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帝國的年代(1875-1914) 世界史 歷史讀物 中信出版社【新華書店正
該商品所屬分類:圖書 ->
【市場價】
617-896
【優惠價】
386-560
【作者】 艾瑞克·霍布斯鮑姆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ISBN】9787508674605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ISBN:9787508674605
商品編碼:20324905049

包裝:精裝
出版時間:2017-08-01
代碼:78

作者:艾瑞克·霍布斯鮑姆

    
    
"
產品特色

/




內容簡介
帝國的年代是一則寫滿矛盾的擴張和死亡故事,無與倫比的和平造就出無與倫比的戰爭。無限進步的希望隱藏著日漸不安的恐懼,不費吹灰之力的征服孕育了無力招架的毀滅,它似乎永遠斷裂了過去,卻又直接聯繫著現在,我們已不在其中,但不知它還有多少在我們裡面。 
當一撮先進國家操刀瓜分落後世界之際,經濟排擋由自由競爭小企業轉換到保護主義大集團,政治動力由中產精英下移到群眾,工人運動從經濟*興隆處迸發,資產階級從財富頂端跌落,民族主義揮舞著國旗向右走去,新女性掙出黑暗現身歷史,大眾藝術完成了前衛人士志在促成的文化革命,科學革命瓦解了確定穩固的宇宙真理。古帝國掀起革命巨浪,新帝國籠罩戰爭陰霾。 
1914年,一場早已預見卻無力阻止的世界大戰,帶來了極端的年代。
作者簡介
1917年出生於埃及亞歷山大城的猶太中產家庭,後遷居維也納和柏林。1933年因希特勒掌權而轉赴英國,完成中學教育,並進入劍橋大學學習歷史。他於1936年加入共產黨,1947成為倫敦大學伯貝克學院講師,1978年成為該校經濟及社會史榮譽教授。2012年10月1日,病逝於倫敦,享年95歲。霍布斯鮑姆研究的歷史時期以19世紀為主,並延伸及17、18和20世紀;研究的地區則從英國、歐洲,廣至拉丁美洲。除專業領域外,霍氏也經常撰寫當代政治、社會評論、歷史學、社會學理論,以及藝術、文化批評等。他在勞工運動、農民運動和世界史範疇中的研究成果,在學術界有很大影響;而其宏觀通暢的寫作風格,更將敘述史學的魅力擴及大眾。他的著作甚豐,先後計有14部以上專著問世,包括《革命的年代》《資本的年代》《帝國的年代》《極端的年代》《盜匪》《民族與民族主義》《原始的叛亂》《爵士風情》等。
目錄

序言

序曲

一章 百年革命

第二章 經濟換擋

第三章 帝國的年代

第四章 民主政治

第五章 世界的工人

第六章 揮舞國旗:民族與民族主義

第七章 資產階級的不確定性

第八章 新女性

第九章 文藝轉型

第十章 確定性的基石:科學

第十一章 理性與社會

第十二章 走向革命

第十三章 由和平到戰爭

結語


精彩書摘
《見識叢書 帝國的年代:1875—1914》:
在科技以及隨之而來的物質生產和交通量的發展上,進步表現得為顯著。現代機械絕大多數是以蒸汽為動力,並由鋼鐵制成。煤已成為重要的工業能源,在俄國以外的歐洲,有95%的能源是來自煤礦。歐洲和北美的山溪,一度曾決定許多早期紡織廠的地點,其名稱便可使我們想起水力的重要,可是現在它們又重新成為農村生活的一部分。另一方面,雖然到了19世紀80年代,大規模的發電和內燃機均已成為事實,但是電力和石油尚不十分重要。及至1890年,甚至連美國也不能宣稱它擁有300萬盞以上的電燈,而在19世紀80年代早期,歐洲現代化的工業經濟:德國每年所消耗的石油還不到40萬噸。
現代科技不僅是無法否認、頻奏凱歌,同時也是歷歷可見的。其生產機器,雖然照現代標準來看並不特別強大(在英國,1880年時它們的平均馬力還不到20匹),但通常體積都相當龐大,而且主要是由鋼鐵制成,就像我們今天在科技博物館所看到的那樣。而19世紀巨大和強大的發動機,也是容易看到和聽到的產品,便是數十萬具的火車頭,以及在一縷縷濃煙之下,拖在其後的275萬輛客貨車。它們是19世紀戲劇性的發明之一,一個世紀之前的莫扎特(Mozart)在撰寫其歌劇時,根本不曾夢想過會有這種產物。由閃亮鐵軌鋪成的巨大網絡,沿著平原、跨越橋梁、穿過山谷、穿越隧道,甚至翻過像阿爾卑斯山主峰那麼高的山隘。各條鐵路共同構成了人類有史以來宏偉的公共建設。它們所雇傭的人力,超過任何工業。它們駛往大城市中心,在那裡,同樣便捷和巨大的火車站正慶祝它們的勝利;它們同樣也伸向19世紀文明未滲入的遙遠的鄉村。到了19世紀80年代早期(1882年),每年幾乎有20億人次乘坐火車旅行;自然,其中大多數是來自歐洲(72%)和北美(20%)。在西方的“已開發”地區,當時可能沒有幾個男人一生中從未與鐵路有過接觸,甚至連不太外出的婦女,也都或多或少接觸過火車。或許隻有電報這種現代科技的另一產物的知名度超過了火車,綿延在一望無際的木杆上的電報線網絡,其長度是世界鐵路總長的三或四倍。
1882年時,全球共有2.2萬艘汽船,雖然它可能是比火車頭更有力的機器,但隻有少數走近港埠的人纔看得見,而且在某種意義上也比較缺乏代表性。1880年時,它們的總噸位仍然(但也隻是)較帆船少,即使在工業化的英國也不例外。就世界的船舶總噸位而言,1880年時,靠風力的船舶與靠蒸汽動力的船舶,其噸位比率仍然幾乎是3:1。不過,在接下來的10年間,這種情形即將發生戲劇性改變,使用蒸汽動力的船舶將大為增加。雖然木材已換成鐵,蒸汽取代了風帆,但在船隻的建造和裝卸上,傳統仍然統治著水路運輸。
19世紀70年代下半期的嚴肅的外行觀察家,對於當時正在孕育或正在產生的科技革命究竟投入了多大的注意力?這時候,正在醞釀或推出的科技變革包括各種渦輪機和內燃機,電話、留聲機和白熾電燈泡(這些都剛發明),汽車[19世紀80年代,戴姆勒(Daimler)和本茨(Benz)讓它投入使用]以及19世紀90年代出產或制造中的電影放映機、飛行器和無線電報。幾乎可以確定的是,觀察家已期待並預測到與電力、攝影和化學合成這些他們所熟悉的方面有關的重要進展。而他們對於科技應該可以發明機動引擎使道路運輸機械化這個明顯而迫切的問題得以解決一事,也不會感到詫異。我們不能指望他們能夠預先想到無線電波和放射性,但他們必定曾經臆測到人能飛上天這件事(人類何時不做此臆想),而由於這個時代科技上的樂觀主義,他們也必然相信它有實現的一天。當時的人們的確對於新發明如饑似渴,越是戲劇化的發明便越受歡迎。1876年愛迪生(T.A.Edison)在美國新澤西州(New Jersey)的門羅公園(Menlo Park)建立了或許是有史以來的一座私人實驗室,當他在1877年推出一部留聲機時,頓時成為美國人的大眾英雄。然而盡管如此,任何觀察家都絕不會預料到這些新發明對消費者社會所造成的實際改變。因為,除了美國以外,這個問題在一次世界大戰以前尚未引起相當的注意。
……

前言/序言

序曲

回憶就是人生。由於總是一群活人在回憶,它遂成為永恆的演進。它受限於記憶和遺忘的辯證法,覺察不出自己連續的變化,它可以有各種用途,也可以做各種控制。有時它可以潛伏很長的時間,然後突然復蘇。歷史永遠是為已不存在的事物所做的片面和有問題的復原。記憶永遠是屬於我們的時代,並與無窮的現在依偎相連。歷史是過去的再現。

——諾拉(Pierre Nora),1984年

除非我們同時也明白基本結構上的變化,否則隻描述事件的經過,即使是以全世界為範圍,也不大可能使我們對今日世界上的各種力量,有較佳的了解。今天我們需要的是一種新構架,一種新的回溯方式。這些也就是本書所想要呈現的。

——巴勒克拉夫(Geoffrey Barraclough),1964年

1

1913年夏天,有一個年輕女孩從奧匈帝國首都維也納的一所中學畢業。對那時的中歐女孩來說,這是相當不尋常的成就。為了慶賀她畢業,她的父母決定送她出國旅行。不過在當時,讓一個富裕人家的18歲女子單獨暴露於危險和誘惑之下,是件不可思議的事,因此他們想找一位適當的親戚來照顧她。幸運的是,在過去幾代由波蘭和匈牙利西遷致富而且接受過良好教育的親戚中,有一家過得特別好。奧爾貝特(Albert)叔叔在地中海東部各地——君士坦丁堡、士麥那(Smyrna)、阿勒頗(Aleppo)和亞歷山大港(Alexandria)開了一家連鎖商店。在20世紀早期,奧斯曼帝國和中東有許多生意可做,而奧地利長久以來便是中歐對東方貿易的窗口。埃及既是一個適合文化自修的活博物館,又是一個國際性的歐洲中產階級高級聚居地。在當地用法文很容易溝通,而這位小姐和她的姐妹,在布魯塞爾附近的一家寄宿學校已學會流利的法文。當然,埃及有許多阿拉伯人。奧爾貝特叔叔欣然歡迎他的親戚。於是這位小姐乘坐一艘輪船由的裡雅斯特港(Trieste)前往埃及。該港是奧匈帝國的主要港口,踫巧也是喬伊斯(James Joyce)的寄居地。這位小姐便是作者未來的母親。

若干年以前,一個年輕男子也旅行到埃及,但他是從倫敦去的。他的家庭背景普通得多。父親是在19世紀70年代由俄屬波蘭移民到英國,以制造家具為業。他在倫敦東區和曼徹斯特(Manchester)過著不穩定的生活,盡量設法養育他原配所生的一個女兒和繼室所生的八個兒女(其中大多數是在英國出生)。除了一個兒子以外,其他的孩子都沒有經商的天分或意願。隻有小的孩子有機會受到一點兒教育,日後成為南美的采礦工程師,當時南美尚是大英帝國一個非正式的部分。然而,所有的孩子都熱衷於學習英文和英國文化,並且積極地英國化。其中一個後來成為演員,一個繼承家中的家具制造業,一個成為小學教師,另外兩個進入當時正在發展中的郵政服務業。那個時候,英國剛占領埃及不久(1882年),因此,其中一個兄弟便到尼羅河三角洲上代表大英帝國的一小部分——埃及從事郵政和電信工作(Egyptian Post and Telegraph Service)。他認為埃及很適合他的另外一個兄弟,這個兄弟非常聰明、和氣,有音樂天分,運動樣樣精通,並且具有輕量級拳賽冠軍的水準,如果不需要靠自己謀生,他的特質可讓他的生活過得十分愜意。事實上,他正是那種在殖民地的運貨業事務所工作遠比在任何其他地方工作更容易的英國人。

這個年輕人便是作者未來的父親。因此,他是在帝國年代的經濟和政治活動使他們相聚的地方遇見未來的妻子的。這個地方便是亞歷山大港郊外的運動俱樂部,後來他們的一個家便在這個俱樂部附近。在本書所談的時代之前,在這樣的地方發生這樣的邂逅,並使這樣的兩個人締結姻緣,都是極端不可能的事。讀者應該知道原因何在。

然而,我以一件自傳式的逸事作為本書的開始,有更嚴肅的理由。對於我們所有人來說,在歷史和記憶之間都有一塊不太明確的過渡區。這塊過渡區是介於兩種過去之間,其一是可相對不帶感情予以研究的過去,其二是摻雜了自身的記憶與背景的過去。對於個人來說,這塊過渡區是由現存的家庭傳統或記憶開始的那一點起,一直到嬰兒時代結束——也就是,比方說,從老的一位家人可以指認或解說的早的一幅家庭照片起,到當公眾和私人的命運被認為是不可分開而且互相決定的時候止[“我在戰爭結束前不久遇見他”;“肯尼迪總統(Kennedy)一定是在1963年死的,因為我那個時候還在波士頓”]。這塊過渡區在時間上可長可短,它特有的模糊和朦矓也有不同程度的差異。但是,永遠會有這麼一塊時間上的無人之地。對於歷史學家來說,或對於任何人來說,它絕對是歷史難把握的一部分。對於作者本人而言,由於作者在接近一次世界大戰結束的時候出生,而父母在1914年時分別是33歲和19歲,帝國的年代正好處於這個不太明確的區域。

但是,不僅個人如此,社會也是這樣。我們今日所生活的世界,其男男女女大致是在本書所討論的這個時代成長,或在其直接的影響下成長。或許在20世紀將要結束的此刻,情形已不復如此(誰又能確知),但在20世紀的前2/3,情形確實是這樣。

比方說,讓我們來看一看對20世紀具影響力的政治人物名單:1914年時,列寧[Vladimir Ilyich Ulyanov(Lenin)]44歲,斯大林[Joseph Vissarionovich Dzhugashvili(Stalin)]35歲,小羅斯福總統(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30歲,凱恩斯(JMaynard Keynes)32歲,希特勒(Adolf Hitler)25歲,阿德勒(Konrad Adenauer,1945年後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的締造者)38歲,丘吉爾(Winston Churchill)40歲,甘地(Mahatma Gandhi)45歲,尼赫魯(Jawaharlal Nehru)25歲,毛澤東21歲,胡志明22歲,鐵托[Josip Broz(Tito)]與佛朗哥(Francisco Franco Bahamonde)同歲,也就是比戴高樂(Charles de Gaulle)小兩歲,比墨索裡尼(Benito Mussolini)小9歲。再看一看文化領域內的重要人物。比如根據1977年出版的《現代思想辭典》(Dictionary of Modern Thought)所選錄的文化人物為抽樣標準,其結果如下:

1914年或之後出生者23%

活躍於1880~1914年間,或在

1914年已是成人者45%

出生於1900~1914年間者17%

活躍於1880年前的15%

由此我們可明顯看出,即使到了20世紀70年代,人們仍認為帝國的年代對這個時代的思想形成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不論我們同不同意這個觀點,它在歷史上都是具有重要意義的。

因此,不僅是少數與1914年前直接有關的在世者,面臨著如何看待他們的私人過渡區的問題,而且,在比較非個人的層次上,每一個活在1980年的人,也面臨著同樣的問題,因為1980年乃是由導致一次世界大戰的那個時代所塑造的。我不是說較遠的過去對我們而言較不重要,但是它與我們的關繫是不一樣的。在處理遙遠的時代時,我們知道自己基本上是以陌生人和外來者的身份面對它們,很像西方的人類學家著手調查巴布亞(Papuan)的山居民族一樣,如果它們在地理上、紀年上或感情上是足夠遙遠的,這樣的時期,便可以完全通過死者的無生命遺物——書寫、印刷或雕刻、物品和形像而存在到今日。再者,如果我們是歷史學家,則我們知道我們所寫的,隻能由其他這樣的陌生人來判斷和糾正——對於這樣的陌生人而言,“過去也是另一個國度”。我們的確是借由我們自己的時代、地點和形勢來假設過去,也傾向於以我們自己的方式重新塑造過去,去看待那些我們的目光可以洞悉的事物,以及那些我們的看法允許我們認出的事物。不過,我們在工作的時候也帶著我們這一行慣用的工具和材料,研究檔案和其他一手資料,閱讀數量龐大的二手文獻,一路走過我們前輩學者許多代以來所積累的辯論和異議,走過不斷變化的風尚和不同的解釋與重要的階段,永遠好奇,(也希望能)不停地問問題。但是,除了那些以陌生人身份爭論一個我們不復記憶的過去的其他當代人以外,我們的工作也不會遭遇什麼阻力。因為,甚至我們以為我們所知道的1789年法國或喬治三世英國,也是我們通過官方或民間學究所學得的第二手或第五手知識。

當歷史學家想要努力鑽研仍有目擊者存活的時代時,兩種相當不同的歷史概念便互相衝突,或者,在好的情形下,互相補充:學術性的和實際存在的、檔案的和個人記憶的。由於每個人都已在心中與自己的一生達成妥協,因此每一個人都是他們身處時代的歷史學家。如同冒險進入“口述歷史”領域的人所知道的,從絕大多數人的觀點看來,這樣的歷史學家都是不可靠的,但是他們的貢獻,卻有基本的重要性。對那些訪問老兵和政客的學者而言,從印刷品上所得到的資料,將較接受他們訪問者記憶中的資料更多也更可靠,但是他們卻可能誤解這些文字上的資料。而且,不像研究十字軍東征的歷史學家那樣,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歷史學家,可能會被那些曾經經歷過這場戰爭的人加以糾正。這些人回憶往事,搖搖頭說:“但是事情根本不是這樣。”不過,彼此對峙的這兩種歷史觀點,在不同的意義上都是對於過去的合乎邏輯的重建。歷史學家有意識地以為它們是如此,這樣至少可以予以說明。

但是,不明確區域的歷史則不同。其本身是有關過去的自相矛盾未能完全理解的形像。它有時比較模糊,有時顯然精確,永遠是由學術與公眾和私人的二手記憶所傳達。它仍是我們的一部分,但不再是我們個人所能影響的。它所形成的,類似那些斑駁的古代地圖——充滿了不可靠的輪廓和空白,搭配著怪物和符號。這些怪物和符號被現代的大眾媒體所誇大。正因為這個不明確的區域對我們而言很重要,遂使媒體也對它全神貫注。多謝媒體的恩賜,這種片段和像征的形像至少在西方世界已成為持久記憶的一部分:“泰坦尼克”號郵輪(Titanic)便是一個顯著的例子。它在沉沒後的75年,還具有初的衝擊力,不斷出現在報紙雜志的大標題中。而當我們為了某種原因想起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那一時期,我們心頭閃過的這些形像,比起以往那些常使非歷史學家聯想起過去的形像和逸事[當無敵艦隊接近英國時,德雷克(Drake)在玩滾木球遊戲,瑪麗-安托瓦妮特(MarieAntoinette)的鑽石項鏈或“讓他們喫蛋糕”,華盛頓特拉華河(the Delaware)],與時代的聯繫更密切。後面這些形像和逸事沒有一件會片刻影響到嚴肅的歷史學家。它們超出了我們的領域。但是,即使我們是專業人士,我們能保證以同樣冷靜的態度,看待帝國時代那些已成為神話的形像,如“泰坦尼克”號郵輪、舊金山大地震和德雷福斯案件(Dreyfus)嗎?

與歷史上的任何時期相比較,帝國的時代都更大聲疾呼要求脫去神秘面紗,正因為我們(包括歷史學家在內)已不再置身其中,但是又不知道它有多少尚在我們裡面。這並不意味著它要求揭露或揭發貪污腐敗(它所肇始的一項活動)。

……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