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晉商五百年(走西口)
該商品所屬分類:歷史 -> 歷史普及讀物
【市場價】
289-419
【優惠價】
181-262
【介質】 book
【ISBN】9787544071093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 出版社:山西教育
  • ISBN:9787544071093
  • 作者:豐若非//劉陽|主編:劉建生
  • 頁數:147
  • 出版日期:2014-10-01
  • 印刷日期:2014-10-01
  • 包裝:平裝
  • 開本:16開
  • 版次:1
  • 印次:1
  • 字數:145千字
  • 豐若非、劉陽編著的《晉商五百年(走西口)》從歷史背景、歷史過程、與晉商的關繫以及衍生出的飲食、戲曲、方言等方面,介紹了明末清初直至民國時期山西人走向塞外的移民過程。全書配以相關圖片,生動直觀。全書圖文並茂,適合一般文史愛好者閱讀,對於晉商研究人員、地方文史研究人員也具有參考價值。
  • “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實在難留……” 這首耳熟能詳的山西民歌讓人們對走西口這個 歷史文化現像不再陌生。從明末清初至今,走 西口的山西人從未間斷,一代又一代的山西人 帶著親人的囑托,毅然離開家鄉,去口外尋找 希望與財富。走西口的歷史是一部名聞天下的 移民史,晉商在走西口的大潮中,在血淚和辛 酸中書寫著輝煌。 豐若非、劉陽編著的《晉商五百年(走西口)》 通過對走西口的歷史成因、具體移 民路線和主要參與人群等進行描述,以及對西 口位置進行具體界定,梳理了走西口的歷史發 展脈絡。此外,全書從多個維度詳細介紹了走 西口現像對當時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走 西口文化的異化與傳承和走西口精神對於當今 社會的積極影響,從而強調了走西口的歷史和 現實意義。
  • 前言
    第一章 傳奇誕生
    第一節 勇往直前的靈魂
    一、春去秋歸“雁行客”
    二、名聞天下之移民潮
    第二節 ***的血淚與辛酸
    一、艱險的途程
    二、艱苦的生活
    第三節 淵源探尋
    一、自然給予的智慧
    二、時代賦予的使命
    第二章 追問西口
    第一節 眾說“西口”
    一、泛指說
    二、特指說
    第二節 歷***早的西口
    一、歷史的硝煙
    二、稅卡的繁榮
    第三節 變遷中的西口
    一、歸化城的印記
    二、河曲、保德、偏關的見證
    第三章 歷史足跡
    第一節 歧道地:兩難抉擇
    第二節 殺虎口:追尋西口古道的繁華
    一、西口古道重遊
    二、商貿日益繁榮
    三、日進鬥金鬥銀
    四、山西**稅關
    第三節 張家口:穿越大境門的記憶
    一、八大皇商的殊榮
    二、張庫大道的輝煌
    第四節 路線圖之描繪
    一、路線圖之輪廓
    二、路線圖之坐標
    三、路線圖之商道
    第四章 故事主體
    第一節 叫*北疆“大盛魁”
    一、從“吉盛堂”到“大盛魁”
    二、“財神股”的設立
    三、“狗股”之美談
    四、獨占大漠鼇頭
    五、風雨飄搖中的掙扎
    第二節 雄踞包頭之**商鋪
    一、“復”字號**包頭商業
    二、甘草行西碾房
    三、糧油行田油坊
    第三節 駐足京城“都一處”
    一、京都謀生
    二、乾隆賜匾
    第五章 商繁業茂
    第一節 塞上明珠:張家口
    一、獨特魅力催生的繁榮市場
    二、相關產業的蓬勃興起
    第二節 塞外商埠:歸化城
    一、商貿勃興
    二、牲畜交易
    三、糧食市場
    四、中俄貿易
    第三節 漠北城市的勃勃生機
    一、庫倫
    二、烏裡雅蘇臺和科布多
    第六章 文化符號
    第一節 醉人調調:二人臺一
    一、生動的演繹
    二、悠遠悲愴的《走西口》
    第二節 真情流露:民歌
    一、苦情的發洩
    二、筆墨無法描述的情感
    三、山曲兒中的真實獨白
    第三節 晉蘊遺風:建築
    一、古老的四合院
    二、街頭巷尾
    三、藏漢合一的佛教寺廟
    第四節 一脈相承:方言
    一、差異
    二、融合
    三、繼承
    第五節 交彙融通:飲食與民俗
    第七章 回望永恆
    第一節 隱蔽的創傷:一段口內民眾的苦難史
    第二節 可貴的品質:一部栩栩如生的傳世教材
    一、勤
    二、韌
    三、智
    四、嚴
    五、勇
    六、信
    第三節 “塞上綠洲”的傳奇:“走西口”精神之**傳承
    主要參考書目
    後記

  • 一、春去秋歸“雁行客” 清朝建立之初,統治者對蒙古地區防範較嚴。他 們一方面采取一繫列羈 縻政策,把蒙民限制在一定範圍內來加強對蒙古民族 的統治,另一方面嚴厲 禁止漢民到口外墾殖,對膽敢招募漢民的蒙古官員和 越境到口外種地的漢人 進行**嚴厲的懲處。《欽定理藩部則例》中記載: 凡蒙古官民私招漢民去種 地的,要扣罰俸祿,有違反的竟扣8年俸祿,直至革 職;罰牲畜,*多罰72頭, 打皮鞭,*多打100皮鞭,往往是罰打一並施行;戴 木枷坐牢9個月,甚至 充軍。如果漢人私自到蒙古草原開荒種地,要戴枷治 罪,甚至發配到4000裡 以外的邊疆去充軍。
    隨著清王朝統治地位的日趨鞏固,對蒙古民族的 防範也就日漸松懈,漢 人也得以隨著蒙古草原的逐漸開放而進入蒙古腹地。
    ***入蒙古草原的漢 人是被稱為“綠營軍”的一群人,他們是清王朝收編 的明末農民起義軍部隊 的一部分。作為地方治安部隊,有一部分駐在內蒙古 ,為了區別於八旗兵士 而打著綠色的旗幟,故得名。綠營軍為解決軍糧就在 營區開荒種地,部隊開 撥之後,剩下的熟地就招募漢人種植。漢族的一般窮 苦百姓就是這樣得以進 入蒙古草原的。後來隨著綠營軍駐防的發展,越來越 多的漢民開始到“口外” 謀生。
    到了康熙朝,隨著邊外蒙古社會秩序的逐漸趨於 穩定,牧區出現了“牲 口繁息,生計豐饒”的經濟復蘇景像。但是隨著歷史 的發展,單純的遊牧經 濟已不能滿足牧民生活多樣化的需求,也不能從根本 上改變口外蒙古地區人 民生活困窘的狀況。而且每遇災荒,草原上便會出現 “青草不生,牛羊倒斃 不盡”的狀況,這對以畜牧業為主的口外經濟來說是 一種沉重的打擊。在這 種情況下,開墾土地種植莊稼勢在必行。當時蒙古牧 民也有人從事農耕,但 耕種技術遠較中原地區落後,於是,一些地方官員和 蒙古王公便向清政府上 奏“乞發邊內漢人與蒙古一同耕種”。
    與此同時,中原地區災荒不斷,給經濟社會生活 帶來了極大破壞,再加 上八旗貴族在華北地區頒行“圈地令”,又使大批內 地農民流離失所,背井離鄉。
    這樣,對這些失去田地的口內人來說,口外大片未墾 殖土地無疑具有極強的 吸引力,一旦限制口內百姓出境墾荒的政策有所松動 ,大批難民必定從各個 關口湧出口外謀生。在這種形勢下,鄂爾多斯貝勒松 普於康熙三十六年(1697 年)提出的招募內地人合伙種地的請求獲得了朝廷批 準。清政府允許在原勘 定的50裡寬的“黑界地”內劃出20到30裡的“白界地 ”為墾殖界限,招募 漢人耕種,歷**稱之為“開邊”。當時,出於政治 上的考慮,清政府對“走 西口”民眾有一定的要求,且盤查比較嚴格,所以此 時以季節性出邊者居多, 他們春出秋回,被稱為“雁行客”,人數並沒有大幅 度增加。
    二、名聞天下之移民潮 雍正以後,清政府雖然仍在嚴厲推行“封禁令” ,但由於人口增加等諸多 因素導致的口內人地矛盾日趨嚴重,所以流民違禁出 邊和違禁開墾的現像日 益增多,甚至還出現了湧入蒙地的移民潮。移民潮禁 之難禁,阻之難阻,清 政府在不得已的情況下隻好采取了一些權宜之計。
    雍正時實行“借地養民”政策,下令內地災民可 往口外蒙地開墾土地謀生。
    乾隆年間又再次重申:“如有貧民出口者,門上不必 攔阻,即時出發。”政策 的松動使得走西口的人數猛增,到包頭、薩拉齊縣一 帶墾荒的人逐漸增多, 不少人由“雁行”發展到定居於口外。但是可以看到 從康熙“開邊”到乾隆 年問,雖允許漢人到鄂爾多斯、後套、土默川等地開 墾土地,但防範還是相 當嚴密的。
    《大清會典事例》記載,嘉慶二十年(1815年) 仁宗皇帝說過,“近年蒙古, 漸染漢民惡習,竟有建造房屋、演戲聽曲之事,此已 失其舊俗。茲又留邪俗, 尤屬非事”。可見,到嘉慶年間,走西口已進入盛期 。從嘉慶以後,漢民已經 在口外地區人口中占據很大的比重,日益成為當地社 會生活中極為重要的一 部分人。19世紀末20世紀初,清廷日益沒落,清政府 為加強邊防勢力,解 決財政危機,對蒙地實行全面放墾政策,由禁止開墾 蒙荒轉為鼓勵大量墾殖 蒙地,並任命兵部左侍郎貽谷為欽命督辦蒙旗墾務大 臣,督導各項事務。此 時“出口墾荒者,動輒以千萬計”。從此,“走西口 ”就沒有人阻止和干涉了。
    清朝滅亡之後,為加強當地生產發展和社會經濟 建設,綏遠省**在 1932年提出了“移民實邊”的政策,政府出面組織內 地農民遷往西北地區, 對願意去口外的人給予優厚待遇,這樣就吸引了一些 口內百姓繼續向口外遷 移。到1937年日本侵略軍侵占華北後,“走口外”這 一歷史過程仍然沒有間 斷。新中國成立初期,每年仍有一部分人去“口外” 謀生。1956年農業合作 化以後,由於人人有地種、有活兒干,再加上內蒙古 地區加強了對草場的管理, 大規模的走西口活動便到此結束了。當然,此後也不 是**沒有人去“口外” 尋求生活門路,但他們“出口”的背景和性質已截然 不同。
    P2-4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