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雜技/中國國粹藝術讀本
該商品所屬分類:藝術 -> 民間藝術
【市場價】
264-382
【優惠價】
165-239
【介質】 book
【ISBN】9787505957718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 出版社:文聯
  • ISBN:9787505957718
  • 作者:傅起鳳|主編:白庚勝
  • 頁數:181
  • 出版日期:2008-09-01
  • 印刷日期:2009-04-01
  • 包裝:平裝
  • 開本:16開
  • 版次:1
  • 印次:2
  • 雜技,一種從遠古走來的藝術,從民間進入豪門的先秦雜技,漢代興盛的百戲雜技,在民族交融中發展的魏晉南北朝雜技,遠播四方的隋唐雜技,在民間發展的宋元雜技,在江湖闖蕩的明清雜技,這一中國國粹藝術歷經了百年滄桑,跨入了一個全新的時空,“推陳出新”,荟萃成當代雜技精品,並繼續傳承下去。
    本書為《中國國粹藝術讀本》之一。它將以趣味濃郁的經典故事,賞心悅目的藝術圖片,為您全面展現“雜技”這一國粹藝術悠久亙長的發展軌跡。
  • 中國雜技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表演藝術之一,是燦爛悠久的中國傳統文化 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國粹藝術中最具活力、最貼近民眾的一種藝術形 式。它以“技”為核心,以演員潛能的非凡挖掘為前提,以顯示人對自身和 客觀事物的特殊駕馭能力。它的發展迄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本書圖文並 茂,深入淺出,作者以細膩的筆觸,描繪出多姿多彩的雜技畫面,為我們講 述了舞臺背後一個個鮮為人知的雜技故事,是一部極具資料性和趣味性的藝 術普及讀物。
  • 前言
    一、從遠古走來的藝術
    1.從勞動技能中走來的雜技——飛技板、舞流星
    2.從農牧生活中走來的雜技——馬戲與動物戲
    3.從戰鬥生活中走來的雜技——蚩尤戲和角抵戲
    4.從祭祀活動中走來的雜技——巫儺與雜技
    5.從遊戲娛樂中走來的雜技——投擲節目的鼻祖“擊壤”
    二、先素雜技從民間進入豪門
    1.奇偉之戲——*早的宮廷雜技
    2.春秋戰國時的雜技故事
    (1)侏儒扶盧
    (2)宜撩弄丸
    (3)蘭子跳劍
    (4)雞鳴狗盜
    (5)舉鼎*臏
    3.集六國角抵的秦宮雜技
    三、漢代百戲雜技的興盛
    1.從漢墓藏看民間雜技
    2.漢武帝的宮廷盛會
    3.張衡筆下的西京雜技
    4.東漢的雜技團
    5.雜技藝術的繁榮期的到來
    四、魏晉南北朝雜技在民族交融中發展
    1.粗獷北國的雜技
    (1)《猿騎》
    (2)《五兵角抵》
    2.秀麗的江南雜技
    (1)傳統技藝的發展
    (2)鳳凰含書
    (3)形式繁多的竿木表演
    3.罩上宗教面紗的雜技幻術
    五、隋唐雜技遠播四方
    1.集傳統精華的隋宮雜技
    2.唐雜技的繁榮與變遷
    3.唐明皇的觀酺盛會
    (1)“唯有長竿妙入神”
    (2)飄飄若仙走繩技
    (3)“傾杯樂”與舞馬
    (4)豐富多彩動物戲
    (5)“太平樂”與舞獅子
    (6)“劍器行”與舞流星
    (7)新興的疊置伎
    (8)樂舞中的雜技
    4.中外雜技交流的熱潮
    (1)兼收並蓄
    (2)中華文化遠播四方
    六、宋元雜技在民間發展
    1.宮廷雜技的變遷
    (1)寶津樓的諸軍百戲
    (2)聖壽宴中的雜技
    2.民間雜技的繁榮
    (1)“瓦舍”、“勾欄”雜技人
    (2)宋代出現的新節目
    (3)雜手藝和踢弄
    (4)馬戲和動物戲技藝翻新
    (5)別具一格的水上百戲
    3.元代的“雜把戲”
    3.元代的。“雜把戲”
    七、明清雜技在江湖闖蕩
    1.宮廷雜技的衰頹
    (1)明宮元宵景圖中的“過錦戲”
    (2)北疆特色的清宮雜技
    2.江湖雜技多姿多彩
    (1)“跑馬賣解”走江湖
    (2)九牛壩觀角抵記
    (3)踏青中的雜技
    (4)行香走會中的雜技
    (5)“堂會”和“撂地”中的雜技
    (6)戲曲中的雜技和幻術
    (7)一招鮮喫遍天
    (8)“毽兒譚”與踢毽子
    (9)“壇子王”與耍花壇
    (10)“隔壁戲”與口技
    八、百年滄桑
    1.現代雜技的萌芽
    (1)屈辱年代畸形發展
    (2)遊樂園——現代雜技的搖籃
    2.特殊背景下的中外雜技交流
    (1)流浪海外
    (2)馬戲之父孫福有
    3.新型雜技團的雛形——延安雜技團
    九、當代雜技精品集萃
    1.“頂”與倒立
    2.《武術》
    3.輕功與芭蕾
    4.《鑽圈》
    5.《跳板》
    6.青春的旋律——《滾環》
    7.《頂碗》
    8.《滾杯》
    9.《蹬板凳》
    10.《手技》
    11.《轉碟》
    12.《飛技》
    13.《抖空竹》
    14.《聚刀拉弓》
    15.《蹬技》
    16.《走索》與《達瓦孜》
    17.《綢弔》
    18.《雙秋千》
    19.《車技》
    20.《舞獅子》
    21.主題晚會與雜技劇
    22.雜技劇《西遊記》的創作歷程
  • 目連救母融合了大量雜技技藝的戲曲劇目。演出之前,必須選好三四十 會雜技武功的武行,纔能搬演目連戲。目連戲一般要演三天三夜。起先表演 走大索、翻桌子、翻雲梯、打筋鬥、倒立拿頂、蹬壇子、蹬石臼、繩技、穿 火門等。接著出現地獄變相,如天地神祗、牛頭馬面、鬼母喪門、夜叉羅剎 和鋸、磨、鼎、鑊、刀山、寒冰、劍樹等酷刑具。當演至捉拿目連和尚的母 親大惡人劉氏四娘時,劉氏逃出戲棚繞場而走。鬼卒們一邊緊追,一邊飛出 一把把鋒利的鋼叉,準確地釘到棚掛、房梁之上。顫顫欲墜。而劉氏則連翻 帶滾逃遁躲避。這時棚內棚外萬人齊聲吶喊,甚至鬧得地方官員以為海盜上 了岸,驚恐萬狀,可見那種氣勢大得嚇人。
    像南京夫子廟、揚州瘦西湖畔這樣的“撂地”藝人集中賣藝的地區,許 多城市都有。如北京的天橋、天津的“三不管”、上海的城隍廟等。在這些 地區一個圈子接著一個圈子,一家戲棚連著一家戲棚,藝人們祖祖輩輩長年 累月地在這裡變戲法、耍鋼叉、蹬石擔、頂花壇、抖空竹、說書、唱曲,各 種表演爭奇鬥勝,遊人如織,於是小商小販相繼而至,茶棚酒店也應運而興 ,久而久之這些地區就成了有名的遊樂場所,大有宋代“瓦市”遺風。許多 藝人終年生活在這裡,他們帶領子姪、徒弟早晚練功.每天演出數場,年深 月久,磨煉出許多身懷*技的雜技家來。
    (6)戲曲中的雜技和幻術 元代以來,雜劇興盛,逐漸形成完整的舞臺藝術。明清時代雜技技巧在 戲劇中出現甚為普遍,原因有三個:一是溯流同源,雜技、戲劇尚未截然分 家之時,某些技巧自然地因襲保留在戲劇之中。二是早期戲劇中有若干以表 演雜技技巧為主要內容的劇目。三是許多漂泊無依的雜技藝人參加戲劇工作 ,擔任劇中的特技演員。
    明代初年,雜技和其他劇種經常同時演出。到了明代中葉,情況有所變 化,戲曲和雜技的分野*為鮮明。但有時為了劇情和演出效果的需要,在戲 曲中尤其是在表現地獄鬼神場面的“目連戲”中插進了大量的雜技表演。明 清之際的文人張岱的《陶庵夢憶》中說到“目連救母”劇目中練雜技的情形 。這種“目連戲”類似一場有情節的雜技表演。如果單靠戲曲演員們是十分 費力的,內中雜技藝人參加的一定不少。明人顧起元曾說,在萬歷年間 (1573—1620)南北方的戲曲演出中常插進戲法、軟腰、舞百丈旗等。這都需 要雜技藝人來參加表演。
    清代的“目連戲”幾乎成為特技表演的中心,其中摻雜了*多的奇技異 能。1683年康熙帝在北京觀看目連戲,除了各項雜技之外,真虎、大像、馬 匹都走上了舞臺。除“目連戲”外,還有專以雜技表演為內容的短小精悍的 折子戲,如“大賣藝”、“打蓮湘”等劇目。“大賣藝”描寫夫妻二人迫於 生活、流浪江湖賣藝為生,遇著地方惡霸敲詐的故事。中間有大段的耍流星 表演,為戲曲行當——武丑和武旦的重頭戲。此外,武戲中采用或插演雜技 的片段。久而久之,也成慣例。近代戲曲中以“打出手”的方式表演雜技* 為普遍。“打出手”即在武打戲中拋接、踢接、對傳**、五彩繽紛、花樣 百出。雜技不單在武戲中出現,後來甚至發展到文戲中,如表現劇中人物的 焦急憤怒情緒時的“拋帽子”、“甩靴子”等都需要特技技巧。
    (7)一招鮮喫遍天下 各地的賣藝活動如此普及,競爭如此激烈,促使清代雜技節目不斷出新 ,一招鮮喫遍天成為有志者追求,人人都想練出屬於自己的*招*活。例如 “皮條”就是由爬竿技藝孕育出來的新技巧。表演時,從木杠支起的架子上 端垂下長長的數條皮帶,演者騰身離地,手握皮帶曲扭腰肢,力量與巧勁相 結合,柔軟與剛勁相協調,激烈與舒緩相間隔,構成一場別開生面的演出。
    清代手技的路子也越走越寬,由舞*弄棍發展而成的“飛叉”,在三股 叉上裝起發聲響亮的鐵環,演者上身赤膊,運用手臂和上身肌肉的力量使其 舞動,大叉發出鏗鏘的響聲,表現了人體的健美和控制力。
    “打花棍”則是另一種輕型手技,靈巧敏捷,它是由“打蓮湘”等民間 遊藝發展起來的雜技。表演者雙手各執一根細棍,用以撥弄二尺來長的木棍 ,木棍時而旋轉,時而點頭,始終不墜。乾隆二十三年(1758),潘容升所編 的《帝京歲時紀勝》中記有這個邊唱邊打、載歌載舞的節目。
    “腦彈子”表演者頭戴皮碗,把小木球以各種姿態高高拋起,那木球終 歸落到皮碗之中,十分新穎幽默。
    明代已有不同技藝的蹬技,如蹬車輪、蹬小孩和蹬散梯等。到了清代, 運用雙足表演的技巧,除蹬技外,*引人注目的是“耍壇子”和“踢毽子” 。這是在宋代“踢弄”技巧的基礎上創造的新節目,把踢弄的球換成瓷壇、 毽子,*顯示出技巧的高難。
    (8)“毽兒潭”與踢毽子 雜技所用的毽子,是用一尾雕翎下墜銅錢制成,表演時依靠精深技巧, 踢出各種招式。據清代戲曲理論家、文學家李調元說,北京的踢毽子好手們 能運用頭頂、額、口、鼻、肩、腹、背等身體各部位代替雙足踢毽,一人能 和數人對踢。如果獨自踢毽,可以始終繞身不墜。清末,北京人尤喜集體遊 戲,人們四面圍成圓圈,互相對踢傳遞,不使毽子墜地,每個人接到毽子後 ,就可以施展自己的技巧,踢出一套花樣來。風氣之盛,纔出現了“毽兒譚 ”這樣的高手,他創造了許多新的踢弄方法,並編寫成踢毽譜《翔翎指南》 流傳至今。P93-96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