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三國史話
該商品所屬分類:歷史 -> 中國史
【市場價】
315-457
【優惠價】
197-286
【介質】 book
【ISBN】9787220101588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220101588
  • 作者:呂思勉著 白立超導讀
  • 頁數:225
  • 出版日期:2018-01-01
  • 包裝:平裝
  • 開本:32開
  • 版次:1
  • 印次:1
  • 字數:160千字
  • \\\\\\\\" 我以為:糾正錯誤的歷史知識,解釋一些為人忽視的史事真相,說點意味深長的歷史意義,是這本《三國史話》的三大特色。
       ——歷史學者 張耕華

    學術大家肯騰出時間寫點通俗讀物,或是編些學校教材,這**是大好事。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像朱熹編蒙書,葉聖陶給中小學生編《國文》,狄*斯有《寫給孩子的英國史》,布羅代爾為法國中學生寫《文明史》,都是例證。這些書,受惠的主要不是學術界而是普羅大眾。呂思勉先生的這本《三國史話》也很好。很多非專業人士因為讀過《三國演義》或看過影視劇,自以為對三國很熟悉,其實真未必。讀讀這本史話,至少可以澄清一部分小說或影視劇裡的錯誤。不僅如此,呂思勉老先生雖然畢生治古代史,但他*非那種書齋裡的老夫子,他年輕時新派的很,還在報紙上寫偵探小說。《三國史話》同樣是他“玩”出來的,所以,他大可以在書中以古諷今、借題發揮,大有“漁樵閑話”的風致,也頗見出他雖為書生卻不輸於政治家的見識和謀略。
    ——豆瓣網友danyboy

    \\\\\\\\"
  • "本書是呂思勉先生生前所寫的唯一一部通俗性的史學作品。作者以豐富的歷史知識為基礎,從文學和史學的角度,對三國史上存在過的與三國文學中塑造的人物、事件、戰爭及地理環境作了細致的區分,對許多重大的歷史問題進行了深入的辨析,提出了不能完全信從史書記載和文學記載的觀點。本書文字流暢,是一部難得的三國普及讀物。 白立超博士帶著我們一起讀《三國史話》,了解史學大師呂思勉其人其作品,梳理《三國史話》的亮點與價值,幫助我們迅速把握《三國史話》精髓,形成獨特認知和洞見。"
  • \\\\\\\\"呂思勉(1884—1957),字誠之,江蘇常州人,著名歷史學家、國學大師,與錢穆、陳垣、陳寅恪並稱為“現代中國四大史學家”。1949年後,任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繫一級教授﹑上海歷史學會理事。一生致力於中國古代史研究,是史學界公認舊籍讀得最多的一位學者。長於綜合研究和融會貫通,著述宏富,對經學﹑文字學﹑文學亦有獨到見解。 白立超,中國人民大學博士,師從著名學者黃樸民、梁濤先生。現為西北大學歷史學院教師。發表論文十餘篇,出版著作《出土文獻與古書的反思》。主持2015年度教育部青年基金“漢晉政治與《尚書》今古文學研究”項目、2014年度陝西省教育廳專項科研計劃項目“出土文獻與《尚書》新探”項目、西北大學科學基金項目(人文社科類)“秦漢政治與古文《尚書》問題研究”項目等。榮獲2015年度陝西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論文獎三等獎。 \\\\\\\\"
  • "《三國史話》導讀/001
    楔 子/017
    宦 官/020
    外 戚/027
    黃 巾/034
    歷史和文學/042
    後漢的地理/044
    董卓的擾亂/049
    曹操是怎樣強起來的/058
    曹孟德移駕幸許都/068
    袁紹和曹操的戰爭/074
    赤壁之戰的真相/083
    劉備取益州和孫權取荊州/092
    替魏武帝辨誣/102
    從曹操到司馬懿/110
    替魏延辨誣/116
    姜維和鐘會/123
    孫吳為什麼要建都南京/129
    司馬懿如何人/134
    司馬氏之興亡/139
    晉代豪門鬥富/143
    附錄
    後漢亂源與三國始末/148
    袁曹成敗/162
    論魏武帝/167
    曹嵩之死/170
    關羽欲殺曹公/172
    孫策欲襲許/174
    邊章、韓遂/177
    張純之叛/179
    諸葛亮南征考/181
    諸葛亮隨身衣食悉仰於官不別治生/186
    李 邈/190
    姜維不速救成都/192
    馬 鈞/194
    三國之校事/196
    魏氏衰亂/200
    蜀魏之亡/207
    孫吳之亡/218

    "
  • "楔 子 斜陽古柳趙家莊, 負鼓盲翁正作場。 死後是非誰管得? 滿村聽說蔡中郎。 這是宋朝陸放翁先生的詩,所說的,便是現在的說書。說書雖然是口中的事,然到後來,將說書的人所用的底本,加以潤飾以供眾覽,就成為現在的平話了。平話俗稱小說,亦謂之閑書。雖然是用以消閑的,然而人們的知識得自此中的,實在不少。 現在中國的書籍,行銷*廣的,是《三國演義》。據書業中人說:它的銷數,年年是各種書籍中的**。這部書有些地方,渲染得很有文學意味,如赤壁之戰前後便是。有些地方,卻全是質實的記事,簡直和正書差不多。這就顯見得其前身繫說書的底本。說得多的地方,穿插改造得多了;說得少的地方,卻依然如故。 我在學校中教授歷史多年,當學校招考新生以及近年來會考時看過的歷史試卷不少。有些成績低劣的,真“不知漢祖唐宗,是那一朝皇帝”。然而問及三國史事,卻很少荒謬*倫的。這無疑是受《三國演義》的影響。他們未必個個人自己讀,然而這種知識,在社會上普遍了,人們得著的機會就多,遠較學校的教授和窗下的閱讀為有力。這可見通俗教育和社會關繫的密切。 老先生們估量人們知識的深淺,往往以知道的、記得的事情多少為標準。講歷史,自然尤其是如此。但無意義的事實,知道了,記得了,有什麼用處呢?尤其是觀點誤謬的,知道了,記得了,不徒無益,而又有害。而且平心論之,也不能算知道史事。因為歷**的事實,所傳的,總不過一個外形,有時連外形都靠不住,全靠我們根據事理去推測他、考證他、解釋他。觀點一誤,就如戴黃眼鏡的,看一切物皆黃,戴綠眼鏡的,看一切物皆綠了。我們在社會上,遇見一個人、一件事,明明是好的,卻誤把惡意猜測他,就會覺得處處可疑;明明是壞的,卻誤當他好的,也會覺得他誠實可靠。歷**的事情,又何嘗不是如此? 從前論史的人,多說史事是前車之鋻。其意以為一件事辦好了,我們就當取以為法,摹仿他;一件事辦壞了,我們就當引以為戒,不可再蹈其覆轍。這話很易為人們所贊許,其實似是而非的。史事哪有真相同的?我們所謂相同,都不過察之不精,誤以不同為同罷了。事情既實不相同,如何能用同一的方法對付?別的事情姑弗論,在歐人東來之初,我們所以對付他的,何嘗不根據舊有的知識?所謂舊有的知識,何嘗不是從歷史經驗而來?其結果卻是如何呢? 真正硬摹仿古人的自然不多,就是事實也不容你如此。然而人的知識,總是他所知道的、記得的事情鑄造成功的。知道的、記得的事情一誤謬,其知識自然隨之而誤謬了。所以我們現在研究歷史,倒還不重在知道的、記得的事情的多少,而尤重在矯正從前觀點的誤謬。矯正從前觀點的誤謬,自然是就人所熟悉的事情,加以講論,要容易明白些,有興味些。 三國時代,既然是人們所*熟悉的,就此加以講論,自然*為相宜。所以我想就這一段史事,略加說述,或者糾正從前的誤謬,或者陳述一些前人所忽略的事情。以我學問的荒疏,見解的淺陋,自不免為大方所笑,我隻是一點拋磚引玉的意思,希望以後人們能注意到這一方面的漸多,亦希望人們就我所說的賜予教正。 宦 官 講起三國的紛爭來,大家都知道其亂源起於後漢。後漢末年為什麼會亂呢?大家都知道其根源是靈帝的寵信十常侍,因此而政治紊亂,引起黃巾的造反。因黃巾的造反,而引起劉備和孫堅的起兵。又因靈帝死後,少帝即位,國舅何進要誅戮宦官,而引起董卓的進京。因董卓的進京,而引起廢立之事。又因此而引起袁紹、曹操等紛紛起兵討卓。天下就從此分裂了。然則後漢的禍源,*大的便是十常侍,這還是人謀之不臧。寫《三國演義》的人,說什麼“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好像有什麼定數似的,恐怕未必其然了。然則宦官究竟是怎樣一種人呢?歷來讀史的人,怕知道宦官之為害者多,知道宦官的來源者少。我不妨借此機會,和諸君談談。 所謂宦者,大家都知道是曾經被閹割的人。近代的俗語,亦稱為太監。那是因為在明朝,他們所做的官,有二十四個,都稱為某某監之故,這是不難解的。然則何以又稱為宦者呢?在後漢時代,這一種人,威權很大,敗壞政治很厲害,所以寫《後漢書》的人特地替這一班人作了一篇傳,名為《宦者列傳》,《宦者列傳序》裡說:“中興之初,宦官悉用閹人。”這句話,和我們通常的見解有些不符。通常的見解,都以為宦官就是閹人,現在卻說光武中興之後,宦官纔全用閹人,那麼,自此以前,宦官就並非閹人了。所以有人疑心這“宦”字是錯的,說當作“內”字。然而他這句話,實在是錯的。 宦字的意思,本來並非指閹割。而宦官二字,亦本非指閹割的人所做的官。 我們所謂五經,中間有一部喚作《禮記》。《禮記》的第一篇是《曲禮》,《曲禮》裡有一句:“宦學事師,非禮不親。”學就是進學校,宦是什麼呢? 須知道古代所謂學校,和現代全然不同。現代的學校,必須要傳授些知識技能,古代的學校則全無此事。古代的學校亦分為大學小學,所謂小學,隻是教授一些傳統的做人道理以及日常生活間的禮節,如灑掃應對進退之類。又或極粗淺的常識,如數目字和東西南北等名稱之類。根本說不上知識,*無實際應用的技能。 至於大學,其中頗有些高深的哲學,然而宗教的意味是很濃厚的。《禮記》裡又有一篇,喚作《文王世子》。《文王世子》說:當時大學中所教的,是詩、書、禮、樂。這並不是現在的《詩經》《書經》《禮記》等等。須知古代的人研究學問的很少,而古人的迷信,卻較後世人為深。當時的人對於一切問題的解釋,都含有迷信的意味。所以在後世,學術和宗教是分離的,在古代則是合一的。所以古代的學問隻存於教會之中,而教育權也操縱在教會手裡。古代教會中非無較高深的學問,然總不能全脫離宗教的意味。至於實用的知識技能,則是他們所看輕的,學校裡並不傳授。所謂詩、書、禮、樂:禮即宗教中所行的禮,樂即宗教中所用的樂,詩就是樂的歌辭,書大約是宗教中的記錄。在古代,歷史和宗教中的經典,也是分不開的。印度和西藏都是如此。古代學校中有所謂養老之禮,其儀式**隆重。天子對於所養的老人,要自己割好了肉,捧著醬送去請他喫。喫了,還要自己斟酒,給他漱口,就因為他是一個宗教中的長老,與不帶迷信色彩的師長不同。《禮記》上還有一篇,喚作《王制》。《王制》裡有一句說:“出征執有罪,反釋奠於學。”釋奠是一種祭祀之名。發兵出去,打了勝仗,回來卻在學校裡去舉行祭禮,就可見古代學校不是一個學術機關,而其宗教意味極為濃厚了。古書上說學校制度的地方很多,不能全說它是子虛烏有,然而從沒見古書上記載一個人在學校裡學到了什麼知識技能,就是為此。 然則古人沒有應用的知識技能麼?不然。我們知道:所謂三代之世,已有較高度的文明,其時有許多事情,已非有專門知識技能不能辦,就是現在所傳的幾部先秦子書,其中包含專門的知識技能也頗多,不能說全是後人偽造的。然則古人的知識技能,從哪裡來的呢?這就是從宦之中得來。 古人解釋宦字,有的說是學,有的說是仕,的確,這二者就是一事。因為在古代,有些專門的知識技能,就是在辦理那件事的機關裡,且辦事且學習而得的。從其辦事的一方面說,就是仕。從其學習的一方面說,就是學。 讀者諸君,總還有讀過《論語》的,《論語》的《**篇》有一段,說:“子路使子羔為費宰。子曰:‘賊夫人之子。’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書,然後為學?’”子路再魯莽些,也不會主張人不學就可以辦事。子路隻是看重且辦事且練習,而反對不能直接應用的知識,和現在的人看重應用技術,而藐視高深學理一般。這就是重視宦而輕視學。漢時皇室的藏書,由劉向和他的兒子劉歆編成一部書目,謂之《七略》。班固《漢書》的《藝文志》,大部分就是抄錄他的。他對於每一類的書,都有推論這種學問從何發源及其得失的話。其論先秦諸子之學,都以為是出於一種官署,就是為此。然則宦就是在機關中學習做公務員。公務員中,自然有出類撥萃,有學術思想的,就根據經驗,漸漸地成立一種學術了。 話越說越遠了,這和後世所謂太監者何干呢?不錯,聽我道來。剛纔所說的,隻是宦的正格。譬如現在機關中正式辦理公務的公務員。現在機關中不有名為公務員,而實在無事可辦;或者隻是替長官辦理私事的麼?在古代亦何嘗不是如此。所以秦始皇少年時,有一個人喚作嫪毐的,和他的母親奸通了,嫪毐自然闊起來了,於是“諸客求宦為嫪毐舍人千餘人”。這句話,見於《史記》的《呂不韋列傳》裡。這所謂宦,哪裡是在什麼機關裡學習什麼公務?不過在他家裡做他的門客罷了,所以要稱為舍人。嫪毐的舍人固然極一時之盛,然而古代的貴族,決不止嫪毐一個人有舍人。這種在貴族家裡做舍人的,都謂之為宦。所以“宦”字又有一個訓釋是“養”。“養”字可從兩方面解釋。他們是他們主人的食客,是他們的主人養活他們的,所以謂之養。亦可以說:他們是以奉養他們的主人為職務的,所以謂之養。 此等門客,皇帝名下自然也是有的,這便是所謂宦官。中常侍即宦官之一。在前漢時,並不一定都用閹割過的人,到後漢光武帝之後,纔專用此等人。所以《後漢書·宦者列傳序》要說:中興之初,宦官悉用閹人了。 然則閹割的人是從哪裡來的呢?說到這裡,又有一件有趣味而且又有些意義的事情。諸位知道刑字是怎樣講的呢?在下發這個問,逆料諸位一定會說:刑字不過是懲罰的意思。所以把人拘禁起來,剝奪其自由,也是刑的一種。然而古代的刑字,卻不是這樣講的。在古代,必須用**傷害人的身體,使之成為不能恢復的創傷,然後可以謂之刑。 “十三經”裡,有一部書,喚作《周禮》。《周禮》全是記古代所設的官及各官的職守的。其體例,極似明清時的《會典》。須知《會典》原是依據《周禮》的體例編成的。不但《會典》的體例是摹仿《周禮》,就是隋唐以後的官制,其大綱也是摹仿《周禮》制定的。《周禮》有天、地、春、夏、秋、鼕六官,後世就摹仿之而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周禮》的地官司徒,就是後世的戶部,是管理人民的。治理地方的官,都屬司徒管轄。他們都可以治理獄訟。獄便是現在所謂刑事,訟便是現在所謂民事。然而他們所用的懲罰,隻能到拘禁和罰作苦工為止。如要用**傷害人的身體,那是要移交司寇辦理的,司寇便是後世的刑部,其長官稱為司寇,寇是外來的敵人。聽訟之官謂之士,其長官謂之士師,師字的意義是長,士師就是士的長,士則本是戰士的意思。然則古代用**傷害人的肉體,使其蒙不可恢復的創傷,其根本,實在是從戰爭來的,不是施之俘虜,就是施之內奸。後來社會的矛盾漸漸深刻了,纔有以此等懲罰施之於本族,用之於平時的。然而管理本族人民的機關裡,還是不能用。這一因其為習慣之所無,一亦因此等施刑的器具及其技術,本非治理本族的機關裡所有,所以非把他移交到別一種機關裡不可。把現在的事情比附起來,就是從司法機關移交軍法審判了。 古代有所謂五刑,都是傷害人的肉體的,便是墨、劓、剕、宮、大闢。墨是在臉上刺字;劓是割去鼻子;剕亦作臏,是截去足指;宮,男子是閹割,女子是把她關閉起來;大闢是殺頭,這是傷害人的生命的,和墨、劓、剕、宮又有不同,所以又稱為大刑。五刑對於男子,都是傷害身體的,獨宮刑對於女子不然,不過是拘禁。這亦可見傷害肉體之刑,原起於軍事。因為在軍事中,女子倘或做人俘虜,戰勝的人還要用來滿足性欲,所以不肯施以閹割,於是自古相傳閹割之刑,隻對於男子有之。到後來,要將此刑施於女子,就隻得代以不傷肉體的拘禁了。 傷害身體的刑罰,*初隻施諸異族,或者內奸。所以較古的法子,是“公家不畜刑人,大夫不養”。這話亦見在《禮記·王制》上。因為俘虜原來是敵人,內奸是投降異族的,也和敵人一樣,怕他們報仇之故。到後來傷害身體的刑罰,漸漸地施諸本族了,於是受過刑罰的人,其性質的可怕,就不如前此之甚,因此,就要使他們做些事情。《周禮》這一部書,從前有人說他是周公所做的,這是胡說。這部書所采取的,大概是東周以後的制度,時代較晚,所以受過各種刑罰的人,都有事情可做。而其中受過宮刑的人所做的事情是“守內”。因為古代的貴族,生怕他的妻妾和人家私通,所以在內室裡要用閹割過的人。 到後來,就有一種極下賤的人,雖未受過宮刑,而希望到貴族的內室裡去服役,就自行閹割,以為進身之階了。宮刑,當隋文帝時業已廢除。自此以後,做內監的人,都是自行閹割的。漢時雖還有宮刑,然據《後漢書·宦者列傳序》裡說,當時的宦者,亦以自行閹割進身的為多。後漢時的宦官,即專用此種人。自此以後,宦官二字,遂成為此種人的專稱,失其本義了。 皇帝為什麼會相信宦官呢?在歷**,有少數是因其性多疑忌,以為朝臣都要結黨營私;隻有宦官,是關閉在宮裡,少和外人交接,結黨要難些;而且宦官是沒有家室的,營私之念也要淡些;所以相信他的。 然而這隻是極少數。須知古來的皇帝,昏愚的多,賢明的少。這也並不是歷代的皇帝生來就昏愚。因為人的知識,總是從受教育得來的。這所謂教育,並非指狹義的學校中的教育,乃是指一切環境足以使我們受其影響的。如此說來,皇帝所受的教育,可謂特別壞。因為他終年關閉於深宮之中,尋常人所接觸到、足以增益知識的事情,他都接觸不到。所以皇帝若是一個上知,也僅能成為中人;如其本繫中人,就不免成為下駟了。 皇帝是一個*大的紈绔子弟,要知道皇帝的性質,隻要就紈绔子弟加以觀察,就可以做推想的根基了。紈绔子弟不是有的不肯和上等人交接,而專喜和奴僕攀談,且專聽奴僕的話麼?這是因為他們的知識,隻夠聽奴僕的話,而且隻有奴僕,本無身份,亦無骨氣,所以肯傾身奉承他們。歷代皇帝的喜歡宦官,其原因亦不過如此。但是有等人,因其所處地位的重要,其所做的事,往往會闖出大亂子來。譬如在前清末年,慈禧太後和光緒皇帝不和,這種情況若在民間,也闖不出多大的亂子。母子不和之事,我們在社會上亦是時時看到的。然在皇室之中,就因此而釀成“戊戌政變”“庚子拳亂”種種關繫大局之事了。歷代皇帝喜歡宦官,所以釀成大患,其原理亦不外此。"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