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蔣勛說文學-從詩經到陶淵明
該商品所屬分類:圖書 ->
【市場價】
320-464
【優惠價】
200-290
【作者】 蔣勛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ISBN】9787508643281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ISBN:9787508643281
商品編碼:24616706708

品牌:鳳凰新華(PHOENIX
包裝:平裝
開本:12k

出版時間:2014-01-01
字數:180000
代碼:39

作者:蔣勛

    
    
"

商品參數

基本信息
書名: 蔣勛說文學-從詩經到陶淵明
作者: 蔣勛|整理:李炳青 開本:
YJ: 39.8
頁數:
現價: 見1;CY=CY部 出版時間 2014-01-01
書號: 9787508643281 印刷時間: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版次:
商品類型: 正版圖書 印次:
內容提要
作者簡介
蔣勛
一九四七年生,福建長樂人。臺灣文化大學史學繫、藝術研究所畢業,後負笈巴黎大學藝術研究所。一九七六年返回臺灣。曾任《雄獅》美術月刊主編、東海大學美術繫主任。現任《聯合文學》社長。其文筆清麗流暢,說理明白無礙,兼具感性與理性之美。著有小說、散文、藝術史、美學論述作品數十種,並多次舉辦畫展,深獲各界HP。近年專事兩岸美學教育推廣工作,“用布道的心情傳播對美的感動”。
蔣勛博客地址:http://blog.sina.com.cn/jiangxun2011
蔣勛微博地址:http://weibo.com/jiangxun2011


精彩導讀
《桃花源記》:坦蕩得一如清水時,J會看到Z美的東西
《桃花源》是一1詩,《桃花源記》是這1詩前面的序,可是這個序比詩還長,而且比詩更有名。很多人大概都沒有看過那1詩,但大多數人看過序,我們以前的教科書也隻選了序,為什麼?因為序沒有教條,一直到JT讀起來都覺得是散文中的J品。
陶淵明幻想出那樣一個桃花源,用了Z簡單、Z淺顯、Z自在的語言和形式,不押韻,也沒有格律,帶我們進入一個思想領域,而且不露痕跡,WQ是講了一個故事。
我覺得這也是我們Z早、Z好的短篇小說。時間是中”,地點是武陵,人物是武陵人,職業是捕魚。一個好的散文作者、思想家要轉成好的小說家,不能一開始J是講道理,那樣別人會排斥,所以我稱這篇序是紀錄片的寫法。Z前面交代的是時間、地點、人物,WQ沒有作家的主觀意見,全是客觀的東西。可是事實上這整個故事都是虛構的,並沒有這個人,也沒有發生過這樣的事。
這個武陵的捕魚人“緣溪行”,因為以打魚為生,所以J順著溪水走,哪裡有魚J去哪裡。“忘路之遠近”,注意“忘”字出來了,我們去爬山也好,旅行也好,很難忘路之遠近,常常會問:“我們下面去哪裡?多久可以到?”可是如果你真正陶醉在風景中,J會“忘路之遠近”。正因為這個人迷路了,纔有下面的發現。
這有點像“精移神駭,忽焉思散”。理性SJ消失了,“忘路之遠近”以後,“忽逢桃花林”,所以說生命裡Z美好的事物常常出現在你茫然不覺的時刻,你忘掉目的性之後,纔會踫到美景。這是進入山水的過程,你的感官已經被它包圍,被它迷住,反而有一種新發現。
生命裡Z美好的時刻,常常是你把現實的東西暫時忘掉的時刻。我們平常總是要記住很多事情,電話號碼、身份證號碼、各種密碼,那些東西慢慢構成一個假設出來的“我”,生命J被那些東西牽絆住。可是這YT,漁人“忘路之遠近”,把打魚這個現實裡的職業暫時忘掉,流連在一片桃花林,這個時候纔進入自己的生命SJ、心靈SJ。
“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河的兩岸全部是盛開的桃花。“芳草鮮美,落英繽紛”,草地這麼漂亮,滿地都是落花,這是一個沒有人來過的SJ。“漁人甚異之”,怎麼過去從沒有看過這麼美的景色?生命有時候是要有好奇的,不然J變成單調的重復,會有職業的疲倦感。“復前行,欲窮其林。”想往前走走看,看看這片樹林的盡頭是什麼樣子。
這一大段WQ沒有作者的主觀意見,全部是紀錄片式的描述。這是高手。你看他寫詩的時候,忽然講很多道理,寫序的時候隻是要引導人家去讀他的詩,WQ輕松、自在,沒有刻意,這是散文和小說的Z好寫法。我看學生的作品時,會建議他們把個人意見刪掉,因為他沒有觀察,沒有描述,上來J是自己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而在這篇序裡,全部是客觀SJ的景像,所以我們被吸引了。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樹林的盡頭J是水的源頭,水是從山裡面出來的。“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這其實是一個生命對一個未知SJ進行的窺探。陶淵明的寫法FC奇特,透過這一個小口,想去感知一個平常沒有接觸過的SJ,那裡面有幽微的光,吸引你進去。
《桃花源記》被翻譯成多種文字,成為SJ文學名篇,為什麼?因為它沒有任何道理,隻是一個故事,但這個故事把很多SJ都打開了。它很有像征性。桃花林的水源也是我們生命活水的來源,那個小口正是我們生命中要打開的洞口。隻是平時我們把這個洞堵塞住了,根本不看它。
“便舍船,從口入。”這六個字FC重要。你不舍棄你的東西,J不會得到下一個東西,舍是入的開始,因為你背負的東西會限制你。陶淵明是一個FC有哲學家氣質的詩人,這時候他忽然把自己的哲學轉成了一個畫面。
“初J狹,纔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有時候我和學生講創作,也是用這一段在講。創作剛開始的時候,有一個FC狹窄的部分,你J是覺得通不過,甚至會回頭,不到一定的程度,你J不會看到豁然開朗的部分。我想任何專業都一樣,剛開始在外面的時候都很興奮,可進去以後,有一段時間會產生難度,堅持度過以後,又豁然開朗了。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一個民間的生活景像出來了,有農民耕作的田地,還有桑樹和竹林。“阡陌交通,雞犬相聞。”田地中的小路彼此溝通著,人們往來耕種,雞在叫,狗在叫。“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FC簡單的白描,可是很活潑地把民間的生活狀態和樸素情感直接傳達了出來。如果我們JT到鄉下去,那個場景還和這裡描述的一樣,是FC單純、FC平凡的生命狀態。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漁人講明自己的來歷以後,人們J把他邀請回家,好好款待他,有沒有覺得很像我們現在的民間?我小時候走到哪裡,人家J“設酒殺雞作食”;現在每逢原住民的豐年祭,也是“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我們小時候也常常有這種情況,家裡來個客人,一個村子的人都跑過來了,也會打聽很多事情。
“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他們告訴這個打魚的人說,他們好幾代以前的祖先,因為秦朝的時候天下大亂,J到這個地方來避難。所謂“絕境”,是外面人不太容易到的地方。“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這些人再也沒有出去,他們所處的是一個農業社會,所以纔能自給自足。我們JT好像沒有辦法這樣過日子,因為我們需要好多東西,可是在桃花源裡,人們自己種桑、養蠶、織布、種米,自給自足,不需要外面的東西。這是早期人類的一種單純生活,人還可以回到很簡樸的生活形式。
我有一個朋友對我說,他一定要住在便利店樓上,因為便利店裡什麼都有,不然J沒有安全感。人和物質的關繫也很有趣,人有依賴性和依靠性,覺得沒有某個東西J不行。大地震來的時候,人們發現原來還是可以過很簡單的生活的。有時候災難是一種提醒,發現很多東西都不是必需的。J像伊朗導演阿巴斯的電影《生生長流》,伊朗大地震以後,人可以那麼樸素、簡單地活著,而且是有信仰地活著。這些例子會警醒我們:你對物質的依賴到了什麼程度?
“問今是何世”,這句很有趣,住在桃花源裡面的人問現在是什麼朝代,他們所知道的Z後的朝代叫秦,後面J不知道了。真好,我Z近都不開電視,J是不想知道這些東西。“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他們的時間停在了秦朝。這裡好像是一個諷刺,政權所建立的朝代,也許正是老百姓要遺忘的東西。這些人不願意再有朝代,朝代更替帶來的隻是戰爭、痛苦跟災難。
“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漁人告訴桃花源中人現在外面的情形。“皆嘆惋”,裡面的人都搖頭嘆息,覺得不可思議。這是一個有趣的對話,是一群停止在自然歲月裡的人與一個生活在世俗政治中的人的對話。沒有陶淵明行與影分離的觀念,或許J不會有這篇文章。他假設兩個不同的SJ之間形成的對話。這個對話其實也有可能發生在我們自身入世的部分與出世的部分在之間。
“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其他人都邀請漁人去家裡坐坐,農業社會都是這樣,大家很容易J變成朋友。“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雲:‘不足為外人道也。’”我覺得這裡FC微妙。“不足為外人道也”,你可以解釋為不能提,或者是不要告訴別人,可能是害怕被打擾,也可能是說我們這麼微不足道,不要讓外面知道。可是作者用了白描的筆法,不加任何解釋,反而顯得意味深長。中國老百姓Z大的願望,J是找一個桃花源躲起來,不要有任何政治的干擾。
“既出,得其船。”漁人出來了,剛纔是舍船,現在又得船,恢復了本來的職業,也恢復了他入世的角色。出來以後,“便扶向路,處處志之”。他剛剛纔答應不告訴別人,這個時候J一路做記號,全部是心機對不對?他很明顯是想要再回去。這個漁人的角色一直在轉換,舍船的時候是一個個角色,得船的時候又是另一個角色。可是D他一直在做記號的時候,表示精神性的東西已經消失了,怎麼做記號都沒有用,D你那麼想得到的時候,它其實早J不見了。
更糟糕的是,“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這文字真是簡潔得不得了。漁人見了太守,J告訴他有桃花源這樣一個地方這裡已經WQ變得政治化。看到這段的時候,有點兒緊張,真害怕桃花源從此J完蛋了。
“太守即遣人隨其往”,JT如果說臺灣發現了一個地方是沒有報戶口的,那真是不得了。“尋向所志”,跟著他所做的記號去找,可是“遂迷,不復得路”我Z喜歡後面這一句。他做了這麼多記號,怎麼還會“遂迷,不復得路”?這是因為在沒有心機、“忘路之遠近”的時候,天機J會出來,可是一有心機,天機J不見了。
這篇文章真是有趣,層次FC豐富。我覺得它是在講人性,人性坦蕩得一清如水時,J會看到Z美的東西,而D一個人有了心機,所有東西J都不見了。這個“迷”其實是迷失了。有時候回想自己的一生,會覺得所謂的迷失是因為執著,你一旦刻意要某個東西,肯定J找不回來了。
我脊椎不好,J學打坐。進行到D十天,我發覺有一種奇怪的氣在體內流通,興奮得不得了。次日趕快繼續,有點等的意思,等那種感覺再來,可是再也沒有來過,我師傅J罵我貪。我在創作時也知道,寫詩和畫畫時Z好的筆墨,常常來自生命WQ放松的時候。
我覺得到這裡結束J很好,但陶淵明又加了一個結尾,這個結尾也真是好。桃花源明明是虛構的,他要讓它顯得真實,J加了一個南陽劉子驥。此人是一個高士,如果太守找不到,高士可以去找吧?但是,“未果,尋病終”。高士也沒有找到,Z後病死了。“後遂無問津者”,從此以後再也沒有人去找,“津”是渡口的意思。每次讀到Z後一段,我都有一種很大的悲哀。沒有人再找,是沒有人再相信桃花源的存在了。這個漁人Z後大概會被大家D成瘋子。不相信是更大的悲哀,因為你心裡面連桃花源都沒有了,桃花源不見得是事實的存在,可是應該是心中的烏托邦。但劉子驥之後竟沒有人再相信,也沒有人再去找,失去了向往,我們JT的狀態J是這樣。陶淵明在那樣一個戰爭紛起的亂世,去王羲之寫《喪亂帖》不遠的時代,寫出這樣一篇文章,其實是在表達內心對桃花源的渴望。

臺灣小說家黃春明從《桃花源記》衍生出了兒童劇劇本《小李子不是大騙子》。裡面說這個漁人回來沒有請太守去找桃花源,而是將帶回來的桃花枝杆插在自己家裡。過了一陣子,春雨下過,桃枝J發芽了,他在家裡培育出一片桃花林。黃春明的意思很清楚:桃花源是要培育的,你與其去找桃花源,不如J在你的身邊、你的腳下培育桃花源。文化的傳承是FC有趣的,陶淵明JD沒有想到,一千五百年後會有個叫黃春明的作家去繼續發展他的東西。

……



目錄
D一講 《詩經》:初民的情懷
從“詩”到《詩經》
詩無達詁
《氓》:Z初的歡愉,Z後的哀怨
風、雅、頌與賦、比、興
農業時代的靜美與鄉愁
耽溺與流逝中的愛及青春
《黍離》:詩比歷史更真實
《蒹葮》:如水素淡,不棄不怨
《綿》:周人的建國史詩
《女曰雞鳴》:與子偕老,莫不靜好
D二講 《楚辭》:南方的激情
《楚辭》中的宇宙
激越華美的生命力量
D三講 漢樂府:田陌市井的歌聲
野性與浪漫
《上邪》:剛烈的誓言
來自民間的詩與情
《公無渡河》:質樸的情感吶喊
《江南》:勞動的詩意
文學即是生態
《陌上桑》:尊嚴與世俗
《飲馬長城窟行》:上言加餐飯,下言長相憶
D四講 《古詩SJ1》:文人的憂思
重新回到民間
文學是照進現實的一道光
文人階層與文人詩
《行行重行行》:思念與離別
《西北有高樓》:看不見的佳人
《涉江采芙蓉》: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
《庭中有奇樹》:含蓄的情意
《迢迢牽牛星》:一水間的哀傷
《驅車上東門》:不如飲美酒,被服紈與素
D五講 魏晉文時代的歸宿
《短歌行》:孤D的詩人,孤D的霸主
不同生命經驗的對話
篡位者的心靈故鄉
《白馬篇》: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
《名都篇》:青春像花開一樣
《洛神賦》:作為D立個體的女性之美
竹林七賢與文人的自我完成
書畫中的魏晉風度
D六講 陶淵明:生命的出走
《飲酒》:鬧市中的田園夢
《形影神贈答詩》: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
《雜詩》:及時D勉勵,歲月不待人
《桃花源記》:坦蕩得一如清水時,J會看到Z美的東西
《歸去來兮辭》:追尋生命Z自然的快樂


內容介紹

先秦、漢魏、兩晉時期的文學,是中國文學逐漸成熟的階段,是一幅幅陶冶性靈、崇尚自然,充滿激情的生活畫卷,它們的美滿溢著情竇初開、浪漫憂思、風骨錚錚,為後世的文學樹立了不同的典範。 蔣勛先生從美學角度繫統解析從先秦到“五四”近三千年的中國文學之美。《蔣勛說文學》分上、下兩冊,上冊講述從《詩經》到陶淵明時期的代表性作品,下冊從唐宋散文講到五四新文學。 《詩經》開啟了中國現實主義文學的傳統,自身帶有從泥土中生長出來的樸實與天真,自由抒發所思所想。這種樸素的審美在其後數千年的中國文學中一直存在。 《楚辭》是中國浪漫主義文學Z早的代表,熔生命激情與絢爛想像為一爐,提供了與《詩經》WQ不同的、鋪張華麗的審美範本。先秦、漢魏、兩晉時期的文學,是中國文學逐漸成熟的階段,是一幅幅陶冶性靈、崇尚自然,充滿激情的生活畫卷,它們的美滿溢著情竇初開、浪漫憂思、風骨錚錚,為後世的文學樹立了不同的典範。

蔣勛先生從美學角度繫統解析從先秦到“五四”近三千年的中國文學之美。《蔣勛說文學》分上、下兩冊,上冊講述從《詩經》到陶淵明時期的代表性作品,下冊從唐宋散文講到五四新文學。

《詩經》開啟了中國現實主義文學的傳統,自身帶有從泥土中生長出來的樸實與天真,自由抒發所思所想。這種樸素的審美在其後數千年的中國文學中一直存在。

《楚辭》是中國浪漫主義文學Z早的代表,熔生命激情與絢爛想像為一爐,提供了與《詩經》WQ不同的、鋪張華麗的審美範本。

漢樂府是來自田陌市井的歌聲,既有《詩經》的質樸,又有《楚辭》的不羈,蒸騰著盛世的蓬勃生命力。

《古詩SJ1》誕生於文人階層興起的年代,上承《詩經》,下啟魏晉,以文人憂思觀照民間,促使文人詩成為後世傳世詩歌中的主要部分,建立起了格律美的規範。

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歷*紛繁的時代,不僅有多種多樣的人,而且每個人身上都展現出多面性。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魏晉和我們現在的時代很像,有很多可能性,有很多凸顯自己的機會,或許由於Z終的歸宿無法改變,所以人們Z重視的是D下的狀態。

陶淵明的詩文中有一種“出走”的氣質,但Z後總會回到真實的生活D中,從現實的山水回到內心的田園,實現內化的自我完成。

“詩比歷史更真實。”它蘊藏了生活的本質,連綴起古今一貫的情感。文學中流傳千年的美、詩意與哲思,在紛繁復雜的人世間,悲憫著傷痛,撫慰著渴望,釋放著天性,開解著生命的困惑,聽蔣勛講述千年的文學之美。


顯示全部信息

關聯推薦

文學,是一種救贖。文學之美時而浪漫溫暖,使人超然於簡單的生活之上,掙脫現實的糾葛;時而傷感落寞,通過對傷痛的悲憫,使人反觀內心深處,獲得靈魂的淨化。
繼《蔣勛說唐詩》《蔣勛說宋詞》之後,蔣勛先生全面繫統梳理中國文學脈絡,以美學視角詮釋從先秦到現代近三千年的中國文學之美。在本冊中,蔣勛先生憑借深厚的美學功底及對現實生活的敏銳洞察,用平實的語言將《詩經》《楚辭》、漢朝及魏晉文學中的經典作品娓娓道來,以古典文學特有的意境,觀照D下人們的內心SJ,幫助大家回歸心中的田園。
《詩經》的初民情懷、《楚辭》的南方激情、漢樂府的田陌市井、《古詩SJ1》的文人憂思、魏晉文學的自在奔放、陶淵明的悠然恬淡,幾千年來的文學之美、詩意與哲思,經由蔣勛先生細致入微的解讀,被賦予了新的生命。
泥土的溫潤、樹葉的青綠、市井的爛漫、文人的憂思、遠人書信的墨香、潺潺如訴的水聲、興盛時代的自信、生命本質的哀傷……看似消失的卻被文字鐫刻,時間流去,而情懷永在。

 
目錄

D一講 《詩經》:初民的情懷 從“詩”到《詩經》 詩無達詁 《氓》:Z初的歡愉,Z後的哀怨 風、雅、頌與賦、比、興 農業時代的靜美與鄉愁 耽溺與流逝中的愛及青春 《黍離》:詩比歷史更真實 《蒹葮》:如水素淡,不棄不怨 《綿》:周人的建國史詩 《女曰雞鳴》:與子偕老,莫不靜好 D二講 《楚辭》:南方的激情 《楚辭》中的宇宙 激越華美的生命力量D一講 《詩經》:初民的情懷
從“詩”到《詩經》
詩無達詁
《氓》:Z初的歡愉,Z後的哀怨
風、雅、頌與賦、比、興
農業時代的靜美與鄉愁
耽溺與流逝中的愛及青春
《黍離》:詩比歷史更真實
《蒹葮》:如水素淡,不棄不怨
《綿》:周人的建國史詩
《女曰雞鳴》:與子偕老,莫不靜好
D二講 《楚辭》:南方的激情
《楚辭》中的宇宙
激越華美的生命力量
D三講 漢樂府:田陌市井的歌聲
野性與浪漫
《上邪》:剛烈的誓言
來自民間的詩與情
《公無渡河》:質樸的情感吶喊
《江南》:勞動的詩意
文學即是生態
《陌上桑》:尊嚴與世俗
《飲馬長城窟行》:上言加餐飯,下言長相憶
D四講 《古詩SJ1》:文人的憂思
重新回到民間
文學是照進現實的一道光
文人階層與文人詩
《行行重行行》:思念與離別
《西北有高樓》:看不見的佳人
《涉江采芙蓉》: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
《庭中有奇樹》:含蓄的情意
《迢迢牽牛星》:一水間的哀傷
《驅車上東門》:不如飲美酒,被服紈與素
D五講 魏晉文時代的歸宿
《短歌行》:孤D的詩人,孤D的霸主
不同生命經驗的對話
篡位者的心靈故鄉
《白馬篇》: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
《名都篇》:青春像花開一樣
《洛神賦》:作為D立個體的女性之美
竹林七賢與文人的自我完成
書畫中的魏晉風度
D六講 陶淵明:生命的出走
《飲酒》:鬧市中的田園夢
《形影神贈答詩》: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
《雜詩》:及時D勉勵,歲月不待人
《桃花源記》:坦蕩得一如清水時,J會看到Z美的東西
《歸去來兮辭》:追尋生命Z自然的快樂
顯示全部信息

在線試讀

《桃花源記》:坦蕩得一如清水時,J會看到Z美的東西 《桃花源》是一1詩,《桃花源記》是這1詩前面的序,可是這個序比詩還長,而且比詩更有名。很多人大概都沒有看過那1詩,但大多數人看過序,我們以前的教科書也隻選了序,為什麼?因為序沒有教條,一直到JT讀起來都覺得是散文中的J品。 陶淵明幻想出那樣一個桃花源,用了Z簡單、Z淺顯、Z自在的語言和形式,不押韻,也沒有格律,帶我們進入一個思想領域,而且不露痕跡,WQ是講了一個故事。 我覺得這也是我們Z早、Z好的短篇小說。時間是中”,地點是武陵,人物是武陵人,職業是捕魚。一個好的散文作者、思想家要轉成好的小說家,不能一開始J是講道理,那樣別人會排斥,所以我稱這篇序是紀錄片的寫法。Z前面交代的是時間、地點、人物,WQ沒有作家的主觀意見,全是客觀的東西。可是事實上這整個故事都是虛構的,並沒有這個人,也沒有發生過這樣的事。 這個武陵的捕魚人“緣溪行”,因為以打魚為生,所以J順著溪水走,哪裡有魚J去哪裡。“忘路之遠近”,注意“忘”字出來了,我們去爬山也好,旅行也好,很難忘路之遠近,常常會問:“我們下面去哪裡?多久可以到?”可是如果你真正陶醉在風景中,J會“忘路之遠近”。正因為這個人迷路了,纔有下面的發現。 這有點像“精移神駭,忽焉思散”。理性SJ消失了,“忘路之遠近”以後,“忽逢桃花林”,所以說生命裡Z美好的事物常常出現在你茫然不覺的時刻,你忘掉目的性之後,纔會踫到美景。這是進入山水的過程,你的感官已經被它包圍,被它迷住,反而有一種新發現。 生命裡Z美好的時刻,常常是你把現實的東西暫時忘掉的時刻。我們平常總是要記住很多事情,電話號碼、身份證號碼、各種密碼,那些東西慢慢構成一個假設出來的“我”,生命J被那些東西牽絆住。可是這YT,漁人“忘路之遠近”,把打魚這個現實裡的職業暫時忘掉,流連在一片桃花林,這個時候纔進入自己的生命SJ、心靈SJ。 “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河的兩岸全部是盛開的桃花。“芳草鮮美,落英繽紛”,草地這麼漂亮,滿地都是落花,這是一個沒有人來過的SJ。“漁人甚異之”,怎麼過去從沒有看過這麼美的景色?生命有時候是要有好奇的,不然J變成單調的重復,會有職業的疲倦感。“復前行,欲窮其林。”想往前走走看,看看這片樹林的盡頭是什麼樣子。《桃花源記》:坦蕩得一如清水時,J會看到Z美的東西
《桃花源》是一1詩,《桃花源記》是這1詩前面的序,可是這個序比詩還長,而且比詩更有名。很多人大概都沒有看過那1詩,但大多數人看過序,我們以前的教科書也隻選了序,為什麼?因為序沒有教條,一直到JT讀起來都覺得是散文中的J品。
陶淵明幻想出那樣一個桃花源,用了Z簡單、Z淺顯、Z自在的語言和形式,不押韻,也沒有格律,帶我們進入一個思想領域,而且不露痕跡,WQ是講了一個故事。
我覺得這也是我們Z早、Z好的短篇小說。時間是中”,地點是武陵,人物是武陵人,職業是捕魚。一個好的散文作者、思想家要轉成好的小說家,不能一開始J是講道理,那樣別人會排斥,所以我稱這篇序是紀錄片的寫法。Z前面交代的是時間、地點、人物,WQ沒有作家的主觀意見,全是客觀的東西。可是事實上這整個故事都是虛構的,並沒有這個人,也沒有發生過這樣的事。
這個武陵的捕魚人“緣溪行”,因為以打魚為生,所以J順著溪水走,哪裡有魚J去哪裡。“忘路之遠近”,注意“忘”字出來了,我們去爬山也好,旅行也好,很難忘路之遠近,常常會問:“我們下面去哪裡?多久可以到?”可是如果你真正陶醉在風景中,J會“忘路之遠近”。正因為這個人迷路了,纔有下面的發現。
這有點像“精移神駭,忽焉思散”。理性SJ消失了,“忘路之遠近”以後,“忽逢桃花林”,所以說生命裡Z美好的事物常常出現在你茫然不覺的時刻,你忘掉目的性之後,纔會踫到美景。這是進入山水的過程,你的感官已經被它包圍,被它迷住,反而有一種新發現。
生命裡Z美好的時刻,常常是你把現實的東西暫時忘掉的時刻。我們平常總是要記住很多事情,電話號碼、身份證號碼、各種密碼,那些東西慢慢構成一個假設出來的“我”,生命J被那些東西牽絆住。可是這YT,漁人“忘路之遠近”,把打魚這個現實裡的職業暫時忘掉,流連在一片桃花林,這個時候纔進入自己的生命SJ、心靈SJ。
“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河的兩岸全部是盛開的桃花。“芳草鮮美,落英繽紛”,草地這麼漂亮,滿地都是落花,這是一個沒有人來過的SJ。“漁人甚異之”,怎麼過去從沒有看過這麼美的景色?生命有時候是要有好奇的,不然J變成單調的重復,會有職業的疲倦感。“復前行,欲窮其林。”想往前走走看,看看這片樹林的盡頭是什麼樣子。
這一大段WQ沒有作者的主觀意見,全部是紀錄片式的描述。這是高手。你看他寫詩的時候,忽然講很多道理,寫序的時候隻是要引導人家去讀他的詩,WQ輕松、自在,沒有刻意,這是散文和小說的Z好寫法。我看學生的作品時,會建議他們把個人意見刪掉,因為他沒有觀察,沒有描述,上來J是自己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而在這篇序裡,全部是客觀SJ的景像,所以我們被吸引了。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樹林的盡頭J是水的源頭,水是從山裡面出來的。“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這其實是一個生命對一個未知SJ進行的窺探。陶淵明的寫法FC奇特,透過這一個小口,想去感知一個平常沒有接觸過的SJ,那裡面有幽微的光,吸引你進去。
《桃花源記》被翻譯成多種文字,成為SJ文學名篇,為什麼?因為它沒有任何道理,隻是一個故事,但這個故事把很多SJ都打開了。它很有像征性。桃花林的水源也是我們生命活水的來源,那個小口正是我們生命中要打開的洞口。隻是平時我們把這個洞堵塞住了,根本不看它。
“便舍船,從口入。”這六個字FC重要。你不舍棄你的東西,J不會得到下一個東西,舍是入的開始,因為你背負的東西會限制你。陶淵明是一個FC有哲學家氣質的詩人,這時候他忽然把自己的哲學轉成了一個畫面。
“初J狹,纔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有時候我和學生講創作,也是用這一段在講。創作剛開始的時候,有一個FC狹窄的部分,你J是覺得通不過,甚至會回頭,不到一定的程度,你J不會看到豁然開朗的部分。我想任何專業都一樣,剛開始在外面的時候都很興奮,可進去以後,有一段時間會產生難度,堅持度過以後,又豁然開朗了。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一個民間的生活景像出來了,有農民耕作的田地,還有桑樹和竹林。“阡陌交通,雞犬相聞。”田地中的小路彼此溝通著,人們往來耕種,雞在叫,狗在叫。“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FC簡單的白描,可是很活潑地把民間的生活狀態和樸素情感直接傳達了出來。如果我們JT到鄉下去,那個場景還和這裡描述的一樣,是FC單純、FC平凡的生命狀態。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漁人講明自己的來歷以後,人們J把他邀請回家,好好款待他,有沒有覺得很像我們現在的民間?我小時候走到哪裡,人家J“設酒殺雞作食”;現在每逢原住民的豐年祭,也是“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我們小時候也常常有這種情況,家裡來個客人,一個村子的人都跑過來了,也會打聽很多事情。
“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他們告訴這個打魚的人說,他們好幾代以前的祖先,因為秦朝的時候天下大亂,J到這個地方來避難。所謂“絕境”,是外面人不太容易到的地方。“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這些人再也沒有出去,他們所處的是一個農業社會,所以纔能自給自足。我們JT好像沒有辦法這樣過日子,因為我們需要好多東西,可是在桃花源裡,人們自己種桑、養蠶、織布、種米,自給自足,不需要外面的東西。這是早期人類的一種單純生活,人還可以回到很簡樸的生活形式。
我有一個朋友對我說,他一定要住在便利店樓上,因為便利店裡什麼都有,不然J沒有安全感。人和物質的關繫也很有趣,人有依賴性和依靠性,覺得沒有某個東西J不行。大地震來的時候,人們發現原來還是可以過很簡單的生活的。有時候災難是一種提醒,發現很多東西都不是必需的。J像伊朗導演阿巴斯的電影《生生長流》,伊朗大地震以後,人可以那麼樸素、簡單地活著,而且是有信仰地活著。這些例子會警醒我們:你對物質的依賴到了什麼程度?
“問今是何世”,這句很有趣,住在桃花源裡面的人問現在是什麼朝代,他們所知道的Z後的朝代叫秦,後面J不知道了。真好,我Z近都不開電視,J是不想知道這些東西。“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他們的時間停在了秦朝。這裡好像是一個諷刺,政權所建立的朝代,也許正是老百姓要遺忘的東西。這些人不願意再有朝代,朝代更替帶來的隻是戰爭、痛苦跟災難。
“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漁人告訴桃花源中人現在外面的情形。“皆嘆惋”,裡面的人都搖頭嘆息,覺得不可思議。這是一個有趣的對話,是一群停止在自然歲月裡的人與一個生活在世俗政治中的人的對話。沒有陶淵明行與影分離的觀念,或許J不會有這篇文章。他假設兩個不同的SJ之間形成的對話。這個對話其實也有可能發生在我們自身入世的部分與出世的部分在之間。
“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其他人都邀請漁人去家裡坐坐,農業社會都是這樣,大家很容易J變成朋友。“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雲:‘不足為外人道也。’”我覺得這裡FC微妙。“不足為外人道也”,你可以解釋為不能提,或者是不要告訴別人,可能是害怕被打擾,也可能是說我們這麼微不足道,不要讓外面知道。可是作者用了白描的筆法,不加任何解釋,反而顯得意味深長。中國老百姓Z大的願望,J是找一個桃花源躲起來,不要有任何政治的干擾。
“既出,得其船。”漁人出來了,剛纔是舍船,現在又得船,恢復了本來的職業,也恢復了他入世的角色。出來以後,“便扶向路,處處志之”。他剛剛纔答應不告訴別人,這個時候J一路做記號,全部是心機對不對?他很明顯是想要再回去。這個漁人的角色一直在轉換,舍船的時候是一個個角色,得船的時候又是另一個角色。可是D他一直在做記號的時候,表示精神性的東西已經消失了,怎麼做記號都沒有用,D你那麼想得到的時候,它其實早J不見了。
更糟糕的是,“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這文字真是簡潔得不得了。漁人見了太守,J告訴他有桃花源這樣一個地方這裡已經WQ變得政治化。看到這段的時候,有點兒緊張,真害怕桃花源從此J完蛋了。
“太守即遣人隨其往”,JT如果說臺灣發現了一個地方是沒有報戶口的,那真是不得了。“尋向所志”,跟著他所做的記號去找,可是“遂迷,不復得路”我Z喜歡後面這一句。他做了這麼多記號,怎麼還會“遂迷,不復得路”?這是因為在沒有心機、“忘路之遠近”的時候,天機J會出來,可是一有心機,天機J不見了。
這篇文章真是有趣,層次FC豐富。我覺得它是在講人性,人性坦蕩得一清如水時,J會看到Z美的東西,而D一個人有了心機,所有東西J都不見了。這個“迷”其實是迷失了。有時候回想自己的一生,會覺得所謂的迷失是因為執著,你一旦刻意要某個東西,肯定J找不回來了。
我脊椎不好,J學打坐。進行到D十天,我發覺有一種奇怪的氣在體內流通,興奮得不得了。次日趕快繼續,有點等的意思,等那種感覺再來,可是再也沒有來過,我師傅J罵我貪。我在創作時也知道,寫詩和畫畫時Z好的筆墨,常常來自生命WQ放松的時候。
我覺得到這裡結束J很好,但陶淵明又加了一個結尾,這個結尾也真是好。桃花源明明是虛構的,他要讓它顯得真實,J加了一個南陽劉子驥。此人是一個高士,如果太守找不到,高士可以去找吧?但是,“未果,尋病終”。高士也沒有找到,Z後病死了。“後遂無問津者”,從此以後再也沒有人去找,“津”是渡口的意思。每次讀到Z後一段,我都有一種很大的悲哀。沒有人再找,是沒有人再相信桃花源的存在了。這個漁人Z後大概會被大家D成瘋子。不相信是更大的悲哀,因為你心裡面連桃花源都沒有了,桃花源不見得是事實的存在,可是應該是心中的烏托邦。但劉子驥之後竟沒有人再相信,也沒有人再去找,失去了向往,我們JT的狀態J是這樣。陶淵明在那樣一個戰爭紛起的亂世,去王羲之寫《喪亂帖》不遠的時代,寫出這樣一篇文章,其實是在表達內心對桃花源的渴望。

臺灣小說家黃春明從《桃花源記》衍生出了兒童劇劇本《小李子不是大騙子》。裡面說這個漁人回來沒有請太守去找桃花源,而是將帶回來的桃花枝杆插在自己家裡。過了一陣子,春雨下過,桃枝J發芽了,他在家裡培育出一片桃花林。黃春明的意思很清楚:桃花源是要培育的,你與其去找桃花源,不如J在你的身邊、你的腳下培育桃花源。文化的傳承是FC有趣的,陶淵明JD沒有想到,一千五百年後會有個叫黃春明的作家去繼續發展他的東西。

……


顯示全部信息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