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溫州甌繡/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叢書
該商品所屬分類:文化 -> 非物質文化遺產
【市場價】
283-409
【優惠價】
177-256
【介質】 book
【ISBN】9787551400121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 出版社:浙江攝影
  • ISBN:9787551400121
  • 作者:胡春生|主編:楊建新
  • 頁數:195
  • 出版日期:2012-05-01
  • 印刷日期:2012-05-01
  • 包裝:平裝
  • 開本:32開
  • 版次:1
  • 印次:1
  • 《溫州甌繡》由胡春生編著:刺繡歷史悠久,溯源可自文身始,然後發展為舊時女紅之必修課。隨著各地一代代民間巧手的不斷創新並融入民風民俗,逐漸形成色彩、技法一針法一極具地域特色的京、蘇、蜀、粵、湘、甌六大名繡。
  • 《溫州甌繡》由胡春生編著。甌繡因溫州古為甌地而得名。甌繡歷史悠 久,唐宋時期,民間女子已精於女紅,明清時較發達,百餘年前,出現了繡 鋪(坊)。經過一代又一代藝人們的不斷探索、創新、傳承,終形成了構圖精 煉、繡理分明、針腳齊整、針法多變、繡面生動、色彩鮮艷悅目的特點,被 譽為“中國六大名繡”之一。 《溫州甌繡》適合大眾閱讀。
  • 總序
    前言
    甌繡概述
    【壹】甌繡的形成和發展
    【貳】甌繡的特色
    【參】甌繡的價值和歷史地位
    甌繡的材料、工具與繡制流程
    【壹】材料
    【貳】工具
    【參】工序
    瓦繡針法與方言中的甌繡術語解釋
    【壹】針法
    【貳】方言中的甌繡術語解釋
    甌繡的品種類別
    【壹】實用品類
    【貳】觀賞品類
    甌繡畫師的貢獻
    【壹】近代甌繡**畫師
    【貳】當代甌繡**畫師
    甌繡繡藝代表人物及作品
    【壹】近代甌繡**繡藝師
    【貳】當代甌繡**繡藝師
    保護與傳承
    【壹】甌繡保護現狀
    【貳】傳承發展前景
    附錄
    【壹】陶山繡女
    【貳】畬族彩繡
    參考書目
    後記
  • 甌繡概述 刺繡,古代稱“黹”、“針黹”,又名“針繡”,俗稱“繡花”,即以 彩色線(絲線或絨線)穿繡針,在織物(布帛)上按繪就的紋樣刺綴運針,*終 以繡跡還原所繪紋樣,是我國*具民族傳統的手工藝之一。
    刺繡歷史悠久,溯源可自文身始,然後發展為舊時女紅之必修課。隨著 各地一代代民間巧手的不斷創新並融入民風民俗,逐漸形成色彩、技法(針 法)極具地域特色的京、蘇、蜀、粵、湘、甌六大名繡。
    【壹】甌繡的形成和發展 一、淵源考釋 史傳黃帝時期人們就用顏色塗抹於身以美化自己,稱“彰身”,這應是 沒有服裝之前人類的一種裝飾。
    《史記》載:“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荊蠻,斷發文身,示不可用,以 避季歷。” 這件事說的是周太王古公直父有太伯、仲雍、季歷三個兒子c古公宜父 認為季歷之子姬昌雖為孫輩,但有興業的纔能,故有意先傳位於季歷,再由 姬昌繼承。而按照嫡長子繼承制,王位是傳不到季歷的。太伯、仲雍知父之 意,或許是接受不了’就出走至今蘇州一帶,並入鄉隨俗,斷發文身,以示 不再返回北方。
    江南吳越地帶,多風雨水災,時人以為是神龍興風作浪,於是龍就成了 ,人們崇拜的圖騰,故江南的文身是將龍的圖案文刺於身上,以使自己像龍 的後代,借此規避險惡的環境,求得生存。這就是《說苑疏證》所說的:“ 蛟龍又與我爭焉,是以剪發文身,燦然成章,以像龍子者,將避水神也。” 清乾隆年間《吳縣志》載:“斷發文身為吳中風俗之始,仲雍來而人知 禮儀。” 據說,太伯、仲雍“避王季歷而之旬吳”後,為解除人們在身上刺刻( 文身)的痛苦,於是召眾人商議以改革。其時,仲雍的孫女女紅正在縫制衣 服,她一邊縫一邊聽,一不留神,針扎手指,血滴到了衣服上。情急之下, 她按自己辮子的編結方式,以五彩線沿血跡的形狀縫上花朵。祖父知道此事 後十分欣喜,以為刺刻於身的龍紋**可以轉移到衣服上。於是,他要女紅 為自己繡制龍紋衣。
    祭祀吉日,仲雍身穿光彩奪目的龍紋衣以示天下,從而倡導了從文身到 衣飾的變革。後人為紀念女紅,就稱刺繡為“女紅”。
    溫州在夏時稱“甌”。據《逸周書》王應麟補注:“漚亦甌也,剪發文 身。”《史記·趙世家》日:“夫剪發文身,錯臂左衽,甌越之民也。”也 就是說,古時的甌越人剪著短發身刺花紋。此俗與遠古時期江南吳地的斷發 文身顯然有著地域、族屬上的某種聯繫。而從文身到堯舜時期章服制度的“ 衣畫而裳繡”(《尚書》),想必甌繡的發端應與文身有著密切的關繫。當人 們有了遮體的帛綢,將原本刺於身的紋飾以針繡的方法轉移到衣裳上也是順 理成章的。
    二、歷史沿革 “十一十二娘梳頭,十三十四娘教繡”(王季思《娘邊女兒曲》),勤勞 、淳樸的溫州民間女子精於女紅。據實物與確切的文字記載,甌繡歷史十分 久遠。
    1966年底至1967年初,溫州甌海仙岩慧光塔出土三方北宋慶歷年間舍經 人用以包裹經卷用的經袱,“以杏紅單絲素羅為地,用黃、白等色粗絨施平 針繡成對飛的翔鸞團花雙面圖案。團花直徑約3釐米,花紋兩面一致。其正 面脫線處可以看見粉本,線條細,形像十分生動。羅面平,經緯紡線調一致 ,可見甌綢紡織之精工。團花繡線用粗絨,繡面平,針腳整齊,是繡工技巧 熟練的標志”(《文物》1973年**期,浙江省博物館《浙江瑞安北宋慧光塔 出土文物》)。據專家從針法分析,它是由唐代錦衣發展而來的: 北宋年間,溫州舊城區西門外(今大橋頭)一帶稱“繡衣坊”,據傳因住 在此地的一位穿繡花官服的官員以及由他衍生的故事而得名。可見甌繡在北 宋年間不隻是繡經袱,亦已繡官服。
    北宋末年至元末明初是溫州戲文(亦稱“溫州雜劇”、“永嘉雜劇”)流 行的年代,民俗專家葉大兵在其《溫州史話》一書中說:“在南宋永嘉雜劇 的一些唱詞中,也有關於甌繡的描繪,可見宋時甌繡已在民間廣泛發展了。
    ”同時,也因戲服都需刺繡,元代有了**的盤金繡,即把一條條金線按事 先畫好的紋樣盤釘在底料上。雖然目前尚未發現元明時期的甌繡實物,但可 以想見溫州戲文演出時演員穿戴的就是甌繡戲服。P004-008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