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交往之道/青青子衿傳統文化書繫
該商品所屬分類:文化 -> 中國傳統文化
【市場價】
169-246
【優惠價】
106-154
【介質】 book
【ISBN】9787544083393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 出版社:山西教育
  • ISBN:9787544083393
  • 作者:編者:王想龍|總主編:於漪
  • 頁數:254
  • 出版日期:2016-05-01
  • 印刷日期:2016-05-01
  • 包裝:平裝
  • 開本:32開
  • 版次:1
  • 印次:1
  • 字數:181千字
  • 王想龍編著的《交往之道》是《“青青子衿”傳統文化書繫》的第八本,主題是“交往之道”。本書正是以中國歷史與**傳統文化中的人物故事為切入點,試圖從這些人物身上提煉出相對成熟而又完整的交際術,並揭示其義理,這些思想內容對傳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豐富思想認識、提升道德情操、開拓理想境界,都大有裨益。
  • 王想龍編著的《交往之道》共分為十章,圍繞“ 交往之道”這一主題闡述了以下五個方面的問題:一 是強調我們在交際過程中首先就要做到認識自己,從 而更好地懂得交往的意義,進而成就自我,融入社會 ,主要是第一章的內容。二是從為人處世的角度闡明 了交往和處世等,應遵循的原則和規律以及怎樣傳遞 交往的力量,主要是第二、第三兩章的內容。三是具 體展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人際交往的幾種主要類 型,並呈現出“君子之交淡如水”“布衣之交不可欺 ”和“生死之交永不忘”的理想境界,讓讀者充分感 受到優秀傳統文化在交往中的魅力,傳遞出入際交往 的正能量,主要是第四、第五、第六章的內容。四是 闡述了在人際交往中要發揚和傳承的誠信、謹慎、禮 儀等幾種優秀品質,並引導我們共同思考交往的意義 所在,主要是第七、第八、第九章的內容,這一部分 的內容也是我們在編寫過程中最為關注的。五是指出 了人際交往的最高境界,就是天、地與人三者的有機 融合,告訴我們天地人之道是人類共同的法則,主要 是第十章的內容。
  • 第一章 認識自己
    文化典籍
    一 孔子論“不患”
    二 孔子論“自省”
    三 各言其志
    四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五 人性本善
    六 自暴自棄
    七 人不可以無恥
    八 操心慮患,多能通達
    九 知其所止
    十 王積薪聞棋
    文化傾聽
    文化傳遞
    文化感悟
    第二章 交友之道
    文化典籍
    一 益者三友,損者三友
    二 交友無*
    三 友其德也,不可有挾
    四 知人論世
    五 素位而行,安分守己
    六 與人不爭
    七 曲突徙薪
    八 澤人網雁
    九 陳太丘與友期
    十 管寧割席
    文化傾聽
    文化傳遞
    文化感悟
    第三章 處世之道
    文化典籍
    一 吾道一以貫之
    二 君子務本
    三 行已有六本
    四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五 田子方侍坐
    六 齊家先修身
    七 工之僑獻琴
    八 劉寬仁恕
    九 王安石待客
    十 劉凝之處世
    文化傾聽
    文化傳遞
    文化感悟
    第四章 君子之交
    文化典籍
    一 士相見禮
    二 和而不同
    三 子路初見
    四 君子之交淡若水
    五 君子中庸之道
    六 君子不患
    七 晉人好利
    八 範元琰遇盜
    九 中山君饗都士
    十 不偏不黨
    文化傾聽
    文化傳遞
    文化感悟
    第五章 布衣之交
    文化典籍
    一 好生
    二 孟嘗君舍人
    三 蘇代為燕說齊
    四 章臺見相如
    五 布衣之俠
    六 孫權勸學
    七 疏廣歸鄉設酒食
    八 伯牙與鐘子期
    九 賈島推敲
    十 三 顧茅廬
    文化傾聽
    文化傳遞
    文化感悟
    第六章 生死之交
    文化典籍
    一 朋友之饋
    二 成子高寢疾
    三 死而冠不免
    四 刎頸之交
    五 管仲與鮑叔牙
    六 荀巨伯看友人疾
    七 錢金玉舍生取義
    八 範巨卿與張元伯
    九 李勉為書生埋金
    十 情同朱張
    文化傾聽
    文化傳遞
    文化感悟
    第七章 交往以誠
    文化典籍
    一 交往以誠
    二 子路辭於孔子
    三 以德服人
    四 自欺欺人
    五 自我完善
    六 季札掛劍
    七 包驚幾篤於友誼
    八 魯宗道為人剛直
    九 涸轍之鮒
    十 曾子烹彘
    文化傾聽
    文化傳遞
    文化感悟
    第八章 交往以慎
    文化典籍
    一 君子慎其處
    二 交往不可不慎
    三 擇師長不可不慎
    四 以慎接於物
    五 孫叔敖為楚令尹
    六 直為人廉慎
    七 聖人之所慎也
    八 曾子衣敝衣以耕
    九 晏子御者之妻
    十 母賢子清
    文化傾聽
    文化傳遞
    文化感悟
    第九章 交往以禮
    文化典籍
    一 不學禮,無以立
    二 孔子觀鄉射
    三 孟子欲休妻
    四 良能良知
    五 禮起於何也
    六 晉獻公之喪
    七 曾子避席
    八 禮賢下士
    九 聖人知禮而有勇
    十 知己而無禮
    文化傾聽
    文化傳遞
    文化感悟
    第十章 天地人之道
    文化典籍
    一 問津
    二 孟子三樂
    三 天之道
    四 天地雖大
    五 大道之行也
    六 **何貴
    七 齊大饑
    八 天人之分
    九 堯讓天下於許由
    十 龐蔥與太子質於邯鄲
    文化傾聽
    文化傳遞
    文化感悟
  • “天地人”的含義是什麼?在古代的智者看來, “天”主要指大氣與氣候;“地”主要指地質地理, 包括岩石土壤與礦產資源;“人”主要指生活在地球 上的人類,廣義上包括一切生命體。天地萬像,變化 莫測,人生際遇,動止紛纭。“天地人”能否和諧相 處?作為萬物之靈的人,能否進人仰觀天文、俯察地 理、中通萬物之情的境界呢? 從文化傳統和文化特質來看,天地人和、和而不 同、中庸圓通等,這些都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根本精神 ,天人和諧、人際和諧、身心和諧,則是其主要內涵 。中國傳統文化關於治理天下的基本思路,總體上是 大同思想,和而不同。儒家講究中和,中庸調和;道 家講究天和,道法自然;佛家講究圓通,圓融無礙。
    雖然主張不一,但思考是相通的。
    在天人關繫上,老子明確提出:“人法地,地法 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意思是遵循自然規律,要 “天人合一”,不要天人對立。在此影響下先後形成 了“天人合一”“天人相分”“天人感應”‘天人交 勝”“人定勝天”等思想主張,它們都從不同的角度 探討了天人關繫的問題。然而,處理天人關繫的基本 思路,概括起來主要還是“天人合一”這一主流思想 。它強調的是“天、地與人”三者共生共榮,上得天 時、下得地勢、中得人和,認為天生萬物都是為了人 ,即所謂“天生之,地養之,人成之”。不論是儒家 、道家、墨家或兵家,都把自然看作是大化流行的有 機整體,認為人類對自然的態度,應該寄予深切的關 懷與同情。
    倡導天地人和諧之道,*具代表性的是老子的自 然哲學。以老子、莊子為代表的道家,要求人回歸自 然、順應自然。老子積極主張“天道自然無為”,認 為自然界是獨立於人的意識之外而不停地運動著的, 正所謂“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人要順應事物 自己生長變化的原則,不要生硬勉強去做。甚至明確 提出“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是自然規律 ,追溯的是天地萬物的總和及根本,講的是順應自然 的行為準則,也是“天人合一”的和諧整體觀,有助 於人們克服人類與自然之間的對抗。
    在天地人和諧相處的基礎上,求得社會進步和可 持續發展。孔子以“知天命”敬畏蒼天,並躬身行之 ,而不曾有絲毫懈怠與侮慢之心。他認為“生死有命 ,富貴在天”。他在“君子有三畏”的思想中,明確 地把“畏天命”放在**位,可見其對於天命的敬畏 。在此基礎上,孟子則提出“盡其心者,知其性,知 其性則知天矣”,他把宇宙看作是人性之源,把天命 與人性合二為一。他以“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 來表明對天道的敬畏之情。由此可見,智者、聖人之 所以不凡,是因為他們有所畏懼,也有所敬仰。而平 凡之人心存敬畏,抑制浮躁,胸中自然生出一些正氣 、莊嚴與崇高。人雖渺小,但心存敬畏,靈魂深處即 可清澄而莊嚴。仰望“天道”,我們不得不敬畏人性 的崇高,敬畏生命的神聖,敬畏心靈的純潔。
    然而,上文中孟子“天人合一”的思想則來源於 子思。子思*先提出“誠”作為溝通天人的橋梁。子 思說:“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者不勉 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聖人也。”(《中庸》) “誠”就是天道,努力去把握“誠”的過程,則是行 “人道”的過程。隻有達到“誠”的人,他們是不需 要“思”和“勉”,就能夠“從容中道”成為聖人。
    聖人就是具有“誠”的人.也就是達到了“天人合一 ”境界的人。在此基礎上孟子又說:“誠者天之道, 思誠者人之道也。”(《離婁上》)可見,孟子直接繼 承了子思的觀點,並且又進一步提出了“思誠”的思 想主張。
    相比起來,主張“天人相分”的荀子,與主張“ 天人合一”的孟子,他們在哲學上有一定的差異,但 荀子同孟子一樣,也極力地弘揚“誠”的思想,並將 其提升到宇宙本體的高度。他說:“天不言而人推高 焉,地不言而人推厚焉,四時不言而百姓期焉,夫此 有常以至期誠者也。”又說:“天地為大矣,不誠則 不能化萬物;聖人為知(智)矣,不誠則不能化萬民。
    ”(《不荀》)然而,荀子高揚天地之“誠”的目的, 在於確證人道之“誠”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因此,荀 子認為在以“誠”養心的基礎上,*極力強調“夫誠 者”,君子之所守也,而政事之本也。
    在此基礎上,荀子十分向往人與人之間的誠信交 往,他認為在這種氛圍中,即使朋友與你爭論什麼, 那也是相互信任的表現。即使對方站出來批評你,隻 要他批評得正確,你就應該尊他為師。正所謂“士有 爭友,不為不義”(《子道》)。“非我而當者,吾師 也。”(《修身》)同樣,社會主體或政治主體之間的 交往,也必須遵守誠信的原則,所謂“義立而王,信 立而霸”。反之,“己諾不信則兵弱”,“權謀立而 亡”。(《王霸》)荀子從形而上的拷問到形而下的落 實,表明了他將誠信廣泛地運用於日常交往和非日常 交往,從而拓寬了孔、孟所提出的誠實交往的內容。
    西漢史學家司馬遷認為,決定人類命運的,首先 是人類自己,而不是天和鬼神的力量。他提出書寫歷 史是為了“稽其成敗興壞之道”,是“欲究天人之際 ,通古今之變”。無神論者王充則認為,人之所以貴 於物,是因為人有知識和智慧。從他的“天地之性人 為貴,貴其識知也”中,我們能感受到“人在自然界 並不是**消極無為的”這一思想。唐代劉禹錫提出 “天與人交相勝”的主張,強調天與人各有長處,在 一定意義上“人勝於天”。劉過、劉祁、王廷相等人 先後也提出“人定勝天”的主張,認為通過人的努力 ,人的意志和力量是**可以戰勝自然的。
    無論怎樣,人生活在天地之間,天地就是世界, 天地就是社會。人可以包藏天地,天地雖大,可是人 心比天地*大。在現實的世界裡,我們既要懂規矩, 又要學法紀,*不能無法無天。人要對天、地、人懷 有敬畏之心,特別是對身邊的人,不可輕言污蔑。作 為社會的一員,我們既要腳踏實地,又要服務社會。
    如果我們無視天地,不尊重事物、自然、社會發展的 客觀規律,一味地強調要征服自然、人定勝天,那麼 ,就不僅不利於人與天地的和諧,而且還會面臨著自 然和社會所帶來的巨大懲罰。P248-251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