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運河·中國:隋唐大運河歷史文化考察(全二冊)
該商品所屬分類:文化 -> 文化研究
【市場價】
1864-2700
【優惠價】
1165-1688
【介質】 book
【ISBN】9787569924244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 出版社:北京時代華文書局
  • ISBN:9787569924244
  • 作者:張秉政 編著
  • 頁數:936
  • 出版日期:2018-12-31
  • 包裝:平裝
  • 開本:16開
  • 版次:1
  • 印次:1
  • 字數:580千字
  • ☆在世界文化遺產的視野下,對隋唐大運河遺址本體進行***歷史文化考察!
    ☆近400幅實地拍攝的圖片,拉近時空距離,感受歷史風雲,體驗深厚文化內涵。
    ☆展現隋唐大運河波瀾壯闊、恢弘壯麗的歷史畫卷,從運河文化體味歷史的溫度與深度。

    1. 以洛陽為中心,北至北京通州,東至揚州,溝通中國南北東西。
    2. 通過走運河、話兩岸、溯歷史、展民情、看變遷,重新認識隋唐大運河沿線整體文化價值、自然生態價值、歷史價值、科學價值(水利工程)、藝術價值(物質的和非物質的)、情感價值(地理、歷史文脈)。
    3. 這裡的景物風俗,人和事,既有歷史的溫度和深度,又有現代氣息,彰顯了時代精神和民族情懷。
    4. 具有鮮明的地域特征和民族特色,能夠激發起熱愛家鄉、熱愛祖國和熱愛傳統文化的情懷。
  • 內容簡介:《運河·中國:隋唐大運河歷史文化考察》繫由文化學者、民俗專家、新聞記者組成的團隊歷時三年,跨越五省兩直轄市,對涵蓋三十多地、市、縣的隋唐大運河進行實地考察所取得的成果。著作以隋唐大運河中的通濟渠、永濟渠為中心,記述了兩渠的淵源和演變,考察了通濟渠的古代風貌和沿岸風物。還用很大篇幅介紹了兩渠沿岸約二十座承載歷史溫度和深度的名城,將隋唐大運河沿線曾經的景物風俗、歷史畫卷一一呈現出來。著作在喚醒歷史的同時,還能讓今人重新認識隋唐大運河沿線整體文化價值、自然生態價值、歷史價值、科學價值、藝術價值、情感價值,極具原創性、開拓性。
  • 張秉政 1947年7月生,安徽宿州人,淮北師範大學原學報主編兼校新聞傳播研究所所長、教授、文化學者,已出版學術著作五部,詩集一部,散文集一部,發表學術文章六十餘篇。其中兩部學術著作獲安徽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安徽省社科類政府獎)。在運河文化研究領域,他已編著並出版《永遠的隋唐大運河》《運河名城淮北》等作品。
  • 目 錄
    1. 上冊
    序言
    **編 隋唐大運河源流及異名考
    第一章 通濟渠的歷史淵源
    第二章 通濟渠的興修緣起
    第三章 通濟渠的名稱演變
    第四章 永濟渠興修的緣起
    第五章 永濟渠的名稱演變
    第二編 隋唐大運河通濟渠沿岸風物考
    第一章 大運河通濟渠沿岸民風民俗——以通濟渠淮北段為例
    第一節 隋唐大運河兩岸民俗文化特征
    第二節 生活習俗
    第三節 生產與交換民俗
    第四節 禮儀民俗
    第五節 遊藝民俗
    第六節 歲時民俗
    第七節 崇信與禁忌民俗
    第二章 大運河民俗文化訪談
    第一節 “鬧”元宵是一種和諧
    第二節 傳統節日如何過——以中秋節慶為例
    第三節 清明節應成為華夏民族的感恩節
    第四節 讓清明節真正氣清景明
    第三章 隋唐大運河出土陶瓷考
    第一節 隋唐大運河出土陶瓷的來源
    第二節 隋唐大運河出土陶瓷的器型
    第三節 隋唐大運河出土陶瓷的窯口
    第四節 隋唐大運河出土陶瓷的朝代
    第五節 隋唐大運河出土陶瓷的特點
    第六節 隋唐大運河出土陶瓷的功用
    第七節 隋唐大運河出土陶瓷的收藏
    第八節 隋唐大運河出土陶瓷的鋻定
    第九節 隋唐大運河出土陶瓷的主要出土地
    第四章 隋唐大運河與非物質文化遺產
    第一節 物質文化遺產與非物質文化遺產比較
    第二節 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呈現特點
    第三節 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保護現狀
    第四節 保護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方法
    第五節 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措施
    第三編 隋唐大運河紀行詩文考
    第一章 初始於隋
    第二章 繁榮於唐
    第三章 極盛於宋
    第四章 漸衰於元明清
    第四編 隋唐大運河沿線城市風貌考
    第一章 概述
    第二章 隋唐大運河通濟渠沿線城市
    第一節 千年帝都,運河中樞——隋唐大運河的中心洛陽
    第二節 滎澤興運——鄭州
    第三節 東京夢華——開封
    2. 下冊
    第四節 三商之源——商丘
    第五節 捅開了大運河歷史的一扇窗——運河名城淮北古韻悠揚
    第六節 汴水咽喉——宿州“汴水咽喉”
    第七節 汴泗悠悠 洪澤浩蕩——文明一脈宿遷、泗洪
    第八節 汴水入淮處——淮安盱眙
    第九節 無運河 不揚州
    第三章 隋唐大運河永濟渠沿線城市
    第一節 永濟渠源頭之地——焦作
    第二節 鶴壁——雲溪燕語衛水舟,十裡城池半入山
    第三節 迢迢衛水東——新鄉
    第四節 安陽:洹水安陽名不虛,三千年前是帝都
    第五節 “平原千裡,漕運四通”——邯鄲
    第六節 挽漕之襟喉——聊城臨清
    第七節 德州——“九達天衢”“神京門戶”
    第八節 俠風義膽看滄州
    第九節 運河載來的城市——天津
    第十節 “以漕運通濟”——北京通州
    附錄
    用腳步擦亮隋唐大運河
    ——訪談“行走隋唐大運河”活動的組織者張秉政教授
    有關“行走隋唐大運河”的媒體報道選錄
    《中國教育報》等媒體報道我校張秉政教授率隊考察大運河古道活動
    行走隋唐大運河采訪任務書舉隅
    行走隋唐大運河相關活動
    後記
  • 中國開鑿運河的歷史十分久遠,自春秋戰國時期,列國出於軍事需要,相繼開鑿運河,如楚莊王時期孫叔敖於雲澤修建通渠、吳王夫差築邗城、鑿邗溝等。其後各個朝代,或為治理水患,或因灌溉農田,或是溝通漕運,亦征發民眾開鑿運河。隋代統一中國後,為了進一步加強對**的掌控力度,發展江淮漕運,增強北方邊防力量,從公元584年(隋文帝開皇四年)至公元610年(隋煬帝大業六年)20餘年間,充分利用原有運河及天然河流,先後開鑿了通濟渠、永濟渠,重修江南運河,終於聯接起了以國都洛陽為中心,北抵河北涿郡、南達浙江餘杭的運河航線。隋唐以後,伴隨著政治中心的東漸北移與經濟重心逐步南移,大運河的作用日益突出。疏浚、聯接南北方的重要交通運輸干線,已成為歷代統治者共有的認識及奉行的基本國策。
    宋代是隋唐大運河的黃金時期,運河的暢通關乎國運,可以稱得上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金、元、明、清四朝都建都北京,*進一步開鑿溝通河北、山東運河河道以南接江淮各地。尤其是元朝世祖忽必烈時開鑿濟州河、會通河、通惠河等河道,遂使大運河直接貫通南北,亦使得前代呈多支型分布的運河轉變為單線型的大運河,從而把南北方各大經濟區*直接地聯繫起來,成為中國運河變遷**自隋代以後又一次重大轉變,奠定了此後南北京杭大運河的基本走向及其規模。此後,明朝的永樂皇帝、清朝的康熙皇帝亦在整修運河工程方面做出了積極的貢獻。但自元以後,隋唐大運河已為京杭大運河所取代,逐漸廢棄不用,因此吟誦隋唐大運河的詩篇主要集中於唐宋時期。
    隋文帝楊堅統**下之後,鋻於江南連年戰亂,為溝通南北經濟以及轉運東南“海陸之饒,珍異所聚”,為伐陳計,便於漕運,遂命疏浚邗溝,開廣通渠,鑿山陽瀆。隋煬帝則是開鑿“大運河”的主要決策者,在運河建成之後,自然要大發感慨,歌頌其豐功偉績。如其《江都宮樂歌》雲:“揚州舊處可淹留,臺榭高明復好遊。風亭芳樹迎早夏,長皋麥隴送餘秋。淥潭桂楫浮青雀,果下金鞍躍紫騮。綠觴素蟻流霞飲,長袖清歌樂戲州。”好一派盛世之景。《泛龍舟》言其下揚州之景,場面盛大恢弘:“舳艫千裡泛歸舟,言旋舊鎮下揚州。借問揚州在何處,淮南江北海西頭。六轡聊停御百丈,暫罷開山歌櫂謳。詎似江東掌間地,獨自稱言鋻裡遊。”《江都夏》雲:“黃梅雨細麥秋輕,楓葉蕭蕭江水平。飛樓綺觀軒若驚,花簟羅幃當夜清。菱潭落日雙鳧舫,綠水紅妝兩搖漾。還似扶桑碧海上,誰肯空歌采蓮唱。”此詩贊賞江都的夏日盛景。其臣下亦有應詔詩以諛上,如庾自直《初發東都應詔詩》:“二龍承玉軸,萬騎翊林塘。縱觀此何事,巡駕幸淮揚。伊雒山川轉,江河道路長。照日秋原淨,分花曲水香。稻粱叨歲月,羽翮仰恩光。後塵歸舊裡,還如仙鶴翔。”虞世基《奉和幸江都應詔詩》雲:“巡遊光帝典,征吉乃先天。澤國翔宸駕,水府泛樓船。七萃縈長薄,三翼亙通川。夙興大昕始,求衣昧旦前。澄瀾浮曉色,遙林卷宿煙。晨霞稍含景,落月漸虧弦。回塘響歌吹,極浦望旌旃。方陪覲東後,登封禪肅然。”這些詩均是歌頌煬帝治下一派繁榮和諧的“太平盛世”之景。
    但不久後,隋即因煬帝窮兵黷武、窮奢極欲而迅速走向滅亡,這不失為對隋煬帝好大喜功的*好諷刺。隋人對亦此有所批判,如薛道衡《昔昔鹽》雲:“垂柳覆金堤,蘼蕪葉復齊。水溢芙蓉沼,花飛桃李蹊。采桑秦氏女,織錦竇家妻。關山別蕩子,風月守空閨。恆斂千金笑,長垂雙玉啼。盤龍隨鏡隱,彩鳳逐帷低。飛魂同夜鵲,倦寢憶晨雞。暗牖懸蛛網,空梁落燕泥。前年過代北,今歲往遼西。一去無消息,那能惜馬蹄。”無名氏之《古謠諺》雲:“江水何泠泠,楊柳何青青。人今正好樂,已復戍彭城。”花紅柳綠、歌舞升平與久戍不歸、世事滄桑之間,對比強烈。又如大業三年(公元616年)隋煬帝第三次下江都時,挽舟的民夫所唱的《挽舟者歌》:“我兄征遼東,餓死青山下。今我挽龍舟,又阻隋堤道。方**下饑,路糧無些小。前去三千程,此身安可保!寒骨枕荒沙,幽魂泣煙草。悲損門內妻,望斷吾家老。安得義男兒,焚此無主尸。引其孤魂回,負其白骨歸!”正是下層民眾對朝廷、對暴政的*深刻直接的控訴。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