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書來話長/校園書香閱讀文庫
該商品所屬分類:文學 -> 外國詩歌
【市場價】
316-459
【優惠價】
198-287
【介質】 book
【ISBN】9787564523398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 出版社:鄭州大學
  • ISBN:9787564523398
  • 作者:徐雁|總主編:徐雁//崔波//趙普光
  • 頁數:273
  • 出版日期:2015-07-01
  • 印刷日期:2015-07-01
  • 包裝:平裝
  • 開本:16開
  • 版次:1
  • 印次:1
  • 字數:262千字
  • 作者徐雁在編入《書來話長》的《“有味詩書苦後甜”:書與人的成長》一文中自述:
    自一九八四年北大畢業以來,寫作並發表在報刊上的書評、書話文章多達數百篇,先後結集成為《秋禾書話》《秋禾話書》《滄桑書城》《蒼茫書城》,以及《雁齋書燈錄》《江淮雁齋讀書志》等文集出版;我所著述出版的《書房文影》《舊書陳香》《書來話多》《到書海看潮》《藏書與讀書》《中國舊書業百年》《中國圖書文化簡史》《閱讀的人文與人文的閱讀》,及與友好們共同編纂的《中國讀書大辭典》《中華讀書之旅》《全民閱讀推廣手冊》,等等,無一不在書名中蘊含有一個“讀”字或者“書”字,它們浸透著我在漫步書林後的感悟、吮吸書香後的心得,成為我與書為伴、以書會友及以書輔仁的一道又一道生命年輪。
    《書來話長》精選作者徐雁今年來創作的書評、日記等作品,這些著作,既是他人與書共成長的見證,也是他與書友相交往的紐帶。
  • “花香何如書香遠,美味怎及詩味長?”是南京 大學教授兼中國閱讀學研究會會長徐雁(筆名“秋禾 ”)在其閱讀推廣講座中最喜引用的名句之一。為養 育“讀書種子”,他在《書來話長》中品薦自傳、回 憶錄等好書佳作之外,還刊發了一組回溯自己開卷讀 書和走讀華夏的隨筆文章,推廣閱讀,倡導書香,情 深意長。
  • 上輯 “讀書種子”的養成
    由“閱讀”而“悅讀”
    “有味詩書苦後甜”:書與人的成長
    “四壁圖書中有我”:我聚書的歷程
    “室雅何須大”:《我的書齋》與《我的書房》
    無言的博學師長:我與《辭海》一段緣
    書林歸來衣袖香:“2014江蘇書展”感言
    百年書城去來中:我與蘇州圖書館
    “耕讀傳家久,詩書繼世長”:從曾國藩家族“耕讀、孝友”家風說起
    *是書香能致遠:“2014—2015閱讀年度校園讀物推廣好書榜”
    在北大,我學“圖書館學”
    添枝“閱讀樹”,增益“書卷氣”
    中輯 回憶錄裡悟人生
    “童憶”與“鄉愁”:張倩儀《另一種童年的告別》
    “文學追夢五十年”:隱地的《漲潮日》
    “人不能兩次涉過同一條河”:李黎的《昨日之河》
    “滔天浪潮沙一粒”:王覺非的《逝者如斯》
    “顛白倒黑”的那些日子:徐小棣的《顛倒歲月》
    “隱憂”:陳思和的《1966—1970:暗淡歲月》
    “浮雲有盡家何在?”:野夫的《鄉關何處》
    “個體的價值”:《老照片裡的家國記憶》
    “舊漸漸遠逝”:從《陳舊人物》到《陳年舊事》
    “與汲古閣並壽干世”:楊麗瑩《掃葉山房史研究》
    “志士營世業”:由《嘉業堂志》所見真實世相
    “種竹編籬讀異書”:薛冰《覓勝吳淞向甪直》讀後
    真情解讀“婁東文化”:陸靜波散文隨筆集《太倉,太倉》讀後
    大時代的“潛望鏡”:從虞坤林《二十世紀日記知見錄》說開去
    關於日記的隨札
    下輯 詩書繼世長
    “先生之風,山高水長”:“景範”行記
    由“耕讀傳家”到“人文世家”:湘鄉荷葉鎮曾國藩故裡走訪記
    “耕讀孝義傳家久”:書《曾國藩文化世家》後
    回憶“青澀年華”:《我的中學時代》讀後
    大師們的大學生活:《胡適選專業》讀後
    “他買的主要是外國的文學書”:巴金書事隨札
    “讀書真不易”:金克木的“新知”與“舊識”
    觀其大略·但求會意·檢視閱讀:從開卷觀書到在屏求知
    清、谷佳日好讀書:第十九個“4·23世界讀書日”前夕的閱推之旅
    後記
  • 在北大,我學“圖書館學” 1963年9月1日,我在雷暴雨時分出生於江蘇吳縣 光福鎮,但我完成小學、中學全程學業的地方,卻是 在太縣。整整十七年後的那**,我帶著一份復讀一 年後391.80分的高考卷面總成績,在俗稱“北大大飯 廳”的圖書館學繫迎新臺前,怯生生地完成了入學注 冊手續。
    當年的圖書館學繫,秉承老繫主任王重民(1903 一1975)、劉國鈞(1899—1980)教授所主張的“圖 書館員應當有至少一門專科的知識基礎”這一**專 業教育理念,安排1979、1980兩級文理科新生,分為 中文、歷史、經濟、物理、生物等組,跟隨對應繫科 的同級新生學習基礎課,為時兩年。
    王、劉兩位先生,是被馬嘶《負笈燕園 1953— 1957:風雨北大》(群言出版社1999年版)提名的“ 學養深純”的本繫兩位知名教授,我雖然都沒有見過 ,但沐浴到了他們的教澤。因此,在兩位先生百年誕 辰的紀念會上,我先後提交了兩篇萬餘字的論文,弘 揚了他們的生平、學行和事功,表達了一個專業後生 對先輩的承恩和懷念。當然,這是後話。
    (一) 我入學後沒多久,就被編進了中文組,隨1980級 中文繫文學專業共同學習。古代漢語課,用的是王力 先生主編的四大冊教材。我由對詩詞楹聯的愛好,突 然生發了對古詩中各種另類句式的興趣,醉心於從各 種詩選和詩話著作中搜集案例,如白居易“殘暑蟬催 盡,新秋雁帶來”,杜甫“青松恨不高千尺,惡竹應 須斬萬竿”等“詩家語”。
    後來,我增補改定為一篇六千餘字的文章。開篇 引用的就是王力先生《略論語言形式美》裡的論斷: “詩詞有了固定的格律,可以容許特殊的句型。”這 篇文章定題為“格律詩中的特殊句法結構”,後來被 北大出版社的胡雙寶大學長**到了《語文研究》雜 志1989年第2期上發表。
    卻說當時的北大圖書館,本科生都有資格把清版 線裝書一函一函地借回到宿舍中慢慢看的,而“工具 書閱覽室”兩邊的書櫥裡,*開架陳列著《太平御覽 》《文苑英華》《古今圖書集成》等備檢的原版書, 足以供有興趣又用心的學生自由“汲古”和自在“修 學”。
    我這一程憑興趣自在讀書之“得”,是在於初嘗 了隨意求索“未知”的樂趣;而那“失”呢,則極易 走偏鋒、入斜谷,尋不到中國古典文化的正道,登不 了大堂,入不了雅室。所幸我在大學一年級的第二學 期,就邂逅了唐弢先生的《晦庵書話》(三聯書店 1980年9月版),這部書讓我找到了對中國文學的興 趣與將學習的圖書館學專業的結合點,那就是中國藏 書史研究。
    從事這項自發興趣的所謂“研究”,讓我切實體 會到了知識發現的樂趣,也因此結網般地瀏覽了不少 好書,知道了一點檢索資料、組織資料的實踐經驗, 這對於我感覺圖書館知識寶庫的魅力,在畢業以後逐 漸脫離教育部機關和南京大學有關機構的行政工作, 在岑寂中甘坐“冷板凳”,潛心讀書、淘書、研書、 教書和寫書,是一種極其有益的學術情意積累。
    1982年11月10日,我還為北大創建了一個大學生 學術社團——“學海社”,先後請到王力、馮友蘭、 宗白華、張舜徽、蔡尚思、顧廷龍、許大齡、陰法魯 、張榮啟、樓宇烈、金開誠、朱天俊、瀋天佑、白化 文、葉朗、孟昭晉、肖東發等十餘位北大內外的專家 學者為本社學術顧問。
    創社的成功,**是我隨中文繫求學的另一大收 獲,它讓人有了繫際整合的寬視野。學海社一度發展 成為當年與北大五四文學社、學生書法社鼎足而立的 跨繫學生團體,編輯了十餘期社刊《學海》。當年, 我們還積極組織了一繫列“學海講座”。至今還記得 的,有梁容若“祖國文化遺產在臺灣”、嚴紹鋈“日 本古代詩歌形式與中國文學關繫”、曾孟輝“圖書館 古籍問題”、唐弢“關於‘現代文學版本學’的建立 ”、王餘光“試談歷史文獻學的建立和研究”,等等 。
    (二) 當兩年中文、歷史、經濟繫的基礎課程學罷,在 體制上回歸圖書館學繫以後,首先“苦”了的,是本 繫執教專業課的那些老師們。
    纔從舞文弄墨的文學、博古通今的史學、經纔濟 世的經濟學課堂中走出來,要讓隻有百餘年學科史的 “圖書館學”(產生於19世紀初德國,確立於19世紀 80年代的德國和美國,並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美國 獲得長足發展),通過課堂講授贏得眼高手低、少不 *事的同學們的青睞,肯定是一件“難於上青天”的 事。
    在經過了嘰嘰喳喳卻又不得要領的多次“臥談會 ”以後,大家終於認起“命”來,開始在圖書館學裡 做起各自的“道場”來:有的思考著“圖書分類”的 問題,有的探索起“圖書館要素”的學說,還有不知 天高地厚的,競鑽研起什麼“圖書館學定律”來了呢 ! 不知怎的,我對於圖書館這個實體“形像”始終 沒有“思維”(感覺),興趣全在於它所收藏的傳統 文獻——書、報、刊;但對於當時被視作“高科技產 品”的縮微資料,我又沒啥興趣了。所謂“興趣”, 體現為到館閱覽,亂讀瞎翻,一目十行,自美其名, 日“博覽群書”。
    讀熟了《晦庵書話》,尤其是其中的《書城八記 》後,我開始把讀書的注意力轉移到中國藏書家史實 上來了。同時也像前輩那樣,留意起海澱、西單商場 、東風市場、新街口,以及琉璃廠的中國書店門市部 來了。那兩年,在星期天借一輛同學的自行車去城裡 各處的舊書店巡閱一番,是我很大的一種樂趣。
    如今回想起來,1983年5月4日,我在本繫主辦的 “五四科學討論會”上發表有關中國古代藏書保護的 “論文”,該是我專業形成偏好的一個標志。難怪本 繫的師友們,從此就把我指為想鑽故紙堆搞業務的“ 夫子型學生”了。那“夫子型”的出典,該就是《青 春之歌》中被無情諷刺的“老夫子餘永澤”。
    P91-94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