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阿城文集(共7冊)(精)
該商品所屬分類:小說 -> 作品集
【市場價】
3273-4744
【優惠價】
2046-2965
【介質】 book
【ISBN】9787539979359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 出版社:江蘇文藝
  • ISBN:9787539979359
  • 作者:阿城
  • 頁數:1809
  • 出版日期:2016-03-01
  • 印刷日期:2016-03-01
  • 包裝:精裝
  • 開本:32開
  • 版次:1
  • 印次:1
  • 手藝人、智者、百科全書式的雜家阿城。舉凡寫作、電影、音樂、繪畫、收藏、攝影、文壇掌故,無所不精、無所不談

  • 《阿城文集》分為七冊: 《棋王樹王孩子王》內容包括以往版本都有的《 棋王》《樹王》《孩子王》三篇中篇小說,以及以往 版本所不具備的畫家曹力為作者畫的漫畫像、多張相 關的作者照片,還包括以往各版本(意大利文版、日文 版、舊簡體版、臺灣繁體版)的序言。 《遍地風流》是阿城先生經典短篇小說集,收錄 了70篇作者的短篇小說,其中有十多篇是之前版本的 《遍地風流》沒有,這次新添加的。 《威尼斯日記》是阿城先生經典隨筆集,作者以 日記的形式記錄了旅居意大利威尼斯時的見聞、隨感 等。 《常識與通識》分兩部分:第一部分為《收獲》 專欄文章集結集,第二部分為對談文章集結,同樣在 《收獲》雜志上刊登過。第一部分即舊版《常識與通 識》的全部內容,第二部分為此次新版增加的文章。 整本書的內容主旨為普及諸多科學與人文常識,筆法 生動,引人入勝。 《閑話閑說:中國世俗與中國小說》是阿城先生 散文集,閑談中國世俗與中國小說。充分體現了作者 擅長清談的風格。 《文化不是味精》是散文隨筆集,分為文化、電 影、繪畫與攝影、音樂、人物等部分,談及的話題十 分廣泛,顯示了阿城先生浩瀚驚人的知識範疇。 《脫腔》是散文隨筆、談話集。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為作者任《華夏人文地理》主編期間為其所 寫文字的集結;第二部分主題為閱讀,內容為阿城先 生讀書所得所感;第三部分主題為談話,集結了諸多 與名家對談的文章及記者訪談文章。 繫列書目及內容簡介: 阿城文集之一:《棋王 樹王 孩子王》 阿城文集之二:《遍地風流》 阿城文集之三:《威尼斯日記》 阿城文集之四:《常識與通識》 阿城文集之五:《閑話閑說》 阿城文集之六:《文化不是味精》 阿城文集之七:《脫腔》 阿城先生多年以來各類文章首次集結出版。 收錄的文章為阿城先生親自選定,其中許多篇目為阿城先生獨家提供,從未見於國內報刊或網絡。體例也為阿城先生親自編訂,權威性自不待言。 《棋王 樹王 孩子王》簡介:內容包括以往版本都有的《棋王》《樹王》《孩子王》三篇中篇小說,以及以往所有中文繁簡體版本的序言,還加入了外文版序言,如日文版、意大利文版,1985年初版時畫家曹力為其所作的一幅漫畫像這次也有收錄。所以要論內容之全,沒有哪個版本比得上這本。 《遍地風流》簡介:經典短篇小說集,收錄了70篇作者的短篇小說,其中有十多篇是之前版本的《遍地風流》沒有,這次新添加的。另有作者提供的新增照片。 《威尼斯日記》簡介:阿城先生經典隨筆集,作者以日記的形式記錄了旅居意大利威尼斯時的見聞、隨感等。另有作者提供的新增照片。 《常識與通識》簡介:新版與舊版大為不同,新版增添了談話集這一部分,字數較以往增添了一倍之多。整本書分兩部分:第一部分為《收獲》專欄文章集結集,第二部分為對談文章集結,同樣在《收獲》雜志上刊登過。第一部分即舊版《常識與通識》的全部內容,第二部分為此次新版增加的文章。整本書的內容主旨為普及諸多科學與人文常識,筆法生動,引人入勝。另有作者提供的新增照片。 《閑話閑說》簡介:阿城先生散文集,閑談中國世俗與中國小說。充分體現了作者擅長清談的風格。另有作者提供的新增照片。 《文化不是味精》簡介:散文隨筆集。分為文化、電影、繪畫與攝影、音樂、人物等部分,談及的話題十分廣泛,顯示了阿城先生浩瀚驚人的知識範疇。 《脫腔》簡介:散文隨筆、談話集。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為作者任《華夏人文地理》主編期間為其所寫文字的集結;第二部分主題為閱讀,內容為阿城先生讀書所得所感;第三部分主題為談話,集結了諸多與名家對談的文章及記者訪談文章。
  • 阿城,作家,編劇,攝影師,文化項目策劃者。 1984年,開始發表文字,以小說《棋王》著名。其他陸續有劇本、雜文、評論等;1985年,美國愛荷華大學國際寫作計劃駐校作家;1992年,獲意大利NONINO國際文學獎,同年5月,意大利威尼斯駐市作家;1995年,香港科技大學駐校藝術家;2000年,臺北駐市作家;2014年6月,出版《洛書河圖:文明的造型探源》一書,獲選中國書業年度圖書。 2005年,第62屆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評委;2006年,為《劉小東新作:多米諾》制做圖片記錄和紀錄片;2008年5月,獲邀為韓國全州國際電影節大師課程教授者;2008年9月,第11屆威尼斯國際建築雙年展中國館策展人。
  • 棋王樹王孩子王
    棋王
    樹王
    孩子王
    附錄
    初版漫畫像/曹力畫(1985)
    簡體版自序(1998)
    《樹王》意大利文版自序(1990)
    小說選日文版自序(1992)
    臺灣版自序(2007)
    遍地風流
    自序
    遍地風流
    峽谷
    溜索
    洗澡
    雪山
    湖底
    彼時正年輕
    天罵
    小玉
    兔子
    專業
    秋天
    夜路
    火葬
    打賭
    春夢
    大門
    布鞋
    接見
    山溝
    成長
    雜色
    舊書
    抻面
    江湖
    寵物
    廁所
    提琴
    豆腐
    寶楞
    妻妾
    大水
    大胃
    野豬
    褲子
    掃盲
    結婚
    平反
    潔癖
    大風
    蛋白
    西裝
    定論
    仇恨
    觀察
    色相
    白紙
    噩夢
    回憶
    補靪
    椅子
    覺悟
    小雀
    陰宅
    南方
    唱片
    尋人
    縱火
    被子
    家具
    其他
    故宮散韻
    畫龍點晴
    會餐
    節日
    炊煙
    傻子
    臥鋪
    樹樁
    周轉
    迷路
    茂林
    你這個名字怎麼念
    威尼斯日記
    五月
    六月
    七月
    常識與通識
    自序
    輯一
    思鄉與蛋白酶
    愛情與化學
    藝術與催眠
    魂與魄與鬼及孔子
    還是鬼與魂,這回加上神與魄
    攻擊與人性
    攻擊與人性之二
    攻擊與人性之三
    足球與世界大戰
    跟著感覺走?
    藝術與隋商
    再見篇
    輯二
    與周勤如對談
    與姜文對談
    與孫曉雲對談
    [附]孫曉雲《書法有法》序
    與倪軍對談
    與洪晃對談
    與馬延紅、劉小東對談
    附錄
    伴讀/清明世界·朗朗乾坤
    閑話閑說(中國世俗與中國小說)
    正文
    文化不是味精
    文化
    文化不是味精
    [附1]要文化不要武化
    [附2]“保守”是個褒義詞
    [附3]入主宰不了生物鏈
    時間有點長
    文化制約著人類
    電影
    中國電影的世俗性格
    中國人與中國電影
    [附]看電影不是我們的生活方式
    七天
    且說侯孝賢
    [附1]關於電影《刺客聶隱娘》之一
    [附2]關於電影《刺客聶隱娘》之二
    《**》雜志“當代華語電影現像專輯”編者按
    繁華因緣
    稀有金屬
    電影是導演的
    無奈中的快樂
    [附一]從視覺進入
    [附二]好電影的本質
    [附三]談萊昂內:娛樂、歷史與文化
    [附四]還不夠清貧嗎
    [附五]拍好商業電影是很難的
    繪畫&攝影
    星星點點
    心道合一
    樂樂畫畫
    現實反而不是一切
    何似天之涯
    在中亞:歷史與現實
    在新疆:藝術與社會一
    人老珠黃
    縱深是表情
    領風氣之先
    缺一個?缺什麼?
    寫在我們看之前或看之後一
    丹青的聯畫
    內心風景
    [附]從來就沒有救世主
    畫外話
    剪紙手記
    收藏之難
    “人民”的影像
    百分之一秒
    音樂
    《劉少椿琴譜書法選》序
    假聲音
    弦樂四人幫
    談音樂
    [附]音樂是種生活方式
    人物
    昨天**或**昨天
    父親
    碎一個,少一個
    適得其志,逝得其所
    其他
    聽敵臺
    盲點
    香港與清朝
    知識分子?
    未竊書
    三十六計走為上
    古董
    鼻子
    有些食品需要重喫
    短文兩篇
    一個誤會
    十三點加一點
    [附]隻喫一種肉是危險的
    脫腔
    《華夏人文地理》卷首語繫列
    普及是有力量的
    文化的共生
    獨立的眼光
    路的魅力
    自發的人文源泉
    因為與人有關
    感同身受
    帝王的觀照
    活的楚文化
    關於漢字的思考
    京劇與生活方式
    鹽的啟示
    閱讀
    苗族傳統圖案與上古文明
    [附1]洛書河圖,關聯貴州的另一個文本釋讀
    [附2]《長江日報》專訪
    《中國現代小說選》意大利文版序
    金瓶梅詞話
    俠的終結
    張北海《美國郵筒》序
    唐諾《盡頭》序
    朱天文《炎夏之都》序
    朱天心《古都》序
    小學的體溫
    《爽》繁體版序
    [附]《爽》簡體版序
    海上文存
    語言,社會的舞動
    檢閱《北京病人》
    實話實說不容易
    《人物》序
    如果你會讀出聲音的話
    關於錢德勒
    詩與歌的不同
    輕易繞不過去
    刍狗年代
    評審感言
    征文閱讀心得
    附錄·談話
    與查建英對談
    與陳村對談
    與登琨艷對談
    與孫良對談
    與寧財神、趙波、俞白眉對談
    與趙波對談
    答客問
    古本與雕版
    我*感興趣的永遠是常識
    大家對我有誤解
    談王朔
  • 中國人與中國電影 中國電影的特點在於它是世俗的,直到**,中國沒有出現過類似西方的試驗電影,或者所說的“知識分子電影”。
    中國電影的初期作品,大部分是記錄戲曲表演。中國所謂的“戲曲”,就是意大利的“歌劇”的意義。老百姓對戲曲的迷戀,可以用路程來說明,他們常常徒步走很遠的路,例如五十公裡,去看一個劇團的演出。七十年代,我在鄉下,每到放電影,我也是要走十公裡去看,如果算上回來的路,是二十公裡。
    我記得很清楚,一九七六年一個夏天的晚上,我所在的山區放《劉三姐》,有人從早上就開始出發,傍晚趕到,坐在路邊喫帶來的干糧。《劉三姐》是中國廣西的一個很有名的歌劇,當晚趕來了大約四千多人,放映機和銀幕擺在兩山之間,人們就坐在相對的兩座山的斜坡上,情形有點像古羅馬的劇場。隻要能看到電影,一般人不在乎看銀幕反面的故事。
    當天晚上的高潮是,電影放完後,四千人要求再放一遍,放映員不干,於是放映員被包圍了。商量的結果是,放映員要求喫一頓好飯,之後就再放一次。四千人於是等待了一頓飯,從洗菜,淘米,殺雞,直到喝完*後一口湯和飯後必須的一支香煙。當銀幕再次閃亮的時候,我可以給“幸福”下定義了。
    中國現在還有七億人在用古羅馬的方式看電影。無論多糟糕的電影,隻要十一億人一人看一次,利潤就大得驚人。
    當中國電影開始進入故事片的時候,它的題材自然就是世俗的故事,一九八二年在意大利都靈舉辦的“中國電影回顧展”,充分展示了中國電影的世俗性格。
    中國文化裡雖然有很艱深的形而上的哲學部分,但中國文化的本質在世俗精神。這也是中國歷盡災荒,戰爭,革命而仍存在的真正原因。意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意大利電影對現實的思考,而中國電影從一出生就在發揮中國文化裡的世俗精神,所以這兩者不是同樣性質的文化現像,其實是不能做出“中國電影裡的現實因素早於意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這種判斷的。
    首先,中國的世俗精神是靠自身淨化的,任何外來的東西,都會很快被同質化,□□□□□□□□□□□。當世界在判斷中國的□□□□甚麼時候結束的時候,有一個定義上的疏忽,就是,中國要結束的是□□,還是□□□□□□□□?□□□□□沒能淨化中國的世俗精神,反而是中國的世俗分解了□□□□□。將近兩千年前的例子是印度佛教傳入中國。佛教傳入中國的時候,佛教在印度已處於滅亡時期,當中國世俗同質化了佛教以後,佛教以印度佛教的假像流傳至今。假如釋迦牟尼和馬克思現在 “眼重”就是睫毛厚,現在西北的人說姑娘好看 ,是“毛毛眼”。“臉深”,就是顴骨不突出,亞洲 蒙古人種、馬來人種的顴骨是突出的。由面孔的樣子 可以看出顏大娘是從中東或中亞以西的地區來的。“ 橫波”,說的是蒙古人種的細長眼形,顏大娘將自己 的顏面化妝成漢人的樣子。現在美國人希望自己能像 亞洲人那樣體毛少,所以時興刮和撥體毛,有點像這 位顏大娘。
    《壓婿》一則說,翻筋鬥的裴承恩的妹子叫大娘 ,歌唱得好,哥哥將她嫁給爬竿的姓侯的,大娘卻與 常在皇上身邊的伶人趙解愁私通。
    姓侯的病了,大娘與趙解愁打算用藥毒死他。同 班子裡的王輔國、鄭銜山與趙解愁是哥們兒,又和姓 侯的是老鄉,於是悄悄告訴也是同班子的薛忠、王琰 :說給侯大哥,晚上要是有人送粥給他,千萬別喝。
    晚上果然有人送粥,姓侯的就沒喝。
    深夜,大娘帶引趙解愁來殺自己的男人,鄭銜山 主動要求背土袋子。滅了屋裡的燈,很黑,鄭銜山把 土袋子放在姓侯的身上,但不壓住姓侯的嘴和鼻子, 其他人都沒有發覺。
    天亮了,姓侯的沒死,當然就是官司,皇上下令 範安及追查這件事,結果是趙解愁一伙人每人挨了一 百下。
    姓侯的沒死是因為土袋子沒有壓嘴和鼻子的緣故 ,又有一種說法是因為土袋子裂開了。後來班子裡的 女人們互相開玩笑說:姐們兒(原文是“女伴”)! 以後要是縫壓你男人的土袋子,仔細縫結實了,可別 讓它開了綻。
    裴承恩的姓,是當時西域疏勒國的姓,所以裴大 娘不是漢人,應該是西亞的姑娘。說她歌唱得好,西 亞一帶的女聲多沉韌,即現在所說的磁性的聲音,或 說聲音**。她哥哥的名字叫承恩,大概這個承恩承 的不是一般的恩。不過皇上沒想到殺人者都是自己身 邊的伶人、寵幸者,不殺了,打一百下吧。
    唐朝的李氏皇族,也不是漢人,而是西亞的血緣 ,毛發是卷曲的,所謂“虯髯”。由西亞人做統治者 ,風氣當然是愛好歌舞,性格開放。《教坊記》記的 是公元八世紀唐玄宗時的事,也就是中國人常常稱道 的“開元”、“天寶”遺事。這個玄宗皇帝李隆基, 讓中國狂歡了四十多年。
    玄宗寵愛的大詩人李白,亦出生在西亞的碎葉, 即現在的原屬於蘇聯的吉爾吉斯共和國的托克瑪克。
    他的詩頗多酒神精神,我常覺得他的有些詩是彈“東 不拉”伴奏的,相比之下,杜甫的詩明顯是漢風。李 賀的詩亦是要以“胡風”揣度,其意像的奇詭纔*迷 人。
    當時勢力*大的軍事將領安祿山,是突厥人與波 斯人混血,史思明則**是波斯人。安祿山自己會說 多種胡語,鎮守的河北,多為東突厥人。當時有人自 不說漢語的河北回長安,預言安祿山必反。
    到中國,中國人一定請他們喝茶,聊一聊天氣,病痛,孩子們是不是有出息,待他們如遠方的來客。如果兩位偉大的創始人**關心他們的教義,我不知道後來他們會憤怒還是愉快。
    一個**實際的例子是三百年前利瑪竇到中國傳播天主教,遇到入教的中國人究竟能否拜祖先的問題。利瑪竇主張可以,他是懂中國的。遠在羅馬的教皇同意的時候,黃皮膚的上帝子民就多,不同意,立刻就少。
    中國人與中國電影也是如此。我還記得五十年代意大利的《偷自行車的人》放映時,影片結尾父親被帶走,兒子在路旁跟著,電影院裡的中國人哭成一遍。三四十年代,中國婦女進電影院一定要帶手絹,如果電影沒有讓她們用上手絹,電影就是不成功的,我還沒有發現那時的哪部電影敢於漠視電影院裡的手絹。當代中國的導演裡,隻有謝晉是明白中國世俗精神的。
    “第五代導演”陳凱歌的**部影片《黃土地》,是一個混合物,中國世俗精神裡的主要構成物,悲,歡,離,合,《黃土地》裡都有,質感也很強,但是這部電影很少有人看,在西方得獎也於事無補。我曾經特別到電影院裡去看,觀眾有四個人。當電影中的男主角*後像佛一樣出現在地平線上時,我大概明白了隻有四個人看的一部分道理:女主角死了,可以救苦救難的“佛”來干甚麼呢?尤其這個“佛”代表的是共產黨,代表的是西方科學精神之一的馬克思主義,沒有讓死人復活的神奇能力,它與中國的世俗要求是衝突的,令人討厭的。這與中國世俗精神的自身淨化的規格是不符合的。
    所謂世俗,就是現世的。印度佛教的輪回的**目的是如何脫離現實世界,中國把它改造為回到一個將來的好的現實世界,也就是說,現在不好,再被生出來,會好。這次賭輸了,再開局,也許會贏,為甚麼要離開賭場?釋迦牟尼的原意是離開賭場。
    所謂世俗的自我淨化,就是用現實當中的現實來解決現實的問題。比如一個人死了,他或她的親人痛哭不止,中國人的勸慰是:人死如燈滅,死了的就是死了,你哭壞了身體,以後怎麼過?哭的人想通了,也就是淨化之後,真的不哭了。天主教中的天堂,實在吸引不了中國人,在中國人看來,進天堂的意思就是永遠回不到現世了。反而基督能為人治病,基督的復活,對中國人吸引力很大。原罪,中國人根本就懷疑,拒*承認。
    儒家傳統裡的忠、義,是對現實中的人忠和義。孝,是對老人現實生活的承擔。仁,是尊重現實當中的一切人。貞,好像是要求妻子忠於死去的丈夫,其實是對現實中的肉欲生活的持久獨占的哀求,因為是宋以後纔塞進儒家傳 我有不少江蘇的朋友長連鬢胡子,蒙古人種是山 羊胡子。作家葉兆言、蘇童都是胡貌江蘇人,剃掉頭 發,活脫標致羅漢。自古南方多胡商,福建泉州人就 多阿拉伯人裔傳。*古的中原人,大概是現在的苗人 ,所謂炎帝子孫。中華民族人種文化歷史,就是“客 ”來“客”去的“客家”史,靠“書同文”貫串下來 。
    “五胡亂華”,左右瞄瞄,雜得很哪。
    《教坊記》所記載的歌舞,多是由西亞傳來,教 坊內外的藝人,也多有西亞人。看唐長安地圖,西域 人社區之大,有如觀今之紐約、洛杉磯的族裔社區。
    與其說唐朝時胡人被漢化的程度,不如說唐朝時 漢人被胡化的程度,端看從哪個角度講。
    我嘗試說唐詩的興旺與當時的西亞音樂有關,胡 人的音樂大概有現在搖滾樂的意思。唐時的詩句都較 後世通俗,而且量大,清代的《全唐詩》收了兩千多 個詩人的近六萬首詩,要知道,唐朝時中國還沒有活 字印刷術,那麼多人做那麼多詩,傳布恐怕是靠歌。
    顧氏《文房小說》的《集異記》裡載了一篇唐人 小說《王之渙》,講開元年間,有**王昌齡、高適 、王之渙三個詩人到館子裡喝酒,有十幾個梨園伶官 也來喝酒,三個詩人於是避到旁邊去。不久又來了四 個漂亮的妓女,一來就奏樂唱歌。三個詩人於是打賭 看她們歌中唱誰的詩多,結果每個人的詩都有。後人 考證這三個人不可能在一起,但歌伎唱詩,卻透露了 唐詩流布的世俗途徑。
    唐詩的四言、五言、七言和詞,大概與漢族本來 的音樂和胡樂的多種節奏有關繫? 大詩人白居易的詩的特色之一即“老嫗都解”, 就是這樣,長安名士顧況還半玩笑半警告:長安米貴 ,居大不易。這有點像對到紐約去闖蕩的搖滾樂手警 告:競爭厲害呀。現在北京有個搖滾樂隊叫“唐朝” ,真讓人神往,但聽下來,還是朋友崔健的歌詞類似 唐詩的有元氣、樸素、易於上口。猶記得八六年崔健 在我家小屋唱《一無所有》,唱了朋友們要求再唱。
    《威尼斯日記》P29-32 統的,與世俗精神有衝突,所以經常成為嘲笑的對像。悲,歡,離,合,悲和離是淨化,以使人*看重歡與合。
    這一切,都是中國世俗精神裡自身淨化的具體措施,自成繫統,加不進東西了。□□,隻要不嚴重壓制世俗的*低要求,□□就能久長。這也就是□□之後中國的現狀。你可以說這是落後的,保守的,但這是現實的。也正因為是現實的,所以中國近代**的思想家魯迅*後是悲觀的,失望的。魯迅對青年都失去希望,這悲觀真正是冷的。魯迅反對讀中國古書,但他晚年在病中隻讀中國古書,他說洋書太重,古書輕,躺在床上隻能讀中國古書,這悲觀是無奈的。魯迅死前寫道,本來要學基督徒的寬恕,但想來想去,決定一個都不寬恕,這悲觀是**的。
    “第五代導演”中的張藝謀從他的**部電影《紅高粱》開始,就努力走向世俗,之後的《菊豆》《大紅燈籠高高掛》,無一不是這種努力的結果,直到得威尼斯電影獎的《秋菊打官司》。這似乎是中國電影與中國世俗精神的再結合的高峰。
    其實這很可能連開始都不是。
    我上個月又看了一遍我收藏的中國二十年代的電影《神女》的錄相帶,為的是與《大紅燈籠高高掛》做個比較。結果是無聲的黑白的《神女》令我感動,而有聲的彩色的《大紅燈籠高高掛》令我疑惑,中國電影喪失了對中國世俗精神的直覺,在包裝上遊蕩。
    我們不妨做一個大概的比較。□□□□□之前的中國電影,大部分是由直接為電影寫的劇本而拍攝的,中國八十年代以來的電影,大部分是由小說改編的劇本而拍攝的。從世界的電影與文學的關繫來說,這個比較可能沒有意義,但我要說的是,中國當代電影以**高的比例改編自文學,**可能暗示出本世紀初電影借助戲曲的原始狀態的循環,第二,透露出中國當代電影的原創力其實是軟弱的。
    □□□□□□□□對中國*大的傷害,是這個理論是反世俗的。當中國的□□以□□□□的名義毀滅中國的世俗體繫與精神時,中國電影當然□□□□。由批判電影而引起的中國政治運動,或政治運動必然批判電影,四十年來一直不斷,這是世界電影**的奇觀。
    當我從這個角度檢視八十年代末到現在的中國電影時,發現被中國電影批評忽視的一些電影,充滿了中國(大陸)當代的世俗精神,例如由王朔的一繫列小說改編的電影,它們由當代的世俗語言構成,其中的《頑主》是*完整順暢的。從文學批評的角度來看,中國的先鋒小說並沒有完成對中國專制暴力語言的“顛覆”,它們是另立了一個語言繫統。而例如像《頑主》這樣的電影,充分使用了四十年來的政治語言,結果卻是荒誕的,顛覆的。回想起□□□□□□□□□□□,學生的語言帶有奴性,這與他們缺少世俗經驗有關,市民的語言卻充滿顛覆性。
    我近年對中國電影的經驗是,在西方得獎的中國電影缺乏中國的世俗精神(我的意思不是指它們不是中國電影),充滿中國世俗精神的中國電影暫時還不會在西方得獎。不過有例外,比如臺灣導演侯孝賢的《悲情城市》,也得了威尼斯電影獎,但這部電影沒有多少西方人看,好像在證明我的說法有點道理。
    注:原刊於意大利《君子》(Esquire),1993年。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