫之前以為自己想喫的零食。
    那些每周都去購物的人也重復著同樣錯誤的預測 。他們不會多買幾包自己喜歡的甲食品或者乙食品, 而是買一堆不同牌子的甲食品和乙食品。其實當喫到 自己喜歡的那款甲食品或乙食品的時候,他們就已經 確定自己的“心頭好”了。
    P41-45 不是一件小事。美國的立國之本乃是承諾讓個人擁有自由與自主權,而自由選擇的權利就是*為核心的價值。不過依我看來,要是認為“自由=選擇”那就是跟自己過不去了,就好像我們非得增加選擇的數量纔能獲得*大的自由似的。
      和這個觀點不同,我相信隻有學會對真正重要的事情做出恰當的選擇,同時卸下為那些無關緊要的事情做選擇的擔子,纔能獲得*大限度的自由。本書**部分將會探討近年來人們所面對的選擇是怎樣與日俱增的。第二部分探討我們是怎樣做選擇的,你會看到做出一個明智的選擇是多麼不容易的事。對於一切都要選*好的人而言*是難上加難,我把這類人稱做*大化者(maximizer)。第三部分是關於選擇折磨我們的表現以及其中的原因。這部分提出了一個問題:選擇機會的增多是否真的讓我們*快樂?結論是,大多數時候並非如此。同時,這個部分還會解釋增加選擇不會讓人們過得*好的原因,比如適應、後悔、機會成本、期望值上升以及那種被其他人比下去的挫敗感。綜上所述,選擇太多或許真的是導致抑郁癥在西方**蔓延的誘因。*後,在第四部分我會給你一些建議,讓你學會在這個到處都是自由選擇的時代裡趨利避害,做出*明智的選擇。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