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經濟學改變生活(大背景大趨勢下的經濟智慧和財富邏輯)
該商品所屬分類:經濟 -> 經濟學理論
【市場價】
211-305
【優惠價】
132-191
【介質】 book
【ISBN】9787543882379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 出版社:湖南人民
  • ISBN:9787543882379
  • 作者:陳賡拓
  • 頁數:273
  • 出版日期:2012-07-01
  • 印刷日期:2012-07-01
  • 包裝:平裝
  • 開本:16開
  • 版次:1
  • 印次:1
  • 字數:250千字
  • 寫給中國人的簡明生活經濟學。
    洞悉大背景大趨勢下的經濟智慧和財富邏輯,一次精彩的經濟學之旅,讓你學會像經濟學家一樣思考生活,開啟幸福生活之門。
    隨著經濟**化和市場經濟的發展,經濟學的價值正與日俱增,人們也越來越意識到學習經濟學的緊迫性。因此,陳賡拓編寫了《經濟學改變生活:大背景大趨勢下的經濟智慧和財富邏輯》這本融趣味性、知識性、全面性和實用性為一體的經濟學普及讀物。通過閱讀本書,您將在輕松愉悅的過程中理解經濟學、掌握經濟學,並運用經濟學知識改變您的生活。
  • 《經濟學改變生活:大背景大趨勢下的經濟智慧和財富邏輯》由陳賡拓 編著。 著名經濟學家茅於軾說:“經濟學知識是一門每個做大事或做小事的人 都需要懂得一點的學問,隻有那些準備上荒島去開荒且不與外界社會往來的 人,學習經濟學纔會成為多餘的事。”生活在經濟主導一切的時代,要獲得 有品質的幸福生活,就必須活學活用經濟學。 《經濟學改變生活:大背景大趨勢下的經濟智慧和財富邏輯》以經濟學 原理為基礎,解析熱點經濟現像,引領讀者用經濟學的視角觀察、剖析生活 ,在消費、投資、住房、教育、工作、交際、婚姻等方面做出理性選擇,繞 開經濟陷阱,把握財富機遇,逐步獲得富足、幸福的生活。
  • 第1章 誰主宰了你的生活
    ——走近經濟學
    我們的日子怎麼這麼難
    為什麼越省越窮
    “被增長”的困惑背後
    看上去挺美,卻馬上要破碎
    誰都生活在經濟學的網中
    第2章 像經濟學家一樣思考
    ——思維
    理性經濟人:經濟生活中人的本性
    經濟學的選擇:在魚與熊掌之間
    機會成本:選擇背後的代價
    價值與價格:為什麼空氣一文不值
    邊際效用遞減:從滿足到痛苦
    效率和公平:對半分還是各取所需
    第3章 “價格謎團”與“市場忽悠”
    ——市場
    亞當·斯密的“看不見的手”
    市場,不僅僅是交換的場所
    市場活動,那場有秩序的遊戲
    供需間的妥協——均衡價格
    市場也會打個盹兒——市場失靈
    我們到底該如何定位市場
    第4章 財富的泡沫之觴
    ——貨幣
    認識孔方兄——貨幣起源
    人民幣升值是好事,還是壞事
    通貨膨脹:錢多了注定不值錢
    通貨緊縮:降價不一定是一件好事
    貨幣危機:都是“錢”惹的禍
    第5章 那隻“看得見的手”
    ——調控
    何謂“看得見的手”
    **為什麼要強制征稅
    我國**大稅種——增值稅
    越富的人交稅越多——累進稅
    財富分割的利器——所得稅
    荒年減稅與“拉弗曲線”
    第6章 算出神秘的經濟生活
    ——指標
    GDP:衡量**財富的指標
    經濟的晴雨表——道瓊斯指數
    從CPI看物價是漲還是跌
    GNP,真正屬於自己的價值
    怎樣面對4億老年人——負擔繫數
    逃離北上廣——生活成本指數
    第7章 當經濟學站在信息的十字路口
    ——信息
    信息不**:你不了解的真實世界
    劣幣為什麼驅逐良幣——信息不對稱
    挨板子的差別待遇——信息的傳遞及成本
    先聽好消息還是壞消息——信息披露
    善於信息甄別,做經濟學世界中的“人精”
    第8章 從“對抗”走向“多贏”
    ——博弈
    博弈裡可憐的大豬——搭便車現像
    少數者博弈:混沌繫統中的制勝策略
    新龜兔賽跑的啟示——帕累托*優
    旅行者的困境:越精明越喫虧
    重復博弈:杜*一次**易
    如何找到博弈的均衡點
    第9章 房價的猜想,抓住看不見的手
    ——房產
    房價,不能承受之重
    安得廣廈千萬間——保障性住房
    黑色的“小產權房”——擦邊球空間的博弈
    尾房,想說愛你不容易
    租房,不做房奴好處多
    巧用房貸,“房奴”變房主
    **0章 總也走不出的經濟學之“軌”
    ——交通
    堵車是誰的錯——公地的悲劇
    一票難求:春運何時不再難
    票販子是“*可愛的人”
    火車鳴笛擾民,可以不付任何代價
    比爾·蓋茨該坐頭等艙
    班機誤點,損失憑什麼讓航空公司賠
    **1章 福利能否貼心給力
    ——福利
    高福利養懶漢
    誰來關心弱勢的他們
    帶薪休假去旅遊
    被稅收傷害的社會福利
    如何讓社會福利*大化
    **2章 做一個懂消費的消費者
    ——消費
    免費體驗賺了你什麼——引導消費
    多喫牛羊肉——替代效應
    相機為什麼會帶動膠卷消費——互補品
    超前消費:花明天的錢,做**的事
    衝動消費:消費,有時無關理性
    如何培養你的消費控制力
    **3章 花的不是錢,是觀念
    ——購物
    超市的低價之謎
    **品:享受有差別生活的代價
    優惠券,*“受惠”的是商家
    團購:網聚力量,打撈實惠
    購買衣物的“三字訣”:淘、試、侃
    **4章 錢生錢,跑贏CPI與GDP
    ——投資
    錢放銀行,就是為他人做嫁衣裳
    股票,*熱門的投資主題
    基金,*省心的投資方式
    黃金,保值增值的寶貝
    誰能給你風險“*小存在感”
    債券投資沒有“葵花寶典”
    三種投資組合教你學會理性投資
    讓人趨之若鹜的“套彙”
    **5章 用**的錢打理明天的生活
    ——理財
    理財:如何搭建你的金三角
    神奇的財富增值工具——復利
    概率當前,彩票賺還是保險賺
    別讓你的錢越存越少
    不同收入水平,不同的理財規劃
    不同家庭階段,不同的理財計劃
    **6章 當窮人,還是富人
    ——貧富
    馬太效應:強者愈強,弱者愈弱
    富人賺錢的智慧——信用
    必須時刻堅守的成本意識
    馬價十倍:善“借”纔能成功
    合理避稅:其實你可以繳*少的稅
    **7章 如何纔能拿高薪
    ——職業
    大學生不如農民工
    有效需求,工作不一定專業對口
    不輕易辭職,不輕易換行業
    樹立個人品牌,打造核心競爭力
    內卷化效應,警惕職場原地踏步
    **8章 **的管理就是生產力
    ——管理
    激勵遠比懲罰有效得多
    即將報廢的黑車為什麼屢禁不止
    “科學預測”敗給了“巫師作法”
    老板與經理人的對立合作
    回避逆向選擇的黑洞
    **9章 人脈為何價值百萬
    ——人際
    成本與收益:為什麼要送禮物給別人
    中國人喫飯搶著付錢是為了面子嗎
    人脈資源:多個朋友多條路
    “殺熟”事實的成立
    別玩“零和”與“負和”的遊戲
    第20章 愛情,那場美麗的交易
    ——愛情
    戀愛是個函數
    彩禮漲,苦了新郎,愁壞爹娘
    性是一塊嚼在嘴裡的口香糖
    越來越多的人同居了
    婚姻中的買賣市場
    離婚源於*優化的悖論
    第21章 生存壓力下的商業交鋒
    ——競爭
    沒有競爭對手的生活是一種幸福
    商家也愛湊熱鬧
    免費的午餐考驗商家的智商
    價格聯盟協議相當於一紙空文
    24小時營業的商店
    在“紅海”中尋找新的出路
    第22章 被知識軟禁,還是被經濟軟禁
    ——教育
    人力資本收益:一顆螺釘何以價值千元
    民工荒:知識真的不值錢了嗎
    本科學歷,到底該不該考研
    素質=工資:畢業後的第二次高考
    投資回報:理性充電
    第23章 風暴來襲能否獨善其身
    ——危機
    華爾街怎麼就喝醉了
    難以忘卻的記憶——“大蕭條”
    悄無聲息的“反熱錢戰爭”
    美國一發燒,**都感冒
    唇亡齒寒,中國的“切膚之痛”
    第24章 現在,幸福了嗎
    ——幸福生活
    幸福可以衡量嗎
    有錢人生活得*幸福嗎
    幸福抑或痛苦——效用天平
    幸福的來源:一個國度對經濟學的態度
    **,你幸福了嗎
    附錄 生活中離不開的經濟學關鍵詞
    凱恩斯主義
    經濟自由度指數
    滯脹
    虛擬經濟
    衍生金融工具
    期貨
    期權
    利率互換
    遠期利率協議
    蛛網理論
    費雪效應
    奧肯定理
    奧卡姆剃刀定律
    阿羅不可能定律
    ***斯曲線
    棘輪效應
    鲇魚效應
    熱爐效應
    木桶效應
    霍布斯選擇
    公共信息
    尾數定價
    懦夫博弈
    *大笨蛋理論
    產品生命周期
  • 第8章從“對抗”走向“多贏”——博弈 博弈,按照字面解釋就是局戲和圍棋。作為一種經濟學的決策方法,在 博弈中,每個局中人都如下圍棋一樣,你走一步,對方走一步,根據對方的 行動做出下一步行動。隻有充分考慮了對方的決策,並依據對方決策來決定 自己的應對策略,纔能變被動為主動,甚至從單純勝負對抗走向共贏的和局 。
    博弈裡可憐的大豬——搭便車現像 豬圈裡,有一大一小兩頭豬。在豬圈的一頭有豬食槽,另一頭有控制豬 食供應的踏板。如果一隻豬去踩踏板,另一隻豬就有機會搶先喫到食物。當 小豬踩踏板時,大豬會在小豬跑到食槽之前喫光所有的食物;若是大豬踩踏 板,則還有機會在小豬喫完落下的食物之前跑到食槽,爭喫一點殘羹。
    那麼,在兩豬都有智慧的前提下,*終去踩踏板的會是大豬還是小豬呢 ? 答案是,大豬選擇踩踏板,小豬選擇等待。因為對於小豬來說,選擇去 踩踏板將一無所獲,相反,不踩踏板反而能喫上食物。而對於大豬而言,無 論誰踩踏板,它都能喫上食物。問題是當小豬不干的時候,它隻能選擇自己 親力親為,畢竟踩踏板總比不踩強。
    故事中講的是有名的智豬博弈。大小兩隻豬的智鬥,體現了以豬圈為背 景的小社會中的博弈。故事中,小豬不參與競爭,而是舒舒服服地等在食槽 邊喫東西;大豬為一點殘羹不知疲倦地奔忙於踏板和食槽之間。看起來,十 分不公平,卻反映了社會上普遍存在的一種現像,即搭便車現像。
    在搭便車現像中,免費搭乘者就是得到某種收益卻回避為此支付的消費 者或企業。在經濟學領域中,這可以看做**入企業投資的一種外溢效應。
    後進入企業可能會在產品和工藝研發、顧客教育、員工培訓、政府審批、基 礎投資等多方面比**入企業節省大量投資卻同樣可以受益。這大大削弱了 **入企業的競爭力和利潤,也削弱了**入企業進行早期投資的動力。但 是對於後進入企業尤其是小企業來說搭便車無疑是一種後動優勢。一些精明 的小企業經營者會等待一些大企業首先開發市場,然後自己緊隨其後,迅速 占領市場。
    搭便車現像,若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解釋也是有原因的。在市場經濟中, 取得市場上的信息必須付出時間和精力成本。而作為中小企業者,為了得到 相同的利益卻不願意付出這些成本。像有的皮包是**的品牌,它擁有自己 富有宣傳性的名稱和樣式,形成了良好的品牌形像。而這一切,必然是建立 在對品牌形像及產品質量的大量投入之上的。那些中小企業者因為對產品的 生產、營銷等信息獲得並不多,也無法獨立負擔龐大的生產營銷費用。所以 *願意以直接仿冒的產品進入市場。
    這些搭便車者的存在,從某種程度上對消費者有利,因為人們可以享有 價格低廉、*多樣化的商品,但對於想買真品的消費者和生產真品的廠家來 說,是**不利的。
    生產真品的廠家,也會選擇一些方法來阻止搭便車的現像出現。例如, 每當推出新的產品時,廠商會開通辨別真假的電話或者網站讓消費者自己去 辨別。再例如,企業會利用法律中的“競業條款”來防止內部員工和其他人 對商業機密的偷取,社會會加大對搭便車現像的嚴厲懲罰等,都將對類似現 像實現抑制。
    據人民網《人民日報》的報道,2008年4月,為了迎接“4·26”世界知 識產權日,我國31個省、直轄市、自治區省會城市組織開展了集中銷毀侵權 盜版及非法出版物活動。據悉,此次銷毀行動規模巨大,全國各地銷毀侵權 盜版和非法出版物總量達4718萬件,是目前規模*大的一次銷毀活動。銷毀 數量超過100萬件的省、自治區、直轄市有17個,分別是廣東、廣西、上海 、湖北、江蘇、北京、浙江、福建、江西、湖南、四川、安徽、重慶、遼寧 、甘肅、天津、貴州,其中廣東*多,達1200萬件。北京主會場銷毀非法出 版物數量為200萬件。
    另外,我們並不能把一些事情都想得那麼理所當然。事實上,搭便車現 像是無處不在的,很多時候,我們也是在搭別人的便車,隻是沒有發覺而已 。比如,在集體中,並不是每個人都在努力工作,但大家卻在平均分配收益 。可見,不論在何種領域裡,都存在著搭便車的現像,隻是,當人們想盡辦 法要阻止別人搭便車的時候,是否檢視了自己的行為? 隨著整個社會制度的不斷完善,限制和減少搭便車現像將是未來發展的 一種趨勢,所以,今後每個人在采取行為時,都應避免“搭便車”,對企業 如是,對個人如是。
    少數者博弈:混沌繫統中的制勝策略 美國**的經濟學專家阿瑟教授(W.B.Arthur)1994年在《美國經濟評 論》發表的《歸納論證的有界理性》一文中**提出來這樣一個博弈模型: 有100個人很喜歡泡酒吧。假定酒吧的容量是60人,如果某人預測去酒 吧的人數超過60人,他的決定是不去,反之則去。這100人如何作出去還是 不去的決定呢? 這個博弈的前提條件做了如下限制:每一個參與者面臨的信息隻是以前 去酒吧的人數,因此,他們隻能根據以前的歷史數據,歸納出此次行動的策 略,沒有其他的信息可以參考,他們之間*沒有信息交流。這個博弈的每個 參與者,都面臨著這樣一個困惑:如果許多人預測去的人數超過60,而決定 不去,那麼酒吧的人數會很少,這時候作出的這些預測就錯了。反過來,如 果有很大一部分人預測去的人數少於60,他們因而去了酒吧,則去的人數會 很多,超過了60,此時他們的預測也錯了。
    因而一個作出正確預測的人應該是,他能知道其他人如何作出預測。但 是在這個問題中每個人預測時所面臨的信息來源都是一樣的,即過去的歷史 ,同時每個人無法知道別人如何作出預測,因此所謂正確的預測幾乎不可能 存在。
    阿瑟教授通過真實的人群以及計算機模擬兩種實驗得到了兩個迥異的、 有趣的結果。在對真實人群的實驗中,實驗對像的預測呈有規律的波浪狀形 態。雖然不同的博弈者采取了不同的策略,但是其中的共同點是這些預測都 是用歸納法進行的。在這個實驗中,*多的博弈者是根據上一次其他人作出 的選擇而作出這一次的預測。然而,這個預測已經被實驗證明在多數情況下 是不正確的。那麼,在這個層面上說明,這種預測是一個非線性的過程。所 謂這樣一個非線性的過程是說,繫統的未來情形對初始值有著強烈的敏感性 ,這就是人們常說的“蝴蝶效應”。
    通過計算機的模擬實驗,得出了另一個結果:起初,去酒吧的人數沒有 一個固定的規律,然而,經過一段時間後,這個繫統去與不去的人數之比接 近於3∶2,盡管每個人不會固定地屬於去或不去的人群,但這個繫統的這個 比例是不變的。如果把計算機模擬實驗當做*為全面的、客觀的情形來看, 計算機模擬的結果說明的是*為一般的規律。
    生活中有很多例子與酒吧博弈的道理是相通的。“股票買賣”、“交通 擁擠”以及“足球博彩”等問題都是這個模型的延伸。對這一類問題一般稱 之為“少數人博弈”。“少數人博弈”是改變了形式的酒吧問題。
    在股票市場上,每個股民都在猜測其他股民的行為而努力與大多數股民 不同。如果多數股民處於賣股票的位置,而你處於買的位置,股票價格低, 你就是贏家;而當你處於少數的賣股票的位置,多數人想買股票,那麼你持 有的股票價格將上漲,你將獲利。
    在實際生活中,股民采取什麼樣的策略是多種多樣的,他們**根據以 往的經驗歸納得出自己的策略。在這種情況下,股市博弈也可以用少數者博 弈來解釋。
    新龜兔賽跑的啟示——帕累托*優 在古代的一個村莊,有兩個獵人。為了使問題簡化,假設主要獵物隻有 兩種:鹿和兔子。如果兩個獵人齊心合力,忠實地守著自己的崗位,他們就 可以共同捕得一隻鹿:要是兩個獵人各自行動,僅憑一個人的力量,是無法 捕到鹿的,但可以抓住4隻兔子。
    從能夠填飽肚子的角度來看,4隻兔子可以供一個人喫4天;1隻鹿如果 被抓住將被兩個獵人平分,可供每人喫10天。也就是說,對於兩位獵人,他 們的行為決策就成為這樣的博弈形式:要麼分別打兔子,每人得4;要麼合 作,每人得10。如果一個去抓兔子,另一個去打鹿,則前者收益為4,而後 者隻能是一無所獲,收益為0。在這個博弈中,要麼兩人分別打兔子,每人 喫飽4天;要麼大家合作,每人喫飽10天,這就是這個博弈的兩個可能結局 。
    通過比較“獵鹿博弈”,明顯的事實是,兩人一起去獵鹿的好處比各自 打兔的好處要大得多。用一個經濟學術語來說,兩人一起去獵鹿比各自去打 兔*符合帕累托*優原則。帕累托是意大利的一位經濟學家,他*偉大的成 就,是提出了“帕累托*優”這個理念。所謂帕累托*優,指的是資源分配 的一種理想狀態。一旦達到了這種理想狀態,再想要使某些人的處境變好, 就必定要使另外某個人的境況變壞。換句話說就是,你的得到是以他人的失 去為代價的。在某種意義上,我們可以認為,帕累托*優是一個兼顧公平與 效率的“理想王國”。相反,如果還可以在不損害其他人的情況下改善某個 人的處境,我們就可以認為資源尚未被充分利用,這時就不能說已經實現了 帕累托*優。
    獵鹿博弈啟示我們,雙贏的可能性是存在的,而且人們可以通過采取各 種舉措達成這一局面。但是,有一點需要注意,為了讓大家都贏,各方首先 要做好有所失的準備。在一艘將沉的船上,我們所要做的並不是將人一個接 著一個地拋下船去,減輕船的重量,而是大家齊心協力地將漏洞堵上。因為 誰都知道,前一種結果是*終大家都將葬身海底。在**化競爭的時代,共 生共贏纔是企業的重要生存策略。為了生存,博弈雙方必須學會與對手共贏 ,把社會競爭變成一場雙方都得益的“正和博弈”。
    厲以寧曾經講過新龜兔賽跑的故事:龜兔賽跑,**次比賽兔子輸了, 要求賽第二次。第二次龜兔賽跑,兔子汲取經驗,不再睡覺,一口氣跑到終 點。兔子贏了,烏龜又不服氣,要求賽第三次,並說前兩次都是你指定路線 ,這次得由我指定路線跑。結果兔子又跑到前面,快到終點了,一條河把路 擋住,兔子過不去了,烏龜慢慢爬到了終點,第三次烏龜贏。於是兩個就商 量賽第四次。烏龜說,咱們老競爭干嗎?咱們合作吧。於是,陸地上兔子馱 著烏龜跑,過河時烏龜馱著兔子遊,兩個同時抵達終點。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雙贏纔是*佳的合作效果,合作是利益*大化的** 。許多時候,對手不僅僅隻是對手,正如矛盾雙方可以轉化一樣,對手也可 以變為助手和盟友,微軟公司對蘋果公司慷慨解囊就是一個*好的案例。如 同**關繫一樣,商場中也不存在永遠的敵人。
    作為競爭的參與者,每個人要分清自己所參與的是哪種博弈,並據此選 擇自己*合適的策略。有對手纔會有競爭,有競爭纔會有發展,纔能實現利 益的*大化。如果對方的行動有可能使自己受到損失,應在保證基本得益的 前提下盡量降低風險,與對方合作。
    旅行者的困境:越精明越喫虧 經常乘飛機的朋友會發現,托運的行李會不翼而飛或者裡面有些易損的 物品遭到損壞,是很麻煩的事情,向航空公司進行索賠,航空公司一般是根 據實際價格給予賠付,但有時某些物品的價值不容易估算,且物件又不大, 那該怎麼辦呢? 有兩個女孩A和B互不認識,各自在旅行時在同一個瓷器店購買了一模一 樣的兩個瓷器。瓷器在飛機托運過程中不慎被損壞,航空公司決定向兩位女 孩做出賠償。因為沒有發票等價格憑證,航空公司約莫估算了價值應該在 1000元以內,並分別找到這兩位小姐,讓她們把瓷器的價格分別寫下來。
    航空公司認為,如果這兩個小姐都誠實可信的話,提供的價格應該一樣 。如果不一樣,則必然有人說謊。在至少一人說謊的情況下,寫下價格較低 的那個小姐應該相對*加可信。此時航空公司將采用較低的價格作為賠償金 額,同時對給出*低價格的小姐給予200元的獎勵。
    兩位小姐也是理性人,她們也打起了小算盤。她們購買瓷器的真實價格 是888元,但航空公司認為這個瓷器*高可價值1000元,如果自己給出的價 格比另一個人低的話,就可以額外再得到200元。
    於是這兩個極其精明的女孩相互算計,各自認為*後的結果是填689元 ,因為在**888元的情況下,填689元是*後底線,加上獎勵的200元,就 是889元,還能賺1元,至少不虧。
    她們都暗自為自己*終填了689元而感到興奮不已,沒想到,航空公司 收到她們的損失申報,發現兩個人都填了689元,料想這兩個人都是誠實守 信的好姑娘,就給每人賠償了689元。
    這個就是**的“旅行者困境”博弈模型。當然現實生活中未必會真的 出現這種**精明的人,可以算到幾十步以外,而作出自認為*終的*優策 略。可能人們往往隻能算計到中間某個價格,不至於會這麼低,但其實道理 是一樣的。
    “旅行者困境”告訴我們:人們在為私利考慮的時候不要太“精明”, 因為精明不等於高明,太精明往往會壞事。比如我們的古語說“逢人隻說三 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這當然足夠理性,但如果每個人都這樣“理性” 的話,那麼每個人得到的都將是“三分真話”,這無疑會極大地增加人們的 交際成本。所以,對於純粹的“理性”,我們也要辯證地看待,否則事情的 結果會與初衷大相徑庭,非但損人,而且不利己。
    有時候,人*需要有一種合作的大度,盡管人都是“自利”的,但一個 真正聰明的人的“自利”應該具有前瞻性和遠見,能預測事物發展的趨勢。
    在這個“旅行者困境”中,盡管各自“自利”的選擇都是去算計對方,但一 個聰明的人應該能夠預計到互相算計的後果隻能使她們共同的博弈對像—— 航空公司漁翁得利。
    生活中,總有一些人,他們處處要顯得比別人*加神機妙算,*加取巧 投機,總在算計別人,以為別人都不如他們聰明,而可以從中揩點油,討點 便宜。博弈論本來是想告訴人們怎樣變得*“聰明”,如何判斷人與人之間 的利益關繫和作出對自己*有利的選擇,但恰恰是這個教人“聰明”的學問 卻告誡大家,做人不能太“精明”了,否則得不償失,聰明反被聰明誤,弄 巧成拙。
    重復博弈:杜*一次**易 在美國,任何一個售報機,都是—個鐵盒子。所有的報紙都在裡面,放 一個硬幣就可以全部打開,取一張之後再把它關上。這是根據美國的國情設 計的,美國人不會扔一個硬幣,卻拿兩份報紙。但是也有例外——中國人聚 居地的中國飯店、中國商店門口,就是一種特殊設計的售報機,一個硬幣隻 拿得出一張報紙。關於此事,在美國的華人報紙上引發了諸多議論,其中一 個華人講述了在半小時裡,他如何眼睜睜地看著同胞們“免費”取光了一大 堆報紙。
    **還發生了一則與上述事例相反的事件:一個叫王波的賣報攤主把自 己在成都近郊金名苑市場小區門口的報攤辦成了“無人報攤”,報架上寫了 “請給5角買報”的油漆字,還放了一個裝錢的口袋。三年來,這個報攤每 天都會賣出報紙100多份,但從來沒有少過錢。
    關於王波賣報攤的“奇跡”,有人將其歸因為小區居民素質高,但一位 長期在附近蹬三輪車的師傅卻說:“是市場門口人多不敢隨便拿。”誠信報 攤位於市場門口,來往的人很多,而且旁邊有幾家商鋪,“那麼多人盯著, 哪個敢拿?” 其實比起“素質高”,關於“不敢拿”的判斷,似乎*為符合常理。我 們可以把這個“誠信報攤”看做攤主與買報人之間的博弈,從博弈過程來看 ,“誠信報攤”成立**天那種“每個博弈者都隻關心一次性支付的簡單博 弈”已經轉變成了“重復的、連續進行的博弈”,連續博弈的過程中,偷報 者必然會擔心賣報人可能采取暗中觀察、抓住偷報者示眾等報復措施,所以 會理性地克制投機行為、選擇誠信與合作,於是必然就出現了雙方都誠信的 博弈結果。
    那麼,為什麼美國的無人售報箱中的報紙會被中國人拿光呢?莫非中國 人在自己**內誠信,到了美國就不誠信?這是因為美國售報箱的位置多設 在流動人口比較多的地方,而一個人之所以敢從售報箱中拿走所有的報紙, 原因就在於這周圍的人都是過客,沒有人認識他,明天也不會再從這個售報 箱拿“免費”報紙。也就是說,這是一個單次博弈,而非重復博弈。
    當發生有限次的博弈時,隻要臨近博弈的終點,博弈雙方會采取不合作 策略的可能性加大。因為一次性博弈的大量存在,引發了很多不合作的行為 。在現實的世界中,所有真實的博弈隻會反復進行有限次,沒有人知道博弈 的具體次數。既然不存在一個確定的結束時間,那麼這種相互的博弈一定會 持續下去,博弈雙方往往會采取合作的方式,實現階段性的成功。因此,從 博弈的角度出發,隻要仍然存在繼續合作的機會,背叛將會受到抑制。
    重復博弈可以解釋很多商業行為。我們可以發現在車站和旅遊景點這些 人群流動性比較大的地方,不但商品和服務質量差,而且假貨橫行,因為商 家和顧客沒有“下一次”的博弈機會。旅客因為質優價廉而再次光臨的可能 性微乎其微,因而,大多數人的選擇是:“一錘子買賣”,不賺白不賺!一 次性買賣往往發生在雙方以後不再有買賣機會的時候,特點是盡量牟取暴利 並且帶有欺騙性。而靠“熟客”、“回頭客”為主要顧客群的廠商,他們一 般會通過薄利多銷的行為使得雙方能繼續合作下去,他們一般不會選擇“宰 客”。
    一般而言,在經歷多次的博弈之後,會達到一個均衡點。在這個均衡點 上,每個參與者的策略是*好的,此時沒有人願意先改變或主動改變自己的 策略。也就是說,此時如果他改變策略,他的收益將會降低,每一個理性的 參與者都不會有單獨改變策略的衝動。因此,在經歷了多次的重復博弈後, 博弈的雙方都不希望這種*優狀態發生改變,這種相對穩定的結構會一直持 續下去,直到博弈的終點。
    如何找到博弈的均衡點 有一位天纔數學家被精神分裂癥困擾了後半輩子,他的妻子一直支持著 他,*後幫助他走出了精神的泥沼。這個故事被拍成了電影,就是獲得奧斯 卡*佳影片獎的《美麗心靈》。人們在關注這部電影的同時,也了解了電影 的原型——199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獲得者約翰·納什。
    1948年約翰·納什進入普林斯頓大學,其研究成果是題為《非合作博弈 》(1950)的博士論文。在這篇博士論文的基礎上,納什又發表了《n人博 弈中的均衡點》(1950)和題為《非合作博弈》(1951)的兩篇論文。納什 在上述論文中,介紹了合作博弈與非合作博弈的區別。他對非合作博弈*重 要的貢獻是闡明了包含任意人數局中人和任意偏好的一種通用解概念,也就 是不限於兩人零和博弈。
    假設有n個局中人參與博弈,在給定其他人策略的條件下,每個局中人 選擇自己的*優策略(個人*優策略可能依賴於也可能不依賴於他人的策略 ),從而使自己利益*大化。所有參與者的*優策略構成一個策略組合,這 個策略組合即是納什均衡。在達到納什均衡的情況下,沒有任何單個參與人 有積極性去選擇其他策略,從而沒有任何人有積極性打破這種均衡。這是一 種穩定的結構,在別人不動的情況下,沒有人有興趣動。從實質上看,納什 均衡是一種非合作博弈狀態。
    納什均衡理論奠定了現代主流博弈理論和經濟理論的基礎,正如克瑞普 斯在《博弈論和經濟建模》一書的引言中所說的:“在過去的一二十年內, 經濟學在方法論以及語言、概念等方面,經歷了一場溫和的革命,非合作博 弈理論已經成為範式的中心……在經濟學或者與經濟學原理相關的金融、會 計、營銷和政治科學等學科中,現在人們已經很難找到不懂納什均衡能夠‘ 消費’的領域。”納什均衡理論改變了經濟學的語言和表達方法。在進化博 弈論方面相當有造詣的坎多利對保羅·薩繆爾森的名言“你甚至可以使一隻 鸚鵡變成一個訓練有素的經濟學家,因為它必須學習的隻有兩個詞,那就是 ‘供給’和‘需求’”,曾做過一個幽默的引申,他說:“現在這隻鸚鵡需 要再學一個詞,那就是‘納什均衡’。” 在納什均衡的概念提出之前,經濟學占統治地位的是“斯密信條”。即 在“看不見的手”指引下,*終會促進社會整體福利的改進。個人理性與集 體理性不矛盾,並且二者相互促進。但納什均衡表明:個人出於自利的目的 ,並不總是能促進集體的福利。相反,我們在追求自身福利的同時,會損害 集體的福利,進而損壞個人的福利。顯然,這種情況下個人理性與集體理性 有矛盾。
    納什均衡是一種常見的均衡。在納什均衡點上,每個參與者的策略是* 好的,此時沒有人願意先改變或主動改變自己的策略。也就是說,此時如果 他改變策略,他的收益將會降低,每一個理性的參與者都不會有單獨改變策 略的衝動。
    與重復提出的占優策略均衡一樣,納什均衡不僅要求所有的博弈參與人 都是理性的,而且要求每個參與人都了解其他參與人也都是理性的。
    在占優策略均衡中,不論其他參與人選擇什麼策略,一個參與人的占優 策略都是他的*優策略。顯然,這一策略一定是其他參與人選擇某一特定策 略時該參與人的占優策略。因此,占優策略均衡一定是納什均衡。在重復剔 除的占優策略均衡中,*後剩下的**策略組合,一定是在重復剔除嚴格劣 策略過程中無法被剔除的策略組合。因此,重復剔除的占優策略均衡也一定 是納什均衡。
    P80-90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