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故紙飄零:塵埃裡的歷史潘晟北京聯合出版公司9787559648013 文化
該商品所屬分類:圖書 -> 各出版社圖書
【市場價】
464-672
【優惠價】
290-420
【作者】 潘晟 
【出版社】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ISBN】9787559648013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出版社: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ISBN:9787559648013
商品編碼:10054584669990

包裝:精裝
開本:32開
出版時間:2020-11-01

頁數:264
字數:150.0
代碼:78

作者:潘晟

    
    
"
  商品基本信息,請以下列介紹為準
商品名稱:故紙飄零:塵埃裡的歷史
作者:潘晟
代碼:78.0
出版社: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20-11-01
ISBN:9787559648013
印次:1
版次:1
裝幀:精裝
開本:32開

  內容簡介
本書有分家、祭祀、交租、淪陷區辦工廠、做生意的故事,也有老師對學生的焦慮與欣慰、根據地小學教員的日常生活、聾啞人的聲音,民國教師的薪資與聘任,五金、建材、醬園等發票上體現的時代,還有齊白石、喬幼梅、侯仁之張瑋英夫婦的點點滴滴。憑借流散於市場的片片故紙,對普通人的歷史作專業的解讀,展示人人有其歷史的觀念。有心的讀者可以從中掌握收藏文獻的竅訣,史學研究的方法。

  目錄
簿籍·文書
分家:從乾隆到光緒的邱氏析產文書及其他
建設臺灣縣:康乾時期臺灣縣(五都三圖)丁名清冊附糧冊
祖宗祭祀的組織:道光六年彰化五桂堂春秋會簿
佃戶交租:收何耀洪戶租稅簿(1860—1915)
潰兵過境:馮軍過境失物簿賬
淪陷區辦工廠:1944年蘇州火柴廠流水賬
解放區的天:塢堆村1947年教員、村干部食糧底賬
小學的收支與迎來送往:一興完小1950年流水部
紙色秘籍:光緒十八年鈔紙色則例及其他
一百年前的生意經:商號「保昌記」的備忘錄
江湖有風險:一本破舊的手抄本醫書
詩藝·日記
老師的焦慮與欣慰:《袁紹屏詩》
靜謐:民國《無名氏詩文》
根據地小學教員的日常生活:《蔣誠齋日記》
聾啞人的聲音:中華聾啞學校《許惟青日記》
聘書·發票
民國大學的教師:名稱、職級、薪酬
民國大學教師的聘任形式:專任與兼任
教師飯碗的憑證:民國教師的聘書
票證上的:張小泉刀剪
票證上的醬園:不僅有醬菜
票證上的建材:民國建材工商業資料
票證上的國貨:「紙版聯合營業所」補白
票證上的家具:民國吳縣鴻泰號紅木家具發票
票證上的五金:識讀它充滿挑戰與樂趣
票證上的美味:魚翅、板鴨、蜜橘與面
票證上的大學:一張食品公司開給中央大學的發票
票證上的口號:激情時代的多樣性
檔案·信牘
齊白石家文物圖書「抄與還」的一點資料
稅務檔案中的《泰州市私立泰州中學購買土地概況圖》
中古經濟史專家喬幼梅教授導資格側記
磐石如玉:侯仁之張瑋瑛夫婦
開啟人人有其歷史的時代
後記

  
飄落塵埃裡的故紙,低到塵埃裡的故事。我雖塵埃,我亦有史

  媒體
飄落塵埃裡的故紙,低到塵埃裡的故事。我雖塵埃,我亦有史1. 本書告訴你如何收藏文獻,如何對文獻的價值作判斷2. 本書告訴你如行歷史研究,歷史研究不是歷史學者的專屬領地3.我雖塵埃我亦有史,人人都有其歷史

  前言
史料是史學的基礎,沒有了史料,史學也便不存在,這是常識。史料與史學的關繫自然不止於此,對於二者的關繫,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認識。\u0007 1925年,王國維在清華所作《二三十年中國新發見之學問》演講中的一段話,向來為人所引用:“自漢以來,中國學問上之大發見者有三:一為孔子壁中書;二為汲塚書;三則今之殷墟甲骨文字,敦煌塞上及西域各處之漢晉木簡,敦煌千佛洞之六朝及唐人寫本書卷,明以來書籍檔冊,此四者之一已足當孔壁、汲塚所出。”(初發表在《清華周刊》上,此處引自傅傑編校《王國維論學集》,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第207—211頁)王國維這段話的核心,就是新材料的發現推動學術的發展與轉折。\u0007 關於學問與資料兩者關繫的闡述,同樣為學人所樂道的是陳寅恪在《敦煌劫餘錄序》中的論說:“一時代之學術,必有其新材料與新問題。取用此材料,以研求問題,則為此時代學術之新潮流。治學之士,得預於此潮流者,謂之預流(借用佛教初果之名)。其未得預者,謂之未入流。”(《敦煌劫餘錄序》,原載《歷史語言集刊》本第二分冊,1930年6月,收入《陳寅恪集·金明館叢稿二編》,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1年,第266—268頁)陳氏所言,強調新問題驅動新材料,雖然問題導向在先,但是仍然要有新材料來推動此新問題。\u0007 王國維、陳寅恪都將新材料看作學問發展的原動力,而傅斯年則更是高舉“史學隻是史料學”的旗幟。他在《歷史語言工作之旨趣》(《歷史語言集刊》本分冊,1928年,嶽玉璽等編選《傅斯年選集》,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174—183頁)中指出:代歷史學隻是史料學,利用自然科學供給我們的一切工具,整理一切可逢著的史料,所代史學所達到的範域,自地質學以至目下新聞紙,而史學以外的達爾文論,正是歷史方法之大成。”\u0007 並提出史學研步的三個標準:“凡能直接研究材料,步”;“凡一種學問能擴張他研究的材料步,不能的便退步”;“凡一種學問能擴張他作研究時應用的工具的,步,不能的,則退步”。\u0007 然後宣稱:“我們反對疏通,我們隻是要把材料整理好,則事實自然顯明了。一分材料出一分貨,十分材料出十分貨,沒有材料便不出貨。”而他說的而言之,我們不是讀書的人,我們隻是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東西”這句話,後面半句“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東, 後來在袁為鵬先生的幫助下,為馬德斌教授的課題組做物價與工價史料的整理,接觸了清代以來的商業賬簿。對史料的認知也日漸擴展,開始注意日常生活文獻。大量接觸契約文書、賬簿、信函、檔案、票據、圖片、照片等,各種五花八門的材料與物料一步打開了對史料及其所呈現的歷史的認識。逐漸觸摸到了消逝在時間中的過去,它的日常性、豐富性、復雜性,以及這種日常、豐富、復雜在個體重疊之後的信息冗餘與單調,乃至紛繁個體在時間和空間過程中的生命的悲涼與悲愴、無力與無奈。\u0007 通過收藏品市場的實踐與觀察,來反觀學術市場,發現兩者之間很有些相似的地方。其中比較突出的一點是,“有名”始終是“核心”,受追捧;“無名”始終是“邊緣”,少有人問津。人、事、物,都以此為準繩,猶如經濟學中的“價值”。初開始的時候,對此憤憤想做點什麼,來展現“無名”,展現“邊緣”本身,而不是作為“有名”,作為“核心”的比較物出現。這既有自身感悟的緣故,也與從小學以來接受的“歷史是由人民群眾創造的”這種觀念有關。內心是在想,既然歷史是人民群眾創造的,那麼為什麼不見有人民群眾的歷史呢?難道是要由我來寫嗎?在這樣的心態作祟下,開始收集各種人民群眾的“歷史”記錄,滿懷雄心地準備寫一部有血有肉的“人民群眾”的歷史書來。但是當接觸到紛繁個體背後的冗餘與單調之後,開始不斷地搖擺、否定、反思,這條路是否值得去走,以及如何走。\u0007 在這個過程中,接觸到中古史的學者提出的個人生命史及相關實踐(翻檢學術史,發現目前國內中古史學者陸續發布的個人生命史屬於將史學研究中對物或英雄人物傳記的研究下移,依其研究時段的資料將人物或傳記研究的對像擴展到一般人物,或者普通人。而個人生命史在社會心理學領域已經有較長的理論探索,在人類學中也有較為全面結與探索,值得借鋻),這多少與我所思考的問題相似,也從側面說明有類似想法的人並不少。而我也逐漸深化自己的思考,開始不再排斥“有名”與“核心”,因為他們也是歷史真實的一個部分,而且確實是推動歷史發展的關鍵。人民群眾在這個過程中主要起到的是累積作用,這種累積在發揮其構成社會的基礎價值之外,在它被動成為潮流的時候,纔彙成為推動歷史發展的不可遏制的動力。\u0007 另一方面,對於個體而言,人民群眾的歷史對於他/她、他們/她們自己及其以之為中心的人群,都是有血有肉的歷史,都是鮮活的歷史。在這個層面上,每個人都是如此。從高高在上的大人物,到低至塵埃裡的小人物,每個人都是自,己的歷史,都有自己的歷史,都是這個歷史的“中心”,差別在於各自的“中心”所蕩漾出去的圓或漣漪的範圍的大小,以及這種蕩漾擴散的耗散過程的強弱與持續時間的長短。它們的交叉、重疊、吞噬、彙合、融合等,既消融在歷史之中,也由此而構成歷史。這就是繁復到冗餘而單調的普通人的歷史在宏大的社程中的價值。這種價值對於具體的普通人來說,大多數時候是相對縹緲的,\u0007 沒有實在的意義。普通人的歷史的意義,在於或主要在於他/她自身(寬泛一點說每個人的歷史,無論有名與否,重要與否,其意義首先就在於自身)。如果說,在看到普通人歷史的繁復冗餘與單調性之後,還有書寫普通人歷史的欲望的話,那麼就在於我想嘗試通過一個個不同的普通人,他/她的歷史,來表達我自身的存在與意義。\u0007 書寫這種繁復到冗餘而單調的普通人的歷史的方法,暫且不論。對於準備書寫這種歷史的我來說,首先要考慮的是自己是否有能力寫出來。初我對此是自信的,但是隨著日子的消逝,展僅停留在思想上,自信也就慢慢地動搖,乃至冒出放棄的念頭。\u0007 在這個過程中,時常想起袁為鵬先生所說,做不了大學問,就編一點資料,也未嘗不是一個好的工作。於是便有了退而求其次,編一點史料的想法。可是,在著手工作的時候,發現即使是編一點史料也並不是一件輕松的事情,是希望通過編史料來展現人的歷史時,發現自己的能力依然不足。為此,不得不繼續退而求其次,將編材料分為幾步走。於是有了“史料與史學”公眾號,也有了出版“史料與史學”繫列出版物的想法。好的打算是,介紹史料的隨筆為一個繫列,影印與整理為一個繫列,用相對完整的一套材料展開的研究為一個繫列。這樣的打算顯然有點過於宏大,我一個人不可能完成,需要有適當的合作者一起努力,經過一個相當長的時期來實現。因此,這裡隻能算是發一個宏願。\u0007 回到本書,為什麼將“塵埃裡的歷史”作為書名,這是因為這些史料大多是從地攤或網絡上買來的,且多半入不了藏家的法眼,是傳統藏書家的法眼,其來源是從塵埃裡來的;同時這些資料所呈現的人或事,多為日常碎屑,也低到塵埃裡了;而對這些資料及其背後的歷史的介紹,也多半是蜻蜓點水,沒有深入全面地呈現,文字塵埃。如此種種,遂將書名定為“塵埃裡的歷史”,也希望藉此讓每一個低到塵埃裡的人,在內心埋下擁有歷史的希望之心。我雖塵埃,我亦有史。擁有歷史,即擁有自由。,西”成為經常為人引用的名言。\u0007 他在《史學方》中更為繫統地闡述了:史學的對像是史料,不是文詞,不是倫理,不是神學,並且不是社會學。史學的工作是整理史料,不是做藝術的建設,不是做疏通的事業,不是去扶持或推倒這個運動,或那個主義。\u0007 雖然需要考慮到,傅斯年所謂整理史料的意思與我們今天理解的整理史料並不相同,他所謂的整理史料實際上就是通過材料研究歷史。他說:“假如有人問我們整理史料的方法,我們要回答說:是比較不同的史料,第二是比較不同的史料,第三還是比較不同的史料。假如一件事隻有一個記載,而這個記載和天地間一切其他記載(此處所謂記載,不專指文字,猶史料之不以文字為限)不相干,則對這件事隻好姑信姑疑,我們沒有法子去對他做任何史學的工夫。”但是,他將史料作為史學的準繩,是唯科學主義,而失於矯枉過正,卻也是不容回避的地方。\u0007 然至於今日,地下地上新材料層出,王國維、陳寅恪、傅斯年的論說,在不同層面不斷地得到檢驗,並不斷地發展。是新出簡牘,使古史研究熱鬧非凡。由於出土簡牘不在個人的專門範圍內,故擱置不論,僅就一般可及的紙質材料略微陳述己意,是那些低到塵埃裡的材料。\u0007 對於從學校到學校的人文研究者來說,占據一個好的圖書館括網絡資源)無疑是為自己的研究打下了好的基礎。但是它也往往會形成一種反面的情況,就是一旦離開了那樣坐擁書城的條件,便容易處於不知所措的境地。\u0007 另外一件絕大多數時候被人忽視的事情是:圖書館的藏書,是專業論著,都是經過反復挑選、篩選之後的結果,通俗一點說就是“都是好書”(套用別人的話說,就是圖書館的書是經過篩選的,“集粹”的書)。那些“不好的書”,或者說“不入流的書”入圖書館的機會要小得多。這一點對於史料性質的文獻來說,尤為突出。絕大多數圖書館古籍部或特藏室,以本、明清善本為標榜,以珍貴文獻為目標。若隻是閱讀這些精粹的文獻,通過它們所能看到的僅僅是歷史精彩的一面,或者說主要是階級結構中上層的一面;也有可能是歷史孤僻的一面,因為這些文獻的流通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它們所反映的歷史,所表現的歷史,也就有了很大的局限性,需要謹慎對待。我理解到這一點,是在攻讀博士學位的時候,出於興趣和生計的需要,到北京的地攤上買書販書。雖然販書的過程並,但是在接觸了大量處於底層的書之後,對史料的認識卻突然有了很多實實在在的感觸,也正是這樣的情況下,對不同“位置”的書所表達的歷史有了初步的理解。

  作者簡介
潘晟,江蘇人(現常州天寧區),北京大學理學(歷史地理學)博士學位。南京師範大學社會發展學院教授。有《宋代地理學的觀念、體繫與知識興趣》(商務印書館,2014)、《地圖的作者及其閱讀》(江蘇人民出版社,2013)《漢水中下遊河道變遷與堤防》(魯西奇、潘晟,武漢大學出版社,2004),在生了一定的影響。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