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風物長宜放眼量(季羨林談傳統文化)(精)
該商品所屬分類:文化 -> 文化隨筆
【市場價】
248-358
【優惠價】
155-224
【介質】 book
【ISBN】9787229086718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 出版社:重慶
  • ISBN:9787229086718
  • 作者:季羨林
  • 頁數:240
  • 出版日期:2015-01-01
  • 印刷日期:2015-01-01
  • 包裝:精裝
  • 開本:32開
  • 版次:1
  • 印次:1
  • 字數:160千字
  • 《風物長宜放眼量:季羨林談傳統文化》
      ******指出,中華傳統文化是我們民族的“根”和“魂”,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中華文化積澱著中華民族*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著中華民族*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深厚滋養。
      《風物長宜放眼量——季羨林談傳統文化》,是一代學術大師季羨林先生關於國學和傳統文化在不同時間、不同場合的文章選錄與發言整理,是季羨林先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精彩解讀、對東方文化內涵的精闢分析、對東西方文化交流踫撞的理性論述和對四大文化體繫的深刻總結。
      在跨入21世紀後不久,季羨林先生就開始思考、提出“大國學”,明確提出:“國學’就是中國的學問,傳統文化就是國學”。季羨林先生的“大國學”是和他本人超過一個甲子的成就輝煌的專業學術研究密切相關的,*非鑿空立說。面對日益嚴重的環境污染、生態破壞,人類的未來將走向何處?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占**的西方文化是否會逐步讓位於東方文化?季羨林先生對以上問題都進行了深入的思考,並在這本《風物長宜放眼量》中給以解答。
      本書再現了季羨林先生作為一代“學術大師”的思想足跡,先生娓娓道來,沒有一般學術文章的艱深難懂,卻又處處充滿真知灼見、論述高屋建瓴。無論對於傳統文化的愛好者、大眾讀者還是傳統文化的專業研究者,《風物長宜放眼量——季羨林談傳統文化》都是值得一讀的關於傳統文化的精要讀本。

  • 作為陳寅恪、吳宓先生的弟子,季羨林先生承接 上一輩師長的衣缽,晚年不遺餘力地捍衛和弘揚中華 傳統文化,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特點、傳統文化對人類 的貢獻、東西方文化的交流、東西方文化各自在歷史 中的地位與作用等提出了高屋建瓴的精闢論斷。 《風物長宜放眼量(季羨林談傳統文化)》的文 字是作者感性認識與理性思考相結合的精華所在,先 生其情也真、其言也善。通過本書的閱讀,讀者將從 先生的體悟與沉思裡,感受到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和 東方文化的深厚底蘊;也纔有可能在全球化的語境中 ,堅持中華民族的文化自覺,強化文化認同,樹立文 化自信。
  • 季羨林,生於1911年8月,山東清平人。上高中時即發表過數篇短篇小說。1930年入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繫,其問發表散文和譯文多篇。1935年入德國哥廷根大學主修印度學,先後掌握了梵文、巴利文、佛教混合梵文、吐火羅文等古代語言。在德期間,發表論文多篇,獲得國際學術界高度評價。1946年回國,被胡適聘為北京大學教授,主持創辦東方語言文學繫。1956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1978年後曾任北京大學副校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南亞研究所所長等職。季先生還先後擔任過中國外國文學學會會長、中國南亞學會會長、中國民族古文字學會名譽會長、中國語言學會會長、中國外語教學研究會會長、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會長等。 季先生的學術研究領域主要有印度古代語言、中印佛教史、吐火羅文譯釋、中印文化交流史、比較文學、文藝理論、東方文化、敦煌學等,範圍之廣,國內外罕見。他的100多部著作已彙編成24卷《季羨林文集》。他主持編纂的《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傳世藏書》《神州文化集成》《東方文化集成》等大型叢書在傳播中國傳統文化、弘揚中華民族精神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 **輯 國學漫談
    國學應該是“大國學”
    國學漫談
    論書院
    作詩與參禪
    從中國文化特點談王國維之死
    **十種書
    第二輯 民胞物與,天人合一
    中國文化的內涵
    略說中國傳統文化及其特點
    從宏觀上看中國文化
    “天人合一”新解
    關於“天人合一”思想的再思考
    第三輯 要拿來,*要送去
    傳統文化與現代化
    拿來和送去
    我們要奉行“送去主義”
    從哲學角度看中餐與西餐
    西域在文化交流中的地位
    第四輯 西方不亮東方亮
    東方文化
    東方文化與國學
    議論東西方文化的意義
    西方不亮東方亮
    第五輯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21世紀:東方文化的時代
    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
    東學西漸與“東化”
    東方文化拯救人類
  • 中國是世界上**的文明古國。在全世界所有的 **中,中國是**的有長達幾千年的延續不斷的教 育傳統的**。這個傳統當然隨著歷史的發展而演變 ,到了19世紀末年,終於來了一個大轉變:西方的資 本主義教育制度傳了進來,到現在也已有將近一百年 的歷史了。這個新教育制度,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 以後,雖經改造,基本上被保留下來。它起了很大的 作用,但不能說**無缺。為了適應社會主義建設的 需要,重新對中國古今教育制度做一個全面的、實事 求是的檢查,顯然是**必要的。這個檢查目前還隻 能**簡略。
    一、中國歷**的教育制度這幾節的論述主要根 據毛禮銳主編的《中國教育史簡編》,1984年,教育 科學出版社。
    中國幾千年的教育制度,從組織結構上來看,大 體上可以分為兩類:一官,一私。遠古時期,渺茫難 窺,這裡不談。公元前三千紀末到二千紀中,夏代已 有“庠”、“序”、“校”三種學校。到了公元前二 千紀中葉至末葉的商代,又增加了“學”和“瞽宗” 。“學”有大小之分。除了訓練學生祭祀和打仗之外 ,還進行讀、寫、算的教學。西周集前代之大成,初 步具有了學制繫統。學制繫統分國學與鄉學兩類。國 學是中央官學,鄉學是地方官學。國學分大學與小學 兩級。大學中有天子設立的五學和諸侯設立的泮宮。
    鄉學中有塾、庠、序、校之分。這樣一套制度對其後 的中國教育有深遠的影響。我國古代一直沿用此制, 稍加變化,改換一些名稱。西周國學的教育內容包括 四個方面:三德、六行、六藝、六儀,其中六藝是* 基本的。所謂六藝指:禮、樂、射、御、書、數。從 字面上也可以看出來,這裡面文武兼備,知識與技能 並舉。這種教育制度是密切為當時的政治服務的。鄉 學以社會教化為務,內容有六藝、七教、八政以及鄉 三物等。總之,西周的教育已由殷商的宗教武士教育 ,轉變為文武兼備的教育。
    秦代實施以吏為師、以法為教的文教政策,是學 校教育的一個倒退。
    到了西漢,漢武帝正式制定了博士弟子員制度, 興辦了太學。這在教育**是一件大事。漢代官學分 中央官學與地方官學兩類,這裡明顯地受了西周的影 響。
    魏晉南北朝時期,封建官學時興時廢。
    到了唐代,在初唐的一百多年內,生產發展,經 濟繁榮,成為世界上一個,也許是**個強大的帝國 。統治者對教育特別重視,官學達到了相當完善的地 步,為以後的官學制度奠定了基礎。這時的官學仍然 分為兩級:中央官學和地方官學。與前代不同之處在 於組織*細致了,內容*豐富了。中央官學中的國子 學、太學、四門學、廣文館都專修儒經。這可以說是 唐代教育的主干。此外還有專修律學、算學、書學的 學校,醫學校,卜筮學校,天文、歷算、漏刻學校, 獸醫學校,校書學校等等。另外還有一些特殊學校。
    所有這些學校目的都是為當時的政治經濟服務的。在 教學行政方面,唐承隋制,設立國子監,管理六學, 以祭酒為教育*高長官。國子監的職能一直保留到清 代學部成立。不過明清兩代,國子監常與國學、太學 混稱。
    宋代的官學對學生入學資格逐漸放寬,教育對像 不斷擴大,學校類型增加了,教學內容擴大了,增設 了武學和畫學。
    元代對我國古代地方官學有特殊貢獻,創設了諸 路陰陽學,發展了天文、歷算等科技教育。又創設了 社學,以滿足農業的需要。此外還創設蒙古國子學與 回回國子學。
    明承元制,仍設社學,但以教化為主。國子學以 學習儒家經典為主。地方官學,除治經外,禮、樂、 射、御、書、數還設科分教。
    清代教育制度多承前代舊制。國子監生的對像範 圍比以前*寬。地方官學比較普遍。教學內容仍以儒 家經典為主。另設覺羅學、旗學、土苗學等等。雍正 、乾隆還設有俄羅斯學館(堂),教漢滿子弟習俄文 。
    我在上面簡略地講了我國古代的官學制,現在再 講一講私學制。
    古代私學包括家傳與師授兩種,起源極早。但是 作為一種教育制度,則興起於春秋戰國之際。生產發 展給私學奠定了經濟基礎。又由於復雜的政治鬥爭, 需要興私學,養士人。此外,文化下移也推動了私學 的發展。在這樣的情況下,私學在全國各地興起,到 了孔、墨兩大顯學崛起,私學發展如日中天。由此而 形成的儒、墨兩大學派互相攻伐,支配中國思想界達 數百年之久。戰國中起,百家爭鳴,諸子私學蜂起。
    成為中國歷***有活力的時代之一,影響深遠。
    到了漢代,經師講學之風特盛。東漢私學學生人 數超過太學。漢代官學和私學各有偏重,官學以今文 經為主,而私學則以古文經為主,東漢末出現了綜合 今古的趨勢,鄭玄為代表。
    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私學稍衰,但仍盛於官學。
    隋唐之際,官學繁榮,私學也極發達。隋王通私 人講學,唐代開國名臣中有一些人就出王通之門。唐 代有的學者身在官學,卻又私人授徒。
    宋代私人講學極為發達。南宋書院大興。書院原 為私學性質。但是,元明清書院漸有官學性質。到了 後來,有的遭禁毀,有的淪為科舉預備場所。
    二、書院的濫觴與發展 書院是中國封建社會的一種教育組織形式,但並 非中國所專有。我認為,古代希臘蘇格拉底、柏拉圖 、亞裡士多德等師徒授受的所在地叫akademe,也是 一種類似中國古代書院的組織,隻是後來沒有像中國 這樣發達而已。書院以私人創造為主,有時也有官方 創辦的。其特點是,在個別**學者領導下,積聚大 量圖書,聚眾授徒,教學與科研相結合。從唐五代末 到清末有一千年的歷史,對我國封建社會的教育,產 生過重大的影響。要讀中國教育史,要研究現在的教 育制度,應著重研究書院制度。從這個研究中,我們 可以學習到很多有用的東西。
    書院這個名稱,始見於唐代。當時就有私人與官 方兩類。在*初,書院還僅僅有官方藏書、校書的地 方;有的隻是私人讀書治學的地方,還不是真正的教 育機構,清代詩人袁子纔在《隨園隨筆》中寫道:“ 書院之名起唐玄宗時,麗正書院、集賢書院皆建於朝 省,為修書之地,非士子肄業之所也。”但是,唐代 已有不少私人創建的書院,《全唐傳》中提到的有11 所。這些也隻是私人讀書的地方。
    真正具有聚徒講學性質的書院,起源於廬山國學 ,又稱白鹿國庠,地址在江西廬山,為**的白鹿書 院的前身。陸遊的《南唐書》中有關於廬山國學的記 載。總起來看,聚眾講學的書院形成於五代末期。有 人主張,中國的書院源於東漢的“精舍”或者“精廬 ”,實則二者並不**相同。
    北宋初年,**統一,但還沒有充足的力量來興 辦學校,於是私人書院應運而起。廬山國學或白鹿國 庠,發展為白鹿洞書院。接著有很多書院相繼創建, 有四大書院或六大書院之稱。除白鹿洞書院外,還有 嶽麓書院、應天府書院、嵩陽書院、石鼓書院和茅山 書院。
    到了南宋,書院*為發達。其數量之多,規模之 大,組織之嚴密,制度之完善,都是**的,幾乎取 代了官學,成為主要教育機構。南宋書院發達,始於 朱熹修復白鹿洞書院。後來朱熹又修復和擴建了湖南 嶽麓書院。書院之所以發達,原因不外是理學發展而 書院教學內容多為理學;官學衰落,科舉腐敗;許多 **學者由官學轉向私人書院;印刷術的發展提供了 出書快而多的條件,而書院又以藏書豐富為特點。有 此數端,書院就大大地發展起來了。
    元代也相當重視文化教育事業,獎勵學校和書院 的建設。不但文化興盛的江南普遍創建或復興了書院 ,連北方各地也相繼設立了書院。但書院管理和講學 水平都很低。
    到了明初,情況又有了改變。政府重點是辦理官 學,提倡科舉,不重視書院,自洪武至成化100多年 的情況就是這樣。成化(1465—1487年)以後,書院 纔又得復興。至嘉靖年間(1522—1566年)達到極盛 。明代書院由衰到興,王守仁、湛若水等理學大師起 了重要的作用。為了宣揚他們的理學,他們所到之處 ,創建書院。明代末年影響*大的是東林書院。在這 個書院裡,師生除教學活動外,還積極參與當時的政 治活動。這當然受到統治者的迫害,天啟五年(1625 年),太監魏忠賢下令拆毀天下書院,首及東林,興 起了中國歷**有名的迫害東林黨人的大案。
    到了清初,統治者采取了對書院抑制的政策。一 直到雍正十一年(1733年)纔令各省會設書院,屬官 辦性質。以後發展到了2000餘所,數量大大超過前代 ;但多數由官方操縱,**沒有獨立自主的權力,因 而也就沒有活力。也有少數帶有私人性質的書院,晚 清許多**的學者在其中講學。
    統觀中國1000多年的書院制,可以看到,書院始 終是封建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與統治者既有調 和,又有鬥爭。書院這種形式還影響了日本、朝鮮和 東南亞一些**。
    這樣的書院制有些什麼特點呢?毛禮銳主編的《 中國教育史簡編》對中國書院的特點做了很好的歸納 。我現在簡要地敘述一下。他認為特點共有五個: 1、教學與科研相結合 書院*初隻是學術研究機關,後來逐漸成為教學 機構。教學內容多與每一個時代的學術發展密切聯繫 。比如南宋理學流行,書院就多講授理學。明代王守 仁等講一種新的理學“心學”,於是書院也講心學。
    到了清代,漢學與宋學對立,書院就重經學,講考證 。
    2、盛行“講會”制度,提倡百家爭鳴 在南宋,朱熹和陸九淵代表兩個不同的學派。淳 熙二年(1175年),兩派在鵝湖寺進行公開辯論。淳 熙八年(1181年),朱熹邀請陸九淵到自己主持的白 鹿洞書院去講學,成為千古佳話。明代“講會”之風 *盛。王守仁和湛若水也代表兩大學派,互相爭辯。
    這種提倡自由爭辯的講會制度,一直延續到清代。
    3、在教學上實行門戶開放 一個書院**學者講學,其他書院的師生均可自 由來聽,不受地域限制和其他任何限制。宋、明、清 三代都是如此。
    4、學習以個人鑽研為主 書院十分注重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重視對 學生的讀書指導。宋、元、明、清一些大師提出了不 少的讀書原則。有的編制讀書分年日程。有的把書院 的課程分門別類,把每天的課程分成若干節。他們都 注意學生的全面發展。導師決不提倡學生死記硬背, 而是強調學生讀書要善於提出疑難,鼓勵學生爭辯, 教學采用問難論辯式。朱熹特別強調:“讀書須有疑 ”,“疑者足以研其微”,“疑漸漸解,以至融會貫 通,都無所疑,方始是學。”呂祖謙*提出求學貴創 造,要自己獨立鑽研,各闢門徑,不能落古人窠臼。
    總的精神是要學生不斷有發明創造。
    5、師生關繫融洽 中國教育素以尊師愛生為優良傳統。這種精神在 私人教學中表現得尤為突出。書院屬於私人教學的範 疇,所以尊師愛生的傳統容易得到體現,在官辦學校 中則十分困難。朱熹曾批評太學師生關繫:“師生相 見,漠然如行路之人”。他指出,其原因在於學校變 成了“聲利之場”,教學缺乏“德行道藝之實”。他 自己身體力行,循循善誘,對學生有深厚感情。但是 ,他對學生要求極嚴,卻不采取壓制的辦法。他說: “嘗謂學校之政,不患法制之不立,而患理義之不足 以悅其心。夫理義不足以悅其心,而區區於法制之末 以防之,其猶決湍之水注千仞之壑,而作翳蕭葦以捍 其衝流也,亦必不勝也。”(見《晦蒼文集》,卷74 )這些話到了**還很值得我們玩味。明代王守仁也 注意培養師生感情。明末的東林書院,師生感情*是 特別深厚。
    上面我撮要敘述毛禮銳等的對書院特點的五點總 結。在組織管理方面,書院也有特點,如管理機關比 較精干,經費一般能獨立自主等等。
    三、新教育制度的興起 隨著西方殖民主義者侵略的加強,隨著清代封建 統治的日益腐朽,自19世紀中葉起,中國有識之士就 痛切感到,中國的政治經濟等非改革不行,教育當然 也在改革之列。魏源認為,理學“上不足致國用,外 不足靖疆國,下不足蘇民困”,簡直是一點用處都沒 有。他主張向西方學習,改造中國的傳統教育。魏源 以後直至19世紀末葉,有不少人說八股文無用,主張 翻譯外國書籍,引進外國制度。洋務運動興起以後, 新教育也隨之而興,創建新型學校,設立同文館,學 習外國語文,開展工業技術教育,創辦船政學堂、機 器學堂、水師學堂、武備學堂、水陸師學堂、派遣留 學生,等等。1898年百日維新以後,設立京師大學堂 ,為現在北京大學的前身。又逐漸廢科舉,廢八股文 。經過了許多波折,以西方資本主義教育為模式的中 國新教育制度基本上建立起來,在中國教育**開闢 了新的一章。
    P11-19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