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像蜀錦一樣絢爛(歷史散文,新視角新發現)歷史還可以這樣看
該商品所屬分類:圖書 -> 各出版社圖書
【市場價】
387-560
【優惠價】
242-350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ISBN】9787521210538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ISBN:9787521210538
商品編碼:10040415287986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出版時間:2021-10-01

用紙:輕型紙
頁數:360
字數:282000

代碼:52

    
    
"

編輯推薦

歷史還可以這樣看

學者型作家的歷史新視角


內容簡介

作者擅長講故事,他筆下的人物形像,寥寥數筆就從平面變成了立體,思想性格從單一變成了豐富完整。他對人物的品評也是極有個性的,在作者行雲流水的文字中讀者能夠發現他作為嚴肅學者的冷峻。作者的視野極為開闊,被他羅致筆下的有將軍,有詩僧,有名宦,有皇帝,有文士,有纔子,有畫家,他想要展示的是一幅社會歷史的全景圖。因為是隨筆,所以他的文字可以任情所之,可以汪洋恣肆,但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品格,即史筆的嚴謹和學術的嚴肅性。


作者簡介

朱小平,北京市政協十二屆文史和學習委員會特邀委員,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歷史文化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作協、北京作協會員。出版有散文隨筆集《燕京感舊錄》《京城百藝》《無雙畢竟是家山》《多少樓臺煙雨中》《燕臺舊墨》《聽雨樓隨筆》《文化名人大寫意》,長篇紀實《誰該向中國懺悔——抗戰勝利反思錄》《軍統內幕》《從軍統到保密局》;人物傳記《張大千》、《蔣氏家族全傳》、《鬼纔範曾》、《我所知道的顧城》;文史隨筆集《歷史臉譜一一晚清民國風雲人物》、《清朝,被遺忘的那些事》;及《朱小平詩詞集》等近30部。


目錄

序:熱血春秋筆,鏗鏘長短歌 毛佩琦/1

·第一輯·

啊,“致遠”

——鄧世昌其人及沉艦之因/3

永不消逝的軍魂/15

“像蜀錦一樣絢爛”

——北洋海軍陸戰隊殉國記/26

甲午海戰中的留美幼童/35

煤,煤,煤!/51

致命實心彈/60

風骨峻嶒張佩綸/66

披發長歌攬大荒/72

李秉衡其人/79

鐘鼓樓遐思

——明代的軍戶/98

漕運總督及其管理機構/105

明武宗之死/112

·第二輯·

“君子意如何”

——望城三賢/119

蘇東坡與屈原/128

“忠籌屢畫平戎策”

——讀《宋史·張孝祥傳》/135

嘆息張瑞圖/141

逝去的詩聲/153

不熄的窯火/171

“其人與筆兩風流”

——袁枚與《隨園食單》/180

清代書家說四人/187

趙翼其人其詩/191

詩與名將出夔州/195

話說四公子/199

·第三輯·

嚴子陵與釣臺/207

蘇東坡祠/210

“是何意態雄且傑”

——楊椒山與諫草堂/213

六必居·鶴年堂與嚴嵩題匾/219

柳敬亭北京軼聞及其他/224

乾隆題匾之謎/228

秦良玉·四川營·棉花胡同/233

軍機處官員的衣食住行/237

魂兮歸來/243

順承郡王府的滄桑/247

海軍衙門與醇親王/251

清末少壯派毓朗/257

三湘名士王闿運/262

“憑欄一片風雲氣”

——陳三立與範伯子/267

鑄鐘廠和“鐘楊家”/272

蔡鍔、小鳳仙與棉花胡同/275

……

精彩書摘

永不消逝的軍魂

在黃海大東溝海戰和威海保衛戰中,北洋水師最高司令官丁汝昌,兩位副手林泰曾、劉步蟾(各兼主力艦艦長)及超過5名艦長、2名大副,包括海軍基地衛戍陸軍2名最高長官戴宗騫、張文宣,均自殺殉國,這在中外海戰史上也是極其罕見的。舉一戰、二戰中著名的兩次大海戰為例:一戰英、德展開日德蘭戰列艦編隊大海戰,雙方參戰官兵達10萬人,共損沉艦船25艘,德方陣亡2545人,英方陣亡6097人。二戰中美、日展開中途島大海戰,雙方損沉航母5艘、戰艦3艘、戰機330餘架,日方傷亡3500餘人,美方傷亡307人。再如美國太平洋艦隊,在夏威夷軍港受日本攻擊,損沉艦艇40餘艘、戰機328架,主力艦“亞利桑那”號上1177名官兵全部犧牲,總計死亡2300餘人,與北洋水師陣亡官兵人數相差參半,但這三個海戰戰例,都未曾出現像北洋艦隊如此眾多主官,以自殺的慘烈方式殉國之現像。

二戰中著名的美軍悍將巴頓將軍曾有一句名言:“將軍最好的歸宿是在最後一場戰役中,被最後一顆子彈打死”,在中國,馬革裹尸、戰死疆場同樣是軍人的最終歸宿。當然,橫掃半個歐洲所向披靡的巴頓將軍,最終也未被“最後一顆子彈打死”,因為屢出狂言,被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就地解職,最終抑郁還鄉而死於車禍。但歐美軍人並不認為投降是恥辱。二戰中投降的美國中將溫萊特、英國中將帕西瓦爾,分別在菲律賓和馬來西亞投降日軍。1945年9月2日,麥克阿瑟在“密蘇裡”戰艦上舉行受降儀式時,特意讓兩位投降將軍站在身邊受降,這在中國軍人的概念中是完全不可接受的。

也許是宿命,北洋水師的名將們,戰死者少,其結局多以自殺而令人扼腕。舉凡丁汝昌、黃建勛、林泰曾、劉步蟾、鄧世昌、林履中、楊用霖、林永升、戴宗騫、張文宣等,或沉海,或服毒,或飲彈,演出了一幕幕悲壯的挽歌。真正的軍人何嘗不想戰死沙場?但願望與歸宿往往並不相符。

如北洋水師最高長官丁汝昌,一生身經百戰,在與太平天國、捻軍作戰的槍林彈雨、刀光劍影中,未曾殞命。他的頂戴花翎是從死人堆裡撿來的。在大東溝海戰中,“定遠”發炮震塌了飛橋,他跌落受傷,但他堅決不下火線,坐在甲板上鼓勵水兵們奮勇作戰。如蝗蟲般的日艦炮彈沒有擊中他。在威海保衛戰中,他決心戰死,登上“靖遠”艦督戰,拒絕部下勸阻,矗立在艦首210毫米主炮炮位旁指揮。“靖遠”艦甲板無任何遮護,艦首的位置又是最危險的區域。艦上的水兵原有些慌張,因為“靖遠”為配合劉公島炮臺反擊日艦圍攻,駛到日島附近海面與日艦進行炮戰。對面的日本聯合艦隊第三遊擊隊“天龍”等5艘戰艦,包括外海的日本第一、二遊擊隊戰艦都向“靖遠”等瘋狂炮擊,炮彈如驟雨一般傾瀉。在丁汝昌的鼓勵下,水兵們頑強還擊,炮戰持續了一小時餘。日軍占領的南幫炮臺兩顆240毫米炮彈擊穿“靖遠”甲板,在艦首附近撕開了兩個裂口。艦體漸漸下沉,丁汝昌悲痛不已,決心與艦同沉,管帶葉祖珪也願與艦同殉,但都被部下持擁上蚊子船(小艇)。從艦首上方落下的兩發240毫米炮彈,是穿入艦首下的甲板進入艦體,又在下舷撕開口子,丁汝昌幸免於陣亡。但他卻悲痛流涕,長嘆道:“天使我不獲陣歿也!”他太渴望陣亡以挽名譽,但老天不給他這個機會,在投降派們的圍攻下,1895年2月12日服毒自殺,年五十九歲。守島護軍統領張文宣(總兵銜級)與丁汝昌同日服毒自殺。

林泰曾在“鎮遠”結束大東溝海戰後,入軍港時被礁石劃破艦體入水受損失去戰鬥力,於1894年11月15日極度內疚後也服毒自殺,時年四十四歲。

“定遠”被日艦擊中擱淺後,為避免資敵,劉步蟾與丁汝昌下令用炸藥炸沉“定遠”。目睹“定遠”沉入海中,劉步蟾即於1895年2月9日(艦沉當日)服毒自殺。永遠告別了從德國伏爾鏗造船廠鋪設龍骨時,就與其開始相伴15年的“定遠”……他在戰前即立誓:“苟喪艦,必自裁”,2月5日,“定遠”被日軍魚雷艇偷襲,擱淺坐灘,劉步蟾不甘心,一度指揮用艦炮反擊,“定遠”主炮下轉動設施、彈藥庫等均沒於海水中,最終失去作戰能力,被迫棄艦撤至劉公島,劉步蟾一見丁汝昌便伏地大哭:“身為管帶,而如此失著,實有瀆職之罪,今唯一死謝之!”劉步蟾心中必然會想起他的戰前誓言。此年他僅四十三歲!與其他將領自戕或悲憤,或內疚,或激昂相比,性格剛強不馴的他,死得反而是最從容不迫的。“定遠”被水雷炸毀後,劉步蟾來到“定遠”軍官盧毓英住處,見到“定遠”槍炮大副瀋壽堃正書寫清人鄧漢儀詩句:“千古艱難惟一死”,劉遂朗聲接誦:“傷心豈獨息夫人?”吟畢坦然出屋而去。“息夫人”是春秋戰國時典故:楚文王滅息國,俘國君夫人,與其生二子,但夫人從此不同楚王置一言,以氣節寓志。劉步蟾誦此詩句,當借此抒發己之志節。也可窺見他是愛讀詩文的,有儒將氣度。當晚他即服鴉片自殺,大概是吞服鴉片量不足,輾轉反復,極其痛苦。令人哀痛而惋惜!

負責保衛海軍威海基地的綏軍將領戴宗騫(道員銜級)亦於1895年2月10日晚,在北幫炮臺失守後服毒自殺。他曾與丁汝昌激烈爭論決不能棄守北幫炮臺:“守臺地,吾職也。兵敗地失,走將焉往?吾唯有一死以報朝廷耳!他何言哉!”

2月13日,繼任的護理左翼總兵兼“鎮遠”艦署理管帶楊用霖拒絕向日軍投降,以手槍自殺殉國。

在大東溝海戰中第一位自殺殉國的艦長是“超勇”管帶黃建勛。“超勇”是清朝向西方購買的第一艘大型巡洋艦,第一任管帶是林泰曾。大東溝海戰約半小時後,“超勇”起火漸沉,黃建勛落水,他拒絕前來救援的“左一”號魚雷艇拋出的救生繩,沉海自盡,時年43歲。大副翁守瑜在指揮官兵撲火無效後,將欲投海,“左右援之,參戎(指翁守瑜,這是對大副的尊稱——筆者注)曰:全艦既沒,吾何生為?一躍而逝”!時年三十一歲。

在海戰中重傷的“揚威”艦被逃跑的“濟遠”撞至擱淺,因無法再與日艦作戰,悲憤不已的管帶林履中跳海自盡。

“經遠”管帶林永升在海戰中頭部中彈犧牲後,大副陳榮駕駛重傷失火的軍艦駛往淺水區自救,在軍艦沉沒前蹈海自盡。全艦官兵大部殉國,僅16人被救。

海戰中北洋水師犧牲官兵總計714人,其中沉海的“超勇”“揚威”“致遠”“經遠”官兵達660人。受傷官兵108人。犧牲職銜最高者為提督銜記名總兵鄧世昌。

在大東溝海戰和威海保衛戰中自殺成仁的高級將領丁汝昌、林泰曾、劉步蟾、張文宣、戴宗騫、林永升、黃建勛等人,其過程都無疑義,正史、野史的記載基本吻合。唯獨鄧世昌之自沉殉國,或與正史記載略有出入。

野史和正史記載的鄧世昌拒救自沉,基本一致,隻不過繁簡而已。但“致遠”幸存水兵們的說法,卻與史載略有出入。

“致遠”去撞沉“吉野”,若干研究者都認為在技術上不可能存在。當然,無論去撞擊日軍哪艘軍艦,其視死如歸、殺身成仁的英雄氣概都毫無疑義。“致遠”幸存者水兵共有7人,對當時狀況,各敘不一。以至於姚錫光所著《東方兵事紀略》中記“遂鼓快車向吉野衝突”幾成為孤證。姚著此書是甲午海戰的第三年。不知所敘是否采納了幸存水兵的敘述。因為姚錫光在甲午開戰時,正在山東巡撫李秉衡衙署任職,他並非親歷者,應是參閱中外各種史料。但是,他的記載卻成為從《清史稿》到《辭海》幾乎眾口一詞的標準案本,以至於從教科書到《甲午風雲》等影視文學作品,無不采用“撞沉吉野”之說。不妨引《東方兵事紀略》中所言:“致遠彈藥盡,適與倭艦吉野值。管帶鄧世昌……遂鼓快車向吉野衝突。……而致遠中其魚雷……”《清史稿·鄧世昌傳》《辭海》幾乎照抄。其他如《清稗類鈔·鄧壯節陣亡黃海》雲:“致遠中魚雷而炸沉”,成書更晚,恐怕也是人雲亦雲。這裡也不再贅述。

除“撞沉吉野”說外,姚錫光這段不長的文字中,“中其魚雷”說也廣為後世所采用,這也是謬傳,與事實不符。由此引發鄧世昌在“致遠”沉沒後墜海的一些出入不同的記載,當年海戰後出版的《點石齋畫報》圖文報道《僕犬同殉》稱:“有義僕劉相忠隨之赴水”“所養義犬尾隨水內,旋亦沉斃。”清人池仲祐《鄧壯節公事略》中記鄧世昌所豢養愛犬“銜其臂不令溺,公斥之去,復銜其發,鄧按愛犬入水,同沉於海”。

但池仲祐是私史,僅是一家之言。正史《清史稿》則記為:“世昌身環氣圈不沒,汝昌及他將見之,令馳救。拒弗上,縮臂出圈,死之。”當時在“鎮遠”服役的洋員馬吉芬後來也寫了回憶錄,他則根據幸存水兵的敘述。水兵們對當時戰況說法各異,也許是因為在艦上崗位不同、視角所限,導致對同一事件有不同的說法。但馬吉芬發現唯有對鄧世昌沉海的細節述說一致。鄧世昌所養烈犬,性格兇猛,每不聽鄧世昌管束。鄧沉海後,先抓住一條船槳(有說為木板),但猛犬遊過來衝撞鄧世昌,致使其與槳(板)脫手纔與犬共溺亡。水兵們還一致述說鄧大人不會遊泳,纔無法逃生。這與《清中稿》的記述又有不同,目擊水兵說鄧抓住的是槳(或木板),《清史稿》言之鑿鑿是“汽圈(救生圈)”。當然這都是細枝末節,至於水兵們說鄧不會遊泳,在今天看來可能有些不可思議。須知他是福建船政學堂畢業,又多年領艦,是標準的海軍軍官。我注意到:大東溝海戰中自沉的將領包括鄧世昌在內,皆是投海自溺。按常理,一個會遊泳的人,是沒有辦法投海自沉的。

北洋水師招募的水兵,大多為山東半島的漁戶,會遊泳自不成問題。將領多為船政學堂畢業。本來招收學生時,設想是福建省本地生源。但當時科舉考試仍是讀書人和貧家子弟的晉身之階,船政學堂這種新式軍校聞所未聞,一般讀書人報名稀稀。福建報名者多為貧寒出身的少年,但名額差之甚遠,不得已學堂擴大招生地域,轉向廣東、香港招生,因粵港之地多商人子弟和洋學堂學生,受西洋風氣影響,易接受新鮮事物。

鄧世昌隸粵籍,時在香港,學過英文,遂報名成為首屆學生。我查若干史料,船政學堂分前學堂(學法語)與後學堂(學英語),前者以制械造船為主科,後者以駕駛管輪為主科。課程約為三類,第一類為算術、幾何、代數、解析幾何、割錐、平三角、代微積、動靜重學、水重學、電磁學、光學、熱學、化學、地質學、航海學等,屬基本自然學科。第二類是文科、外語、音樂等項。第三類是船政大臣瀋葆楨特別下令增加的傳統義理類,如聖諭、孝經、策論等。學期三年。之後再二年實習訓練,學生出海登船,學習有關天文、測量、風浪、沙線及駕駛、管輪、海上作戰等科目。包括操作重炮、小型武器、水兵匕首、劃船訓練,都在演練之內。但卻未查到是否有遊泳訓練之科目,也許雖是西式海軍官校,但學生恪守傳統,不便赤身露體?封建時代武官講威儀,船政學堂學的是先進科學,但學生著裝還是傳統袍褂,也許實習科目包括船政學堂中並無遊泳訓練項目?否則不能解釋鄧世昌不會遊泳,另外兩位船政學堂畢業的海軍軍官黃建勛(“超勇”管帶)、林永升(“經遠”管帶)及“經遠”大副陳榮、“超勇”大副翁守瑜也是投海自沉,看來也是不諳水性。當然,清朝對守城有責的武官若失地,是以流放直至死罪懲罰。艦即如城地,鄧、黃、林等皆為血性之人,艦沉則自裁。若會遊泳,也必會選擇其他方式殉國。


前言/序言

序:熱血春秋筆,鏗鏘長短歌

毛佩琦

史學是中華文化傳統最寶貴的財富之一。歷史是寫人的,不論采用什麼體例,或編年,或紀傳,或紀事本末,其核心都是人,都是各色人物扮演的故事。孔夫子作春秋而亂臣賊子懼,他老人家的史筆褒貶,令違禮悖德的人膽寒。司馬遷作史記,春溫秋肅,以“太史公曰”評騭人物,臧否故事,讓國人對歷史充滿了敬畏。除了史家以書寫歷史表達他們的歷史觀和對歷史人物的臧否外,歷代又有讀史評史的傳統,許多學者、政治家通過傳注、點評直接表達對歷史的意見,這方面也留下了不少名著,如明清時期李贄《史綱評要》、王夫之《讀通鋻論》,都是大家習知習聞的。古人稱作史要有兩大功夫,曰考據,曰義理。精考據,纔可以得到嚴謹正確的史實,明義理纔能通曉歷史的因果流變。知道史實,僅僅是一種認知,以史實為基礎,通過思考明辨其義理,纔能使知識上升到智慧層面。所謂以史為鋻雲雲,實際是以對歷史的思考去指導現實。所以,不論寫史,還是評史,義理都是其靈魂。章學誠又有史纔說,姚鼐又有辭章說,那麼,著史又需要講究文字表達的功夫。孔夫子說,言而無文,行之不遠。好的史著,文章都是精彩的。《史記》被盛贊為“無韻之離騷”,《漢書》至於可用來下酒,亦足以見前人對史著文章的推崇了。

歷史寫什麼人,記什麼事,是由執筆者選定的,後世所讀之史,即使所謂實錄,所謂全史,也都是由作者篩選出來的。史家之學養,史家之識見,決定了他對人與事的取舍和判斷。司馬遷究天人之際,作陳涉世家、孔子世家,為遊俠立傳,為刺客立傳,都反映出他的歷史觀。歷來有經世之志、有擔當之心的讀書人,也往往以治史表達他們的理念,在不同時代產生了許許多多的歷史作品。然則,選擇借助什麼人物和事件去表達作者的理念,通過這些人物和事件又要傳達出什麼樣的理念,不同時代、不同史家又是大不相同的。

二十世紀四十年代,著名出版家濟先生①曾選取八位古代人物編寫了一部書,題目是《中華民族的人格》,他認為這八個人是足以代表中華民族的人格,而此時中華民族正需要張揚這種人格。他把書稿寄給了胡適先生,請為之序。張先生稱自己編寫此書的宗旨是:“隻要謹守著我們先民的榜樣,保全著我們固有的精神,我中華民族不怕沒有復興的一日。”張先生的宗旨可謂堂堂之陣、正正之旗。當時正值中華民族救亡圖存的抗戰時期,拿槍的將士上戰場了,拿筆的菊生先生挺身擔當起振奮民氣、團結意志的責任。張、胡交誼素篤,序很快就寫成了。適之先生說“這些人‘有的是為盡職,有的是為知恥,有的是為報恩,歸根結果,都做到殺身成仁’”。但適之先生對菊生先生所選人物卻不盡同意,甚至為張先生另外開了一個名單。為什麼?適之先生說,“很贊成張菊生先生用‘先民的榜樣’做我們的‘人格教育’的材料”,但材料“不應限於殺身報仇,要注重一些有風骨,有肩膀,挑得起天下國家重擔子的人物”。無疑,對於如何解讀中華民族的性格,需要培育中華民族什麼樣的性格,當今時代需要什麼樣的民族人格,胡適先生看得更長遠,更切實。那麼,歷史讀物的作者要向讀者展示哪些人物,借這些人物又要去提倡什麼、鞭籉什麼,其責任、其影響不亦大乎!

現在,我們面前就擺著一部有關歷史人物的大作。作者自稱其為隨筆,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傳記,顯然,作者為之傾注了更多的感情和思考。

翻開書,第一篇就是《啊,“致遠”——鄧世昌其人及沉艦之因》。它帶我們再次回到了那個令人恥辱、令人糾結、令人沉思不止的年代。“致遠”艦,北洋海軍的驕傲,鄧世昌是以身殉國的英雄。本來他們應該叱咤風雲、揚威海上,然而他們沉沒了,沉沒了,沉沒了!痛惜之餘,令多少人至今在思考其所以成、所以敗的原因。作者以獨特的角度,帶領我們對“致遠”艦對鄧世昌做了近距離的觀察。這是一個在宏大歷史背景下的細節解讀。清政府為了躋身世界一流軍事強國,下決心要打造一支現代化的海軍。“致遠”艦為英國設計建造,各種數據都說明它在當時已經非常先進,北洋水師“並非僅僅海戰訓練和作戰條令全部使用英文”,甚至“高級軍官洋化到喫西餐”。“致遠”艦多次宣威異域,威懾沙俄、日本。多麼有畫面感的描述!

鄧世昌在腐敗的清朝官僚隊伍中,是一個另類。“鄧世昌入北洋水師(含入船政學堂)服役二十七年,一貫處事嚴謹勤勉,治軍嚴格有方,愛護士弁,而且嚴格遵守北洋水師管帶不得離艦到岸上居住的軍紀,不帶眷屬,也不在劉公島基地購買宅寓。”“不飲博,不觀劇,非時未嘗登岸。眾以其立異,益嫉視之”,甚至不顧傳統禮制,“其父逝世時恰逢中法開戰,鄧世昌顧及海防喫緊,決然不去奔喪。這種有違世俗之舉,愈發引起眾議”。作者說,這正應了“人高於眾,眾必非之”的古語。

然而,非常之人乃能為非常之事。就是他,在北洋水師與日本海軍的激烈戰鬥中,在主艦遭到重創時指揮“致遠”艦衝擊日軍“吉野”艦。在撞擊途中,“致遠”艦中彈沉沒,鄧世昌以下全艦官兵245人以身殉國。鄧世昌落水後,本有希望生還,但他拒絕了水兵們的救援。正是因為有了這種“同自己的敵人血戰到底的氣概”,“日本欲亡我中華滅我種族的狼子野心纔不能得逞”!作者從海戰近景,一下把鏡頭拉遠,勾勒出了偉大的中華民族必將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歷史走向。行筆至此,作者的熱血情懷噴發而出:為被日本掠去的“致遠”艦上的十管格林炮不能回歸而耿耿於懷;為鄧世昌的生日竟是殉日而隱隱作痛;為至今也沒有豎立甲午烈士紀念碑和姓名碑而念茲在茲;同時作者也深感到了欣慰:鄧世昌的後代沒有辜負先世的英名,他們中有六人參加了1937年至1945年的抗日戰爭。讀書至此,我們與作者一起唏噓,與作者一起感奮,與作者一起揚眉。


^_^:ad46e64fc649be8c616097977e69f8fa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