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金融煉金術(修訂版索羅斯榮休紀念版)
該商品所屬分類:投資理財 -> 投資指南
【市場價】
265-384
【優惠價】
166-240
【介質】 book
【ISBN】9787544339759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 出版社:海南
  • ISBN:9787544339759
  • 作者:(美)喬治·索羅斯|譯者:孫忠//侯純
  • 頁數:305
  • 出版日期:2011-09-01
  • 印刷日期:2011-09-01
  • 包裝:平裝
  • 開本:16開
  • 版次:1
  • 印次:1
  • 字數:320千字
  • 《金融煉金術》是自《股票作手回憶錄》之後又一部具有永恆價值的投資指南,你可以從中了解當代*成功的投資家是如何進行投資決策的。
    當你像每一位投資人一樣,陷入不可避免的連續虧損時,你應該拿起《金融煉金術》,再度拜訪索羅斯先生,研究他如何處理不利的走勢,對於投資人如何突破偶爾遭遇連續虧損的困境,它具備**的教導功能。
  • 喬治·索羅斯也許是有史以來知名度最高、最具傳奇色彩的金融大師。 1993年,他利用歐洲各國在統一彙率機制問題上步調不一致的失誤,發動了 拋售英鎊的投機風潮,迫使具有300年歷史的英格蘭銀行認虧出場。1997年2 月,他旗下的投資基金在國際貨幣市場上大量拋售泰銖,這一行動被視為是 至今尚未平息的東南亞金融危機的開端。當然,索羅斯也並非無往而不勝。 在1987年美國股災中,索羅斯虧損4-6億美元,而他在1998年俄羅斯金融危 機中的虧損更高達30億美元之巨。盡管如此,他所經營的量子基金並未因損 失慘重而清盤,索羅斯也一如既往地在紐約中央公園旁的辦公室裡評判市場 ,不斷發表令市場為之震顫的獨家觀點。 《金融煉金術》是索羅斯的投資日記。讀者可以從《金融煉金術》中欣 賞到索羅斯如何分析個股、如何把握市場轉變的時機、如何面對不利的市場 行情並及時調整對策,從而在風雲變幻的金融市場中立於不敗之地的精彩藝 術。
  • 譯序
    原序
    前言
    導論
    **部分 理論
     第一章 反身性理論
     第二章 股票市場中的反身性
     第三章 外彙市場中的反身性
     第四章 信貸與管制的周期
    第二部分 歷史的回顧
     第五章 **債務問題
     第六章 貸款的集團體制
     第七章 裡根的“大循環”
     第八章 銀行體繫的演進
     第九章 美國的“公司大精簡”
    第三部分 歷時實驗
     第十章 起點:8/1985
     第十一章 **階段:8/1985-12/1985
     第十二章 控制對照階段:1/1986-7/1986
     第十三章 第二階段:7/1986-11/1986
     第十四章 結論:11/1986
    第四部分 評述
     第十五章 金融煉金術的視界:實驗評判
     第十六章 社會科學的窘境
    第五部分 前瞻
     第十七章 自由市場與管制
     第十八章 走向**性的中央銀行
     第十九章 全面改革的悖論
     第二十章 1987年大崩盤
    結束語
  • 第一章 反身性理論 反均衡 經濟理論致力於研究均衡點。均衡概念是**有用的,它容許我們將注 意力集中於*終的結果而不必考慮形成這一結果的過程。但同時這也是一個 很迷惑人的概念,頗有經驗主義的氣味。既然經過調整過程可以實現均衡, 則該均衡點必定是以某種形式可觀察到的。真實情況卻並非如此,現實生活 中幾乎看不到均衡——市場價格的靈活易變是盡人皆知的,所觀察到的過程 隻不過被人為地設定為趨於均衡,可為什麼永遠也達不到均衡呢?不錯,市 場參與者必須順應市場價格,可他們所順應的也許是一個不斷遊移的目標, 這樣一來,根本就談不到什麼順應,而經濟學的所謂均衡也隻不過是天方夜 譚。
    均衡觀念是公理繫統的產物。經濟理論的結構類似於邏輯學或數學,它 建立在某些公設的基礎之上,所有的結論都經過邏輯推理以公設為前提推導 而來。均衡的非現實性無損於邏輯結構的有效性,但是,如果將假設的均衡 看成現實的模型就會出現嚴重的失真,正如應用歐氏幾何描述三角形內角之 和不等於180度的空間時將會發生的情形。
    公理化方法的*高成就是充分競爭理論。盡管這一理論已經有200年的 歷史,但至今未被**,隻是分析的方法做了改進。
    該理論堅信,在某些特定條件下,無節制地追求私利將自然地導致資源 的*佳分配。每一個公司都在邊際成本等於市場價格的水平上進行生產,並 且每一個消費者都購買其邊際“效用”等於市場價格的總商品量,這時就達 到了均衡點。分析表明,在供給和需求任何一方的力量都無法左右市場價格 的前提下,均衡點將令所有參與者的利益達到*大值。正是這條論證充任了 19世紀自由放任主義政策的理論基礎,它也是時下“市場魔術”崇拜的理論 根據。
    讓我們考查一下充分競爭理論的主要假設。業經清晰表述的假設包括: 完備的知識;同質而可分的產品,足夠數量的參與者以使任何單獨的參與者 都無法左右市場價格。
    完備知識的假設是令人懷疑的,如果認識的對像中包含有主體的參與, 這種認識就不可能稱為知識。我在做學生時就覺得這一假設尤其難以接受, 我毫不懷疑古典經濟學家正是在我認為無法接受的含義下使用這個假設的, 因為19世紀的思想家們並未像我們**這樣意識到人類知識的局限性。當認 識問題開始揭示出來以後,這種理論的倡導者們轉而使用一個*有節制的字 眼:信息。完備的信息成為這一假設的當代表述。
    遺憾的是,這個假設並不足以撐起整個理論結構,為了彌補其不足之處 ,當代經濟學家們求助於一種巧妙的手法:堅持主張需求和供給曲線應當看 作是既定的。這不是一個公設,相反,他們將自己的主張隱藏於方法論背景 之中,他們爭辯道,經濟學的任務是研究供求關繫而不是供或求的任何一個 單獨的方面,需求可能是一個*適合心理學家的課題,供給可能是工程師或 管理科學家的領域,兩者均在經濟學的視野之外,所以必須把此兩者看作是 既定的。
    然而,也許我們應該停下來問一下,供給和需求的條件是獨立地給定的 ,這究竟是指什麼?或者,我們可以追問,這些曲線是從哪裡來的呢?顯然 ,在這裡已經出現了一個附加的假設,這一假設給自己安上了方法論的面具 ,似乎隻是一種研究手段上的權宜之計,它假設參與者可以根據其偏好在待 選項之間作出抉擇。不言而喻的假設是參與者對自己的偏好和待選的對像皆 了然於心。
    我認為,這個假設是站不住腳的。供給和需求曲線的形狀不能看作是獨 立給定的,因為它們二者都體現了參與者的預期,而供求形勢的變化又取決 於參與者自身的預期。
    預期的作用在金融市場中表現*明顯。買賣決策依據對將來價格的預期 ,而將來的價格又反過來受制於當前的買賣決策。在這裡,將供給與需求看 成是由獨立於市場參與者預期的外部力量所決定的看法,無異於盲人指路。
    在商品市場中,這一作用不很明顯。在那裡,供給在很大程度上決定於生產 ,需求則決定於消費,而決定生產和消費總量的價格則不一定是當前的價格 。相反,市場參與者*像是受到未來價格的引導,要麼是遠期市場的價格, 要麼是他們自己的預期價格。無論如何,談論獨立給定的供求曲線都是不適 當的,因為這兩個曲線都體現了參與者對未來價格的期望。
    市場事件可能影響需求和供給曲線的形狀,這一思想被古典經濟學派視 為異端。古典經濟學認為,需求和供給曲線決定了市場價格,假如它們本身 受到市場的影響,價格將不再是**決定的了,價格波動,而不是均衡,將 成為常見的現像。這太糟糕了,經濟理論的一切結論都將因此而同現實世界 脫鉤。
    為了避免這種局面,經濟學家引入了將供求曲線視為獨立給定的方法論 手段,然而用方法論的手段來粉飾一個經不起推敲的假設,這未免不夠光明 正大。為確保公理化體繫的完整性,經濟理論的假設應當給出確切的說明。
    也許,我們將發現經濟理論同現實世界的相關性未必勝於非歐幾何,但至少 可以由此知道自己的立足點。真實的情況是,我們被方法論的詭計蒙騙了, 教科書中宣講供、求曲線,仿佛它們具備來自經驗的證據,但獨立給定的需 求和供給曲線卻明顯缺乏經驗證據的支持。在價格持續變化的市場中,交易 人士都清楚參與者會受到市場行情的極大影響,上漲的價格常常吸引*多的 買主,反之亦然。假如供、求曲線獨立於市場價格,自我增強的趨勢怎麼能 夠堅持下去呢?然而,即使是對商品、股票和外彙市場的粗略地一瞥,也足 以確認這種趨勢是普遍的而非例外。
    充分競爭理論還可以為自己辯解,指出我們在商品和金融市場中觀察到 的趨勢僅僅是暫時的偏離,它終究將為供求的“基本”力量所消除。值得注 意的是充分競爭理論並沒有限定調整的途徑,它所分析的隻是全部調整發生 後的情況。這一辯解的弱點在於:所謂糾正“投機”過度的“基本”力量是 根本不存在的,而另一種情形,即投機行為改變了假設的供求的基本條件, 倒是**有可能發生的。
    在通常情況下,投機價格的上漲產生兩個方向相反的結果,供給增加而 需求減少,暫時的失衡隨著時間的流逝得到糾正。但也有例外,在外彙交易 中,由於對**價格水平的衝擊,一次持續的價格變動可能會產生自我加強 的效果。同樣的情況也存在於股票市場裡,股票的市場表現會對處於困境的 公司產生多方面的影響。在考查*近的**貸款史的過程中,我們會發現, 過度負債先是增強了債務國的以負債率來衡量的借款能力,可是,當銀行要 求還貸時,債務國的清償能力卻突然消失了。一般的說,信貸的擴張和收縮 可以影響債務方的償付能力和意願。
    這些例外說明了什麼?是證實了這個規律還是使**理論的修改成為必 要?答案取決於它們的發生頻率和嚴重性。如果這裡所談論的是一個孤立的 案例,我們可以將它看成是(需要克服的理論)佯謬,但如果意外事件一個 接著一個,那麼值得懷疑的就是理論本身了。
    我堅信,這種佯謬在所有發揮著貼現未來的功能的金融市場中都是很典 型的。應該特別注意的有股票市場、外彙市場、銀行業以及所有類型的信貸 ,微觀經濟理論也許可以繼續對此視而不見,因為存在著隻是偶然發生或根 本不發生這種佯謬的廣泛的經濟領域,但是,如果不考慮這種現像,就不可 能指望理解宏觀經濟的發展。一個盛行浮動彙率和大規模資本運動的古典經 濟學定義的“規範”的因果模式似乎顛倒了,市場發展駕馭供求條件的變化 ,而不是相反。
    調整過程未能導致均衡,如何看待作出這一結論的經濟理論呢?回答是 ,它們的推導仍然是有效的,隻是脫離了與現實世界的聯繫。理解現實世界 的要求將迫使人們的視線從臆測的*終結果(均衡)上移開,轉向周圍生動 的、真實的經濟變化。
    這就要求我們的思維有一個根本的轉變。理解變化的過程比掌握靜態的 均衡要困難得多,我們將不得不修正許多有關人類認識能力的先人之見,並 滿足於遠遜於傳統經濟學的理論明晰度。
    不完備的理解 從實際過程而不是從臆想的均衡出發,我們將發現一些尚未獲得應有重 視的問題。這些問題之所以產生,是因為參與者將他們的決策建立在對所參 與情境的不完備理解之上。有兩組相關的問題應予考慮,參與者的不完備理 解和社會科學家的不完備理解,我們必須注意不要將二者混淆起來。在這一 節中我將試著解釋參與者的理解所固有的不完備性,在下一節中我將考察由 參與者的不完備理解所引起的對社會科學的詰難。
    參與者的不完備理解本身就是一個難以定義的概念,而*大的困難則是 如何應用。我試圖將參與者和自然科學家各自的處境作一比較,以期有所澄 清(之所以選擇自然科學家,是因為社會科學家們還要面對由參與者的不完 備理解而引起的特殊問題,這些問題將在下一節中討論)。比較的目的是建 立一個標準,據此則參與者的見解可以被稱為是不完備的。令人感到棘手的 是,自然科學家的理解也是不完備的,甚至遠不是完備的。正如卡爾·波普 爾所證明的,完備知識的不可企及乃是科學方法的首要原理,科學家們的工 作就是不斷檢驗似真的假說並提出新的假說,如果不是將所有結論看作暫時 的和可改善的,自然科學就不可能達到目前的發展水平,也不可能再取得進 步。盡管自然科學理論本身遠非完善,然而由自然科學家所提供的知識形態 卻構成了一個標準,據此可以判定參與者的理解是不完備的。
    自然科學家的優勢在於,同他們打交道的是獨立於人的意識的自然現像 。自然現像屬於一個世界,科學家的陳述屬於另一個世界,因此,自然現像 可以充當獨立的客觀標準,科學則賴此判斷其陳述的真理性或有效性。與事 實一致性的陳述就是真的,不一致的就是假的,隻有確立了同事實的這種一 致性,科學家們的理解纔能成為知識。我們不必深究妨礙建立這種一致性的 各種困難,重要的是科學家擁有一個可供使用的客觀標準。與此適成對照的 是,參與者的思維對像卻不是獨立地給定的,它依其本人的決策而定。作為 確定參與者觀點的真實性或有效性的標準,它還不夠格,但它又卻確實提供 了某種標準,一些期望為後來的事件所確認,另一些則沒有。可是確認過程 留有遺憾,人們永遠也無法肯定,究竟是預期與後來的事件相一致,還是後 來的事件順應了預期?在此自然科學所強調的思想與事件之間的分離蕩然無 存了。
    思維發揮了雙重功能,一方面,參與者試圖理解他們所參與的情境;另 一方面,他們的見解又作為決策的基礎影響著事件的進程。這兩個功能相互 干擾,其中任何一個都無法獲得單獨作用時的效果,假如事件的過程獨立於 參與者的決策,參與者的見解就能夠相當於自然科學家的見解,假如參與者 的決策能夠擁有哪怕是權宜之計的知識基礎,則行為的結果也可能會*加符 合他們的意圖,然而事實是無法改變的,參與者所依據的是不完備的理解, 而事件過程則刻上了這種不完備性的印記。
    自然科學中也可能出現研究對像與思維活動缺乏分隔的問題,但在形式 上要和緩得多。***的例子是在量子物理學中,觀察行為干擾了觀察對像 ,由此引出了海森堡的測不準原理,這一原理在實際上設置了科學家獲得知 識的能力的限度。但在自然科學中這類問題隻在極限情況下發生,而對參與 者來說這種情形卻處於他的思維中心。首先,科學家謹慎地力圖不擾動他的 研究對像,而參與者的首要目的卻是按照能夠令自己滿意的方式來塑造所參 與的情境。*重要的是,在量子物理學中干預研究對像的僅僅是觀察行為, 而不是有關測不準原理的理論意識。可是就參與者的思維而言,他們自己的 思想形成了與之相關的對像的一部分。自然科學的積極成就局限於那些能夠 將思維與事件進行有效分離的領域中,當事件中包含思維參與者時,這個領 域就急劇收縮甚至化為烏有。
    P3-8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