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寧波文化叢書(第1輯共8冊)
該商品所屬分類:文化 -> 文化理論
【市場價】
3164-4585
【優惠價】
1978-2866
【介質】 book
【ISBN】9787552620221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 出版社:寧波
  • ISBN:9787552620221
  • 作者:總主編:何偉
  • 頁數:1858
  • 出版日期:2014-11-01
  • 印刷日期:2014-11-01
  • 包裝:平裝
  • 開本:16開
  • 版次:1
  • 印次:1
  • 何偉編著的《寧波文化叢書》著力點不在學術鑽研和考證,而在文化的普及和傳播,定位在文化“小喫”,充其量是寧波文化史的通俗版、繫列專題篇,*非貫通一氣的皇皇巨著。叢書力求編排圖文並茂,文字通俗易懂,集知識性與文學性、學術性與普及性於一體,雅俗共賞,老少皆宜,為大眾提供一張文化尋根的導遊圖,以及一杯安頓旅者心境的下午茶。於鬧市中拾取一份寧靜,於紛繁中理出一片安詳,於浮塵中聞到一縷書香,於物欲中尋得精神的家園。
  • 何偉編著的《寧波文化叢書》是一套以普及、傳 承寧波優秀地方文化為目的的圖書,通過對寧波文化 中衣食住行、特色文化、地域文化等內容的繫統整理 ,展示寧波文化的特色和價值,以此提升寧波文化的 影響力。叢書以通俗為風格,圖文並茂。
  • 《奇構巧築》
    總序 喚醒寧波的文化之魂
    築以思想營於和諧寧波建築文化綜述
    奇構巧築
    一 寧波原始建築的雛形:干欄式建築
    二 成通塔上的盛唐印記
    三 木與磚石的史詩:千年古塔
    四 宋式範例:千年保國寺大殿
    五 寧波古牌坊:珍貴的[活體史書]
    六 一道飛虹架兩岸:古代寧波橋梁
    七 中國古代城市倉儲**庫:寧波永豐庫遺址
    八 浙江明代建築之冠:慈城明代建築群
    九 書院千載
    十 風雨藏書樓
    十一 戲劇文化的載體:寧波的古戲臺
    十二 伊斯蘭文化與月湖清真寺
    十三 風格**的寧波商幫會館
    十四 晨鐘暮鼓
    十五 學府重地:寧波的孔廟與學宮
    十六 浙東一*:林宅的雕刻藝術
    十七 家族的紐帶:寧波的祠堂建築
    十八 寧波*早的西式建築:[殖民地]式建築
    十九 甬城民俗風情的[活化石]:寧波近代石庫門建築
    二十 承上啟下的寧波近現代橋梁
    二十一 上帝與龍的對話:寧波近代中西融合的教堂建築
    二十二 中西合璧的成功範例:近代名人故居
    參考文獻
    《東南佛國》
    總序 喚醒寧波的文化之魂
    佛光初現
    東南佛國
    一 東南佛國梵王宮
    二 舍利之光
    三 應夢名山
    四 棲心蘭若
    五 保國寺的前世今生
    六 懷海結緣金峨寺
    七 碑中佛事
    八 鋻真與阿育王寺
    九 布袋和尚
    十 四明知禮
    十一 延壽智覺與《宗鏡錄》
    十二 雪竇頌古
    十三 啞女維衛
    十四 宏智正覺與默照禪
    十五 大慧宗杲與看話禪
    十六 皇皇巨著
    十七 南宋佛學泰鬥
    十八 從無學祖元說開去
    十九 榮西與道元
    二十 天童如淨的禪法
    二十一 史氏家族的佛緣
    二十二 天童**座
    二十三 密漢之諍
    二十四 皇帝與高僧
    二十五 冷香
    二十六 諦閑與觀宗學舍
    二十七 弘法利生的踐行者
    二十八 弘一遺蹤
    二十九 太虛在寧波
    《甬藏書香》
    總序 喚醒寧波的文化之魂
    書種傳來直到今 寧波藏書文化綜述
    寧波的藏書故事
    一 薪火相傳續書種
    二 學人收藏兼一身
    三 嗜書痴書有專藏
    四 藏書名樓甲一方
    《千年文脈》
    總序 喚醒寧波的文化之魂
    璀璨月湖 浙東學術的搖籃
    千年文脈
    一 緣起杏壇——浙東學術初創
    二 再識性理——浙東朱學之興起
    三 人貴此心——浙東心學之輝煌
    四 博采眾說——浙東文獻學之成就
    五 究本於史——浙東史學之拓展
    六 家學傳承——四明學術世家采擷
    七 餘音不*——未完結的結束語
    參考文獻
    《絲路聽潮》
    總序 喚醒寧波的文化之魂
    天下之港
    絲路聽潮
    一 遣唐使
    二 *早的寧波幫
    三 萬斛神舟
    四 青瓷傳奇
    五 名城的背影
    六 飄香的茶路
    七 失落的書
    八 扶桑國裡雲
    九 風從明州來
    十 佛國的流響
    十一 媽祖的弘揚地
    十二 自大的貿易
    十三 雙嶼之殤
    十四 日本的朱舜水
    參考文獻
    《羽人競渡》
    總序 喚醒寧波的文化之魂
    寧波史說
    名城趣話
    一 從[羽人競渡]說名城內涵
    二 從地名話名城故事
    三 水城寧波
    四 中國大運河的出海口
    五 鼓樓千秋望海曙
    六 老城街市滄桑變
    七 人文昌盛傳佳話
    八 寧波幫經營天下
    九 物華天寶遺珍多
    十 [聖地寧波]與[東南佛國]
    十一 寧波文化的[非遺]記憶
    參考文獻
    《東方曙光》
    總序 喚醒寧波的文化之魂
    童年寧波寧波史前文明綜述
    東方曙光
    一 滄海桑田話環境變遷
    二 建築**的奇跡
    三 稻作農業的裡程碑
    四 馴養狗豬為家畜
    五 采集和漁獵
    六 [飯稻羹魚]
    七 喝水不忘挖井人
    八 海洋文化的開拓者
    九 從搓繩編織到紡紗織布
    十 [天工開物]
    十一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
    十二 太陽神的故鄉
    十三 河姆渡文化來源與去向
    十四 融入良渚文化大家庭
    十五 百越民族的祖先
    參考文獻
    《商行四海》
    總序 喚醒寧波的文化之魂
    泛論甬商
    一 寧波幫簡論
    二 彙通天下,文行四海——寧波幫的文化底蘊與文化特征
    三 本固枝榮,花繁葉茂——寧波幫的核心價值觀
    甬商文化
    四 寧波會館及會館文化
    五 寧波幫與三江會館——以日本神戶為例
    六 寧波幫與中華會館——以德國漢堡為例
    文化甬商
    七 從[實業救國]到[教育救國]
    八 從[教育救國]到[科教興國]——寧波幫與教育事業(下)
    九 農民·商人·院士——寧波商幫與寧波院士
    十 張同泰與藥文化
    十一 張魯庵與印文化
    十二 盧緒章:[士]與[商]及其他
    十三 邵逸夫:一個文化商人的價值與歸宿
    十四 應雲衛:從[輪船買辦]到[戲劇買辦]
    十五 董浩雲:在海洋上寫詩
    十六 包玉剛:大海與[鞋]
    十七 趙安中:愛文學與愛祖國
    十八 忻禮
  • 承上啟下的寧波近現代橋梁 寧波靈橋,幾乎與寧波這座城市同時誕生。靈橋 的歷史可追溯至唐代。長慶三年(公元823年),明 州刺史應彪鋻於商旅渡江之苦,於奉化江近三江口處 ,建造寧波歷****條跨江木浮橋。連舟16艘,用 篾索連結成排,上鋪木板,長55丈,寬1丈4尺。後因 東渡門外江闊水急,兩年後移至今址。橋名的來由, 據史料記載,說是建橋時,天空雲表上映現彩虹,即 給橋起名為“靈現橋”,又叫“靈建橋”,後稱“靈 橋”,至宋代*名為“東津浮橋”,民間也稱之為“ 老江橋”,這是因為清晚期在姚江末端瀕三江口處又 建浮橋,稱為“新江橋”,以示新老之別。
    唐乾寧五年(公元898年),明州刺史黃晟築羅 城後,東首“靈橋門”便是以橋名門。清初詩文家李 邺嗣在《鄖東竹枝詞》中寫道:“東津橋板跨江浮, 一字平盛十六舟。千載人驅車馬過,可知遺澤是應彪 。” 靈橋門當時作為一個風景點,也頗受文人墨客稱 道。宋代舒宜《題靈橋門》日:“危樓清迥立江風, 紫邏江旗落日中。暑雨澗溪來浩蕩,暮煙洲渚隔朦矓 。歡聲不厭重城近,霽色遙知秀野豐。滄海一時傳麗 句,天纔真是杜陵翁。”宋代王亙《登靈橋門晚望》 日:“恩波和氣雨溶溶,萬戶樓臺紫翠中。渡水虹霓 輕縹緲,隔河牛女淡朦矓。真仙路楮三山近,粒食人 歌四釜豐。旌旆欲歸歸未得,滿船風月載漁翁。” 浮橋存在的一千多年中,歷經舟毀橋斷,飽受天 災人禍。浮橋遭受的次次災難,給甬上百姓的心靈留 下了重重的創傷。人們是多麼渴望有座堅固耐久、不 怕雨打風吹的固定橋! 改建浮橋為固定橋之議起於清末,至1922年,邑 人陳樹棠曾將改建老江橋事擬訂計劃書,分致寧波各 當道。這份詳盡的改建計劃,《鄞縣通志》稱之為“ 改建江橋之嚆矢”。同年,商民應鳴和也分別致函鄉 老耆紳,建議改建。寧波旅滬同鄉會集議後轉函寧波 總商會和鄞縣縣議會,9月間,邀德國工程師海爾門 等來甬測量,擬訂建築方案,計工程費銀元三十萬元 。11月上旬,鄞縣縣議會議決設立工程局。自此,改 橋之議開始具體化,寧波旅滬同鄉會於12月中旬開會 討論,成立了“改建寧波老江橋籌備處”。終因經費 無措而無果。
    1926年8月下旬,發生了浮橋特大災情。連續兩 天暴雨後,奉化江上遊山洪暴發,又值東海大潮汛從 三江口滾滾而來,終於導致浮橋鏈條斷裂,橋身散開 。當時在橋上的行人慌忙逃生,仍有30餘人不幸落水 ,除3人僥幸獲救,其餘都慘遭阨運。這一慘劇又引 起滬甬各界熱議老江橋改建事項。9月中旬,旅滬甬 人樂振葆、嚴康懋偕西人羅德來甬測量。10月中旬舉 行**次籌備會議,推定張申之、嚴康懋、郁桂芳等 6人為籌備會干事。11月5日在寧波總商會召開籌備會 議,推出籌備員60人,發起人當場認捐。後因北伐戰 爭,改建之議又告中止。
    此後,北伐成功,局勢平穩,經濟回蘇,浮橋* 不適應工商業發展的需要,社會各界要求改建的呼聲 越來越高。1931年,旅滬邑人樂振葆、張繼光、張申 之、竺泉通、金廷蓀等重新發起,在各方面的支持下 ,於當年8月1日成立“改建寧波老江橋籌備委員會” 。
    “改建寧波老江橋籌備委員會”成立後,滬甬兩 地設籌備處,滬上有委員20人,籌備處主任為樂振葆 ,副主任陳蓉館;甬上委員16人,籌備處主任王文翰 ,副主任嚴康懋、徐鏞笙。時任“改建寧波老江橋籌 備委員會”建築工程的技正(工程師)施求臧在其所 作《寧波靈橋興建和搶救回憶志述》一文中說:“由 於舊政府沒有公帑,就靠募捐捐款。為便於募捐,在 舊社會非用洋人出面承包不可,用外國材料,掛著洋 行牌子。因此,經上海籌備會討論,邀請上海公共租 界工部局英國人詹姆生為建橋的顧問工程師,向德國 西門子洋行買材料,由丹麥康益洋行承包打樁(承包 人是考力鐵,俄國工程師師克為施工員)。實際上詹 姆生、師克和考力鐵是掛名的,很少來甬,實際設計 、施工和工人都是中國人。我受陳寶麟縣長委托,作 為籌備委員負責施工、督察、稽核。當洋人來寧波視 察,宴會時由我當翻譯,寄人籬下,仰仗洋人鼻息, 引為恥辱。”1933年10月,建橋工程在滬招標,德國 西門子洋行以486774元得標承包,鋼梁由德孟阿恩公 司提供,打樁和混凝土工程分包給丹麥康益洋行,油 漆工程歸信昌洋行承包。這些對於確保靈橋的優質工 程無疑起到了重要作用。而實際操作的都是滬甬兩地 的寧波人。
    關於橋型問題,籌備會否定了原來主張的鋼筋混 凝土橋(中間有兩個橋墩,做成三孔,與現在的解放 橋相仿),而采納了英籍顧問工程師詹姆生提出的“ 三聯鋼骨獨孔下承式公路橋”設計方案。按該方案, 橋面三軸鋼板環橋,橋座兩邊有二鉸,拱頂上一鉸, 全部喫力在兩面橋腳。鋼骨分13聯,全長97。6米, 橋面寬19。8米,人行道每邊4。6米,中行車道11米 ,橋面*高潮位4。6米,橋面坡度5%,兩端橋腳為 馬蹄式。鋼架由弧形工字鋼和鋼板鉚接而成,橋腳基 礎打人5丈8尺木樁,計102根,鋼梁固定其上。鋼梁 重455噸,橋面鋼筋水泥重697噸,共重1152噸。打樁 方式成斜形三角式,斜度分別為75度、50度、17度三 種。橋設計承載能力為20噸。在當時,這是我國*大 、樣式*新穎的獨孔大環橋。1934年5月1日,改建老 江橋工程正式開工。
    寧波老江橋籌備委員會對建橋工作抓得很緊,工 程進展迅速,全部建築於1936年5月25日完工。自此 ,一座銀灰色配以朱欄的長虹般鋼結構橋梁矗立在奉 化江上,寧波人多年以來的夙願終於實現了。國民黨 元老譚延闖所書的“靈橋”二字懸掛在橋東西兩面的 額頂上。鋼梁近橋面處,各築有水泥塔式結構物,其 外壁嵌有鋼質銘記,其中有《重修靈橋碑記》(陳寶 麟撰文,趙時篆額,沙文若書)。
    新中國成立後,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在三江六 岸先後已建起了近10座跨江大橋,但橋造得再多、再 長、再高大,在寧波人心目中,靈橋永遠是座排位在 首的了不起的老橋,是座“忍辱負重”、“剛強不屈 ”的英雄橋,是*令寧波人感到驕傲和自豪的橋! 靈橋作為我國**座鋼梁單孔環行橋,凝聚了“ 寧波幫”人士熱愛家鄉的拳拳之情,*是作為標志性 建築成為近代寧波城市的像征。P243-247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