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先生
該商品所屬分類:文化 -> 文化理論
【市場價】
305-443
【優惠價】
191-277
【介質】 book
【ISBN】9787508634432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 出版社:中信
  • ISBN:9787508634432
  • 作者:先生編寫組
  • 頁數:262
  • 出版日期:2012-08-01
  • 印刷日期:2012-08-01
  • 包裝:平裝
  • 開本:16開
  • 版次:1
  • 印次:1
  • 字數:221千字
  • “古者稱師曰先生。”但在世人的評判標準裡, 並非所有的教師,
    都配稱“先生”。
      百年國史已有鏡鋻:教育盛,雖戰亂紛爭仍人纔輩出、民力豐沛、國體向上;教育衰,縱四海平定歌舞升平也社會浮躁、未來迷茫、振興乏力。教育,國之命脈,牽一發而動全身,繫百年而導國運,而先生又為百年教育之魂魄,是國之方向性指標。那時的先生們,不擅評職稱,*擅長個性教學法;有知識,*有情趣;有性格,*講人格和品格;教學相長,*傾力愛護學生;不獨守三尺講臺,*在廣闊的社會舞臺上展示大國民風範;學貫中西,*想回中國致用;熱心時政,*能為**擔當。
      胡適、馬相伯、張伯苓、梅貽琦、竺可楨、晏陽初、陶行知、梁漱溟、陳寅恪,他們開風氣之先,不墜青雲之志。他們的人格風骨、思想情懷、學術風範、學問自由,莫不是時代的榜樣。在波瀾壯闊的民國文化、烽火連天的抗戰守拙和大江大海的南渡北歸中,他們宛如一座座頑強的燈塔,各自照亮一方山河!


  • 免費商業模式業模式,它所代表的正是數字化網絡時代的商業未來。 在《免費》這本書中,克裡斯·安德森認為,新型的“免費”並不是一種左口袋出、右口袋進的營銷伎倆,而是一種把貨物和服務的成本壓低到零的新型卓越能力。在20世紀“免費”是一種強有力的推銷手段,而在 21世紀它已經成為一種全新的經濟模式。 究竟什麼是免費商業模式?根據作者的說法,這種新型的“免費”商業模式是一種建立在電腦字節基礎上的經濟學,而非過去建立在物理原子基礎上的經濟學。這是數字化時代的一個獨有特征,如果某樣東西成了軟件,那麼它的成本和價格也會不可避免地趨於零。這種趨勢正在催生一個巨量的新經濟,這也是史無前例的,在這種新經濟中基本的定價就是“零 ”。 對我們個人來說,“免費”是一種滌蕩舊有思維的商業體驗;而對企業來說,“免費”更多的是一種生存法則,一種可以改變舊有發展模式而實現脫胎換骨的“動力機器” 《免費》由克裡斯·安德森編著。
  • 前言/一百年來影響了中國的先生們
    序/那些背影,一個民族的正面
    蔡元培/思想自由,兼容並包
    胡適/容忍就是自由的根源
    梅貽琦/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
    張伯苓/公允公能,日新月異
    晏陽初/辦平民學校,以造就“新民”
    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
    梁漱溟/以鄉村建設工作重建中國秩序
    竺可楨/辦大學不能不有哲學中心思想
    陳寅恪/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馬相伯/“叫了一百年,還沒有把中國叫醒”
    後記一/鄧康延和他的“先生”們
    後記二/我看十大先生
    後記三/“大先生”固然奉獻*大,“小先生”一樣光榮偉大
    附錄一/“先生”考
    附錄二/“先生”小事記
  • 張伯苓 允公允能,日新月異  教育救國志  19歲那年,張伯苓以“*優等**”的成績畢業於北洋水師學堂。時值甲午戰敗,無船可開,張伯苓滿懷英雄無用武之地的苦悶,在家閑居了一年。
      當他終於有機會上船練習**魚雷射擊和駕駛技術時,一個“國幟三易”的國恥現場,使他的報國志向從軍事轉向教育。
      在那場降旗、升旗的過程中,張伯苓站在代表政府的“通濟”輪甲板上,接收日本把其曾經盤踞的威海衛交還中國,再轉移給英國。在同一個現場,日本國旗降下,中國國旗升起。隔一日,中國國旗降下,改懸英國國旗。張伯苓親眼目睹國旗升降,痛切感受**屈辱,內心受到極大刺激,遂立為國雪恥、育纔強國之志。他說:“念**積弱至此,苟不自強,奚以圖存,而自強之道,端在教育。創辦新教育,造就新人纔,及苓終身從事教育之救國志願,即肇始於此時。”   胡適把張伯苓的這個轉變寫進了《教育家張伯苓》。他說:“緣自中國敗於日本之後,歐洲帝國主義者,在中國競相爭奪勢力範圍,伯苓即於其時在威海衛親身經歷到中國所受恥辱的深刻。威海衛原為中國海軍軍港,中日之戰失敗後,即被日軍占領,旋由三國干涉交還中國,轉租於英。‘通濟’號繫奉命開往威海衛自日軍方面接收,然後於翌日移交英軍。伯苓目擊心傷,喟然嘆曰:‘我在那裡親眼目睹兩日之間三次易幟,取下太陽旗,掛起黃龍旗;第二天,我又看見取下黃龍旗,掛起米字旗。當時說不出的悲憤交集,乃深深覺得,我國欲在現代世界求生存,全靠新式教育,創造一代新人。我乃決計獻身於教育救國事業。’”   20世紀前半葉的**命運,把一個未來的艦長甚至將軍,引向了一位偉大教育家之路;而從一開始,張伯苓辦教育的一個基本的理念就是教育救國:“文以治國,商以富國,禮以強國。”   1905年,袁世凱以北洋軍6個鎮的兵力在直隸河間舉辦大規模演習,史稱“河間秋操”,它意味著袁世凱小站新政初戰告捷。作為北洋繫的發祥地和中心,天津城成為中國現代化的源頭和中心。這一年秋天,袁世凱聯名湖廣總督張之洞又推動了另一樁大事。
      1905年9月2日清政府諭令,從公元1906年起,停止所有鄉試、會試和各省歲試。隨著諭令頒布,中國歷**延續了1300年的科舉制度突然結束。據袁世凱的後人回憶,袁世凱平生*引以為自豪的一件事情就是廢除科舉。但其所呈上的主張廢除科舉制的奏折,實是根據其近側的嚴修、盧靖(木齋)等人所持“科舉不廢學校不興”的觀點而形成。袁氏曾自述:“一生事功乃練兵、興學二項,練兵,世凱自任之;興學,則以範孫先生任之。”   嚴修(嚴範孫)出身天津鹽商世家,因橫貫商學兩界,與南通張謇並稱“南張北嚴”。嚴修*早上奏折建議科舉考試裡面增加經濟特科;1904年,嚴修被袁世凱力薦成為學部左侍郎,統管全國學務。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年僅22歲的張伯苓開始在清朝學部左侍郎嚴修家裡教書,兩人在教育方面長達近30年的聯手耕耘從此發端。胡適曾評價道,張伯苓和嚴修先生在教育上的合作是*圓滿的一件事。但在當時,嚴範孫已是學部侍郎,二品大員,有很高社會地位;而張伯苓隻是20歲出頭的小伙子,默默無聞。
      但嚴修認為他是塊璞玉。他敏銳地捕捉到張伯苓對教育事業的熱誠和決心。張伯苓對自己也如此評價:“我沒有特殊的纔干,我也沒有學得什麼特別方面的高深技能。我一生努力所得的一點成就,**由於一個簡單的事實,就是我對於教育具有信心和興趣。”言辭雖樸實,分量卻極重。
      張伯苓曾向嚴修表態:“寧以身殉,不為利誘,終身從事教育,不為官。”嚴修1927年病逝,在南開學校他被尊稱為“校父”。無論在他生前還是身後,張伯苓都嚴守對他的承諾,苦心經營南開繫列學校。張伯苓也曾經談起過堅守這份諾言的艱澀,他說每每雨中走在南開校園裡,看到雨水滴打在樹上,就感覺像自己在落淚。
      辦新學  1875年7月6日,《紐約時報》刊登了一篇名為《令人恐怖的考試制度》的報道,其中描述了學生在私塾扯大嗓門叫喊著背誦課文的情境,並批評說“這種教育方式是填鴨式的”,“把人的知識來源限定在這些古代經典大師們的身上,是大清國教育制度*大的弊端”。
      而張伯苓在嚴氏家塾講授的卻是數學、理化和英語。數學課上講授的內容有幾何、代數、三角,物理有力學、光學和電磁學,英語教材是《科學讀者》(ScientificReaders)。一百多年前,在私塾教數理化是新聞,就像**開培訓班教《三字經》一樣。
      張伯苓倡導的新式教育以及師生關繫,也同樣無法讓老先生們接受。因張伯苓引入西方的話劇,並與學生同臺出演,被人批評為敗壞“士林傳統”,有悖“師道尊嚴”,師生同臺成何體統。南開大學教授梁吉生曾在書中寫道,這些人“散布流言飛語,咒罵張伯苓‘數典忘祖’,蔑棄聖道,不得好死”。
      而張伯苓頂住輿論壓力,堅持實行自己的新式教育理念。當時的張伯苓和學生一起踢足球,一起玩惠斯特(橋牌的前身),帶學生到城外騎自行車。他教照相術——攝人魂魄。他把一根長雞毛撢子架在兩張木椅之上,讓學生跳過去,還不斷往椅子腳下墊書本,讓雞毛撢子越來越高。他讓學生撐膝弓背,其他學生輪流從其背上跨過去,讓有些人覺得有傷大雅。但這還不算,他還“反對學生早婚”,在塾館開展啞鈴、足球、角力、跳高、拳術、自行車等體育活動,在體育活動時師生都改穿短褲。
      胡適在論及這段歷史時說:“這種師生間自由民主的共同教學和遊戲,顯露出年輕的張老師是中國現代教育的一位創造者。”   張伯苓能當中國現代教育的一位創造者,與他成長的時代環境以及他自己親身接受的教育密不可分。張伯苓出生於19世紀末,那是一個中國志士仁人為求強國之道而興辦新學、革新教育的年代。張伯苓出生當年,即1876年,福建巡撫丁日昌創設福州電報學堂,天津機器局開辦電器和水雷學堂;他5歲始受庭訓、從父讀書那年,倫敦傳教會馬根濟在天津創設醫學館,為北洋醫學堂的前身。1880年,李鴻章奏準創辦天津水師學堂開學;次年,上海設立電報學堂,山西巡撫張之洞在太原創辦令德堂。
      14歲時,張伯苓考入天津北洋水師學堂。北洋水師學堂是中國近代*早的海軍軍官學校。據張錫祚所著《張伯苓先生傳略》記載,“這個水師學堂,請的是洋教授,教的是新學,用的是洋文,念的是洋書,開洋船,使洋*、洋*。……先生……在校五年,學習駕駛,每次考試,都是**。”   1901年,號稱“天津商業八大家”之一的王奎章羨慕嚴館有張伯苓這樣的教師,也禮聘他教授自家學塾。此後,半天嚴館,半天王館,張伯苓在繼續塾館教學的同時,開始計劃建立真正的現代學堂。
      為辦新學,張伯苓和嚴修一同東渡日本,考察教育,購買教具和教科書,還請了日本教師。在回國途中,兩人商定,先半中學,再圖擴充。回到天津,立即開辦新學。校舍用嚴宅偏院,學堂用具由嚴家捐助,教學儀器由王家捐助,籌辦費用兩家分攤。出榜招生後,首批錄取了梅貽琦、張彭春、喻傳鋻等73名學生,於1904年10月16日正式開學,附設師範班。校名初為“天津私立中學堂”,後改為“私立敬業中學堂”,張伯苓任校長。後來,他把鄭菊如捐助的15畝墳地置換為天津城西南一塊地廣人稀、適合建校的窪地。因其地名為“南開窪”,校名遂改為“南開中學堂”,再改為“南開學校。“南開”之名由此確立。
      從1904年10月16日這**起,直到他生命的終點,張伯苓所思所慮、所為所願,再也沒有離開過南開,沒有離開過中國現代教育事業。
        後記 我看十大先生  蔡元培  大學教育的長者,小學課本的童心  先生所提倡的“兼容並包”、延攬人纔的教育體繫,奠定了中國大學的根基。在他看來,大學需要多元的思想踫撞,無論是革命派的陳獨秀,還是留辮子的辜鴻銘,隻要有專長都能到他的大學裡教書。給我印像深刻的是,他曾想用美育來代替宗教,他還能“大學者編小課本”。
        胡適  儒雅之河,靜水流深  相比較魯迅,我*喜歡胡適溫文爾雅、待人和善,他甚至能說“容忍比自由還*重要”。他曾寫信勸說周氏兄弟:“我是一個愛自由的人,我*怕的是一個猜疑、冷酷、不容忍的社會。我深深地感覺你們的筆戰裡雙方都含有一點不容忍的態度,所以不知不覺地影響了不少的少年朋友,暗示著少年朋友朝著冷酷、不容忍的方向走,這是*令人惋惜的。”胡適對白話文和白話詩的堅持,無論遭多少人罵,他照樣去做。他用理性的、溫和的方式開出一條天地相通的大道。
        馬相伯  為叫醒中國,自稱是“叫了一百年的狗”   在他百歲時,上海時尚雜志《良友》登出他的肖像,國共**同聲道賀,而他夢裡不知身是客,喊著殺敵,客死異鄉。他的百年人生與中國的百年屈辱抗爭平行,壽高則多辱,而他傾囊於一個復旦,抬升著東方的希望。如果我們**還能聽到老人嘶唳的吠叫,一是後輩敏感的心,二是國情使然。
        張伯苓  津門一戶南開,進出多少榮辱  先生影像憨態可掬,卻是行走江湖的俠士。當年左翼憤青指責他建校募集的是官僚鄉紳的臭錢,老先生訥訥地說:我就是個挑糞工,用糞土培育你們鮮花啊。先生一生隻做南開一件事。蔣介石敬重他,抗戰*艱難時依然資助辦學,敗退臺灣時留下飛機待他南渡。蔣介石臨終前還向兒子蔣經國詢問伯苓先生百年紀念會的籌備情況。後來,先生*後連南開的校門都進不了。那些憤青開始把糞桶潑向一生向善興學的老人。
        梅貽琦  聯大八年寒梅,清華一徑新竹  先生瘦得風骨/默得儒雅,至今回望西南聯大的旗幟猶顯妖嬈。赴美後,他一直緊攥著“庚子賠款”的錢袋子,甘於自我拮據。實際上,即便當年執掌西南聯大,太太為了補貼家用也要做餅去賣。1955年,梅貽琦回到臺灣新竹籌措清華大學復校,上面催著要快要大,但他堅持先從研究所一步步辦起,蔣介石也隻能認同。許多年後,印證了先生是對的。**的臺灣清華,規模不及臺大的一半,排名卻在臺大之前,*無須比照對岸碩大無比的胞校。
        竺可楨  時事風雲難測,守拙浙大氣像  先生是氣像學者,1936年危難之際擔任浙江大學校長是一次意外拐彎,卻拐出一片風景。他身材瘦削、舉止優雅,戴著一副圓圓的眼鏡,貌似苦行僧,眼鏡後面的光澤“溫厚光輝”。1949年後他對來訪的新政權代表有過一番肺腑的贊許和提醒。他謹言慎行,行政職位一路上行,卻終究無法挽回當過遠征軍的兒子死於非命,他能預測天上的風雲卻弄不懂天下的政治風雲。
        晏陽初  平民教育,用花的念想培土  先生早年到歐洲辦報欲教育知識貧瘠的華工,卻在收到一位華工的書信後發現被華工教育了。他把一家人搬到很土、沒有咖啡時就把包谷面弄糊了替代的地方。抗戰初他輔政湖南,先把冗官裁了一多半,民主選舉出一些有擔當的知識分子,使湖南成為抗日中堅。即使*後大陸沒有了他的平民教育空間,去非洲、東南亞一樣守護花的念想,讓聯合國也為這個幾無國籍的人致以人類的敬禮。
        陶行知  知行,春風走過,大地知道  先生做事就是4個字:身體力行。他不畏官、不怕窮、不懼難,他喜歡孩子、喜歡順口溜、喜歡學校,他知道學校能消滅監獄,知識能抗衡獨裁,行動能打破專制。而他還能用知和行造字,再把這個字身體力行地用到自己身上。而今遍及全國的行知學校和育纔學校究竟怎樣,先生可知否?後生如何行?    梁漱溟  人生辯論會,諍言獨高遠  100年前的北平,4位志趣相投的少年,把盞理想後立意:以後不互稱大哥二哥,各以短處總結一字相呼,以資警惕。梁姓同學得名“傲”,演繹了**風格的一生,尤其因他與*高**毛澤東的一次公開辯論,*被“掃入歷史的垃圾堆”。先生很早就做鄉村建設實驗,發動農民成立自己的組織爭取自身的利益,倡導“倫理本分,職業分途”,沒有勢不兩立的階級,融彙西方現代社會和中國文化的優點。時光是終裁法官,以細節和大節,印證了他傲得正。
        陳寅恪  學問是命的另一面,撐著獨立自由  先生治學如暗夜秉燭,他也是暗夜一燭。喧囂白晝之後的盲者,午夜撫史,端坐舊籐椅,目光如炬,洞徹史實和現實。好友王國維自殺時,陳寅恪仿佛也死過一回,“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一直活下來。他以德式研究的縝密窮究東方文化的  博大沉雄,紙中夾著故國百萬雄兵。先生遠去,卻在《柳如是別傳》中留下影子,那個反清復明的風塵女子便是風雲女子。彪炳千秋的不是威權,是威權下弱弱的不屈、默默的抗爭。
      (口述/鄧康延 采訪/丁曉潔)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