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建築師的旅行
該商品所屬分類:旅遊/地圖 -> 旅遊隨筆
【市場價】
332-483
【優惠價】
208-302
【介質】 book
【ISBN】9787111498735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 出版社:機械工業
  • ISBN:9787111498735
  • 作者:(日)光島裕介|譯者:韓慧//袁廣偉
  • 頁數:277
  • 出版日期:2015-05-01
  • 印刷日期:2015-05-01
  • 包裝:平裝
  • 開本:32開
  • 版次:1
  • 印次:1
  • 字數:227千字
  • 透過作者光島裕介與各位建築師之間友人般風趣親密的對話,以及大量極精彩的照片、設計圖和手繪建築圖,我們得以一窺建築師們是如何思考他們的建築,並一步步打造自己的居所的。在建造的過程中,他們的家居哲學和生活美學展露無遺。
    《建築師的旅行》中造訪的每一位建築師都有其獨特的建築哲學和美學思考,都代表了一種建築類型和風格。本書涵蓋了23位建築師,也一覽了當代建築的整體風貌。
  • 寫遊記的風險在於,一旦成文,將會束縛作者的 思考能力,限制住經驗所能體現的意義。《建築師的 旅行》一書巧妙地避開了這個怪圈。作者光島裕介抑 制住單純、強調經驗本身的欲望,試圖從經驗中源源 不斷地汲取可用的東西。在自我駕馭的能力和對知識 的貪欲的鬥爭中,文字的魅力溢於紙面。
  • 1 自行車、秋千和銀色的天空
    2 赴歐單程票
    3 匹克奧尼斯的石板路
    4 維也納與裝飾
    5 沒有入口的博物館
    6 威尼斯的門鈴
    7 羅馬的好友
    8 都市的噴泉與兩座橢圓的教堂
    9 建築家卡洛·斯卡帕
    10 學習德語的心得
    11 勒·柯布西耶,悖反常理的三座建築
    12 傳遞來自於高迪的接力棒
    13 畢爾巴鄂的蓋裡的魔法
    14 天纔畢加索的遺言
    15 隱藏於玻璃下的孤寂隔離與皮娜?鮑什的奇跡
    16 縱橫交錯的波爾圖坡道和阿爾瓦羅?西扎
    17 裡斯本之城和佩索阿的不安
    18 雷姆·庫哈斯和他的動線空間
    19 巴黎的朋友
    20 包裹的建築和玻璃穹頂
    21 世界**的美術館與藝術家們
    22 圖書館——知識的殿堂
    23 戲劇之街與足球
    24 密斯充滿光輝的住宅
    25 難以置信的富饒——芬蘭
    26 我**次負責設計競賽的作品
    27 18世紀的理想都市和互助社會
    28 斷食與春天的使者——白蘆筍
    29 賈科梅蒂的雕刻與德國高速公路
    30 攝影漫步及回國計劃
    31 放學後的柏林—後記
  • 天纔畢加索的遺言 在前一章寫到了建在西班牙畢爾巴鄂街上的畢爾 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館和在裡面展示的雕刻作品,事實 上對於這個博物館我還有一件想向大家述說的事情, 那就是關於在古根海姆博物館裡還有一件讓我欲罷不 能的作品——畢加索的《格爾尼卡》和有關它的一個 小插曲。
    對於這件世界聞名的作品,大家肯定通過很多渠 道聽說過,在此我還是想向大家重新介紹一下。這件 作品於1937年,誕生於近代繪畫巨匠巴勃羅·畢加索 (1881-1973)的手下。當時人在巴黎的畢加索聽到 納粹黨對他的祖國西班牙巴斯克地方的小都市——格 爾尼卡進行了大範圍的轟炸,他對這一新聞感到十分 痛心,於是創作了這一作品。這是一幅高3.5米、寬 7.8米的巨大的油畫。
    這幅立體派的繪畫在那年的巴黎世博會作為西班 牙館的壁紙公開展示於眾。在這幅黑白畫布畫著馬和 犛牛等動物、倒下的士兵、抱著孩子的母親和大聲哭 叫的人們。所謂立體派畫法就是在一幅繪畫中重疊從 復數的視點出發描繪的形像,是一種新的表現風格。
    這幅描繪戰爭慘烈的作品,以其大膽的構圖和獨特的 視角給人以強烈的衝擊。隻是看它在美術教科書中的 印刷版就讓人感覺十分強烈,看到真實的作品*是一 種讓人難忘的體驗。正是因為沒有用紅色而隻用白色 、黑色和灰色表現流血的內戰,纔*突顯了人們互相 爭鬥的荒謬,可以說是天纔藝術家對於佛朗哥獨裁傾 盡全力的譴責。與人們一起出現在畫面中的鴿子一邊 悲嘆世人的愚蠢,一邊從心裡期盼著和平。畢加索通 過這幅畫向全世界傳達著這個想法。
    不光是這幅畫如此巨大,光是畢加索作畫的集中 力就讓人驚嘆。畢加索的這種能量變成了他想要傳達 的信息,這幅作品與政治多次產生瓜葛,在此之後又 經歷了坎坷的命運。《格爾尼卡》在巴黎世博會成為 人們議論的話題之後,又在倫敦進行展示,之後踏上 了從歐洲戰火中“逃離”前往美國的“亡命之旅”, 後被收藏在“世界藝術中心”——紐約近代美術館中 ,畢加索的繪畫作為近代繪畫的壓軸作品長時間地在 美國對外展示。
    但是,因為在1966年的越南戰爭中,美軍進行了 大規模虐殺,所以主張美國沒有資格展示《格爾尼卡 》的運動在全美興起,這其中也有將它返還給西班牙 的意味。並且,當時畢加索去世之前曾留下遺言說“ 希望在西班牙真正自由的那天將它返還”,人們都相 信總有**它會回到西班牙的懷抱。在此之後不久, 佛朗哥的獨裁政權垮臺,這幅巨作終於平安無事地在 1981年回到了西班牙首都馬德裡,被收在聲譽很高的 普拉多美術館中。之後,從1992年開始在離馬德裡的 阿托查車站**近的索菲亞王妃藝術中心對外展示。
    就這樣,畢加索在巴黎思念著故鄉所作的畫作——《 格爾尼卡》經過半個世紀的旅行終於平安無事地“回 歸故裡”。索菲亞王妃藝術中心的前身是一座醫院建 築,現在將它原來的功能巧妙地進行了改造,可以說 是為了畢加索的《格爾尼卡》而建造的美術館。
    從外觀上看與其說是美術館不如說它*像醫院, 但是在建築的正面加築了兩座玻璃升降電梯,為其增 加了現代化的感覺。並且,在2005年,法國的代表性 建築家讓·努維爾(1945—)又對它進行了加築,* 多的藝術作品開始在這裡展示,因此我十分想再參觀 這裡。
    1999年我的**次背包旅行的*終目的地就是馬 德裡。當時我把想去參觀欣賞的建築和繪畫做了列表 ,這是一段從雅典的帕特農神廟開始漸漸向西的旅程 ,在馬德裡,畢加索的《格爾尼卡》自然而然地成為 終點。我當時心想一定要親眼看看這幅20世紀具有代 表性的名作。
    乘著高科技的透明玻璃電梯來到了美術館的二樓 ,終於我站到了這幅讓我朝思暮想的畫作的面前。在 這個巨大的、像病房一樣的空間裡,它就這樣“唰” 的一下爽快地展示在我的眼前。過去因為安全的原因 隻能透過防彈玻璃觀賞這幅畫,但是現在卻是沒有防 護地直接展示給大家,連其氣勢磅礡的筆跡都能清晰 看到。我被這幅畫的氣勢所震撼同時又感受到了畢加 索的情感,一直在巨大的畫布前來回踱步。所謂繪畫 作品就是在展示廳裡呼吸的東西,吸收場館裡空氣, 然後與觀賞者呼應。
    站在《格爾尼卡》前面,我所做的隻是沉默。從 巴黎世博會到紐約近代美術館,我的思緒馳騁到它以 往所在的展示空間,又一遍遍地對它在馬德裡展示的 意味細細思索。雖然不知道它到底經過多久纔回到這 裡,但現在卻是實實在在地展現在我的眼前。我一邊 感受著戰爭的悲慘和對於和平的期望,一邊想像著在 巴黎的工作室裡創作這幅畫時畢加索的心情。這幅作 品不僅畫幅巨大,而且是在短時間內完成的,所以花 費了作者很多的心血,我想也正因如此纔能大範圍地 接受觀賞者們自由的解釋。畢加索使用與充滿活力且 通俗易懂的相反的繪畫手法,讓人們體會到了作品的 深度。尤其是我,此時已經啞口無言。
    這時,突然一個可愛的讓人覺得不可思議的雕刻 “闖入”我的視線。這是一個很大的、表面硬邦邦的 人形雕刻,人手裡拿著像花瓶一樣的東西。當看了它 的介紹板之後纔明白這個雕刻是一個花瓶,是畢加索 另一種風格的作品。這也是在巴黎世博會上展示的作 品,我總有種被這個雕刻拯救了一樣的感覺。從《格 爾尼卡》中感受到的強有力的衝擊好像因為這個名叫 《手持花瓶的女人》的雕刻一下子沒有了。看到這裡 ,西班牙爽朗的媽媽的形像出現在我的腦海,她搖擺 著寬厚的身體,嘴裡一邊哼著歌一邊做著帶有蝦的西 紅柿風味海鮮飯。但是,再細細想下去,便想到了畢 加索的周圍一直充斥著緋聞,他的一生中邂逅了很多 女性。這讓我自然而然聯想到了為他記錄《格爾尼卡 》而拍攝照片的愛人——多拉·馬爾。但是,雖然不 知道畢加索是以怎樣的想法為動機而創作了《拿著花 瓶的女人》,但是越看這個雕刻越讓人覺得愉快,到 *後,視線都無法從它身上移走。
    我向警衛人員詢問是否能在這裡寫生,他回道“ Noproblem。”。我一邊感受著身後的《格爾尼卡》 一邊畫下《拿著花瓶的女人》。我就這樣坐在涼涼的 美術館的地面上畫了一個小時,仿佛感覺這個青銅雕 刻像在說著什麼,就像一個鼻子、眼睛不太分明,體 格讓人覺得十分莊重的女性手裡拿著花瓶慢慢走著, 說著這個地方沒有花啊,應該要去摘在院裡開得正好 的波斯菊插到花瓶裡吧。
    雖然拿花瓶的女人並沒有采用具像的手法,但總 覺得從這個像是繩文時期的雕刻中感覺到了畢加索的 思想,可以說是對強烈、堅毅的母性的致敬。
    第二天是這次旅行的*後**。我穿過馬德裡種 著法國梧桐的美麗街道,在格朗·比爾大道上散步, 腦海裡畢加索的畫和雕刻怎麼也忘不了。我幡然醒悟 ,再次走向索菲亞王妃藝術中心。之後與前幾日一樣 ,默默地站在《格爾尼卡》前面,這次要從《拿著花 瓶的女人》的後面對它寫生。
    對我來說,馬德裡的記憶並不是在普拉多美術館 中裝著華麗輝煌的畫框的委拉斯凱茲和戈雅的作品, 而在索菲亞王妃藝術中心看到的畢加索的《格爾尼卡 》和《拿著花瓶的女人》。這兩個作品在畢加索的多 數名作中具有**的打動人心的力量,也深深地震撼 了我的心。一幅畫作是從多角度地描繪狹隘的發動戰 爭的人的陰暗面,以祭奠亡者的靈魂,另一個雕刻則 是充滿了對處在家族中心位置的慈愛的母親的祝福。
    這兩個表現手法各異的作品,集藝術作品表現手法之 大成,可以說體現了兩個對立的主題。
    畢加索大概是一方面極力否定因戰爭而受苦的人 們,而另一方面**肯定了像大地一樣的母親這樣的 女性。這兩個作品之所以可以成為傑14天作,正是因 為其中即使是對立的主體卻蘊含了畢加索對人們的深 深的愛與祝福,這也正是畢加索一直被世人愛戴的原 因吧。現在細細想來,我連著兩天來到這個美術館, 此時此刻雖是結束卻又是開始啊。
    之後我想,該去看的是應該是畢加索創作《格爾 尼卡》時想著的那片土地——巴斯克代表性博物館, 畢爾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館。我想弄清楚這幅作品是如 何逃離政治的力量被運送到那裡的,然後看一看在蓋 裡的空間裡悠然自得地“呼吸”著的畢加索的作品會 發生怎樣的化學反應,有這種想法的一定不是隻有我 一人吧。
    P121-128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