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聽雨樓叢談/大家史說
該商品所屬分類:文學 -> 文學理論
【市場價】
174-252
【優惠價】
109-158
【介質】 book
【ISBN】9787513402323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 出版社:紫禁城
  • ISBN:9787513402323
  • 作者:高伯雨
  • 頁數:142
  • 出版日期:2011-12-01
  • 印刷日期:2011-12-01
  • 包裝:平裝
  • 開本:32開
  • 版次:1
  • 印次:1
  • 字數:102千字
  • 《聽雨樓叢談》是20世紀60年代**掌故學家高伯雨先生的著作。全書以元明清、近代的名人書畫碑刻、趣事軼聞為依托,包羅清代各種各樣的歷史人物,文物古跡,從而生動地展示了中國古代的歷史人物、文物古跡面貌。本書是一本針對大眾的歷史讀物,對於有志於了解中國古代歷史人物和歷史文物的讀者,可謂是不可不讀之作。
  • 《聽雨樓叢談》是20世紀60年代著名掌故學家高伯雨先生的著作。 該書共有23篇歷史文章,所收文章涉及名人書法繪畫、古籍圖書、官名 爵號、碑刻詩文、歷史遺跡、作家趣聞,等等。現列舉如下:薛劍公的畫、 《張憶娘簪花圖》題詠、聽松庵竹垆及其名畫、趙子昂夫婦畫像、鐵券、靈 璧石硯山、廣雅書局、歐陽詢的《緣果道場舍利塔記》、朝鮮的《神行禪師 碑》、《四家藏墨圖錄》、諸葛亮和關羽的爵號、王昭君及其遺跡、紹興東 湖、麟慶的半畝園、癸卯經濟特科,等等。 《聽雨樓叢談》通過樸實無華的語言,短小精悍的篇幅,向讀者詳細展 示了中國元明清時期及近代以來的歷史面貌,有利於向讀者普及歷史文物知 識,糾正以前的歷史謬誤。
  • 薛劍公的畫
    張憶娘簪花圖題詠
    聽松庵竹垆及其名畫
    趙子昂夫婦畫像
    碩果僅存的鐵券
    李宗顥與靈璧石硯山
    廣雅書局及其板片
    歐陽詢《緣果道場舍利塔記》
    朝鮮的《神行禪師碑》
    《四家藏墨圖錄》記略
    諸葛亮和關羽的爵號
    王昭君及其遺跡
    紹興東湖與陶溶宣
    麟慶的半畝園
    廣和居詩話
    《喪門九客歌》考
    琉璃廠書鋪參案
    癸卯經濟特科
    小說中的詩人李士棻
    《孽海花》所記的官場舊事
    李涵秋和他的小說
    小說家畢倚虹
    記憶中的徐凌霄
    後記
  • 聽松庵竹垆及其名畫 無錫的惠山第二泉上,有個竹垆山房,在明朝初年是聽松庵(惠山有唐 李陽冰篆“聽松”二字,故庵以為名)。這是江南一個名勝和**的文物。
    因為聽松庵有一幅名畫和一個竹垆,名勝與文物相得益彰,遊無錫的人沒有 不去竹垆山房一行的。
    明洪武年間,畫家王紱(字孟端,號九龍山人,因為他的故鄉惠山有九 峰,取其意為名。孟端工山水,人品高潔,為世人敬仰)為性海上人繪竹垆 圖。後來履齋寫第二圖,吳理寫第三圖。第四圖是乾隆年間張宗蒼奉敕所寫 的。這個竹垆圖一共四個手卷,由洪武至乾隆間四百年,海內名流,題詠殆 遍。這是竹垆圖詠卷的來源。
    至於竹垆之制,據邵文莊序《竹垆遺事》說:洪武末年,王孟端因眼病 ,寓居聽松庵。病愈後,在庵中的秋濤軒壁上,寫了一幅廬山圖。他的朋友 潘克誠去看他的畫,恰好有竹工從湖州來,庵主性海上人和王孟端、潘克誠 教竹工用竹造了一個火垆,用來烹茶。這便是竹垆的來歷。
    王孟端題竹垆詩雲:“僧館高閑事事幽,竹編茶具瀹清流。氣蒸陽羨三 春雨;聲帶湘江兩岸秋。玉臼夜敲蒼雪冷;翠甌晴引碧雲稠。禪翁記此重開 社,若個知心是趙州。”賡而和者多人,都是一時勝流。到明朝中葉,竹垆 忽然遺失,不知去向。成化十二年(1476),武昌知府邑人秦廷韶訪得於城中 楊氏,因作《聽松庵復竹茶垆記》,現在摘錄如左: 垆以竹為之,崇儉素也,於山房為宜。合垆之具,其數有六:為瓶之似 彌明石鼎者一;為茗杭者四;皆陶器也,方而為茶格者一;截斑竹管為之, 乃洪武間惠山聽松庵真公舊物。垆之制,圓上而方下,織竹為郛,築土為質 。土甚堅密,爪之鏗然作金石聲,而其中歉然以虛,類謙有德者。熔鐵為柵 ,橫截上下,以節宣氣候,制度*巧,傳以為真公手跡,餘獨疑此非良工師 不能為。鄉先達中書舍人王公(指孟端)嘗有詩詠之……。永樂中,真公示寂 ,垆亦淪落人間,獨諸公翰墨粲然尚存,落落與松雲蘿月為伍。成化丙申 (1476)鼕,餘歸自鄂渚,暇宿庵中,真公嗣孫日戒宏者出以示餘,因誦王舍 人所作(詩已見前,不再引),歡其佳*,且惜其空言無征,圖欲復之,乃因 釋氏教述疏語一通,畀戒宏使遍訪焉。已而果得於城中右族,垆尚無恙,特 茗枕失去不存……垆之亡,不知其的於何年,姑記其概。收垆者,故詩人楊 孟賢,復而歸之者,其仲孟敬雲。是歲嘉平月望日,邑人秦夔識。
    以上是竹垆在明朝的故事。本來竹盧、茶具,隻是一種可有可無之物, 就是失去了,另外買過新的,不就算了嗎?但聽松庵的竹垆與別不同,它是 出於詩僧性海和畫家王紱之手,且經過那麼多名士題詠,已成海內一件珍貴 的文物,所以就值得重視了。
    後來不知怎樣,竹垆又再度遺失,據清初朱竹坨、王漁洋所說,竹垆為 詞人納蘭性德所有,康熙廿三年(1684),顧貞觀住在納蘭性德家中,性德以 竹垆贈給他,貞觀又攜回惠山。性德死後,貞觀與朱竹坨、周青士為竹垆聯 句。又一說,貞觀攜歸的竹垆是仿制的,同時,盛冰壑、宋漫堂都曾仿制。
    至於真的竹垆,則在乾隆年間為靈源松泉和尚於北門張氏訪得之,他以秦廷 韶所記的規制一校,一一相合,因請姚伯南為賦《再復竹垆詩》。松泉和尚 是性海的裔孫,善屬文,臨摹竹垆詩卷王孟端以下諸名跡。又有邵文莊的溫 硯垆,揚州方士康在市上買得,藏了三十年,到乾隆三十一年(1766),士康 已經七十多歲了,他因為邵文莊也題過竹垆,他的遺物應該歸之聽松庵,與 竹垆並存,於是請揚州知府行文無錫,致此垆於惠山,王涵齋作歌記之,一 時名流和者甚眾。以上是康熙初年至乾隆末年竹垆的故事。
    王孟端所寫的竹垆圖卷,在康熙年間,無錫人顧貞觀得之於納蘭性德家 ,與竹垆同歸聽松庵。乾隆十六年(1751),高宗南巡,駐蹕惠山,汲第二泉 水,用此竹垆煮茗,高興起來,因和明人題詠之韻,把他的詩寫在卷上,後 來三次南巡都有留題。到了乾隆四十四年,無錫知縣丘漣,打算重新裝裱這 四卷畫,因取人官署,不幸署西民房失火,畫盡被焚毀。江蘇巡撫楊魁、布 政使吳壇自請處罰,並劾丘漣,命罰銀二百兩給寺僧。清高宗以四卷皆毀, 深為惋惜,因自己寫**圖(即王孟端所作那一幅),命皇六子永瑢寫第二圖 ,貝勒弘日午寫第三圖,侍郎董誥補第四圖。御筆詩章,冠於卷首,於每卷 圖後補錄明人序、疏、詩什、依其原次,以還舊觀。又出內府所藏王孟端的 《溪山漁隱》長卷,賜給聽松庵主僧,以留王孟端勝跡,並為詩記之。咸豐 十年(1860)太平天國軍隊攻入無錫,竹垆、畫卷全部散失。同治二年(1863) ,秦緗業在上海買到清高宗所畫的竹垆圖卷,過了幾年,秦恩延又得王孟端 的《溪山漁隱》卷於洞庭山人家,恰遇黃埠墩僧舍落成,因並付主持僧華翼 綸收藏。
    這是無錫惠山的一段文物小掌故。遊無錫的人必往惠山,可以見到一九 五五年新修復的竹垆山房,但知道這段故事的人恐怕不多了。
    一九五五年三月二日 P13-16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