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知識計量與可視化--原理方法及應用
該商品所屬分類:自然科學 -> 自然科學總論
【市場價】
739-1070
【優惠價】
462-669
【介質】 book
【ISBN】9787030508584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 出版社:科學
  • ISBN:9787030508584
  • 作者:侯劍華
  • 頁數:233
  • 出版日期:2016-12-01
  • 印刷日期:2016-12-01
  • 包裝:平裝
  • 開本:16開
  • 版次:1
  • 印次:1
  • 字數:300千字
  • 侯劍華著的這本《知識計量與可視化--原理方法
    及應用》主要介紹基於科學文獻的知識計量與可視化
    的基本理論、研究方法、分析工具以及具體的應用案
    例。首先,從知識計量的基本概念出發,介紹知識計
    量與信息可視化方法的由來及其歷史沿革;從知識計
    量學科族的協同演進提出知識計量學的創建及其科學
    化發展歷程,並從作者分析、關鍵詞分析、引文分析
    等方面詳細論述知識計量與可視化的基本原理。然後
    ,介紹知識計量與可視化的數據獲取手段、具體的研
    究方法和計量指標以及主要的軟件工具。最後,分別
    從科學文獻和專利文獻的數據分析的角度,給出知識
    計量與可視化應用的部分案例。
    本書可以作為信息科學、科學技術管理、圖書情
    報等領域研究者和學生的專業書籍,同時也可以作為
    其他領域研究者學習掌握對本研究領域進行基於文獻
    的研究歷程、研究前沿及相關問題分析的工具書使用

  • 1 知識計量與可視化概述
    1.1 科學知識相關概念釋義
    1.1.1 科學、知識與科學知識
    1.1.2 科學知識體繫
    1.1.3 學科的含義
    1.1.4 知識領域
    1.2 知識計量與可視化技術的沿革
    1.2.1 科學可視化概念的提出
    1.2.2 從科學可視化到信息可視化
    1.2.3 知識計量與文獻信息可視化
    1.2.4 知識可視化研究的興起
    1.3 知識計量與可視化的主要功能
    1.3.1 揭示科學知識體繫的演進歷程
    1.3.2 探測科學知識領域研究熱點與研究前沿
    1.3.3 挖掘知識領域的代表人物與學術團體
    1.3.4 考察科學技術合作網絡
    1.3.5 開展科學技術評價研究
    1.3.6 展現學科交叉及其演化規律
    1.4 知識計量與可視化的研究意義
    2 知識計量學科的演進發展
    2.1 從書目統計到知識計量
    2.2 知識計量學科族概述
    2.2.1 文獻計量學
    2.2.2 科學計量學
    2.2.3 信息計量學
    2.2.4 網絡計量學
    2.2.5 專利計量學
    2.2.6 知識計量學
    2.3 知識計量學科協同演進
    2.3.1 學科協同演進釋義
    2.3.2 協同要素解析
    2.3.3 協同演進的可視化分析
    3 知識計量研究的學科化進程
    3.1 知識計量學的界定
    3.2 知識計量研究的創生與發展
    3.2.1 知識計量研究的興起
    3.2.2 知識計量研究的學科基礎
    3.2.3 知識計量研究的現狀
    3.3 知識計量研究的對像與方法
    3.3.1 知識計量的研究對像
    3.3.2 知識計量的研究方法
    3.4 知識計量學的學科體繫與定位
    3.4.1 知識計量學的基本研究框架
    3.4.2 知識計量學的學科定位
    4 知識計量與可視化的原理
    4.1 作者分析的原理
    4.1.1 作者的科學生產率
    4.1.2 作者引用率分析
    4.1.3 作者合作分析
    4.1.4 H指數分析
    4.2 機構分析的原理
    4.2.1 高產機構及績效評價
    4.2.2 機構合作及其分布規律
    4.3 關鍵(主題)詞分析的原理
    4.3.1 詞頻分析
    4.3.2 共詞分析
    4.4 引文分析的原理
    4.4.1 引文分析
    4.4.2 共被引分析
    4.5 期刊分析的原理
    4.5.1 來源期刊的評價與計量指標
    4.5.2 期刊(共)被引的計量指標
    4.6 文本分析的原理
    5 知識計量數據的獲取
    5.1 國外文獻數據庫
    5.1.1 Web ofknowledge檢索平臺
    5.1.2 Scopus文獻檢索數據庫
    5.2 **文獻數據庫
    5.2.1 中國知識資源總庫
    5.2.2 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數據庫
    5.2.3 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介紹
    5.2.4 維普信息資源繫統
    5.2.5 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臺
    5.3 **外專利數據庫
    5.3.1 Derwent專利數據庫
    5.3.2 USPTO專利數據庫
    5.3.3 中國知識產權局數據庫
    5.3.4 歐洲專利局數據庫
    5.3.5 日本專利數據庫
    6 知識計量與可視化的方法
    6.1 知識體繫的計量指標
    6.1.1 作者信息的計量指標
    6.1.2 關鍵詞信息的計量指標
    6.1.3 引文信息的計量指標
    6.2 知識體繫的可視化方法
    6.2.1 社會網絡分析方法
    6.2.2 復雜網絡分析方法
    6.2.3 多維尺度分析方法
    6.2.4 因子分析與主成分分析方法
    6.2.5 聚類分析方法
    6.3 科學知識圖譜方法
    6.3.1 什麼是科學知識圖譜
    6.3.2 科學知識圖譜的創生背景
    6.3.3 科學知識圖譜的理論基礎及其演進
    6.3.4 科學知識圖譜的主要功能
    6.3.5 科學知識圖譜在中國的發展
    6.4 知識體繫可視化的實現過程
    6.4.1 引文網絡與可視化圖譜
    6.4.2 知識領域可視化的步驟
    6.5 知識計量與可視化的關鍵技術
    6.5.1 分析對像的選擇與界定
    6.5.2 數據檢索與標準化處理
    6.5.3 科學知識圖譜的繪制與解讀
    7 知識計量與可視化的工具
    7.1 CiteSpace信息可視化軟件繫統
    7.1.1 CiteSpace可視化軟件開發者簡介
    7.1.2 軟件主要功能介紹
    7.1.3 軟件主要原理和算法
    7.2 VOSviewer軟件介紹
    7.2.1 VOSviewer軟件概述
    7.2.2 軟件主要功能介紹
    7.2.3 軟件主要原理和算法
    7.3 引文分析的軟件工具
    7.3.1 Bibexcel軟件
    7.3.2 HistCite軟件
    7.4 社會網絡分析的軟件工具
    7.4.1 Pajek軟件及其原理
    7.4.2 Ucimet軟件及其原理
    7.4.3 NetdRaW與NetMiner軟件
    7.5 其他相關的軟件工具
    7.5.1 Word Smith Tools軟件
    7.5.2 Thomson Data Arialyzer軟件
    8 知識計量與可視化案例
    8.1 引文分析方法的應用實例
    8.1.1 研究界定與數據選擇
    8.1.2 20世紀決策理論的主要演進
    8.1.3 21世紀決策理論的演進與發展
    8.1.4 決策理論的研究前沿和發展趨勢
    8.2 作者和機構合作分析方法的應用實例
    8.2.1 組織理論的創生與發展
    8.2.2 組織理論研究數據的選擇
    8.2.3 組織理論*新研究群體
    8.3 詞共現分析方法的應用實例
    8.3.1 分析方法與研究設計
    8.3.2 新興技術基本研究主題的監測
    8.4 專利分析方法的應用實例
    8.4.1 風能產業與風能技術
    8.4.2 專利文獻收集
    8.4.3 戰略性新興技術主題識別
    後記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