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幸福禪
該商品所屬分類:成功/勵志 -> 心靈與修養
【市場價】
161-233
【優惠價】
101-146
【介質】 book
【ISBN】9787511218469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 出版社:光明日報
  • ISBN:9787511218469
  • 作者:釋永信
  • 頁數:177
  • 出版日期:2012-04-01
  • 印刷日期:2012-04-01
  • 包裝:平裝
  • 開本:32開
  • 版次:1
  • 印次:1
  • 字數:90千字
  •   禪,處處可修,行住坐臥皆是禪。
    禪在一笑一花間,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幸福也在一念之間,在心中播種快樂的種子;安住當下,珍惜即刻的美好,讓幸福如影相隨。
      釋永信編著的《幸福禪》上刊登的大部分作品,通俗易懂、可讀性強,與**化結合,與時尚結合,與日常生活密切,與佛教修行生活密切,是一本讀者喜歡讀、值得讀的文化交流刊物。
  •   《幸福禪》是少林寺主刊《禪露》的精品集萃。編者釋永信精選了128 篇文章,意在指引人們探尋幸福在哪裡,以及什麼是“幸福禪”。《幸福禪 》分為八篇,包括“幸福與禪釋”、“幸福與禪修”、“幸福與禪悟”、“ 舉起與放下”、“福樂聞習錄”、“隨心隨意隨想”、“生命與人生”、“ 幸福生態禪”。
  • 第一篇 幸福與禪釋
     01.論布施◎釋永信
     02.幸福禪◎釋永信
     03.惜福◎弘一法師
     04.享福不是一個人享清福◎弘一法師
     05.青年僧伽的幸福獨白◎普能
     06.學佛是一種有幸◎延宗
     07.幸福的元素◎洪少霖
     08.用禪的精神去承擔◎明奘法師
     09.禪是自我生命的享受◎明奘法師
     10.有心即佛◎明奘法師
     11.菩提心是一切諸佛的種子◎鄒相
     12.緣來緣去皆是福◎佚名
     13.不知足的欲望就是壞的欲望◎查良鏞
     14.《學佛三字經》節說◎就簡老人
    第二篇 幸福與禪修
     15.修身行善◎成雙保
     16.幸福禪修行訣竅之一:隨喜◎陳泉州
     17.幸福禪修行訣竅之二:回向◎陳泉州
     18.幸福禪修行訣竅之三:供養◎陳泉州
     19.幸福禪修行訣竅之四:上師相應◎陳泉州
     20.幸福禪修行訣竅之五:發菩提心◎陳泉州
     21.幸福禪修行訣竅之六:觀緣起性空◎陳泉州
     22.幸福禪修行訣竅之七:常懷感恩◎存潤法師
     23.幸福禪修行訣竅之八:不忘報恩◎存潤法師
     24.珍惜當下◎釋延超
     25.找到真正的自己◎釋延超
     26.慈能予樂,悲能撥苦◎顯明
     27.修慧不修福,羅漢托空缽◎顯明
     28.喜舍度慳貪◎顯明
     29.心態決定生活的質量◎林子皓
     30.走出思維的固態◎洪少霖
     31.看透本質心情順◎洪少霖
     32.《金剛經》與清淨心的培養◎李利安
     33.慎莫念過去◎湛荷
     34.讓呼吸帶來喜悅◎苟嘉陵
     35."四攝法"的裨益◎鄒相
    第三篇 幸福與禪悟
     36.禪悟◎楊開亮
     37.說禪◎劉墨
     38.幸福的意義◎段海峰
     39.從自己身上找幸福感◎張永祥
     40.珍愛屬於自己的那一份幸福◎劉興華
     41.不貪著不厭離便是福◎苟嘉陵
     42.換種態度生活◎楊綠琴
     43.忘卻是一種幸福◎達亮
     44.笑出幸福感◎張永祥
     45.用心感受世界的微笑◎雪瀟
     46.幸福,從一個微笑開始◎劉心武
     47.讓我們走出迷妄◎蔡惠明
     48.日日是好日◎齊紅
     49.守財奴其實是*不幸的◎達亮
     50.幸福在心◎王新
     51.順不喜,逆不悲,乃為福分◎姜敏
     52.茶中悟◎那家倫
     53.祈福開釋◎王曉莉
     54.平常心是道◎白帆
     55.感悟"卑微"◎葛瑞原
     56.寧做塵埃,不做流塵◎張敬濤
     57.心如靈犀,此生已無憾◎張敬濤
     58.認真切實地生活◎陳世旭
    第四篇 舉起與放下
     59.禪的追求◎蔡惠明
     60.人為什麼有那麼多煩惱◎呂天琳
     61.入世之心◎謝宗玉
     62.把握當下的幸福◎明源
     63.舉起與放下◎張永祥
     64.學會放下◎林子皓
     65.學會放棄◎林子皓
     66.放棄是一門學問◎達亮
     67.看開就是福◎洪少霖
     68.關於堵◎傅維
    第五篇 福樂聞習錄
     69.換算幸福◎劉興華
     70.前半生莫猶豫,後半生莫後悔◎明源
     71.臨水而歌◎張永祥
     72.孝心讓家庭其樂融融◎鄒相
     73.交換快樂◎洪少霖
     74.坐臥橘子洲◎謝宗玉
     75.幸福在低處◎劉興華
     76.閑茶◎齊紅
     77.佛前的虔誠祈禱◎張超
     78.煩惱與菩提◎葉明媚
     79.幸福感懷◎蔣譜成
     80.亞歷山大與戴奧論擁有◎江仲
     81.佛即內心的自美◎韓小蕙
    第六篇 隨心 隨意 隨想
     82.你的世界,來自你心的光亮◎顧曉蕊
     83.佛無靈◎豐子愷
     84.幸福閑想◎龐培
     85.小木屋的幸福遐想◎葉景賢
     86.感動,如此簡單◎洪少霖
     87.幸福莫忘苦的追憶◎張超
     88.佛寺風鈴◎車林
     89.半碗水的思悟◎馬明博
     90.惜碗如惜福◎馬明博
     91.愛茶的人很幸福◎徐迅
     92.因果之悟◎翁士洋
     93.珍惜即刻的美好◎乃心齋
     94.心居住的地方◎蘇栗
     95.為了內心的安寧◎蘇栗
     96.心境◎周遲
    第七篇 生命與人生
     97.活著◎陳靜
     98.生命的關懷及其意義◎李利安
     99.從佛緣看人生目的◎李書磊
     100.人生就是苦並快樂著◎紫荊花
     101.人生就是生命無常的航行◎馬國福
     102.活著就是幸福◎紫荊花
     103.也說活著即福◎洪少霖
     104.生下來,活下去◎葛瑞原
     105.享受生命的樂趣◎鄒相
     106.直面生命的苦痛◎鄒相
     107.茫然之福◎葉景賢
     108.《心經》的人生啟示◎常靜
     109.期待生命本真狀態的回歸◎張筱
     110.快樂地生,安然地死◎達亮
     111.關注死亦如關注生◎達亮
     112.由死觀生,死不足惜◎達亮
     113.隨意而生◎唐朝
     114.人在途中◎趙雲
     115.生命歸宿◎周東坡
     116.用"心"活著◎張弘
     117.來也如是,去也如是◎葉明媚
     118.不問前程◎姚曉玫
    第八篇 幸福生態禪
     119.天地人心◎周迅
     120.征服自然莫如善待自然◎劉德亮
     121.靜靜地享受陽光◎青竹幽蘭
     122.人生如梅◎蔣譜成
     123.茶心:靈犀一點通萬像◎陳世發
     124.魚的快樂◎李浩
     125.從魚的苦樂觀想到的◎李浩
     126.清夜聽蟋蟀聲◎蔡日新
     127.畫佛隨想◎賈瑞豐
     128.來生是棵樹◎遲慧
     129.欣賞人生之秋◎陳壽昌
     130.幸福就在當下◎鄒相
  • 01 論布施 釋永信 先講一個小故事: 古時候,有個農民在自家地裡耕地,卻意外地翻 出一個金羅漢,足足有幾十斤重。家裡人及親友、 鄰居都為他高興得不得了,說這輩子再也不用操心 喫喝的,再也不用風吹雨打太陽曬地干活。可是這個 農民卻從此悶悶不樂,整天愁眉苦臉地想心事。大家 都很奇怪,追問他到底為什麼苦惱。這個農民終於 開口了:“我一直在想,還有十七個金羅漢會在哪兒 呢?” 聽完這個小故事,大家可能都笑了,笑這個農民如此 貪心。在我們的佛法中,布施就是針對貪心提出的。布施 有三種:一、財施,分內財施和外財施。施舍自己身體的 一部分或全部,叫內財施;施舍錢財田地等,叫外財施。
    二、法施,以人間善法或佛法教化大眾,叫法施。三、無 畏施。
    關於布施這個題目,社會上流通的佛教普通讀物對此 闡述得不是很透徹,大都停留在世間法的自利利他的道義 水平上,即使談“三輪體空”,也過於泛泛而談,很少從 切實的修行、發慧角度闡述布施的功用。
    如果我們細讀佛教經典,並結合自己的修證體會,我 們不難發現:布施是作為修行法門開立的。在修習六度菩 薩道時,布施列為**聖道,對治五毒首魁——貪心,即 “執我”“執有”之心。布施本身不是目的,布施的目的 在於通過布施達到淨行淨心。所以經典中把布施列為菩薩 道。如果把布施僅僅視作助人為樂,從布施行為中獲取一 份自我滿足,內心安寧,那麼,這種布施仍為俗趣。我們 禪宗達摩祖師與梁武帝相會交談不契的公案,就是圍繞布 施這個題目展開的。
    據載: 南北朝梁武帝普通八年(公元527年),達摩祖師 泛海經廣州至建業,會梁武_帝。梁武帝是當時有名的 佛心天子,崇尚佛教,大興土木,建寺造院,廣賜度 牒,剃度僧尼,並且自己三次出家,以身侍佛,均被 臣子重金贖回。他想到自己為佛教做了如此廣大的布 施,所以,他問達摩祖師有何功德? 沒想到達摩祖師嚴肅地回答他:沒有功德。
    梁武帝急了:為什麼沒有功德? 達摩祖師說:這隻是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 隨形。雖有善因,不是實相。
    梁武帝問:怎樣纔是功德? 達摩祖師說:淨智妙圓,體自空寂;如是功德, 不以世求。
    由於與梁武帝相談不契,達摩祖師遂一葦渡江北 上,後卓錫於少林寺。
    這個公案很清楚地說明,停留在世俗水平上的布施, 為布施而布施,不是真正的布施,這種布施沒有“實 相”。什麼樣的布施纔具有“實相”?達摩祖師開示我 們:“淨智妙圓,體自空寂”的布施,纔是具“實相”的 布施,纔是真正修行意義上的布施;說得再通俗一點,布 施為了對治貪心,為了修行淨心,為了去“我執”、“有 執”,為了體證世間萬事萬物的空性。布施是外在的,布 施者的修行功夫是內在的;布施隻是修行人舍離諸有心、 體證諸有空性的自然流露而已,即我們平時常說的“三輪 體空”。
    事實上,有實際修行經驗的人都有體會:修行的過 程,也就是增長智慧的過程。修者通過修行,舍離諸有, 體證諸有空性,洞悉世上萬事萬物遷流不住之理,這就是 智慧。所以布施作為修行法門,作為菩薩聖道,也是智慧 之道。佛經載釋尊割肉貿鴿、舍身飼虎等聖跡,我們僅僅 感受到釋尊利生的大慈大悲是遠遠不夠的,我們*要深察 到釋尊“照見五蘊皆空”的大智大慧。
    在這裡,我要特別說說“舍”字,即釋尊舍身飼虎的 “舍”字。過去我們對此強調不夠,通過實際修證纔發 現,舍心的培養在具體修證過程中是**重要的一個環 節。舍心與布施關繫**密切,是表裡關繫,是一體的。
    但是不少人對這兩者的關繫不了解,甚至錯解,一方面對 佛教倡導的布施善舉深表歡迎和稱贊,另一方面又認為佛 教消極厭世。實際上,佛教的“厭世”不是消極的,不是 逃避式的心理厭惡,而是對世俗生活覺醒後,即體證世 間萬事萬物空性過程中對世俗生活的**。佛教的“厭 世”,對世俗生活的舍離,恰恰*能體現出佛教徒對於人 生積極向上的態度,不斷**自己的珍貴品質。正是這個 意義上,相傳唐太宗曾感嘆:“出家修行乃大丈夫之行, 非王公將相所易為。”如果我們不是簡單地把佛教的“厭 世”與世俗生活中的想不開、尋死之類混同起來,那麼, 修行者的“厭世”程度,即內心舍離世俗生活程度,應是 衡量修行者修行功夫**重要的標志。因為修行者舍離世 俗生活的程度與修行者對世俗生活的認識覺悟程度直接相 關,所以,修行者的“厭世”程度,也是修行者智慧水平 的標志。一個人真對人生宇宙有所覺悟,對世間萬事萬物 空性有所體證,那麼可以肯定,他對世俗生活一定有所舍 離。正如我們政府在改革過程中提倡“抓大放小”政策一 樣,修行者在修行過程中也有個“抓大放小”的過程。所 謂“放小”,就是放棄、舍離人生中不重要的東西,比如 舍棄世俗生活中的那些小惠小利、狹隘的自以為是、一己 之見等等。所謂“抓大”,就是抓住人生生死頭等大事, 覺悟人生,了脫生死,成就道業。現在我們都**仰慕高 僧大德,包括古代的禪師,甚至道家的真人等,這些高人 之所以高,讓人覺得高高在上,就因為他們洞徹人生,舍 離世俗生活。即使如濟公輩將自己混跡於街坊酒肆之中, 但他們的內心與世俗生活卻是離得遠遠的。
    隻有當我們充分理解了“舍”字的含義,明白了舍離 的道理,我們纔能真正懂得布施的意義。舍離與布施是一 體兩面,就像硬幣的兩面,沒有舍離,就沒有真正的布 施。佛經上將布施列為菩薩道之首,決不能把菩薩簡單看 成是一個樂於助人、聞聲撥苦的大好人,菩薩*是一個洞 察人生、宇宙實相的大智人。菩薩的出世與入世並不矛 盾,菩薩首先是對世俗生活已經覺悟,並在內心**舍離 了世俗生活,達到“自淨其意”的境界,無“我執”、 “有執”,完成了對世俗生活中諸有萬物的**,證入空 境;這就是所謂出世,就是我們常說的小乘成果、羅漢果 位。然後,在**諸有、體證諸有空性的基礎上,再一次 完成了對諸有空性的**,在智慧上,進入“空有不染” 的妙境;在功用上,達到空有互回的化用,對世間一切有 情眾生發出大慈大悲的關愛,這就是所謂入世,亦即我們 常說的菩薩道。所以我們應該把布施真正放在菩薩道高 度來看待,纔不失布施本意。隻有這樣,即使是初修的信 眾,甚至剛發心向佛的一般群眾行布施,他們也能始終明 了布施具有的福慧全部功德,在修行路上不致迷失方向。
    以上談了我對布施的個人體會,希望對於學佛者會大 有益處。
    P2-7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