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塞納河邊的舊書店
該商品所屬分類:小說 -> 外國小說
【市場價】
385-558
【優惠價】
241-349
【介質】 book
【ISBN】9787508697864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 出版社:中信
  • ISBN:9787508697864
  • 作者:[美]利亞姆·卡拉南著
  • 頁數:382
  • 出版日期:2019-04-01
  • 印刷日期:2019-03-01
  • 包裝:平裝
  • 開本:32開
  • 版次:1
  • 印次:1
  • 字數:275千字
  • 1. 一場充滿文藝氣質的巴黎之行,一次經典文學的尋蹤之旅

    在散發著冰激凌香氣的浪漫之都巴黎,跟隨兩部描繪巴黎的經典之作《紅氣球》《麥德蘭》中的文學路線,來一場充滿文藝氣質的巴黎之行。這裡有《紅氣球》的拍攝地、世界聞名的電影街區梅尼蒙當的前世今生;巴黎*有名的文藝書店莎士比亞書店與《尤利西斯》的塵封往事;《麥德蘭》作者貝梅爾曼斯的老酒吧和他的愛恨情仇……文學與旅人在浪漫之都巴黎溫情邂逅!

    2. 獻給愛書之人的經典書單
    嗜書如命的二手書店老板會為每一位上門的顧客**一本經典的圖書。《了不起的蓋茨比》《流動的盛宴》《芬尼根的守靈夜》……每個愛書之人,都能從這本書中獲得慰藉與滿足。

    3.《出版人周刊》《書單》《舊金山紀事報》及《彈珠盤》作者李敏金**閱讀
  • 巴黎依然美麗如初,可是 年輕的作家,你在哪裡? 性情古怪的小說家羅伯特突然失蹤,沒有給妻子莉婭和兩個女兒留下隻言片語。 幾個月後,莉婭無意間在燕麥卷的包裝裡發現一張紙條,上面是一串神秘的字母。她破解了紙條的秘密,發現丈夫留給她們三張飛往法國巴黎的機票。 為了找到丈夫,莉婭帶著女兒們來到散發著冰激凌香氣的浪漫之都,發現他在失蹤前給一個奇怪的文學大賽投過稿,而他的參賽作品幾乎是真實生活的翻版。 她們跟隨書中線索找到一家生意蕭條的舊書店。書店披著鮮紅的外衣,就像一顆蘋果,又如一道傷口。 機緣巧合之下,莉婭盤下書店,循著定情之作《麥德蘭》《紅氣球》等經典作品中的文學路線,在巴黎四處尋覓……
  • 利亞姆·卡拉南,美國威斯康星大學密爾沃基分校教授,講授寫作課程,又是著名作家及記者,其第一部長篇小說《雲圖》入圍了埃德加獎的終選名單。他在《華爾街日報》《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舊金山紀事報》及《岩石》雜志發表過多篇文章,也為公共廣播錄制過多篇文章,現跟妻子和三個女兒居住在美國威斯康星州。
  • Part 1
    威斯康星州·巴黎
    Part 2
    法國·巴黎
    尾聲
    致謝
  • 如果我們確實需要某個人,那麼總能找得到,因為你所尋覓的對像會像磁鐵一樣吸引著你。經過多年的鄉村生活,我終於重返巴黎,而我需要一位年輕的畫家來喚醒我。巴黎依然美麗如初,可是年輕的畫家,你在哪裡? ——格特魯德·斯泰因,1945 年寫於巴黎 每一周,我都會跟蹤那些不是我丈夫的男人。
    後來,盡管時過境遷,我卻仍舊保留了這個習慣。我知道不該如此,但是我做的許多事情都經不起推敲。抽煙,開書店,花錢報法語班卻想方設法地逃課,而這隻是其中之一罷 了。我陪女兒們走到學校,心不在焉地望向其他神情恍惚的家長,開始搜尋符合條件的目標。
    偶爾,我會將高大的校門作為起點,看準一位動身離開的學生父親,悄悄地尾隨上去。不過通常情況下,我會前往熙熙攘攘的聖安東尼大道,仔細觀察行色匆匆的路人。有時,我能夠立刻找到合適的對像。有時,我得花費整整一個上午的工夫。有時,我發現某個男人跟我的丈夫頗為相像或略有神似——發絲烏黑,肩膀瘦削,雙手無法安分地待在兜裡,搖頭晃腦,東張西望,目光卻從未投向我的方向。可是在跟蹤片刻之後,總會冒出一些矛盾的細節,令我喪失興趣。我的丈夫*不會戴藍色的眼鏡;我的丈夫*不會跟孕婦搶出租車;我的丈夫*不會從報刊亭偷雜志,從果蔬店偷蘋果,從舊書攤偷書籍;我的丈夫*不會親吻不是自己妻子的女人——我曾經目睹過一位學生家長這樣做。
    有時,我一無所獲,內心感到十分驚訝。然而,*加匪夷所思的恐怕是另一種情況——在半公裡之內,我就可以找到一個男人,並且成功地尾隨許久。
    跟蹤這些男人本應困難重重,但現實卻並非如此。巴黎是一座擁擠的城市,跟旅遊廣告和宣傳海報所描繪的假像相去甚遠。至於我,盡管身材苗條,雙腿修長,天生便具備男人喜愛的冷漠氣質,但是我已經四十二歲了,除非年齡減少一半,否則他們不會關注我。
    平凡的狀態正合我意,我也需要平凡作掩護。
    政府當局經常發布特別警示,頻繁地提醒民眾小心謹慎、注意安全。可是我發現,在大家增強戒備的日子裡,我反倒顯得*不起眼,因為我看起來**不像壞人,誰也不會想到要提防我。
    不過,無論何時,如果我追逐的男人離開大街,拐入狹窄的小路,情況就會變得比較復雜。在繁忙的大街上,我曾經與跟蹤的對像近在咫尺,僅僅相隔一兩米,甚至能夠看清他頭發的疏密程度(我的丈夫頭發**濃密),聞見古龍水的味道(我的丈夫從來都不噴香水),捕捉到衣服上的煙草氣息(我的丈夫很少抽煙,偶爾為之,必定裝作若無其事,雖然我能借助嗅覺揭穿秘密,但是也會提醒自己,他可以撒謊)。
    在安靜的小路上,我盡量將距離放寬至一個街區或者*遠。我會反復思考,如果前面的男人真是我的丈夫,我該怎麼辦?擁抱他,牽起他的手,緊緊地握住,踹他,打他,問他“為何要走”“去了哪裡”“ 干了什麼”。然而,對方不是他,永遠都不是他。所以,我便環顧周圍的商店,研究自己的手機,閱讀歷史地標紀念牌上的文字,好讓我追逐的男人放松警惕:那不過是個迷路的遊客罷了。
    有一次(***),意外終於發生了,一個被跟蹤的男人轉過身來,親口質疑了我的行為。
    那是在我們抵達巴黎的第七個月,雖然並非很久以前,但是也恍如隔世了。當時的我與現在不同,當時的巴黎亦然。
    不過,我早該料到會發生意外,而且我確實也料到了。從一開始,我就知道他會帶來麻煩,因為他跟我的丈夫實在太像了。一樣的發型,一樣的眼鏡,一樣的微笑。在盧浮宮下方的蘋果零售店(其受歡迎程度和擁擠程度幾乎不亞於上方的博物館),他對一名女子露出微笑,牙齒閃亮,嘴角微斜,熟悉的表情吸引了我的視線。起初,我獃獃地凝視著他,並未發現他和我的丈夫長得極為相似,等到察覺以後,便再也無法壓抑追逐的衝動。他繞著盧浮宮金字塔的“地下雙胞胎”轉了一圈,那個顛倒的金字塔猶如一枚指向零售店中央的箭頭,仿佛在得意揚揚地宣布:“這裡纔是你們要找的地方。”接著,他緩緩地經過地下商場,擺脫了咖啡、玩具、**的衛生紙等種種**,來到每個人都必須做出決定的位置:應當往深處走,搭乘地鐵,還是往高處走,重返地面? 如果他選擇下去,我會放棄跟蹤,因為我不打算坐地鐵。這是計劃之外的任務,原本我隻是想為女兒們——十六歲的艾麗和十四歲的黛芙妮——選購兩條嶄新的充電線,以前給她們買過的便宜冒牌貨已經壞了。我準備換換胃口,干點兒正經的事情,比如待在家裡,拿著蘋果的充電線等她們放學。
    可是,他選擇了爬上樓梯,並且在頂層做出令人費解的舉動。他沒有邁向車水馬龍的裡沃利大街,而是折回了盧浮宮側翼擁抱的巨大廣場。他肯定是想再多看幾眼。
    於是,我緊緊跟隨。
    過了一兩分鐘,他低頭查看手表,然後拐進黎塞留通道,朝外面的世界走去。這條室內柱廊設在盧浮宮的法國雕塑展區中,透過左右兩側的玻璃幕牆,來往的行人可以免費窺探珍貴的藝術品,無須受到警戒線的限制。
    他會看嗎?不。
    然而,我卻忍不住側目欣賞,短暫的停頓險些害我把他跟丟,我不得不小跑了幾步,纔重新追上他。我們踏出黎塞留通道,橫穿馬路,沿著瓦盧瓦大街往北走去。
    此刻,我把另一個考驗擺在他面前。如果他右轉,走向法蘭西銀行,我會立刻離開他;如果他左轉,走向布魯塞爾皇宮,我會繼續跟著他,徜徉在美麗的花園和林立的樹木之間。
    他選擇了左轉,於是我也左轉。他加快腳步,我竭力保持從容的速度。他穿過東北角的一片立柱,往西,再往北。我們經過法國**圖書館黎塞留分館的大鐵門,身穿黑衣的學者與工作人員在街道旁和庭院中漫無目的地徘徊,專心致志地交談、抽煙,端著小巧的塑料杯啜飲咖啡。我們不停地前進。古老的證券交易所,銀行,餐廳,錢幣店,集郵店。我不禁懷疑,他要一路走到蒙馬特高地,而我將毫不猶豫地跟上。因為…… 因為,就連我都會承認,巴黎是一座劇院,雕梁畫棟,金碧輝煌(盡管邊緣稍有磨損),而住在這裡意味著要花費許多時間守在外面,等待進去,一旦進去,又要等待開場,思索著鮮艷的紅色幕布再過多久纔會開啟。燈光陸續熄滅,觀眾陷入沉默,附近暗流湧動,你知道演出終於要開始了。
    我所謂的“演出”,指的是生機勃勃的鮮花,五顏六色的嫩蕊順著碧綠的籐蔓從高處的窗臺垂落,俯瞰著幽靜的小巷;抑或摩肩接踵的博物館走廊,在人群中,你發現一尊雕像直勾勾地盯著你,眼中隻有你,歷經數個世紀,靜止的微笑依然神秘而狡黠;抑或一頓偶然邂逅的晚餐,盤子裡全是*簡單的食材(可能是你自己烹制的菜肴,嚴格遵循某位屠夫的熱情指示),組合起來卻達到了*妙 的效果,輕輕咬一口,你就會品嘗到超乎想像的美味。你始終在等待幕布升起,正是因為你不清楚它會在何時何地升起,也不清楚舞臺上會出現什麼。
    比如,一個男人。比如,你的丈夫。
    我給艾麗發短信,告訴她我可能要晚點兒回去,讓她先打開店門,把提示牌翻到“營業中”的那面,以便吸引顧客—— 突然,我跟蹤的男人打斷了我。
    “有事嗎?”他說。
    聽起來十分突兀,**不是正常的問候。剛纔我忙著打字,雖然仍舊在走路,卻沒有留神觀察。眼下,這個男人竟然在面對面地與我講話,以前從未發生過類似的情況。
    他站得很近,呼出的氣息頗為清新。可是,我卻感到頭暈目眩,周圍的行路人、寵物狗、快遞員和摩托車都在繞著我們旋轉,仿佛石子落進河水中,激起一圈圈漣漪。
    “不”,我說。我應該用英語回答:“抱歉,你說什麼?”那樣他就會覺得我不懂法語。然而,我練習*多的法語單詞就是“不”,口音**地道,結果他把我當成了本地人。他低聲用法語詢問,我為何要跟蹤他。
    可我纔不會告訴他:其實,我失去了自己的丈夫。在*初的幾個月裡,我熬過了各種手冊、網站和書籍所說的心理階段——震驚、否認、懷疑、內疚、憤怒、*望。我一遍又一遍地經歷著這些痛苦的階段,循環往復,卻無法抵達專家所承諾的“接受”階段。
    後來,我總算撐到了*後一個階段,或者確切地說,雖然我沒有接受失去丈夫的現實,但是卻接受了其他的現實。我原本以為,經營一家巴黎書店並且住在書店的樓上,不過是權宜之計,但是我慢慢地意識到,這種短暫的生活狀態可能會**地持續下去。
    於是,我邁入了嶄新的階段:“法國”階段。法國的一切好像都跟美國差不多,但事實證明二者截然不同。在美國,如果忽然看到跟自己的丈夫頗為相似的男人,你會露出悲傷的微笑。在法國,你會義無反顧地去追逐他。
    在美國,你心想:“當然會感到好奇,畢竟這就像一本未完成的書。” 在法國,我知道,這就是一本未完成的書。
    在美國,你說“我失去了丈夫”,大家便覺得他們明白你的意思了。
    在法國,他們理解得*加透徹。我說自己失去了他,他們不會說“請節哀”。
    他們會說:“他去哪兒了?” 所以,在回答那個男人的時候,我平靜而清晰地復述了自己曾經告訴過警察的話語。
    我說:“我在尋找我的丈夫。” 我沒有往下說,因為這僅僅是我的故事,當初的我並不知道還有後半句。
    “我的丈夫也在尋找我。” 如果我們確實需要某個人,那麼總能找得到,因為你所尋覓的對像會像磁鐵一樣吸引著你。經過多年的鄉村生活,我終於重返巴黎,而我需要一位年輕的畫家來喚醒我。巴黎依然美麗如初,可是年輕的畫家,你在哪裡? ——格特魯德·斯泰因,1945 年寫於巴黎 每一周,我都會跟蹤那些不是我丈夫的男人。
    後來,盡管時過境遷,我卻仍舊保留了這個習慣。我知道不該如此,但是我做的許多事情都經不起推敲。抽煙,開書店,花錢報法語班卻想方設法地逃課,而這隻是其中之一罷 了。我陪女兒們走到學校,心不在焉地望向其他神情恍惚的家長,開始搜尋符合條件的目標。
    偶爾,我會將高大的校門作為起點,看準一位動身離開的學生父親,悄悄地尾隨上去。不過通常情況下,我會前往熙熙攘攘的聖安東尼大道,仔細觀察行色匆匆的路人。有時,我能夠立刻找到合適的對像。有時,我得花費整整一個上午的工夫。有時,我發現某個男人跟我的丈夫頗為相像或略有神似——發絲烏黑,肩膀瘦削,雙手無法安分地待在兜裡,搖頭晃腦,東張西望,目光卻從未投向我的方向。可是在跟蹤片刻之後,總會冒出一些矛盾的細節,令我喪失興趣。我的丈夫*不會戴藍色的眼鏡;我的丈夫*不會跟孕婦搶出租車;我的丈夫*不會從報刊亭偷雜志,從果蔬店偷蘋果,從舊書攤偷書籍;我的丈夫*不會親吻不是自己妻子的女人——我曾經目睹過一位學生家長這樣做。
    有時,我一無所獲,內心感到十分驚訝。然而,*加匪夷所思的恐怕是另一種情況——在半公裡之內,我就可以找到一個男人,並且成功地尾隨許久。
    跟蹤這些男人本應困難重重,但現實卻並非如此。巴黎是一座擁擠的城市,跟旅遊廣告和宣傳海報所描繪的假像相去甚遠。至於我,盡管身材苗條,雙腿修長,天生便具備男人喜愛的冷漠氣質,但是我已經四十二歲了,除非年齡減少一半,否則他們不會關注我。
    平凡的狀態正合我意,我也需要平凡作掩護。
    政府當局經常發布特別警示,頻繁地提醒民眾小心謹慎、注意安全。可是我發現,在大家增強戒備的日子裡,我反倒顯得*不起眼,因為我看起來**不像壞人,誰也不會想到要提防我。
    不過,無論何時,如果我追逐的男人離開大街,拐入狹窄的小路,情況就會變得比較復雜。在繁忙的大街上,我曾經與跟蹤的對像近在咫尺,僅僅相隔一兩米,甚至能夠看清他頭發的疏密程度(我的丈夫頭發**濃密),聞見古龍水的味道(我的丈夫從來都不噴香水),捕捉到衣服上的煙草氣息(我的丈夫很少抽煙,偶爾為之,必定裝作若無其事,雖然我能借助嗅覺揭穿秘密,但是也會提醒自己,他可以撒謊)。
    在安靜的小路上,我盡量將距離放寬至一個街區或者*遠。我會反復思考,如果前面的男人真是我的丈夫,我該怎麼辦?擁抱他,牽起他的手,緊緊地握住,踹他,打他,問他“為何要走”“去了哪裡”“ 干了什麼”。然而,對方不是他,永遠都不是他。所以,我便環顧周圍的商店,研究自己的手機,閱讀歷史地標紀念牌上的文字,好讓我追逐的男人放松警惕:那不過是個迷路的遊客罷了。
    有一次(***),意外終於發生了,一個被跟蹤的男人轉過身來,親口質疑了我的行為。
    那是在我們抵達巴黎的第七個月,雖然並非很久以前,但是也恍如隔世了。當時的我與現在不同,當時的巴黎亦然。
    不過,我早該料到會發生意外,而且我確實也料到了。從一開始,我就知道他會帶來麻煩,因為他跟我的丈夫實在太像了。一樣的發型,一樣的眼鏡,一樣的微笑。在盧浮宮下方的蘋果零售店(其受歡迎程度和擁擠程度幾乎不亞於上方的博物館),他對一名女子露出微笑,牙齒閃亮,嘴角微斜,熟悉的表情吸引了我的視線。起初,我獃獃地凝視著他,並未發現他和我的丈夫長得極為相似,等到察覺以後,便再也無法壓抑追逐的衝動。他繞著盧浮宮金字塔的“地下雙胞胎”轉了一圈,那個顛倒的金字塔猶如一枚指向零售店中央的箭頭,仿佛在得意揚揚地宣布:“這裡纔是你們要找的地方。”接著,他緩緩地經過地下商場,擺脫了咖啡、玩具、**的衛生紙等種種**,來到每個人都必須做出決定的位置:應當往深處走,搭乘地鐵,還是往高處走,重返地面? 如果他選擇下去,我會放棄跟蹤,因為我不打算坐地鐵。這是計劃之外的任務,原本我隻是想為女兒們——十六歲的艾麗和十四歲的黛芙妮——選購兩條嶄新的充電線,以前給她們買過的便宜冒牌貨已經壞了。我準備換換胃口,干點兒正經的事情,比如待在家裡,拿著蘋果的充電線等她們放學。
    可是,他選擇了爬上樓梯,並且在頂層做出令人費解的舉動。他沒有邁向車水馬龍的裡沃利大街,而是折回了盧浮宮側翼擁抱的巨大廣場。他肯定是想再多看幾眼。
    於是,我緊緊跟隨。
    過了一兩分鐘,他低頭查看手表,然後拐進黎塞留通道,朝外面的世界走去。這條室內柱廊設在盧浮宮的法國雕塑展區中,透過左右兩側的玻璃幕牆,來往的行人可以免費窺探珍貴的藝術品,無須受到警戒線的限制。
    他會看嗎?不。
    然而,我卻忍不住側目欣賞,短暫的停頓險些害我把他跟丟,我不得不小跑了幾步,纔重新追上他。我們踏出黎塞留通道,橫穿馬路,沿著瓦盧瓦大街往北走去。
    此刻,我把另一個考驗擺在他面前。如果他右轉,走向法蘭西銀行,我會立刻離開他;如果他左轉,走向布魯塞爾皇宮,我會繼續跟著他,徜徉在美麗的花園和林立的樹木之間。
    他選擇了左轉,於是我也左轉。他加快腳步,我竭力保持從容的速度。他穿過東北角的一片立柱,往西,再往北。我們經過法國**圖書館黎塞留分館的大鐵門,身穿黑衣的學者與工作人員在街道旁和庭院中漫無目的地徘徊,專心致志地交談、抽煙,端著小巧的塑料杯啜飲咖啡。我們不停地前進。古老的證券交易所,銀行,餐廳,錢幣店,集郵店。我不禁懷疑,他要一路走到蒙馬特高地,而我將毫不猶豫地跟上。因為…… 因為,就連我都會承認,巴黎是一座劇院,雕梁畫棟,金碧輝煌(盡管邊緣稍有磨損),而住在這裡意味著要花費許多時間守在外面,等待進去,一旦進去,又要等待開場,思索著鮮艷的紅色幕布再過多久纔會開啟。燈光陸續熄滅,觀眾陷入沉默,附近暗流湧動,你知道演出終於要開始了。
    我所謂的“演出”,指的是生機勃勃的鮮花,五顏六色的嫩蕊順著碧綠的籐蔓從高處的窗臺垂落,俯瞰著幽靜的小巷;抑或摩肩接踵的博物館走廊,在人群中,你發現一尊雕像直勾勾地盯著你,眼中隻有你,歷經數個世紀,靜止的微笑依然神秘而狡黠;抑或一頓偶然邂逅的晚餐,盤子裡全是*簡單的食材(可能是你自己烹制的菜肴,嚴格遵循某位屠夫的熱情指示),組合起來卻達到了*妙 的效果,輕輕咬一口,你就會品嘗到超乎想像的美味。你始終在等待幕布升起,正是因為你不清楚它會在何時何地升起,也不清楚舞臺上會出現什麼。
    比如,一個男人。比如,你的丈夫。
    我給艾麗發短信,告訴她我可能要晚點兒回去,讓她先打開店門,把提示牌翻到“營業中”的那面,以便吸引顧客—— 突然,我跟蹤的男人打斷了我。
    “有事嗎?”他說。
    聽起來十分突兀,**不是正常的問候。剛纔我忙著打字,雖然仍舊在走路,卻沒有留神觀察。眼下,這個男人竟然在面對面地與我講話,以前從未發生過類似的情況。
    他站得很近,呼出的氣息頗為清新。可是,我卻感到頭暈目眩,周圍的行路人、寵物狗、快遞員和摩托車都在繞著我們旋轉,仿佛石子落進河水中,激起一圈圈漣漪。
    “不”,我說。我應該用英語回答:“抱歉,你說什麼?”那樣他就會覺得我不懂法語。然而,我練習*多的法語單詞就是“不”,口音**地道,結果他把我當成了本地人。他低聲用法語詢問,我為何要跟蹤他。
    可我纔不會告訴他:其實,我失去了自己的丈夫。在*初的幾個月裡,我熬過了各種手冊、網站和書籍所說的心理階段——震驚、否認、懷疑、內疚、憤怒、*望。我一遍又一遍地經歷著這些痛苦的階段,循環往復,卻無法抵達專家所承諾的“接受”階段。
    後來,我總算撐到了*後一個階段,或者確切地說,雖然我沒有接受失去丈夫的現實,但是卻接受了其他的現實。我原本以為,經營一家巴黎書店並且住在書店的樓上,不過是權宜之計,但是我慢慢地意識到,這種短暫的生活狀態可能會**地持續下去。
    於是,我邁入了嶄新的階段:“法國”階段。法國的一切好像都跟美國差不多,但事實證明二者截然不同。在美國,如果忽然看到跟自己的丈夫頗為相似的男人,你會露出悲傷的微笑。在法國,你會義無反顧地去追逐他。
    在美國,你心想:“當然會感到好奇,畢竟這就像一本未完成的書。” 在法國,我知道,這就是一本未完成的書。
    在美國,你說“我失去了丈夫”,大家便覺得他們明白你的意思了。
    在法國,他們理解得*加透徹。我說自己失去了他,他們不會說“請節哀”。
    他們會說:“他去哪兒了?” 所以,在回答那個男人的時候,我平靜而清晰地復述了自己曾經告訴過警察的話語。
    我說:“我在尋找我的丈夫。” 我沒有往下說,因為這僅僅是我的故事,當初的我並不知道還有後半句。
    “我的丈夫也在尋找我。”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