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敬宜筆記集萃
該商品所屬分類:文學 -> 中國古詩詞
【市場價】
364-529
【優惠價】
228-331
【介質】 book
【ISBN】9787511502018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 出版社:人民日報
  • ISBN:9787511502018
  • 作者:範敬宜
  • 頁數:345
  • 出版日期:2010-11-01
  • 印刷日期:2010-11-01
  • 包裝:平裝
  • 開本:16開
  • 版次:1
  • 印次:1
  • 字數:300千字
  • 《敬宜筆記集萃》是作者範敬宜在《新民晚報》“夜光杯”副刊所開專欄《敬宜筆記》的文章彙編。書中收入了範敬宜的多篇隨筆,書中的文章都是**短的,內容則比較多樣。有的講世界大事,有的講**大事,*多的則是市井小事,個人感受。沒有半句假話、大話、空話、廢話和套話。講問題則是單刀直入,直抒胸臆。
  • 《敬宜筆記集萃》為範敬宜的筆記散文集,其中的每一篇如行雲流水, 舒卷自如,不加雕飾,秀色天成。讀的時候,你的思想,你的感情也都為文 章所吸引,或卷或舒,得大自由,得大自在。 我國國學大師季羨林奉勸讀者們:見了《敬宜筆記集萃》,千萬不要放 過。
  • “人走茶涼”屬正常
    日歸日歸歸未歸
    大師與小卒
    漫步巴黎憶恩師
    一張名片五十年
    藍色的火焰
    從章太炎想起王佩諍
    人到晚年學說話
    葉聖陶的尊師情結
    校長的人格魅力
    變黃的作文卷子
    北方工大有座藝術館
    慚愧
    墊過豬圈的名碑
    訪舊須趁人未老
    可愛的“燕子”
    課文應收《隆中對》
    莫忘博物館
    離筵壯歌
    人近七十學聽話
    兩塊和田玉
    從“一位罪犯”說起
    龍年春節憶“沙龍”
    任仲夷的幽默
    “鋻定家”的墮落
    有這樣一位縣長
    青年歌手,請你理解
    古戰場上電話多
    如果周莊當年……
    “餘束發”是誰?
    上海女畫家憶舊
    紅樓憶吳梅
    上海人的心氣
    話說“洋涇浜”
    名醫的醫風
    華爾道夫飯店感懷
    為“五分鐘發言”鼓掌
    “世外桃源”愛鳥情
    雲南鮮花論斤賣
    換個角度談張謇
    變在不知不覺中
    胡繩的*後一篇文章
    踏雪想“閑事”
    春夜聽琴
    柯靈在我家療傷
    革命的“銅豌豆”
    香雪海之恨
    惜哉!樊伯炎先生
    聽中山先生當年的聲音
    “老淚”何以“渾濁”?
    記者為何不“記”?
    孟母碑前思“母教”
    涸者如斯夫
    昆曲欣逢又一春
    難忘深深一鞠躬
    漂亮的回答
    有山無水又何妨
    再談母教
    流風遺韻憶畫壇
    雨歇波平政亦閑
    華年二十去如飛
    黃浦源頭說清濁
    新《閱江樓記》
    驚聽洋人說評書
    蠶豆滋味究若何
    “一樣話,千樣說”
    站在“旱橋”看上海
    刮臉刀的聯想
    巧得丁總新“教程”
    明天畢業唱什麼?
    “喫不了的統統給我!”
    好山何以不“入嶽”?
    藝壇勿忘吳湖帆
    修車攤上話“瘦身”
    莫把“大資”當“小資”
    《登樓賦》回歸記
    謁柳祠,念公僕
    誰在坐這“冷板凳”?
    重遊盧浮感慨多
    初聞“健康長壽”
    我與“的哥”常交往
    盼盼的“逆反詩”
    垃圾桶上的文字遊戲
    不愛長城非好漢
    詩家情懷史家筆
    陪著孫輩一起長大
    “豈能如盡人意”?
    季老病中寫新書
    五十年後纔相會
    溫馨的小黃花
    雪窗靜思
    回應“許嘉璐的話”
    流光何曾把人拋?
    求闕
    李雙江談“拼文化”
    鄧穎超的“電話*正”
    假的多了真變假
    話說“認不得了”
    請為爺爺奶奶寫點書
    貓的喜劇
    安於當個“老頭兒”
    五年·百篇·四謝
    京城餐韻
    “艾培”還在期待……
    清華園的“孩子們”
    老上海的“市聲”
    季老的“書桌”
    “敬宜愚兄,您好!”
    飛車追藷
    “千年文書好合藥”
    一縷幽香入夢來
    聽於丹,憶於廉
    “幸福家庭壽星多”
    寒鴉萬點入城來
    紅綠燈前說“習慣”
    一曲催眠憶兒時
    他們為何想讀《文心雕龍》?
    “文”“白”之爭情未了
    附錄
    愛琴海憑眺
    “到海得清無?”
    *易往往是*難
    “小**活要喝粥”斷想
    試著說點新鮮話
    “小平同志,別來無恙”
    再聞錢老講“藝術”
    “要聽懂草木的嘆息”
  • 《人到晚年學說話》 人到晚年,萬事休歇,不免俯仰平生,總結得失,這時忽然感悟:盡管 在 報海沉浮了幾十年,其實還沒有怎麼學會說話。
    所謂沒有怎麼學會說話,並非說自己說的話讓人聽不懂,而是說把光陰 花 在學套話、官話、空話上太多,而群眾要聽的、願聽的、愛聽的話卻越來越 說不 利落,很少能說出可以說到群眾心坎上的那種話。
    這個感悟,是由一件小事引發的。
    我是在上海長大的,雖然在北方工作、生活了將近50年,仍然十分關注 上 海的情況。近幾年,上海變化極大,許多朋友都勸我回去看看。對此,我深 信不 疑,然而遲遲沒有成行,缺乏那種衝動。原因是有關上海的發展變化,新聞 媒介 報道得十分充分,無非是樓高了,路寬了,地綠了,天藍了,車快了,等等 。即 使不身臨其境,也能想像個大概。
    可是,後來我竟讓一位年輕人說動了心,這是《新民晚報》的青年編輯 。
    在通電話的時候,我問她能否講幾件可以說動我回上海的事情,她當即舉了 三 件,都是沒有怎麼上過報紙和熒屏的:**,公共車輛在馬路上轉彎時不再 “敲 幫”了;第二,公共汽車司乘人員不再推乘客的腰背了;第三,商店裡不再 喊 話,提醒顧客“注意錢包”了。
    果然靈驗,這三件小事把我吸引到了上海(當然還有其他原因,不贅)。
    這裡,需要向不熟悉上海情況的讀者解釋幾句。**,關於公共車輛“ 敲 幫”:由於過去上海街道普遍比較狹窄,公共車輛到站或轉彎時,售票員總 要探 身車外,用木板猛敲車幫,要路邊車輛行人讓路。現在不用“敲幫”,說明 路面 拓寬,或調整了行車路線,路況大有改善。第二,關於不推乘客。過去上海 公共 車輛特別擁擠,車一到站,乘客蜂擁而上,有的弔住車門不放。司機無奈, 隻好 下車粗野地連推帶搡,把乘客塞進車內。現在不再推搡,說明公共交通問題 有了 緩解。第三,關於商店喊話問題。過去大小商店總有一兩個戴著紅袖章的退 休老 職工,坐在兩米多高的凳子上“監視”店內往來人員,防止扒手。現在沒有 了, 說明在商店增多人也就不那麼擠的同時,治安情況有所好轉,或者商店的管 理辦 法也改進了。
    今年春節,我到上海之後,經過細心觀察,證明那位年輕編輯所言不虛 。
    這三件事情雖小,且不易為外地人覺察,其實反映的卻是大問題,即上海市 的黨 政領導,確是從大處著眼,從小處著手,扎扎實實地為人民群眾排憂解難。
    這就提出了一個問題:像這樣為普通市民津津樂道、人人都有切身感受 的 事情,為何不見有人把它寫成《上海*後一輛黃包車送進博物館》那樣的新 聞, 作為報紙和熒屏的頭條呢?如果寫好了,很可能被評為中國好新聞一等獎的 呀。
    如果埋怨我們的新聞記者缺乏新聞敏感,那是不公平的。我首先自問: 你 當過多年報紙總編輯,雖然也經常鼓勵記者寫“原汁原味”的反映老百姓喜 怒哀 樂的新聞,但是,如果哪位記者寫了這樣三件小事的新聞,你有膽識把它放 到要 聞版的突出位置嗎?你會不會也批評記者“缺乏高度”“缺乏深度”,要求 ** 改寫,使它變成一篇新聞八股? 看來,盡管我們天天提倡新聞報道要貼近群眾,實際上是很難的。難就 難 在不容易衝破框子,放下架子,和老百姓平起平坐,向他們學習如何講話, 如何 表達。隻有平易,纔能近人;隻有近人,纔能感人。*感人之處,’即在平 易之 中。因為老百姓*喜歡的是實實在在,而不是成串的“**形容詞”。
    龔自珍有首論詩的詩:“欲為平易近人詩,下筆清深不自持;洗盡狂名 消 盡想,本無一字是吾師。”為詩如此,為新聞何獨不然! (原題為《感人即在平易處》) 1999年5月1日 《葉聖陶的尊師情結》 葉聖陶是我*崇敬的前輩作家,我從小就愛讀他的作 品。給我以終身影響的是兩本書,一本是《稻草人》,一 本是他和夏丐尊合著的《文心》。前者教我如何做人,後 者教我如何為文。
    可惜,我隻見過一次葉老,而且隻有短短半個小時。
    即使這樣,他的道德風範也給我留下了永難磨滅的印像。
    由於種種原因,我在50歲以前一直無緣見到葉老。
    1984年秋,我調到北京工作以後,很想馬上去拜訪他。可 是那時他身體已經不好,雙目接近失明,平時杜門謝客。
    我便不好意思去驚動他。1985年秋天,聽說他病重再次入 院,我預感來日不多,隻好托人遞話:“當年草橋中學蔡 校長的外孫想來探望,切盼破例一見。” 蔡校長,是我的外祖父蔡晉鏞(雲笙),蘇州草橋中 學(現蘇州市**中學)的首任校長。後來的文學家葉聖 陶、歷史學家顧頡剛、大畫家吳湖帆,都是該校**期學 生。記得我幼年時經常聽到外公提到他們的名字,並以此 自豪。現在我特意提起外公,無非是希望葉老能重視這層關繫。
    果然,葉老很快就答應見面。我喜出望外,如約來到北京醫院,走進病 房,卻不見葉老,正感奇怪,葉老的女兒葉至美告訴我:“老人家聽說老校 長的 後代要來,**高興,現在正在裡面洗臉、換衣服哩!” 正說著話,葉老從衛生問出來了。他穿著一身熨得很平整的玄色中式便 服,一雙很新的圓口布鞋,好像要會見的是什麼貴客。顯然,他看不清楚我 , 隻能順著我說話的方向,抱拳作揖,連聲說:“蔡先生的外孫來看我,實在 不敢 當,不敢當……” 我扶葉老在沙發上坐定,向他表述對他的仰慕之情,他就深情地回憶起 少 年時代的蔡校長: “那是1907年,我14歲,蔡先生是30歲。他從日本考察回來後,就在蘇 州 一批士紳支持下,把這所新式學堂辦起來了,那時叫蘇州公立**中學堂, 草橋 中學是它的俗稱。” “當時的校舍、設備**簡陋,可是聘請的都是**流的教師。不用說 別 的,連美術教員也是當時***的畫家,像陳迦 庵、樊少雲。後來草橋中學能培養出那麼多** 人纔,包括政治家、科學家、文學藝術家、教育 家,主要原因是有一大批高質量的師資,使學生 在中學時代就打好了基礎。” 葉老說這些話時,臉上洋溢著對師長的尊敬 和感激之情。他說:“你外公當這個校長真是苦 啊,一年到頭住在學校裡,連過年也不大回家。
    一身長衫,兩袖清風,真是為人師表。他不但教 學生讀書,還教學生品德、禮貌。上百個學生在 飯堂裡喫飯,一點聲音也沒有,碧碧靜,碧碧 靜……”“碧碧靜”,是地道的蘇州話。
    “蔡先生教我們唐詩,每個星期都要學生練習在課堂上當場做詩。他在 黑 板上出題目,學生就在下面做,他也在上面陪著做。學生寫一首,他要寫五 首。
    我現能寫兩句詩,都是蔡先生當年逼出來的。” 我問葉老:外公在草橋中學的時間為什麼不長?他說:“蔡先生是被逼 下 臺的。當時有個當官的,硬要把成績很差的兒子塞進草橋中學,——用現在 的話 說,是走後門,——蔡先生堅決拒*。後來眼看頂不住了,就憤而辭職,並 且發 誓以後再也不辦學校了。” 這件事,我後來在全國政協開會時,也聽葉至善先生講過,可見葉老平 時 也常提起。這是後話。
    我又問葉老:這些往事都過去六七十年了,您怎麼記得這麼清楚? 葉老說:“一日為師,終身為父。一個人一世除了父母,影響*大的是 老 師,怎麼能忘得了呢?” 當我起身告辭時,葉老顫顫巍巍地站起身來,非要把我送出病房。我再 三攔阻,他說:“不可以的。看到你,也等於看到蔡先生了。”等我走出十 多 步,再回頭時,隻見他還站在那裡抱拳目送。一瞬間,我的眼淚再也忍不住 了…… 1999年5月21日 P20-26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