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馮友蘭學術自傳
該商品所屬分類:哲學/宗教 -> 哲學
【市場價】
419-606
【優惠價】
262-379
【介質】 book
【ISBN】9787010027579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 出版社:人民
  • ISBN:9787010027579
  • 作者:馮友蘭
  • 頁數:427
  • 出版日期:2007-08-01
  • 印刷日期:2007-08-01
  • 包裝:平裝
  • 開本:16開
  • 版次:2
  • 印次:2
  • 字數:328千字
  • 本書是世紀哲人馮友蘭先生在晚年回眸自己學林春秋的自述傳記。歷盡百年滄桑之後,馮友蘭先生以一種淡定的態度,娓娓道來自己求學,治學的經歷,同時也展現了作者面對那個西風落葉的時代所懷有的心態,以及同時代一批學人輕舟激水,奮發圖強的精神。全書分社會、哲學、大學、展望四部分,分別敘述了作者的人生經歷,學術成長、求學教學過程以及對“舊邦新命”的殷切矚望。
  • 古之作者,於其主要著作完成之後,每別作一篇,述先世,敘經歷, 發凡例,明指意,附於書尾,如《史記》之《太史公自序》,《漢書》之 《敘傳》,《論衡》之《自紀》,皆其例也。其意蓋欲使後之讀其書者, 知其人,論其世,更易知其書短長之所在,得失之所由。傳統體例,有足 多者。 本書所及之時代,起自19世紀90年代,迄於20世紀80年代,為中國歷 史急劇發展之時代,其波瀾之壯闊,變化之奇詭,為前史所未有。書於其 間,憶往思,述舊聞,懷古人,望來者。都凡四部分:曰“社會”,志環 境也;曰“哲學”,明專業也;曰“大學”,論教育也;曰“展望”,申 信心也。
  • 自序
    一 社會
    第一章 清末帝制時期
    第二章 民國時期
    第三章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
    二 哲學
    第四章 20年代
    第五章 30年代
    第六章 40年代
    第七章 50年代及以後
    三 大學
    第八章 北京大學
    第九章 清華大學
    第十章 西南聯合大學
    四 展望
    第十一章 明志
    附錄
    馮友蘭先生年譜簡編
    第二次校勘後記
    再版後記
  • 1895年12月4日(農歷乙未年十月十八)我生在河南省唐河縣祁儀鎮祖父 的家裡。祖父名玉文,字聖征,有三個兒子。我的父親行二,名臺異,字 樹侯。伯父名雲異,字鶴亭。叔父名漢異,字爽亭。父親後來成了清光緒 戊戌(1898年)科進士。伯父、叔父都是秀纔。在祖父教育下,我們這一家 就成為當地的書香之家,進入了“耕讀傳家”的行列。
    聽家裡傳說,祖上是從山西省高平縣來到河南省唐河縣做小生意的, 後來就在唐河縣的祁儀鎮落戶了。祖父曾經去考過秀纔,本來是可以錄取 的,不知道怎麼跟當時的縣官鬧了點別扭,有人勸祖父去疏通,祖父不肯 ,就沒有錄取。祖父從此就不再去應試了,一生沒有取得任何功名。可是 他的詩作得很好。他作的不是應付科舉的試帖詩,而確實是一種文學作品 ,傳下來的幾十首詩,編為《梅村詩稿》。他的詩有一種衝淡閑適之趣。
    當時鄰縣的新野縣有位名士趙一士,為這部詩稿題了一首詩: 身處人間世, 心懷太古春。
    風流伊上叟, 擊壤作堯民。是以邵雍的《擊壤集》來相比的。
    我的伯父也能作詩,他把他自己的詩編為《知非齋詩集》。父親也能 作詩,有《復齋詩集》。我的一個姑母也能作詩,可惜十幾歲就去世了, 留下的詩,家裡的人編為《梅花窗詩草》。
    我們這一門有一種作詩的家風。我有一個偏見,認為作詩必須有一點 天賦纔行。宋代的嚴羽說:“詩有別材,非關書也。詩有別趣,非關理也 。”(《滄浪詩話·詩辨·五》)這兩句話說的是實際情況。有些人學問很 大,可以下筆千言,但寫出來的詩並不是詩,盡管可以**符合格律,也 可以分成一行一行地寫出來,但就是不是詩。
    我祖父大概有一千五百畝土地,在我們那一帶還不算大地主。在清朝 末年,我們那一帶土地很集中,大地主有兩萬多畝土地。有幾千畝土地的 地主很不少。祖父帶著他的子孫生活,家裡經常有二三十口人喫飯,也算 是個封建大家庭了。
    照這個大家庭的規矩,男孩子從七歲起上學,家裡請一個先生,教這 些孩子讀書。女孩子七歲以後,也同男孩子一起上學,過了十歲就不上學 了。在我上學的時候,學生有七八個人,都是我的堂兄弟和表兄弟。我們 先讀《三字經》,再讀《論語》,接著讀《孟子》,*後讀《大學》和《 中庸》。一本書必須從頭背到尾,纔算讀完,叫做“包本”。有些地方讀 “四書”不僅要背正文,還要背朱(熹)注,不過我們的家裡沒有這樣要求 。
    當時一般的私塾,叫學生讀一些記誦典故和詞藻以備作八股文、試帖 詩之用的書,如《幼學瓊林》、《龍文鞭影》之類,我們的家裡也沒有這 樣要求。在我們家的私塾中倒讀過一本新出的書,叫做《地球韻言》,這 是一種講地理的普及讀物。地理在當時也算是一種“新學”。我們家的那 個私塾,也算是新舊兼備了。照我們家裡規定的讀書順序,於“四書”讀 完之後,就讀經書。首先讀《詩經》,因為它是韻文,學生們讀起來比較 容易上口。我於讀完《詩經》之後,就隨母親到武昌去了。
    我的父親成進士以後,以知縣任用,分發到省裡去。照清朝的傳統的 辦法,分發到哪一省,是由吏部抽簽決定的。在清朝末年,這個朝廷公開 賣官,一個人捐給朝廷多少錢,就可以得到一個什麼官,當時稱為“捐官 ”。即使是由科舉得來的官,在吏部分發的時候,也可以出一筆錢,不由 抽簽,而由自家指定,願意到哪一省,就到哪一省去。除了本人原籍那一 省之外,其餘的省可以自己指定,稱為“指省”。我的父親以母老為辭, 不願到邊遠地方去,用“指省”的辦法,分發到湖北。因為湖北是河南的 鄰省,唐河縣跟湖北省棗陽縣是鄰縣,唐河這條河在襄樊入漢江,一直通 往漢口。我們家鄉這一帶,按政治區域說屬於河南,按經濟區域說屬於湖 北。我們那一帶的貿易往來和貨物出入,都是通過唐河、漢江,到漢口的 ,所以漢口、武昌這些地名,對我們那一帶人說都是很熟悉的。我的父親 是哪一年往漢口、武昌去的,我現在記不清楚了,隻記得他是一個人先去 的,去了以後還回來過一次,那一次他是到襄樊出差,公事完畢後到家裡 看看。當時父親在武昌還沒有得到固定的差使,隻是一個人在那裡候補。
    所謂“候補”,就是等著哪一個縣的縣官有了缺,去補那個缺。補上了缺 ,稱為“得缺”。本來這些有資格候補的人,都是科舉出身的,後來因為 有捐官,所以候補的人越來越多了,可是缺還就是那麼些,所以“得缺” 越來越困難。朝廷又開了一種賣官的辦法,就是候補的人可以再花一筆錢 ,買到一個優先補缺的權利,稱為“遇缺先”。沒有“遇缺先”特權的人 ,就成了“遇缺後”了。所以《官場現形記》寫的那些情況都是有的。
    大概在光緒三十年左右,我父親終於在武昌得到一個固定的差使。那 時候,在武昌做兩湖總督的是張之洞,他辦了一些洋務,一些新政,其中 有一樣是辦新式教育,在武昌辦了一所外語學校,叫“方言學堂”。學校 的監督(相當於後來的校長)由當時的一位大名士梁鼎芬擔任。我父親被委 派為會計庶務委員(相當於後來的總務長)。P2-P5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