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文史雜談(周策縱作品集)
該商品所屬分類:歷史 -> 中國史
【市場價】
318-460
【優惠價】
199-288
【介質】 book
【ISBN】9787510065613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 出版社:世界圖書出版公司
  • ISBN:9787510065613
  • 作者:周策縱
  • 頁數:272
  • 出版日期:2014-01-01
  • 印刷日期:2014-01-01
  • 包裝:平裝
  • 開本:16開
  • 版次:1
  • 印次:1
  • 字數:235千字
  • 周策縱教授博學深思、治學嚴謹。有著百科全書式的記憶與學問,分析與批評時驚人的機敏睿智,為人又好俠行義,是學者的學者,教授的教授。他學術研究領域繁多,興趣也多元,研究不隻是因為教書的生涯非做不可的工作,而是他的生命與使命。《文史雜談(周策縱作品集)》選錄了周策縱教授*具代表性的文章,所選作品除紅樓夢、經典與訓詁、詩詞、文史哲等方面的學術論文外,還包括了其個人對童年及青年時代的回憶、抒情及哲理散文,為中國文史研究以及周教授生平研究提供了寶貴的材料。
  • 周策縱編著的《文史雜談(周策縱作品集)》由 “文史宗哲篇”與“五四及近代思潮”兩部分組成。 “文史宗哲篇”涵蓋了周策縱教授探討古代社會思想 、“人與大自然”觀念,以及與饒宗頤教授探討陶文 考釋等涉及文學、歷史、哲學方面的文章;“五四及 近代思潮”部分則收錄了周教授紀念胡適先生的文章 以及有關五四運動、中國文化現代化、簡體字的文章 。 通過《文史雜談(周策縱作品集)》,讀者可以 進一步了解周策縱教授在歷史、哲學與文學方面的研 究成果;而“五四及近代思潮”部分可說是周策縱教 授在《五四運動史》之後續談“五四”的精華之作。
  • 上篇 文史宗哲篇
    一 如何從古文字與經典探索古代社會與思想史
    二 “人與大自然”觀念溯源:論“天人合一”
    三 傳統中國的小說觀念與宗教關懷
    四 論章炳麟梁啟超墨跡釋文書
    五 四千年前中國的文史紀實
    六 周教授龍山陶文考釋書後
    七 龍山陶文考釋答饒宗頤教授
    八 答周策縱教授
    九 從王士禎和趙執信的詩論與詩試評“談龍”爭辯
    十 陳致:“不”以有涯隨無涯,殆已
    對《原學》的觀感
    “漢學”或“華學”
    Sinology或Chinese studies
    對大陸學術界的印像
    西洋漢學家的特點
    中西基本概念和模式的不同
    和胡適的同異
    對青年學者的期望
    新詩和舊詩的世界
    《紅樓夢》的世界
    詩的創作與翻譯
    對《原學》的期望
    十一 對《中國北方諸族的源流》一書的幾點看法
    “族”的觀念
    唐太宗征遼東之役
    李唐家族血緣與長孫皇後
    阿伏於·阿伏干
    十二 說“來”與“歸去來”

    下篇 “五四”及近代思潮
    一 胡適之先生的抗議與容忍
    胡先生*後的重要見解——抗議
    早期影響他抗議與容忍的因素
    “閨閣中歷歷有人”與“逼上梁山”
    二 胡適對中國文化的批判與貢獻
    三 論“胡適研究”與“研究胡適”
    四 自由·容忍與抗議
    五 以“五四”**“五四”
    六 “五四”思潮對漢學的影響及其檢討
    白話文與漢學
    思想自由競賽
    西化增加
    “疑古”風氣
    “整理國故”
    七 我所見“五四”運動的重要性
    八 “五四”時期中國的文化自覺
    九 機器代人力,人文濟科技
    民粹主義定會泛濫
    十 中外為體·中外為用
    (一)簡說“文化”與“文明”
    (二)從“現代化”談到“中學為體,西學為用”說的起源和初義
    (三)略評其他各種中西文化問題的口號
    (四)對“中外為體,中外為用”說的解釋
    十一 中國語文改革與教學刍議
    我對中國語文教學的看法
    我對中國語文改革的見解:單字連寫區分
    漢字的簡化與繁化
    簡體字的初步分類與正式推行
    1949年以後大陸簡化字的實施
    簡化漢字的原則
    簡化字應該避免的缺失
    餘論
    十二 “五四”五十年
    十三 胡適風格(特論態度與方法)
    十四 發刊詞:我手寫我心
    出版後記
  • 這裡所謂“街談巷語,道聽途說”和“街談巷說 ,其細碎之言也”, 以至於“故立稗官,使稱說之”的“說”字,似乎已 表示漢朝人的用 法,已和“談”“言”“語”相似了。但“使稱說之 ”的“說”字,是否 帶有“勸說”的意思,還不太明白。若說“**欲知 間巷風俗”,便立 稗官一職去報告傳遞“街談巷語”給朝廷,這豈不和 “蝤軒使者”采 “詩”相同了嗎?“稗官”一名,若取“梯稗”之意 ,應該和農官有些關 繫。古代有“勸農”之官,職責在宣達政府的農業政 策。所謂“使稱說 之”,也許可了解作使稗官去宣達政府的農業政策給 閭巷的老百姓。考 慮到“稅”字從“禾”與“兌”而作,或者和“說( 稅)”“悅”有些關 繫,亦不無可能。納稅是否須稗官去勸說或說明呢? 如果是這樣,就* 容易了解為什麼“小說(稅)”和“稗官”有密切關 繫了。
    總之,依我的推測,“小說(稅)”或“小說( 悅)”這一觀念,原 有“勸說”“說服”或“說得使聽的人高興喜悅”之 意。這和後來的小 說創作和評論,就不是沒有關繫。也可使我們*容易 了解早期中國“小 說”的性質和特點。
    作為說服、遊說、取悅的“小說”,不一定都要 使用故事,議論和 推理也很重要。在中國“遊說”的傳統中,誇大增飾 歷史或傳記,比完 全虛構故事,往往*有說服力。中國早期的所謂“小 說”,就包括這各 種的內容。試看《漢書·藝文志》所列舉的“小說十 五家”,今雖不傳, 從班書原注和各書名都可看出全是依托歷史或人物傳 記的作品。明朝胡 應麟《少室山房筆叢》分小說為六類:(一)志怪, (二)傳奇,(三) 雜錄,(四)叢談,(五)辯訂,(六)箴規。《四 庫提要》把小說分為三 個流派:“其一敘述雜事;其一記錄舊聞;其一綴輯 瑣語。”這些種類都 可看出傳統的“小說”一詞,所包含的內容,遠遠超 出了現在一般所說 的小說。但這個龐雜的內容,若依“勸說”“說服” 的解釋,倒相當適 合。至於隻將“小說”當作“小語”,如《文選》注 三十一引桓譚《新 論》說:“小說家合叢殘小語,近取譬論,以作短書 ,治身理家,有可 觀之詞。”固然可通,但顯得過於廣泛,和“近取譬 論”“治身理家”這 些目的,並無密切關繫。從“小說”為“遊說”“勸 說”的觀念說,正 可看出中國傳統小說多偏重勸戒、說教的特質。也可 看出它對實際人生 的關懷,即使配合到宗教,也往往和人生實用有關。
    本來,所有的宗教都關切到人生*基本的難題。
    例如佛教創始者所 *關切的生、老、病、死四大問題,即是人人所面對 而無法逃避的難 關。近代西洋社會學家,如韋伯等人,為宗教下界說 ,就用關切這些基 本難題作標準。依這種廣義界說,他們就把儒家看成 是宗教的一種。可 是孔子說過“未知生,焉知死”,也“不語怪力亂神 ”。固然他相信“天 命”,但這個“天”,是否為有人格或神靈的“天” ,便還大成疑問。他 隻承認“祭神如神在”。然而,儒家都相信“道”, 可是早期儒家似乎不 大討論本體論方面的“道”。所以嚴格來說,早期儒 家很難說是宗教。
    不過,從廣義的宗教說,儒家也十分關切生、老、病 、死等難題。所謂 “求仁得仁”或“殺身成仁”,“君子疾沒世而名不 稱焉”或“死有重於 泰山,有輕於鴻毛”等種種說法,都是用道德標準來 對待生死問題。即 是說,從廣義宗教而論,後期儒家有點近似於宗教, 也是人文色彩極濃 厚的宗教。
    中國古代的原始宗教,應該是以巫術為重心。巫 或巫醫所處理的問 題,正是生、老、病、死。所謂“生”,其實包括“ 生育”“生命”和 “生活”各方面。當然也關繫到老、病和死的問題。
    巫的工作,一方面 是以魔術幫人消解困阨;一方面作為人與天神之間的 橋梁,使“地天 通”,可以“召神”。簡單地說,就是用魔力去改變 天命或命運。
    這牽涉到“天人”關繫的問題,也是傳統中國小 說所要面對的問 題。近代中國有許多學者都認定“天人合一”是中國 哲學思想*重要的 特色,並且深刻影響了中國文學。我粗略探討這個看 法,卻認為先秦時 代一個長時期中,中國人倒是把天和人區分開了的。
    甲骨文和金文的 “天”字,似乎將“人”的頭畫得很大,或者是在“ 人”的頭上加上一 橫,也許是標示天在人的頭上。無論如何,天和人是 有所區別的。周朝 初年的文獻,如《逸周書》等,早有“天道、地道、 人道”之別。《老 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 法它自己如此)。” 可見人與天是分別的個體。也許要到《莊子》以後“ 大化”的觀念發達 了,天人合一纔給強調起來。這個“天人合一”的觀 念對中國詩歌、散 文和美術影響深遠,對小說、戲劇的影響似乎沒那麼 明顯。
    如果說,不是**“天人合一”,至少“天人相 通”的觀念,對中 國小說、戲劇卻發生過極大的作用。上面提到的巫的 功能,實際上也建 立在這個基本觀念之上。還有“報”和“報應”的信 仰,在周朝早已建 立,“銜環結草”的故事,記載在《左傳》裡。“積 善之家必有餘慶,積 惡之家必有餘殃”,也已見於《易》《傳》。佛教傳 到中國後,輪回和報 應的觀念在小說、戲劇裡尤其流行。道教不講這些, 卻可以修煉成仙。
    佛教也可以修持成佛。因果報應可說是宗教賦予中國 傳統小說的金科玉 律。加上勸說、勸誡的特質,便成為中國小說創作和 批評的主流。
    可是,文學的傑作往往是悲劇,古今中外皆然。
    因果報應時常與正 義、教義所預期的結果相違背。像《三國演義》《水 滸傳》都以“忠義” 作為標榜,而忠義者卻往往沒有好下場。*突出的是 《三國演義》,關 羽和諸葛亮都是明顯的例子。若用道教的看法,這本 是“天地不仁,以 萬物為刍狗”。若用佛教來看,本應用前世今生來說 明,像《紅樓夢》 和《醒世姻緣》,便以前世預設來先作解釋。但《三 國演義》中的人物 卻往往“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如果拿西洋觀點來評 論,當然可用“詩 的正義”(poeticjustice)作說辭。可是在這裡, 儒家的思想發生了重大 的作用,“知其不可為而為”“求仁得仁”。我們或 者可以仿照西方的說 法,另鑄“道德的正義”(moraljustice)一詞來解 說吧。P15-17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