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藏族/走近中國少數民族叢書
該商品所屬分類:文化 -> 民族文化
【市場價】
302-438
【優惠價】
189-274
【介質】 book
【ISBN】9787549711840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 出版社:遼寧民族
  • ISBN:9787549711840
  • 作者:丹珠昂奔|總主編:丹珠昂奔
  • 頁數:218
  • 出版日期:2015-10-01
  • 印刷日期:2015-10-01
  • 包裝:平裝
  • 開本:16開
  • 版次:1
  • 印次:1
  • 字數:210千字
  • 丹珠昂奔主編的《藏族/走近中國少數民族叢書》所揭示的藏族的歷史,承載著這個民族的文化,也承載著這個民族的發展和未來。中華大地孕育的55個少數民族多彩斑斕的民族文化,同漢族文化一道從遠古走到**,彙入了中華文化壯闊的歷史長河。“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保護、傳承和弘揚少數民族**文化,不僅是推動我國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的重要內容,也是構建和諧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重要使命。本書使廣大讀者徜徉於少數民族多彩風情的同時,*加深刻地了解和認知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文化內涵,感受中華民族悠悠歷史的深遠與厚重。
  • 丹珠昂奔主編的《藏族/走近中國少數民族叢書 》是由國家民委文宣司和遼寧民族出版社共同策劃的 的一套面向廣大讀者的大型民族知識普及讀物。本書 意在以通俗易懂的形式,展現藏族歷史文化,宣傳黨 的民族政策。
  • 總序
    前言
    第一章 青藏高原的古老民族
    地理與人口
    民族來源與族稱
    歷史與當代
    第二章 神秘而虔誠的信仰文化
    民間信仰
    藏民族的精神財富一一苯教
    “生命的主宰”一一藏傳佛教
    第三章 語言文字與典籍文化
    語言文字
    典籍文化
    第四章 禮法與制度
    藏族的宗法制度一一骨繫
    家庭與婚姻
    稱謂與姓名
    第五章 多彩多姿的民族風情
    飲食一一藏族“四寶”
    千姿百態的民族服飾
    繁復的婚俗禮儀
    原始而古老的葬俗
    節日與法會
    第六章 文學與藝術
    英雄史詩《格薩爾王傳》與藏族文學
    歌的海洋 舞的故鄉
    高亢的藏戲
    壁畫與“唐卡”
    第七章教育與科技
    **特色的寺院教育
    現代教育與藏學研究機構
    充滿智慧的天文歷算
    世界文化遺產一一藏醫藏藥
    第八章 民族區域自治
    “歌舞的海洋”一一西藏自治區
    “三江之源”一一玉樹藏族自治州
    “海藏通衢”一一海南藏族自治州
    熱貢藝術之鄉一一黃南藏族自治州
    “天境祁連 牧區江南”一一海北藏族自治州
    “河源之洲”一一果洛藏族自治州
    “聚寶盆”一一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藏族文化寶庫”一一甘孜藏族自治州
    “世界生態旅遊*佳目的地”一一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
    “九色甘南”一一甘南藏族自治州
    “高原動植物王國”一一迪慶藏族自治州
    “綠色寶庫”一一木裡藏族自治縣
    “高原金盆”一**祝藏族自治縣
    第九章 傑出人物
    吐蕃王朝的建立者一一松贊干布
    吐蕃政治家一一噶爾·東贊
    藏傳佛教的推動者一一赤松德贊
    **藏醫學家一一宇妥·元丹貢布
    河湟地區文化和經濟發展的推動者一一響廝噦
    密教**修行者一一米拉日巴
    薩迦班智達一一薩班·貢嘎堅贊
    帝師大寶法王一一八思巴
    金剛大乘法王一一絳曲堅贊
    “千裡平原上的國王”一一湯東傑布
    噶舉派**高僧一一桂·熏奴貝
    四世班禪額爾德尼羅桑·卻吉堅贊
    五世達賴喇嘛阿旺羅桑嘉措
    六世班禪額爾德尼羅桑華丹益希
    **學者一一桑結嘉措
    維護祖國統一的代表一一頗羅鼐
    **作家一一多卡瓦·策仁旺傑
    土觀·洛桑卻吉尼瑪活佛
    藏族人文主義先驅一一*敦群培
    阿沛·阿旺晉芙
    十世班禪額爾德尼確吉堅贊
    參考文獻
    圖片提供者
    後記
  • 自7世紀吐蕃崛起西藏高原,世界便開始了對藏 族和青藏高原的探討。漢文典籍如《舊唐書.吐蕃傳 》《新唐書.吐蕃傳》《資治通鋻》《宋史》《冊府 元龜》《明實錄》《清實錄》等都有關於藏人的記載 。18世紀以後外國人也逐步將目光投向西藏,於是產 生了用英、日、俄等文字記錄研究藏人的著作。從這 些文字記載看,中外史家從多個角度探討了藏族族源 問題。歸納有如下三種:其一,源於釋迦王族,即所 謂“南來說”。主要參考的資料有《布敦佛教史》《 賢者喜宴》《西藏王統記》。其二,源於羌人之一支 ,即所謂“西羌說”,通常也稱為“北來說”。主要 依據的材料有《後漢書.西羌傳》《舊唐書.吐蕃傳 》《冊府元龜》等。其三。自古以來就休養生息在西 藏高原,即“土著說”。本書采用“土著說”,依據 如下。
    《吐蕃王統世繫明鋻》 此書是元末明初薩迦派 的一位僧人薩迦.索南堅贊撰寫的一部繫統敘述吐蕃 王朝歷史的藏文著作。該書記載了有關藏族起源的以 獼猴為中心的傳說。
    聖觀世音菩薩,對一示現神變的獼猴,授給近事 戒律,派遣到西藏雪國的地方修行。這個獼猴到一個 黑色山岩上修行……有一個被業力所驅使的岩妖魔女 來到那裡,用愛慕求歡的話語挑逗。後來魔女又穿上 好人的服裝,對獼猴說:“我們倆人結成夫婦吧.” 獼猴回答說:“我是聖觀世音菩薩的居士,如果當你 的丈夫。就會破了我的戒行。”魔女說:“你不當我 的丈夫,我的命就完了。”獼猴菩薩想道:“要是當 了她的丈夫,就破了戒行,不當她的丈夫,又有大罪 孽,應該怎麼辦?”獼猴立即到普陀山請示觀世音菩 薩。
    觀音允許其結婚,獼猴與魔女結為眷屬以後,生 下了6個猴崽……這6個猴崽被其父獼猴菩薩送到叫作 鳥集林的水果豐盛的地方。過了3年,父猴菩薩前去 觀看,隻見猴崽們已增加到5咖個,這時樹上的果實 已經喫完,又別無可喫的食物……父猴想道:“我養 了這麼多猴崽,並不是由於我的愚痴,而是由於遵從 觀世音菩薩的吩咐造成的。”於是他立即趕到普陀山 ,向觀世音菩薩請求幫助,觀世音菩薩起身,從須彌 山的縫隙中取來青稞、小麥、豆子、荞麥、大麥芽, 撒到大地上,使那裡長滿不種自生的谷物,交付給他 們,並吩咐說:“喫吧!”由於這個緣故,該地後來 被稱為梭當鞏波山。此後猴崽們在那裡飽食谷物,身 上的毛和尾巴都變短了,又慢慢懂得使用語言,這就 變成了人. 這段故事說明了如下問題:其一,這篇小故事是 早期人類探尋自身由來的結果。其二,這篇故事涉及 了人類由采擷野果而食到喫糧食的偉大歷史過程,將 喫谷物和人的進化聯繫起來考慮確也是十分可貴的思 想。其三,在上文之後,該書又寫道:“當時的人喫 不種自生之谷物,穿樹葉做的衣服……當時藏地遍山 都是森林,山谷裡充滿了水,後來工布地方的山裂開 一條口子,所有的水都往那裡流去,從那裡流走。於 是在各個平地上開墾,建築許多城邑,以後不久,有 聶赤贊普出來當藏土之工,開始有了君臣之名分。” 糧食通過采集野生而後成為家種;人以“樹葉”做衣 服;西藏多水,與西藏古為海洋、後海水流盡成為高 山的歷史仿佛有某種照應;平地墾田、修築城池,即 階級社會的出現,這也是與歷史的實際進程相合的。
    其四,倘若我們進行文化人類學的描寫,可以說獼猴 與岩魔女的結合曲折地反映了兩個氏族部落的融合, 尤其值得重視的是那6個猴崽,“天父六君…‘六犛 牛部”“*古六姓”,都與這“六”有關,故事陳述 的是藏人*古六部的社會記憶。
    民間文學資料 豐富的民間故事傳說,是藏族“ 土著說”的主要依據。流傳於西藏山南雅隆河谷的獼 猴變人的故事和“獼猴洞”“猴子玩耍壩”“**塊 地”等有關遺跡進一步佐證了“土著說”。
    在西藏還是洪荒時代時,在雅魯藏布江畔的山南 澤當地方,貢波惹(山)上的洞裡,住著一個母獼猴, 她欣賞著大自然美麗的景色,喫著洞外菩提樹上的果 實,日子過得還算快活,隻是沒侶伴,感到寂寞,天 神知道她的心情,便化人身宋和她成親,他二人的子 女就是西藏*早的人類……後來樹上的果子喫光了, 就到雅魯藏布江岸學種莊稼。
    P20-21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