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八月寧靜/海上文庫
該商品所屬分類:小說 -> 其它
【市場價】
144-209
【優惠價】
90-131
【介質】 book
【ISBN】9787545805284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 出版社:上海書店
  • ISBN:9787545805284
  • 作者:陳寧
  • 頁數:187
  • 出版日期:2012-05-01
  • 印刷日期:2012-05-01
  • 包裝:平裝
  • 開本:32開
  • 版次:1
  • 印次:1
  • 字數:100千字
  • 陳寧所著的《八月寧靜》的文字,如同冰淇淋蛋糕。清新口感,回味甘甜。這一次,要帶我們看不一樣的巴黎。 巴黎也許是浪漫的,但在陳寧的筆下,有了*多的可能。也許正如南方朔在序中所說,陳寧用一種「隱秀」的風格書寫城市。將體驗的碎片盡數收藏,不求虛構削足適履的整體,卻是要在大珠小珠落玉盤的叮叮咚咚,呈現出世界和生命的多重顏色和切切聲響。柔軟、通透、親切而豐富。
  • 陳寧所著的《八月寧靜》是一部隨筆集,分三輯,輯一“八月寧靜”, 書寫巴黎掠影;輯二“沉默時光·文字光影”,細看電影與文學;輯三“記 憶回旋處”,遊走於城市與記憶之間。書中既談巴黎浪漫和生活趣聞,也說 她所鐘愛的電影文學,展現出一位文藝女子的媚態。《八月寧靜》中陳寧用 一種“隱秀”的風格書寫城市,將體驗的碎片盡數收藏,她讓我們看到的, 就是這些斑斕的人生片段,在寧靜致遠中透著淡淡的情味。
  • 隱秀·陳寧風格——南方朔序
    **部:八月寧靜
    巴黎生死界
    追憶逝水年華
    有一種姿勢叫乞
    牆上的名字
    薩特在蒙帕納斯
    掃墓
    侍應生
    初夏
    莎瑪麗丹
    雙城記
    八月寧靜
    左岸
    巴黎女子
    夜巴黎
    第二部:沉默時光·文字光影
    不如及時一小津
    海邊的孤塔
    孤寂百年
    四月殘酷美學
    卡爾維諾情書
    米蘭·昆德拉的鄉愁
    淘氣啟示錄
    黑鳥,我所愛
    ——大詩人希尼印泉記
    關於列儂的一場靜默儀式,或回憶
    布烈遜的瞬間,即永恆
    一個老巴黎的凝視
    重工業文明的剪影
    把欲望留給自己
    隔著玻璃的溫柔愛撫
    第三部:記憶回旋處
    六月下雨,七月炎熱
    七月的熱浪
    臺風與地震
    城市的書店
    我城電影節
    太原街的聲與色
    我記得油麻地
    德國筆記:萊茵河畔的思考
    流動的街景
    當卡夫卡在巴黎吶喊
    後記:風格練習
  • 巴黎生死界 又來到巴黎。
    初相識的法國朋友愛問:您來巴黎多少次了?這問題好像是說,一個人 一生裡總是要不斷回返巴黎———他們認定你不會一去不回頭。
    我從前寫過一篇文章叫作“兩個巴黎”,說的是現實生活裡的巴黎,跟 人們普遍想像裡的巴黎很不一樣。有朋友聽到我要到巴黎,說:“啊!多浪 漫!”我趕忙說:“纔不呢。”若整天隻是泡泡咖啡館、逛逛美術館或到名 店購物,巴黎當然夠浪漫。然而一旦回到現實的生活,卻有諸多的不可愛擺 在面前,單是那復雜而僵化得有點可笑的龐大官僚體繫已足夠叫人頭疼了。
    再多補充,我會說,巴黎還有兩個世界:生界和冥界。巴黎的靈氣,是 來自那個陣容鼎盛的逝者隊伍。人在巴黎,仿佛隨時推開一扇門,就能觸摸 到冥界的種種。他們雖是死了,但他們並沒有消逝。他們還在,就在生者的 追憶、念記、談話裡,時時刻刻活著,猶如昨日他們盛年之時。
    不是太多城市像巴黎,有這麼多值得念記的逝者給念記著。她以文學家 、音樂家、畫家的名字命名街道、地鐵、建築物,她慶祝詩人韓波在一百五 十年前誕生,公園裡有小說家的雕像,無名小街上曾住過劇作家,有一個墓 園葬有蕭邦、巴爾扎克、普魯斯特、王爾德、梅洛一龐蒂,另一個墓園躺臥 著薩特與西蒙·波娃,他們墳上的鮮花總是不缺。跟法國人走在街上,他們 會說:嘻,這是海明威常來的咖啡店,羅蘭·巴特在這裡寫作,西蒙·波娃 每天都在這條街上散步,她的日記有寫…… 把這個冥界抽掉,巴黎也許同被抽空了,不管是現實還是幻夢裡的巴黎 。
    加西亞·馬爾克斯寫他年輕時來巴黎.在街上遠遠看見海明威,便用西 班牙語向對方大喊:“大師!”海明威聽了,揚揚手,用西語回應:“再見 ,朋友!” 我想像,在生界與冥界之間,這裡與那裡,也許就是這麼一條街之隔。
    生者在這邊大喊:大師!逝者在那邊揮揮手:再見,朋友,再見。在巴黎, 死亡是某個透明的存在,讓我穿透它觀看世界:它無處不在,可是一點不沉 重。
    友人常說,在法國,每**都是歷史時刻;因此,沒有**是不尋常的 。這話不假,一年到晚,法國人都在送別,總統忙著發悼詞。沒幾個月前纔 送走了攝影大師卡地亞布烈遜(Henri Cartier—Bresson),九月底,又揮 別女作家莎岡(Francoise Sagan)。那時我剛抵巴黎,到處可見報攤上L’ Express雜志的大幅特刊海報,寫著:再見,莎岡。遙遙呼應著她的處女作 :《日安,憂郁》。照片中,莎岡的一雙大眼睛幽幽盯著人看,大鼻子讓人 一見難忘。雖然傳聞她晚年的生活過得不太好,負面消息不*,但人們送別 她時,記得的是那個在咖啡桌上寫作的少女身影,在他們心目中,她是莎岡 ,永遠憂郁的莎岡。
    然後,十月初,哲學大師德裡達(Jacques Derrida)逝世。Le Morlde 頭版報道,還做了一個精彩的十大版專輯,來向大師告別。法國思想界大師 級人物近年陸續凋零,自德裡達以後,已經所剩無幾了。
    *初必然會傷感,然而慢慢自會習慣下來,不,是學會了:生界,冥界 ,不過咫尺之隔。在巴黎,每天*常掛在口邊的兩個詞兒是:Bonjour(日 安),Au revoir(再見)。
    二00四年十一月 追憶逝水年華 或許是因為電影,纔開始迷戀六十年代,那個我永遠隻能在想像中遙遙 觸及的年代。
    如果在香港,那或許是王家衛。如果在巴黎,那會是杜魯福(FranooiS Truffaut)吧。
    王家衛的《二0四六》十月在巴黎公映的時候,到處得見梁朝偉擁吻章 子怡的那張大大海報,“東方酒店”的招牌就在他們頭頂,幻化成一朵朵瑰 麗的光暈,東方情調濃得化不開。今年五月狼狽趕赴康城影展招致惡評之後 ,王家衛回頭又把片子重新剪接、整理了,音樂部分也重新處理過纔推出市 場。沒看過“康城版”,不知道*新“完整版”有多完整,但法國電影界對 他還真是禮待,不管影評多壞,廣告照樣當眼,巴黎市藝文娛樂指南 Pariscope拿劇照當封面,大報《世界報》(Le Monde)專題報道兼**專 訪導演兼送戲票,放在主流戲院上映,票房也跑進前十名,以藝術片來說, 表現確是不賴。對法國片商而言,片子賣的是“王家衛”,對觀眾如我者, 這賣的是六十年代,一段永遠追不回的逝永年華。而在王的鏡頭裡(也是張 叔平、杜可風?),這段年華美得過分,美得比真實還要動人,於是讓人總 是要不斷不斷回頭,再看再思念。
    許多人說,王家衛把他的六十年代三部曲拍完了:《阿飛正傳》、《花 樣年華》、《二0四六》。他似乎也沒否認。是也好,不是也罷,這其實沒 分別:那個年代已經花開燦爛了。
    這是有點奇妙的旅程,當我在巴黎電影院看著那個美麗的年代如萬花筒 掠過眼前,銀幕跑出一串串法文字幕,身畔的其他觀者悄悄用法語交換著他 們的心情……我知道我身在異鄉,而那個遙遠的天臺那些飄泊的身影那個年 代,卻反照著我精神上的異鄉。說不定是距離的關繫,不是說:distance makes the heart grow fonder(姑且譯作:距離讓愛意*濃)嗎?是因為 這雙重的隔離,而令人*深陷其中,戀戀不舍?因為不能靠近,所以加倍思 念;因為失去了,所以是*好? 是的,我想到了普魯斯特(Marcel Proust),時間淙淙如流水,一去 不復返,他像是用文字構築回憶的回廊,時間遊走在其中,隨意往返、停留 。沒什麼巨大的劇情,生活就是那些微小微小的細節,一個回眸,一段發獃 的片刻,一根點燃了又忘記吸的煙,一場隔著玻璃的溫柔愛撫,一種走路的 姿態,一個門牌……這是王家衛的影像意識流。
    王在《世界報》的訪問裡說,有些片段,是向杜魯福致敬的。
    然而我*喜歡杜魯福,打從《四百擊》(Les400 coups)起始。今年是 他逝世二十周年,電影院辦起他的回顧展來,某個**下午,我走進那條叫 卓別靈的小巷裡一家小型藝術戲院,重看我*愛的《四百擊》——說是剛用 數碼技術重新修復的版本。數不清已看過多少遍,有字幕的、沒字幕的、小 銀幕、大銀幕、十九歲時或二十九歲時,每一個畫面都記得,這麼多年了, 仿佛安東沒有改變過,杜魯福沒有改變過,巴黎的街頭沒改變過,甚至乎, 我,也沒改變過(其實怎會沒變,即便在回憶的回廊)。
    一九五八年的鼕天,杜魯福遇上他鐘愛的演員Jean—Pierre Leaud,就 有了安東與《四百擊》,啟航了法國電影新浪潮。六十年代的巴黎街頭,有 理想燃燒的學生運動。那個年代,那個我永遠隻能遙遙思及觸及的年代,因 為這些美麗的人與事,而變得*遙不可及了。
    二00四年十二月P2-11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