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蔣勛破解達芬奇之美/蔣勛藝術美學
該商品所屬分類:藝術 -> 工藝美術
【市場價】
368-534
【優惠價】
230-334
【介質】 book
【ISBN】9787550242807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 出版社:北京聯合
  • ISBN:9787550242807
  • 作者:蔣勛
  • 頁數:221
  • 出版日期:2015-01-01
  • 印刷日期:2015-01-01
  • 包裝:平裝
  • 開本:16開
  • 版次:1
  • 印次:1
  • 字數:200千字
  • 1. 《蔣勛破解達芬奇之美》是美學大師蔣勛先生的經典作品——“蔣勛藝術美學”繫列之一。蔣勛解密達芬奇,大師筆下的大師!


    2. 一場“孤獨”的聆聽,一次“心靈”的對話:
      達芬奇,五百年來**人,集繪畫、科學、建築、發明於一身的天纔藝術家。歷經五個世紀的淬煉與沉澱,至今仍撼動無數渴求真理與美學的靈魂。
      美學大師蔣勛親自執筆,從《*後的晚餐》《蒙娜麗莎》到《施洗者聖約翰》,從隱藏的手勢與謎樣微笑中,破解達芬奇之美,重現生命的自由與渴望,寬和與悲憫。
      達芬奇一生專注於自己的研究與創作,達芬奇一生不曾有過商業上的成功,達芬奇一生不曾計較被太多人了解。他在自己創造的領域,很寂寞,很孤獨;但是,他有他的快樂與滿足,他有在巨大孤獨中的自負。

    3. 全彩四色印刷,精選達芬奇60餘幅經典畫作


    4. “蔣勛藝術美學”繫列將陸續出版:《蔣勛破解梵高之美》、《蔣勛破解米開朗其羅》、《蔣勛破解莫奈之美》、《蔣勛破解高*之美》,敬請期待。
  • 達芬奇,一位集贊譽與爭議於一身天纔畫家,更 是一位橫跨生物、天文、科學、建築、機械等領域的 發明奇纔。經歷五個世紀的淬煉與沉澱,他充滿開創 與批判性的超凡成就,至今仍舊深深撼動著渴求真理 與極致美學的無數靈魂。 《蔣勛破解達芬奇之美》作者蔣勛先生,他是五 百年後出現的達芬奇的“知音”,從一幅幅畫作、手 稿裡所隱藏的禁忌手勢與謎樣微笑中,破解瑰麗神秘 的“達芬奇密碼”,並從歷史與科學、理性與感性、 聖潔與沉淪等不同面向,解開達芬奇的一生,引導讀 者深入一場前所未有的探索之旅。 跟隨蔣勛,走進美學探索之路,   洞悉藝術史上最真實的理性與感性,   呈現最精彩的美學觀點及經典畫作。   達芬奇,一位集贊譽與爭議於一身天纔畫家,更是一位橫跨生物、天文、科學、建築、機械等領域的發明奇纔。經歷五個世紀的淬煉與沉澱,他充滿開創與批判性的超凡成就,至今仍舊深深撼動著渴求真理與極致美學的無數靈魂。   蔣勛先生是五百年後出現的達芬奇的“知音”,從一幅幅畫作、手稿裡所隱藏的禁忌手勢與謎樣微笑中,破解瑰麗神秘的“達芬奇密碼”,並從歷史與科學、理性與感性、聖潔與沉淪等不同面向,解開達芬奇的一生,引導讀者深入一場前所未有的探索之旅。
  • 作者序
    **部 蔣勛現場
    耶穌基督受洗圖
    天使報喜圖
    聖傑羅姆像
    東方三賢士的朝拜
    抱貂的女子
    岩窟聖母
    生殖解剖圖
    子宮解剖
    *後的晚餐
    飛行理論之父
    維特魯維亞人體比例圖
    機*設計圖
    聖克裡斯多弗運河設計圖
    聖母、聖子、聖安妮與施洗約翰
    聖母、聖子與聖安妮
    蒙娜麗莎
    施洗約翰
    自畫像
    植物素描
    衣紋手稿
    幾何圖形
    馬頭羊角七弦琴草圖
    起重機械設計圖
    肉身天使
    第二部 達芬奇
    文藝復興與中世紀
    蘇醒的年代
    新階級的形成
    達芬奇的童年與青年時期
    教堂圓頂上的金球
    戰爭和音樂
    岩窟聖母和抱貂的女子
    解剖學
    *後的晚餐
    神秘的領域
    微笑的開示
    達芬奇與米開朗基羅
    *後的歲月
    附錄年表
    附錄重要作品列表
    作者序

    **部 蔣勛現場
    012 耶穌基督受洗圖
    016 天使報喜圖
    024 聖傑羅姆像
    028 東方三賢士的朝拜
    036 抱貂的女子
    040 岩窟聖母
    044 生殖解剖圖
    050 子宮解剖
    052 *後的晚餐
    056 飛行理論之父
    060 維特魯維亞人體比例圖
    064 機*設計圖
    070 聖克裡斯多弗運河設計圖
    078 聖母、聖子、聖安妮與施洗約翰
    082 聖母、聖子與聖安妮
    088 蒙娜麗莎
    096 施洗約翰
    100 自畫像
    104 植物素描
    106 衣紋手稿
    110 幾何圖形
    112 馬頭羊角七弦琴草圖
    113 起重機械設計圖
    114 肉身天使

    第二部 達芬奇
    118 文藝復興與中世紀
    123 蘇醒的年代
    127 新階級的形成
    129 達芬奇的童年與青年時期
    138 教堂圓頂上的金球
    144 戰爭和音樂
    148 岩窟聖母和抱貂的女子
    164 解剖學
    172 *後的晚餐
    188 神秘的領域
    196 微笑的開示
    204 達芬奇與米開朗基羅
    206 *後的歲月
    214 附錄 年表
    216 附錄 重要作品列表
  • 蒙娜麗莎——憂傷的微笑   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張畫,像《蒙娜麗莎》的微笑,擁有如此廣泛的知名度。
      她不再是一張畫,她是一個符號。
      每一個人從幼年開始,在電視上、月歷牌上、餅干或糖果盒上、T 恤上、鼠標墊上、拼圖玩具上,或撲克牌上,《蒙娜麗莎》的微笑,無所不在,普遍在世界每一個角落,每一個階層。
      一個符號如此被大量復制,不斷重復出現,我們對她的“美”其實已經麻木無感。
      懸掛在盧浮宮的那**一張“原作”其實是**寂寞的。
      很少有人花心思去分別那**的一張“原作”和遍布世界千千萬萬的復制品,之間究竟有什麼差別?   從全世界湧進盧浮宮的遊客,每日數以萬計,*大部分是為《蒙娜麗莎》而來的。
      《蒙娜麗莎》變成一種“**”,“**”以訛傳訛,大家爭相搶購,*後往往掩蓋了“**”真正存在的核心價值。
      盧浮宮的遊客們,以小跑步的速度,衝到《蒙娜麗莎》面前,匆匆看一眼,表示“我終於看到了”。
      “**”的擁有也許隻是一種欲望的滿足。
      《蒙娜麗莎》也變成一種欲望。
      在嚴密的警衛、電眼、防彈玻璃層層嚴密的保護下,《蒙娜麗莎》的微笑有一點憂傷,有一點荒涼,有一點無奈。
      遊客們始終看不清楚她的微笑,防彈玻璃上都是遊客張望的影子,遊客們看到的也常常隻是遊客的後腦勺。
      《蒙娜麗莎》是世界上*寂寞的一張畫。
      達芬奇使她以不變應萬變地端莊坐著,使她無可奈何地笑著,好像達芬奇早已預料“她”的存在如此荒謬,而世人對“她”的美,也始終似懂非懂。
      生命不就是一種荒謬嗎?我們對生命不一直也是似懂非懂嗎?   蒙娜麗莎,意大利的名字應該是“吉奧孔達夫人”。當時佛羅倫薩的貴族吉奧孔達委托達芬奇,為他第三任妻子畫一張肖像畫。
      達芬奇接受了委托,大概在一五〇三年開始工作。
      原來隻是一件單純的人物肖像畫,達芬奇畫著畫著,似乎開始思索“人”的問題,面前的這個女人,美麗嗎?美麗可以存在多久?她喜悅嗎?因為喜悅,所以微笑。而微笑可不可能傳達憂傷?   肖像畫應該隻是一個特定人物的畫像,然而,達芬奇關心的是“人”,是“人”共同的生命現像。
      這張畫大概從一五〇三年畫到一五〇七年,逐漸脫離了“吉奧孔達夫人”,從肖像畫轉變為一件充滿“謎語”、充滿隱喻和像征的作品。
      一五一四年,六十二歲的達芬奇受教皇利奧十世邀請到羅馬,他身邊帶著這張畫。原來受委托的肖像畫,卻沒有交件。
      當時達芬奇中風,右半邊癱瘓,行動不便,他改用左手練習畫畫,繼續修改這件作品。
      一五一六年,六十四歲的達芬奇為自己畫了一張自畫像。
      頭頂都禿了,長長的胡須,眼袋下垂,眼角都是皺紋,他在鏡子裡看著自己,一張衰老的男人的臉,曾經年輕過,曾經俊美過,曾經像吉奧孔達夫人一樣受著寵愛……   他同時畫著兩張畫,一張《吉奧孔達夫人》,一張《自畫像》。
      他或許在問自己,吉奧孔達夫人有可能就是我嗎?   許多學者發現《蒙娜麗莎》謎語一般的笑容下隱藏著達芬奇的自畫像。
      他開了世人一個玩笑。
      遊客們在盧浮宮都看不見達芬奇,他們匆匆一瞥,看到的隻是表面的《蒙娜麗莎》。
      沒有人看得到一個美麗女人的笑容下掩蓋著一個衰老男人憂傷的面容。
      一五一七年,六十五歲的達芬奇受法國國王邀請到昂布瓦茲,他身邊帶著少數幾張畫,其中一件是《蒙娜麗莎》。
      一五一八年達芬奇在法國逝世,《蒙娜麗莎》成為法國意外獲得的*珍貴的財富。
      預知死亡的巨作   如果生命預知死亡即將來臨,會有什麼樣的表情?   《*後的晚餐》是一幅預知死亡的偉大巨作,在九○四釐米長的牆壁上,圖繪了十三個表情各異的人物。
      繪制這件壁畫時,達芬奇常常一整天徘徊在米蘭街頭,他凝視街上每一個人的臉孔。男的、女的、少年的、蒼老的,憂愁的或喜悅的,開朗歡笑的或面容沉重悲哀的。
      這麼多不同的人的面孔,用同樣的五官元素組成,卻差異這麼大。
      達芬奇解剖人的尸體,為了在科學上精準掌握人的物理組織。
      但是,人的存在不全然隻是“物理”。
      達芬奇在解剖完三十具人體之後,在他的手稿中寫下這樣的句子:我都解剖完了,“靈魂”究竟在哪裡?   達芬奇似乎相信:除了物理性的存在,人類還有一個精神存在的空間。
      他一定也想知道:人類物質性的肉體死亡之後,有沒有一個屬於“精神性”的存在?   那個亙古以來人類說的“靈魂”,究竟在哪裡?   《*後的晚餐》原來隻是基督教《聖經》傳述有關耶穌預知死亡的事件,他在被釘上十字架以前,*後一次與十二位門徒一起晚餐。
      達芬奇把宗教的主題擴大成為普遍的哲學命題。
      達芬奇把每一個人邀請到“晚餐”的桌上,他要每一個人省思,死亡來臨是必然,死亡來臨時,我們會有什麼樣的反應?   《*後的晚餐》運用了*嚴格的透視法,使如此巨大的畫面,結構一絲不苟,牆面上向後退遠的長方形,天花板的方格,餐桌上的食物、餐具,甚至畫面沒有被破壞以前,桌子下面耶穌的腳,每一個物件,都經過幾何學的精密計算,放置在準確位置,構成上下左右向中央點集中的透視法的**構圖。
      在達芬奇以前,從來沒有畫家把數學的透視法用在如此巨大的構圖計劃裡。
      《*後的晚餐》是一個舞臺,十三個人全部坐在同一面喫飯用餐,根本不合理,隻是,達芬奇要繪畫的已經不是一場“晚餐”,而是一個生命不可逃避的宿命主題——死亡。
      我們都被設計在這幅巨作中,我們不妨在裡面找一找自己。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