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滬劇史話/中國史話
該商品所屬分類:藝術 -> 戲劇
【市場價】
208-300
【優惠價】
130-188
【介質】 book
【ISBN】9787509783740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 出版社:社科文獻
  • ISBN:9787509783740
  • 作者:胡曉軍//褚伯承
  • 頁數:137
  • 出版日期:2016-01-01
  • 印刷日期:2016-01-01
  • 包裝:平裝
  • 開本:32開
  • 版次:1
  • 印次:1
  • 字數:70千字
  • 滬劇是屬於社會和人民大眾的藝術。
    無論從內容還是形式看,滬劇的誕生、變遷、發展始終與上海城市的歷史社會和文化發展進程密切關聯。滬劇的內容緊貼社會、緊跟時代,無論是清末鄉鎮農民的世俗風情、20世紀上半葉都市市民的生活百態、20世紀下半葉社會主義建設的時代風貌,還是改革開放時期的社會生活變化,都在滬劇中得到或直接或間接、或充分或部分的展示。
    胡曉軍、褚伯承所著的《滬劇史話》用十二章共四萬字的篇幅,將滬劇的歷史衍變、生存現狀、藝術特點、代表人物及其作品作了全面而又簡約的敘述,希望以此為留存滬劇藝脈、傳承上海文脈、弘揚海派文化作出貢獻。
  • 作為上海原生的、獨特的劇種,滬劇在當代應得 到更多的珍惜、更大的呵護、更好的發展,因為它承 載著上海的方言、上海的民俗、上海的藝術乃至上海 人的情感與精神,並將繼續以戲劇、以藝術、以文化 的形式記載上海的未來。《滬劇史話》作者胡曉軍、 褚伯承不僅對滬劇發展史上的藝術家及作品有生動的 介紹,對當今活躍在舞臺上的諸多滬劇表演藝術家及 其創作的作品也做了全面和認真的評介。
  • 序【餘雍和】
    一 申江有女初長成
    二 花鼓初起動人心
    三 本灘進城歷酸辛
    四 申曲班社各揚名
    五 定名滬劇啟新春
    六 西裝旗袍入戲文
    七 貼近時代唱心聲
    八 藝術流派競紛呈
    九 代有名家多纔俊
    十 鄉音民風盡傳承
    十一 與時並進求創新
    十二 海派精神是本真
  • 一 申江有女初長成 當上海還是一個阡陌縱橫、稻麥青黃的濱海鄉村 之時,浦江兩岸便流傳著眾多的田頭山歌和鄉間俚曲 。這些小曲小唱雖然沒有劇情、沒有人物,卻以顯然 是零碎的、似乎是無意的歌聲,為滬劇的登場亮相唱 響了序曲。
    到了清代乾隆年間,浦東、浦西的鄉村和集鎮裡 開始出現由這種小曲小唱發展而來的小戲,其中二人 演出的戲叫作“對子戲”,二人以上演出的戲叫作“ 小同場戲”“大同場戲”。這些戲剛問世時,雖隻有 兩三個演員和一面銅鑼、一隻鼓,但畢竟構成了戲劇 的雛形。
    這種戲被人們通稱為花鼓戲。根據流行地域不同 ,曲調和演出形式也稍有不同。浦東川沙、南彙一帶 的花鼓戲被稱為“東鄉調”,演出藝人被稱為“東頭 先生”;浦西松江、青浦、奉賢和金山一帶的花鼓戲 被稱為“西鄉調”,演出藝人被稱為“西頭先生”; 北面寶山一帶的花鼓戲藝人則被叫作“北頭先生”。
    關於滬劇成戲的大致年份,除了老藝人和老觀眾 的說法外,還能在刊刻於清嘉慶十八年(1813)、諸聯 所著《明齋小識》中找到依據。書中,這位青浦文人 提到“花鼓戲傳未三十年”。按此向前推算30年,應 為乾隆四十八年(1783)。如此,滬劇的歷史應有230 年左右。
    滬劇的呱呱墜地,是當時上海特有的地域、時代 、文化共同孕育的結果。上海位於江南富庶地帶,氣 候濕潤,物產豐富,又臨東海之濱,河汊縱橫,交通 便捷。早在清代中期,上海已是一個農耕文明發達的 地方,農民生活普遍比較富裕,勞作之餘,必然產生 追求文化娛樂的心理;小曲小唱已不能滿足需求,小 戲小劇即登場。單純的音樂和曲藝漸漸融合起來,演 變為有人物、有情節、有矛盾衝突、有主題思想的戲 劇。每當工餘農閑、節慶祭祀時節,村民們便自發組 織起來,你唱我說,自娛自樂,熱鬧非凡。滬劇早期 的經典劇目《庵堂相會》,對當時上海鄉村農民帶有 戲劇色彩的山歌對唱,作了生動鮮明的演繹。
    100多年後,上海成為全國戲劇的重鎮、海派戲 劇的發源地,舉凡徽劇、昆曲、京劇、越劇、淮劇、 揚劇、錫劇、甬劇、婺劇、粵劇等在此各顯神通,各 擅勝場。這些劇種從各地而來,都能在這裡找到立足 之地、獲得發展。作為土生土長的劇種,滬劇是上海 觀眾的一顆掌上珠、一塊心頭肉,是上海的“親生女 兒”。
    清道光二十年(1840),**次鴉片戰爭爆發。短 短兩年時間,中國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彼時 ,中國*為富庶的長三角地區的沿海口岸上海,自然 是首當其衝。隨著外來資本的大舉入侵和洋行、洋貨 的大量滲透,鄉鎮自然經濟迅速解體,失地流浪農民 大量湧現。許多殷實之家破產而跌至社會底層,賭博 、偷竊、拐騙甚至搶劫叢生。寧靜而富足的田園生活 一朝遠去,喧囂和復雜的社會場景輪番上演。花鼓戲 藝人耳聞目睹了這種社會的轉型,把上海人的普通生 活、家庭倫理、社會道德,以貼近生活而又獨特的藝 術形式記錄了下來。
    與大多數將中國歷史故事作為題材的戲曲劇種不 同,滬劇從一開始就是從人們的日常生活和家長裡短 起步的。這種“說新聞、唱新聞”的現實主題,“說 口語、穿時裝”的寫實風格,一直沒有發生本質的變 化。
    經常發生變化的,是藝術表現的形式。
    花鼓戲的表演從簡陋逐漸趨於豐富多樣。在刊刻 於嘉慶元年(1796)的《淞南樂府》一書中,南彙舉人 楊光輔描繪了自己親眼看到的花鼓戲。
    P1-4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