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工作的意義(從史前到未來的人類變革)詹姆斯·蘇茲曼中信出版集團
該商品所屬分類:圖書 -> 各出版社圖書
【市場價】
552-800
【優惠價】
345-500
【作者】 詹姆斯·蘇茲曼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ISBN】9787521728668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ISBN:9787521728668
商品編碼:10035971918121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出版時間:2021-03-01

頁數:349
字數:300.0
代碼:68

作者:詹姆斯·蘇茲曼

    
    
"
  商品基本信息,請以下列介紹為準
商品名稱:工作的意義(從史前到未來的人類變革)
作者:[英]詹姆斯·蘇茲曼
代碼:68.0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1-03-01
ISBN:9787521728668
印次:1
版次:1
裝幀:
開本:16開

  內容簡介
在人類歷95%的時間裡,我們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將工作置乎主宰的位置。
古箴言說,“人必汗流滿面纔得糊口”,如今大部分人卻將生活過成了“淚流滿面”的樣子。人類從何時開始工作的?人與工作的關繫發生過哪些改變?人被當作生產力工具投入經濟增長,又是怎樣形成的?
為了回答這些問題,劍橋大學的人類學家詹姆斯·蘇茲曼繪制了一幅宏大的工作簡史。從地球上生命的起源,一直到智能化的人類未來,挑戰了關於工作變革與人化的一些深刻的假設。他融合了人類學化生物學、物理學、經濟學和社會學等多學科知識,表明雖然我們費盡心力通過工作尋找快樂的意義和目的,但是早在原始社會,我們的祖先就已經過上了工作時長遠少於現在但是足夠充裕且閑暇的生活。當代社會將人物化為工具,鼓勵持續工作以滿足經濟不斷增長,究其原因,就在於稀缺經濟學的引導。人們擔憂資源稀缺,因而勤奮工作變得重要,人也變得越來越忙碌。
蘇茲曼認為,自動化技術的到來使我們再次處於歷一個相似的變革時期。如果機器人代替人去做重復性的工作,那麼人該做些什麼纔能更有價值。他認為自動化將改變人與工作的關繫,他並不主張回到原始社會這種的觀點,而是希望我們能夠以“富足的原始社會祖先為借鋻,思考人之所以為人,而不是工具的意義。這種從工具人思維向“Human Being”的轉化,纔是他寫作本書更真切的建議。

  目錄
序 言//III
部分 工作的起源//001
章 活著就是為了工作? //003
第二章 閑散的手和忙碌的嘴//021
第三章 工具和技能//041
第四章 火的好處//067
第二部分 低欲望的原始生活
第五章 富足的原始社會//091
第六章 非洲森林裡的幽靈//107
第三部分 在田間辛苦勞作//131
第七章 跳崖的考古學家與早期農業發展//133
第八章 宴會和饑荒//155
第九章 “時間就是金錢”//175
第十章 早期機器工業與工人反抗//195
第四部分 城市化的人類//215
第十一章 明亮的燈光//217
第十二章 無窮欲望的弊端//233
第十三章 人纔之戰真的合理嗎? //255
第十四章 社畜之死//281
第十五章 智能技術的挑戰//303
結論//319
譯後記

  媒體評論
21世紀新工作觀,從工具人回歸“人類”。知名人類學家講述工作變革與文化,觀照當下工作現像根源。尤瓦爾·赫拉利高度評贊。《大西洋月刊》、HBR、FT等數十主流媒體。月讀好書榜單。

  前言
經濟問題是人類面臨問題嗎?\u0007 次工業革命從燃煤蒸汽機車那熏黑的煙囪中噴薄而出,第二次工業革命從牆壁上的電源插座一躍而下,第三次工業革命以電子處理器的形式勃然興起。當前,我們正處於第四次工業革命之中,它是由數字技術、生物技術、物理技術等共同催生的。我們被告知它將帶來指數級的變革,遠超之前歷次革命。在工廠、企業和家庭中,越來越多的任務將由算法驅動的物聯網完成,但除了這一事實之外,誰也無法確切地知道這場技術革命未來將如何演變。\u0007 一些人認為,自動化前景預示著機器人將帶來諸多便利,另一些人認為這預示著人類又朝著被機器人控制的糟糕時代邁出了一大步,但對許多人而言,自動化前景隻會誘發一個迫在眉睫的問題:如果自已的工作被機器人取代了,該怎麼辦?\u0007 盡管智能機器人的興起會蠶食一些工作崗位,但有些行業迄今尚未受到衝擊。對於這些暫時無憂的行業來說,機器人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一些單調乏味的領域。比如,超市裡面一排排的機器人取代了收銀員,對客行問候和引導;再比如,一些初級算法既能指導我們去探索數字世界,又使我們身為人類感到受挫。\u0007 但在一些發展中國家,技術和資本的組合對經濟增長的驅動作用之大,新創造的就業機會少。因此,對於那麼多在城市邊緣地帶的波紋,快就出現了等問題,而在城市內部,人們不再像小型農村社區那樣被緊密的親屬關繫和社會關繫凝聚在一起。這一事實加劇了等現像。結果,城市居民開始越來越多地把社會地位與從事的工作聯繫在一起,並與同一行業的人建立社群。\u0007 第四個交叉點是18世紀早期工廠的出現。巨大的煙囪裡冒出濃煙,標志著西歐社會學會了如何從化石燃料中釋放古老的能量儲備,並將其轉化為當時無法想像的物質繁榮。從這時開始,城市數量和規模快速增長,人口數量以及被我們祖先馴化的動植物數量劇增。為了適應這一局面,之前提到的兩種路線都開始擴張了,世界變得更加擁擠起來。這時,人類開始關注資源稀缺性和工作的重要性,變得更加忙碌。(矛盾的是,這時的物資其實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多。)盡管現在還不宜得出結論,但我們不得不懷疑,未來的歷史學家在研究人類與工作的關繫時,不會區分次、第二次、第三次和第四次工業革命,而是會認為這段漫長的時期與之前的任何時期同樣重要。,拾柴火焰果。\u0007 我們對自動化未來的種種焦慮,同許多思想家、空想家的樂觀形成了鮮明對比。自次工業革命以來,這些人一直堅信自動化是開啟經濟烏托邦的鑰匙。“現代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在1776年大力贊頌“精巧的機械”,相信它們未來將“節約勞動”。一個世紀之後,奧斯卡·王爾德則幻想未來“所有必要卻令人不悅的工作將由機器完成”。但無人能像約翰·梅納德·凱恩斯那樣全面闡述樂觀願景。作為20世紀影響力的經濟學家之一,凱恩斯在1930年就曾預測:到21世紀初,資本的積累、生產力的提高和技術步應該能將我們帶到“經濟樂土”,屆時,每個人的基本需求很容易被滿足,人們每周的工作時長不會超過15個小時。\u0007 數十年前,我們已經實現凱恩斯計算的為抵達所謂的“經濟樂土”而必須達到的生產力和經濟增長。雖然我們早已了這一閾值,但今天大多數人仍像我們的祖父母和曾祖父母一樣努力工作,政府仍然代的任何時期一樣不遺餘力地經濟增長和創造就業崗位。更嚴重的是,由於人口老齡化趨勢日益嚴重,私人養老金和公共養老基金均面臨沉重壓力。據估計,我們許多人不得不比半個世紀前多工十年,纔能安心退休養老。盡管日本、韓國等世界發達經濟體在技術和生產力方面取得了步,官方宣布每年仍然有成百上千的人由於長時間加班而死亡,這不禁令人潸然淚下,而,這些原本是可以避免的。\u0007 人們似乎還沒有準備好領取共同退休金。要理解為何會出現這種結局,就要意識到人類與工作的關繫其實比大多數傳統經濟學家所說的要有趣且復雜得多。\u0007 第二個交叉點大約始於12000年前,可以說離我們,也更具有變革性。那時,我們的祖先開始常規性地儲存食物,並嘗試耕作。這樣一來,他們彼此之間的關繫以及他們同環境、稀缺資源和工作之間的關繫都開始發生改變。探索這一交叉點可以揭示出我們今天賴以開展工作的經濟架構在多大程度上起源於農耕時代,也可以揭示出我們等和地位的看法同我們對工作的態度存在多麼密切的聯繫。\u0007 當人們開始聚集在城鎮時,第三個交叉點就出現了。這是大約8000年前的事。當時,農業社會開始產生富餘糧食去養活大量的城市人口,這翻開了人類工作歷一個重要的新篇章。在這種情況下,工作不僅僅意味著在田間勞動以獲取能量,還意味著想方設法消耗掉富餘的能量。批城市的誕生孕育了的技能、職業、工作和貿易,這在自給自足的農耕社會或狩獵采集社會是無法想像的。\u0007 大型村落和城鎮的出現也在重塑經濟和資源稀缺的動態關繫上發揮了重要作用。由於大多數城市居民的物質需求取決於在農村生產糧食的農民,因此,城市居民就能夠集中精力去追求地位、財富、快樂、休閑和權力。城市很,鐵皮棚屋下掙扎求生的無業人員而言,自動化技術堪稱更為緊迫的問題。這也是工業化經濟體中那些半熟練的工人關心的問題。他們的選擇就是通過罷工從自動化技術手中拯救自己的工作,而自動化技術的主要優點就在於從不罷工。此外,對於一些技術性強的行業而言,雖然暫時不至於感覺如此緊迫,卻也產生了不祥的預感。人工智能的設計能力甚至人類自身,將我們的工廠、辦公室和工作場所變成了魔鬼般的作坊,搶了我們的工作,讓我們的雙手無事可做,讓我們的人生失去意義。由此來看,人類似乎被自己的聰明纔智欺騙了。\u0007 如若果真如此,那麼我們的擔憂是有道理的。畢竟,我們的工作與生活融為一體,密不可分,從單調乏味地拖地,到處心積慮地鑽稅制漏洞,幾乎任何“工作”都能讓我們獲得意義感、滿足感和自豪感。我們所做的工作還會決定我們是誰、我們未來的前景、我們在哪裡以及我們同誰一起度過大部分時間,調整自我存在的意義,塑造我們在諸多方面的價值觀,引導我們的政治忠誠方向。正因為工作對我們如此重要,我們纔歌頌奮鬥者,譴責偷懶耍滑者,而實現全民就業目標也依然是所有政客的口頭禪。\u0007 這些現像的背後是這樣一種信念:我們的基因決定我們必須工作,目標、智慧和勤奮共同塑造著人類命運,促使我們為公共建設添磚加瓦,無數個體聚集在一起,產生了眾人

  作者簡介
[英] 詹姆斯·蘇茲曼(James Suzman),人類學家,劍橋大學人類學教授。1970年出生於南非,在蘇格蘭聖安德魯斯大學攻讀人類學學位時,帶著滿腔的冒險精神離開校園,去往非洲南部博茨瓦納的喀拉哈裡沙漠,成為布須曼部落發展計劃的志願者。在攻讀愛丁堡大學社會人類學博士學位之後,他再次返回布須曼族群開始人類學研究工作,在此期間創作出代表作《原始富足:消失的布須曼人》。
蘇茲曼目前擔任劍橋大學人類學教授。他曾獲得劍橋大學“英聯邦史末資非洲研究獎學金”,並於2013年建立了智庫“人類”(Anthropos),致力於運用人類學研究成果解決當代社會和經濟問題。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