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修身養性/青青子衿傳統文化書繫
該商品所屬分類:文化 -> 中國傳統文化
【市場價】
155-225
【優惠價】
97-141
【介質】 book
【ISBN】9787544083423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 出版社:山西教育
  • ISBN:9787544083423
  • 作者:編者:王希明|總主編:於漪
  • 頁數:234
  • 出版日期:2016-05-01
  • 印刷日期:2016-05-01
  • 包裝:平裝
  • 開本:32開
  • 版次:1
  • 印次:1
  • 字數:166千字
  • 王希明編著的《修身養性》從文獻中挖掘“修身養性”所包含的**文化基因,探尋當下我們應賦予德纔兼備的教育以怎樣的時代生命,將“修身養性”的豐富的歷史人文內涵展現在讀者面前。本書對於傳承中華傳統的修身自省精神,具有**及時和深遠的意義。書稿編著角度與眾不同,涉及內容較為典型,語言通俗易懂,文字優美流暢,是一本**好的文化通俗讀物。
  • 王希明編著的《修身養性》分別選取了三家關於 修身養性的思想及實例,總計八十篇,分為三編八章 。第一編以儒家為主,第二編以佛教為主,第三編則 主要體現道家的思想觀念。本書將之歸入某一家,往 往隻是因為其在這一家的理論中體現得更明顯些。另 外,儒、釋、道三家關於修身養性的學說內容非常豐 富,限於體例和篇幅,本書節取的隻是其中極其有限 的幾個側面。
  • **編 勤學與改過
    第一章 安貧樂道
    文化典籍
    一 憂道不憂貧
    二 原憲居魯
    三 叔向賀貧
    四 吳隱之有清操
    五 白居易的座右銘
    六 杜甫心憂天下
    七 舍棄王位,一心著書
    八 李二曲隱居讀書
    九 吳廷棟清操*俗
    十 不苟求富,不務求貧
    文化傾聽
    文化傳遞
    文化感悟
    第二章 尊師重教
    文化典籍
    一 師嚴然後道尊
    二 荀子論尊師
    三 古代的學生守則
    四 漢明帝尊師
    五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
    六 程門立雪
    七 董纭六十八歲拜師
    八 羅汝芳侍師於獄
    九 白鹿洞書院的教思碑
    十 經師與蒙師
    文化傾聽
    文化傳遞
    文化感悟
    第三 章 學而不厭
    文化典籍
    一 好學樂學
    二 學海無涯苦作舟
    三 師曠論學
    四 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
    五 梁元帝焚書
    六 陸遊的書巢
    七 四時讀書樂
    八 恨未遍讀天下書
    九 夜讀閑書
    十 旦旦而學之
    文化傾聽
    文化傳遞
    文化感悟
    第四章 內省自新
    文化典籍
    一 曾參三省
    二 過勿憚改
    三 反求諸
    四 負荊請罪
    五 周處改過
    六 戴淵自新
    七 唐太宗以人為鏡
    八 不貴無過,貴能改過
    九 檢點心事,克制病痛
    十 曾國藩的自省日記
    文化傾聽
    文化傳遞
    文化感悟
    第二編 自律與奉獻
    第一章 以戒為師
    文化典籍
    一 克己、寡欲與持戒
    二 儒佛本為一體
    三 破戒如伐樹
    四 惡念如野火
    五 折齒拒肉
    六 酒肉穿腸過
    七 百丈清規
    八 防心離過
    九 孫悟空打殺六賊
    十 見月立戒幢
    文化傾聽
    文化傳遞
    文化感悟
    第二章 慈悲濟世
    文化典籍
    一 仁與慈悲
    二 舍身飼虎
    三 循聲救苦
    四 護鴨*飲
    五 人虎同舟
    六 躬處癘坊
    七 鋻真東渡
    八 布袋和尚
    九 妙普詣賊救民
    十 學佛未忘世——八指頭陀詩三首
    文化傾聽
    文化傳遞
    文化感悟
    第三編 超脫與隨性
    第一章 不慕榮利
    文化典籍
    一 隱退之道
    二 祝宗人說彘
    三 範蠡功成身退
    四 莊周遺世自放
    五 回歸田園之樂
    六 孫思邈固辭爵位
    七 李白傲視權貴
    八 王冕不仕
    九 李我隱於江湖
    十 村姬“毒舌”
    文化傾聽
    文化傳遞
    文化感悟
    第二章 法天貴真
    文化典籍
    一 法天貴真,不拘於俗
    二 萬物皆有天機
    三 盡物之性的至德之世
    四 天道無為,聽恣其性
    五 阮籍的真性情
    六 王子猷的任誕
    七 郭橐駝種樹
    八 李贄的童心說
    九 龔自珍療梅
    十 賈寶玉的愚頑
    文化傾聽
    文化傳遞
    文化感悟
  • 本章所說的“法天貴真”,意思是效法自然之道 ,以回歸自我的本性為貴。“法天”,用《老子》中 的話來解釋就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 然”。天地本無為,而萬物不必借助外在力量,隻需 要隨其本性,就能蓬勃生長。所以,順其自然就是天 道運作的特點。在莊子看來,“人”和“天”的區別 就在於是否能隨順萬物的本性。《莊子·秋水》中說 :“牛馬四足,是謂天;落馬首,穿牛鼻,是謂人。
    ”牛馬有四腳,和人無關,這就是天性。而給馬套上 籠頭,穿牛鼻子繫韁繩,則違背了牛馬的本性,是人 為的舉動。所以莊子提出“無以人滅天”,“謹守而 勿失,是謂反其真”。
    對這一觀點,後世多有闡發。像唐代柳宗元的《 種樹郭橐駝傳》中所說的“順木之天,以致其性”, 就是效法自然,使樹能按本性生長。而不管是“根拳 而土易”還是“愛之太恩,憂之太勤”,都是違背樹 木天性的行為。兩種做法,正好分別對應了莊子所說 的“天”和“人”。柳宗元對於郭橐駝的贊美,實際 體現出他對“法天貴真”思想的認同。
    莊子又用“天機”的概念指代萬物的本真。萬物 各自有各自的天機,隻要順自己的本性而動即可,沒 有必要羨慕他人。比如夔、蛇、風、目、心,隻要各 自持守自己的天機,就是“反其真”,並沒有高下之 分,自然不必互相羨慕。按照這一理論,從修身養性 的角度來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不同情況,接受自我 ,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實現自我,就能做到“反其真” 。而羨慕他人,追求不屬於自己的東西,以至於違背 自己的本心,這是愚蠢的行為。
    “真”還意味著真性情。《莊子·漁父》中把精 誠之至而發的情感叫作“真”,法天貴真的聖人不會 被世俗拘牽,不會在乎世俗的“禮”。這一觀念指導 了阮籍、嵇康等魏晉名士的言行。所以阮籍要說“禮 豈為我輩設邪”,嵇康《養生論》中則提出“越名教 而任自然”。王子猷雪夜訪戴、吳中賞竹,又暗示出 有真性情者舉動都不會違背自己的內心,即使這些舉 動在世俗之人的眼中簡直不可理喻。
    但是作為一個存在於社會中的個體,不能不受到 來自社會的種種制約。“不拘於俗”的提法,本身即 意味著世俗的規範往往會束縛人的天性。正是這些規 範催生了與“真情”相對的虛偽。像明代思想家李贄 提倡“童心說”,他把“童心”定義為“*假純真, *初一念之本心”,其對立面便是“假言”“假事” “假文”。再如清代龔自珍在《病梅館記》中以梅為 喻,激烈地批判了社會規範對人性的摧殘。曹雪芹在 小說《紅樓夢》中,則通過對賈寶玉這樣的叛逆者形 像的塑造,把矛頭指向了整個社會通行的以“仕途經 濟”為貴的價值標準。總之,在社會規範的力量過於 強大,以致禁錮思想扭曲人性的時代,道家的“貴真 ”觀念,往往就成為思想家們批判現實的有力**。
    老子、莊子都激烈地批評儒家提倡的仁義。老子 說:“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 ,有孝慈;**昏亂,有忠臣。”莊子說:“毀道德 以為仁義,聖人之過也。”仁義是外在於人的自然本 性的東西,仁義興起是社會遠離天道的表現。在仁義 道德僵化為一種強制的倫理規範,因而扼殺人性的時 候,老莊的觀點便特別能引起人們的共鳴。所以,近 現代思想**對“喫人的禮教”的批判,對個性解放 的提倡,都可以在傳統的道家學說中找到依據。像新 文化運動時期被譽為“隻手打倒孔家店”的吳虞的學 說,就深受道家思想的影響。
    與禁錮人性自由的社會相對,莊子提出了理想社 會的模型。這一社會首先是無為而治的,各種生靈都 能得其天機。東漢王充《論衡》繼承這一點,強調了 “無為”的統治方式。其次,引人注目的是,在莊子 的“至德之世”中,人是混同於鳥獸的。這也就意味 著,人不但是社會中的人,還是天地中的人。一個人 修身養性,回歸天性自然,*終應該能和萬物共生共 存、和睦相處。人必須去除認定自己是萬物靈長的傲 慢,以控制與奴役其他物種為非,纔可能達到合於天 道的至善之境。P230-232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