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為何越愛越孤獨(升級版)
該商品所屬分類:文學 -> 中國現當代隨筆
【市場價】
323-468
【優惠價】
202-293
【介質】 book
【ISBN】9787511373472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 出版社:中國華僑出版社
  • ISBN:9787511373472
  • 作者:武志紅
  • 出版日期:2018-04-01
  • 印刷日期:2018-04-01
  • 包裝:平裝
  • 開本:16開
  • 版次:1
  • 印次:1
  • 1.jpg

  • "知名心理學家武志紅誠心之作!全彩增訂! 送給千萬年 輕人的心智開啟讀物! 願你擁有被 愛照亮的生命! 家是港灣,可為何家會傷人? 愛意味著融合,可為何越愛越孤獨? 揭示孤獨背後的心理機制,幫助我們看到關繫真實樣子,用愛照亮彼此的生命。 在各種關繫——“親密關繫”、“親子關繫”、家庭關繫”、“職場關繫”、“與金錢財富的關繫”、“與生命的關繫”以及“與自己的關繫”中,你是否一直隱藏著從未消散的孤獨感?在本書中,武志紅老師從心理學的角度,結合大量真實案例,揭示了我們的孤獨感產生的深層心理機制,解答了人們各種行為背後的深層原因。有助於你覺醒自我,走出小我。見識通透,是一本幫助你了解自我,解開自我探索謎團的**讀本。不同時期來讀,你將會有不同的收獲。 本書特色: 1.在武志紅老 師的指導下對全書內容做了全面的精校和修訂。幫助讀者*好地認識自我。 2.四色印刷,封面特邀**插畫師、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範薇為本書專門繪制。內文特選90g畫萱紙,新增多幅範薇老師的手繪精美彩插,品相精美,值得收藏。 以《十誡》和《藍》《白》《紅》三部曲等影片聞名的波蘭導演基耶斯洛夫斯基說過:“如果你不懂自己的生活,那我想你也不會明白故事中那些人物的生活。不會明白別人的生活。”我深信自己的文章和工作能幫助別人,是因為我一直在鍥而不舍地要弄懂自己的生活。 ——武志紅"

  • "家是港灣,可為何家會傷人? 愛意味著融合,可為何越愛越孤獨? 我們每個人都渴望走出孤獨,都渴望與別人相愛。如果一個人越重要,我們就越會用自己所懂得的最好的方式去對待他。 但很多時候,這種渴望背後的潛臺詞是:因為我愛你,我做的一切都是為你好,所以你要聽我的,要按我的期待去回應,去做事。而所謂的“好的方式”則常常是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別人。 在這種邏輯下,相愛便成了強加,成為控制彼此的戰爭。因為這個緣故,我們都渴望愛,都愛過,然而,要命的孤獨感卻糾纏著這個世界上的絕大多數人,親密關繫成為咫尺天涯。 極具人氣的資深心理學家武志紅洞悉孤獨感背後的深層心理機制,從心理學的角度,結合大量真實案例,幫助你看見關繫的真實樣子,打破橫亙在人與人之間那堵自戀的牆,結束權利與控制的遊戲,讓真愛和自由重新回到家人、愛人之間。使自戀變為自愛。 能“救人”的心理醫生固然不錯,但最重要的,還是點亮你自己心中的光。——武志紅"

  • "武志紅 資深心理咨詢師、心理學暢銷書作家。 1992年考入北京大學心理學繫,師從國內著名的心理治療學家錢銘怡教授。2001年獲得心理學繫臨床心理學專業碩士學位。現於北上廣等各大城市開辦心樂土心理咨詢中心工作室,致力於用心理學去深度剖析理解中國式的個人、家庭與社會的種種典型現像,讀者遍布世界各地華人區。著有《為何家會傷人》《感謝自己的不完美》《身體知道答案》等繫列作品,總銷量超百萬冊。"

  • "Part1拆掉自戀的高牆
    我們心中都有一堵**自戀的牆- 002
    遠離你自我實現的陷阱- 010
    我們都是受虐狂嗎?- 020
    我們為什麼愛評價?- 033
    尊重你的選擇,走出自戀幻覺- 045

    Part2為何我們越愛越孤獨
    打破迷思——“你愛我就該按我想的去做”-058
    支配欲太強的人內心邏輯是怎樣的?-070
    因為強加,愛成了咫尺天涯-081
    過火的自信=自卑?-087
    **的女性為什麼怕成功?-097

    Part3教孩子知識,不如給孩子愛
    低挫折商是怎麼被煉成的?-108
    調皮的孩子*有能量-116
    他們為什麼好喫?-122
    成熟意味著同時接納好與壞-131
    人善被人欺!為什麼?-142

    Part4故事是追尋現實的載體
    誓死的忠誠可能是愛的*灰-154
    天纔為什麼自甘墮落?-163
    永遠保持一顆柔軟的心-176
    多少感情因逃離孤寂而生?-188
    沒有被愛照亮的生命,存在本身就是羞愧-191
    感情寂滅的一代宗師-195
    阿凡達:一個萬物有靈的童話-199
    蝙蝠俠的俄狄浦斯情結-208
    每個人都以為他的邏輯是正確的-211
    如何在自我與現世間達成一個平衡?-221
    雨果的“悲慘世界”-228
    "

  • "我們心中都有一堵**自戀的牆 “有沒有可能,我們在心中建一座足夠堅固的牆,足以抵抗一切打擊?” *近,去一家咨詢機構做關於災後心理干預的講座時,一位聽眾問了我這樣一個問題。
    這是一個要命的問題。
    其實,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堵牆,它不可能堅硬到“足以抵抗一切打擊”,但卻具備另一個功能:將我們圈在其中,令我們看不見別人的真實存在,也令我們看不到*大的力量。
    然而,隻有真正看到別人的存在,我們纔有機會走出孤獨,並與其他人建立起真愛的關繫;也隻有看到*大的力量並順從這個力量,我們纔能真正強大起來,並獲得真正的解脫。
    並且,在自己構築起來的牆內,每個人都是自戀的、揚揚自得的、自以為正確的。
    例如,看起來*謙遜的人,骨子裡也是以謙遜為榮的;看起來*痛苦的人,也是一邊痛苦一邊自大的。
    所以,我們本能上都是抵觸改變的,因為那意味著要拆掉這堵自戀之牆。
    前不久,我一個朋友X去做近視眼手術。當被固定在病床上不能動彈,也不能說話時,她陷入了***的恐懼中。
    “好像我要死了,甚至比死還可怕,”她回憶說,“好像一切都消失了,一切都不存在了。我胡亂伸出手去,卻什麼都抓不住,就像是自己溺水了,卻發現周圍連一棵可以起心理安慰作用的稻草都沒有。” 為了對抗這種恐懼,她做了一件事情——胡思亂想,想像自己是待宰割的羔羊,而到底會有誰來救她。
    這樣一想像,她覺得好受了很多。
    然而,我對她說,假若她不這樣想像,不做任何對抗,而是聽任自己沉浸在這種恐懼中,她*後就會得救。
    說得救,是因為她是一個心理問題比較嚴重的女子。她極渴望與他人建立親密關繫,卻很難與他人建立起穩定而高質量的親密關繫。在我看來,導致這一結果的核心問題是她看不到戀人的真實存在。因為她越在乎對方,就越容易把她頭腦中想像的戀人形像投射到對方身上,而這時對方就會覺得離她越遠。
    但為什麼她會看不到戀人的真實存在呢?因為,當和戀人在一起時,或和任何人在一起時,她的心理活動一直處於活躍狀態,她一直在行動、想像或思考,她的心從來沒有留下空隙。然而,隻有當我們的心理活動能在某些時刻停頓下來,我們的心纔能感應到對方的真實存在。
    這是一個很普遍的道理,對於這個道理,明朝大哲學家***用八個字做過概括:“此心不動,隨機而動。” ***不敗的秘密 ***是中國歷***偉大的哲學家之一。在我看來,他堪與老子媲美。並且,他還可以當之無愧地被稱為偉大的文學家、政治家和軍事家。他的哲學*非書齋裡的空想,而是實實在在可以學以致用的東西。用到政治上,***成了**流的政治家,和他較勁的對手不管多強大,*後都敗給了他;用到戰爭上,***則成了對方眼中*可怕的軍事家。
    他提出“此心不動,隨機而動”八字箴言時,正值江西的寧王造反,而他作為當地的*高官員負責平叛。當時,他的一個下屬抱著一腔愛國熱情想與寧王奮不顧身地作戰。***問:“兵法的要義是什麼?”這個下屬答不上來,而***隨即講了他的兵法要義,就是這八字箴言。
    這是什麼意思呢? 我的理解是,我們的心經常處於“妄動”狀態,即一個念頭接一個念頭像滾雷一樣不斷地在我們心中炸響。然而,*大多數人對自己的“妄動”沒有覺察能力,套用精神分析的術語,這些沒有被覺察的“妄動”就是潛意識。當我們被潛意識所控制時,我們就會處於程度不同的失控狀態。我們以為,自己是根據意識層面的某種想法去行動的,但其實,是我們沒有覺察到的潛意識在驅使著自己這樣做。
    這時,我們的行動就有點像是“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
    寧王就是這樣一個人,所以他後來犯了很多戰略和戰術上的錯誤。然而,作為對手,如果***的心也處於同樣的“妄動”狀態,他一樣也會犯一些大大小小的錯誤。
    然而,***的“心”可以不動。如果他的心不動,就像是一面空明的鏡子,寧王的“妄動”就會清晰地映照在這面鏡子上,而其致命的缺陷就會被***一覽無餘。結果,***可以隨時抓住寧王的漏洞,從而“隨機而動”,不僅可先發制人,也可後發制人。
    相反,如果我們的心先動了,並且還對自己的念頭特執著,那麼就會看不到事情的本相,而犯一些低級的錯誤。
    在“此心不動,隨機而動”的理念指引下,***成了敵人眼中*可怕的軍事家,他一生打仗無數,未嘗有敗績。他去世前一年,兩廣再次叛亂,其他人均無法平叛,朝廷不得已再請***出山。孰料,叛匪一聽說鼎鼎大名的***要來,就立即投降了。
    為什麼越愛越孤獨 以上都是太偉大的例子,有點扯遠了,我們再回到X的小故事上來。
    其實,X的心也是先動了,而且動得很厲害,結果看不到事實的本相。
    事實的本相很簡單——醫生是幫她的,而她已先動的心是恐懼中藏著被迫害的念頭。即她對周圍所有人都有戒心,她潛意識中認定所有人和她建立關繫都是為了攻擊和控制她。
    她有這樣的念頭,也是因為她童年時有過這樣的人際關繫——她媽媽對她的控制欲望太強烈,這意味著她媽媽一直試圖過分侵入她的空間。同時,她媽媽還一直給她講人多可怕,讓她一定要加強自我保護。這些加在一起令她的心很容易處於“妄動”狀態——認為“別人都是來害我的”。所以,盡管她意識上知道醫生是來幫自己的,但潛意識裡卻認為醫生是害自己的,並因而充滿了恐懼。
    這不僅是她躺在病床上那一刻的感受,*是她時時刻刻的感受。這種恐懼就像是一種背景音,一直彌散在她的內心深處,令她時刻都處於不安全感中。為了對抗這種彌散的恐懼,她會忙碌地做事,喋喋不休地說話,拼命地學習和思考,總之是不能停歇下來。如果停歇下來,這種恐懼就會將她吞噬。
    這樣一來,對抗似乎是有道理的。
    但是,假若她聽任自己沉浸在這種恐懼中,不去做任何對抗,而是讓念頭或意識像水一樣在心中流動,*後那一刻,她就會全然明白,這種恐懼到底是怎麼來的。
    印度哲人克裡希那穆提稱,**重要的是點亮你自己心中的光。假若X能在那一瞬間全然明白那種彌散的恐懼是什麼,就意味著她在這一角落上的光被點亮了,這時就會立即得救。
    怎麼可以做到這一點呢?克裡希那穆提的方法是,不做任何抵抗,讓心中的念頭自然地流動。這時,我們會發現念頭一個接一個,但當念頭可以停歇時,真相會自然映現。
    一個讀者在我發在天涯論壇的帖子《謊言中的***:沒有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留言中寫道,她發現自己冷酷無情,經常不合時宜地哈哈大笑。*近一次是看體育比賽時,有兩個運動員猛烈地撞在一起,其中一個被撞得鮮血淋漓。看到這一幕後,她哈哈大笑了起來。這引起了一起看球的丈夫的不滿,他斥責她為何如此麻木。這樣的事情屢屢發生,她也不懂,自己為何如此冷血。
    後來,她按照克裡希那穆提的方法做了一下,先是回想起她冷血時的畫面,然後讓念頭自然流動。結果,念頭終於停歇時,她腦海裡映現了一個暴力畫面:爸爸一拳打在媽媽的臉上,媽媽血流滿面。並且,這個畫面出來後,她心中有說不出的暢快。
    這個畫面就是答案。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她之所以對運動員撞在一起不自覺地幸災樂禍,是因為她的內心深處有“妄動”。具體而言,是她渴望爸爸揍媽媽一通。原來,她的媽媽喜歡挑剔和嘮叨,爸爸喜歡沉默,而她覺得爸爸對媽媽忍讓得太過分了,所以曾希望爸爸揍媽媽。可是,打人本來就不好,而她作為女兒又怎麼能希望爸爸打媽媽呢?所以這種念頭*初一產生,她立即和它進行對抗。對抗貌似成功了,這個念頭她再也意識不到了。但這不過是壓抑到潛意識中去了而已,並*終變成令她失控的“妄動”源頭。
    “小我”由無數妄念組成 德國哲人埃克哈特·托利在他的著作《當下的力量》中稱,我們*大多數人都被思維給控制住了,當頭腦中出現一個念頭時,我們不自覺地會去實現它。但如果我們能覺察到思維的流動,既不去實現它,也不與它對抗,那麼我們就會很容易理解思維的合理和不合理之處,隨即從思維中解脫出來。
    對於這個讀者而言,她產生希望爸爸揍媽媽一頓的念頭乍一看是不好的,但這個念頭的產生卻是源自她對父母失衡的關繫的自然反應。從這一點而言,這個念頭的產生是合理的。但是,如果她繼續讓思維自然流動,那麼她還會發現這個念頭背後還藏著其他的念頭。而一旦*後那個念頭出現,她便會明白她與父母的三角關繫的實質,然後自動放下前面那個暴力的念頭。
    埃克哈特·托利認為,無數相互矛盾的念頭,以及圍繞著這些念頭的種種努力組成了我們的“小我”,也即心理學家所說的“自我”。通常,當你說“我如何如何”時,你其實說的都是這個“小我”。我們很容易執著於“小我”中,這時,“小我”就會成為一堵無形的牆,阻礙我們內心深處的“真我”與外部世界建立直接的聯繫。
    每個人的“小我”都是不同的。有人喜歡追求快樂,將快樂視為*重要的事情;有人經常沉溺在痛苦中,視痛苦為必然;有人視助人為**原則;有人則將索取視為理所應當……總之,我們都在“小我”之牆所圍成的院落內過著自以為是的生活。但不管這個院落內所奉行的法則看起來是多麼美好或偉大,它們都是我們與其他人、其他存在乃至世間萬物建立真實聯繫的障礙。
    因此,盡管我們每個人都渴望走出孤獨,與別人相愛,但這個*普遍的欲望卻很容易成為奢望。
    並且,這時我們越自以為是,越以自己的“小我”為榮,我們相愛的渴望就越會成為以我的“小我”消滅對方的“小我”的戰爭。
    日本小說家渡邊淳一寫了一本名為《鈍感力》的“心靈雞湯”。其大意是,相對比較遲鈍的人纔*易與人相處,也*能忍受挫折,因為他的心比較鈍。
    這種說法是很有問題的。例如,心理學中所說的邊緣型人格障礙者是*難與人相處的一種人,因為他們**情緒化,渴望親密關繫,但一旦建立起親密關繫,又會忍不住大肆地攻擊戀人。而戀人受不了想離開他們時,他們便容易有自傷甚至自殺的**行為。
    不過,自戀型人格障礙者卻很容易和邊緣型人格障礙者相處,因為自戀型人格障礙者普遍既自大又遲鈍,由於他們心中那堵自戀的牆太堅硬了,邊緣型人格障礙者的情緒化或許會給別人帶來很大困擾,但卻刺透不了自戀型人格障礙者的自戀之牆。
    心不動的瞬間*有洞察力 不管我去哪裡做講座,*後都會有人問類似的問題:請問怎樣纔能讓我的孩子或我的配偶變得*好? 提類似問題的人,都是縮身於“小我”的牆內,並試圖將別人納入自己的牆內,這怎麼可能呢? 試著去了解一下你的內心,你一定會發現,你的頭腦中有著仿佛永不停歇的念頭。然而,如果你想發現世界的本相,你想真正看到別人的存在,你的心就必須有空隙。
    以前,我經常自詡看人的眼光很厲害,一般是**眼,*多也不超過5分鐘,我就會有一個清晰的判斷,而這個判斷也幾乎從來沒有欺騙過我。
    現在,我明白,這不是我多厲害,而是因為和人初相識時,我容易有不那麼自戀的瞬間。在那樣的瞬間,我的念頭之河停止了流動,心中出現了空隙。這時,我的心會自然而然地感應到對方的真實存在。
    正如***所言,我這時是“此心不動”。
    對我而言,這樣的時刻一般都是不自覺地出現的。假若我一開始就抱定一個念頭,我非要把對方看清楚,那麼,我反而容易出錯。也就是說,這時我的心動了,而心一動,我看見的就是我的心投射到對方身上的自己的“妄念”,而不是對方的真實存在了。
    所以,我贊成這種說法:重要的不是做什麼,而是放下。若想看到別人和其他事物的真實存在,你至少要有某個時刻,可以放下你的“小我”。"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