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深奧的簡潔 涵蓋蝴蝶效應 蓋亞理論以及各種關於混沌與復雜概念
該商品所屬分類:圖書 ->
【市場價】
387-560
【優惠價】
242-350
【作者】 【英】約翰·格裡賓 
【出版社】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 
【ISBN】9787559442253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出版社: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
ISBN:9787559442253
商品編碼:63691153860

品牌:鳳凰新華(PHOENIX
出版時間:2019-12-01
代碼:52

作者:【英】約翰·格裡賓

    
    
"


編輯推薦

◎ 樊登讀書創始人樊登博士特別推薦。樊登讀書創始人樊登博士讀完《深奧的簡潔》後這樣評論此書:“世界很復雜,但同時也異常簡單。科普大師約翰·格裡賓通過分析數學、物理學、生物學、化學等學科的經典案例證明,復雜的現像背後往往隱藏著驚人的簡潔規律,整個世界是由簡潔的規律迭代出來的,每個人都該學會用簡單邏輯理解復雜的世界。”


◎ 位列著名投資家查.芒格推薦的自然科學類圖書榜單榜首。本書位列“股神”巴菲特黃金搭檔、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副主席查裡.芒格推薦的自然科學類圖書榜單榜首,“用簡單邏輯看待復雜世界”的思維對芒格投資思維的轉變產生了重大影響。


◎ 諸多知名科學期刊一致高度贊賞。作者約翰.格裡賓從數學、物理學、天文學等多個學科角度討論混沌理論與復雜概念,本書得到了包括《自然》《科學美國人》等多家知名科學期刊的一致贊賞,其中美國蕞古老的期刊《科學美國人》更是認為這本書把從混沌到復雜的研究推向了一個全新的高度。



◎多個學科的經典案例推導出復雜世界運行的簡單邏輯。本書以嚴密的邏輯推理方式討論了數學、物理學、生物學等學科領域的混沌與復雜繫統的案例以及諸多混沌邊際發生的有趣現像,推導出復雜事物與行為隻是“從深奧的簡潔中所浮現出的復雜表像”,整個世界是由簡潔的規律迭代出來的。這對處於紛繁復雜世界,無法適應快節奏的現代社會的人具有極高的借鋻意義。



內容簡介

為什麼科學能告訴我們關於星球內部的運行方式,卻難以描述人類的行為?

為什麼牛頓無法精確預測天體軌道的變化,而隻能將其訴諸全能的上帝?

人類這樣有秩序的繫統,是如何從宇宙大爆炸之後幾乎單調無序的狀態中產生的?

從地震、物種滅絕到交通堵塞、股市震蕩,這些看似不相關的現像背後,到底有著怎樣的某種關聯?

……

復雜其實很簡單,即使看起來完全隨機的行為深處,遵循的依舊是簡單的因果規律。作者約翰·格裡賓通過對各種復雜與混沌案例的分析告訴我們,整個世界都建立素之上,它們經由互動與組織,便可造就出高度復雜的整體,而在一切深奧結構與和諧之下的簡潔,纔是我們生存的基石。


作者簡介

【英】約翰.格裡賓(John Gribbin)



劍橋大學天文物理學博士,暢銷書作家,曾任職於《自然》科學期刊、《新科學人》雜志,目前身份為《新科學人》雜志物理顧問,以及英國薩塞克斯大學(University of Sussex)天文學訪問教授。格裡賓著作頗豐,寫作範圍極其廣泛,內容涉及量子物理、宇宙起源、氣候變化等,目前已創作了超過50本科普著作,獲得英美多種獎項肯定,並被譯成30多種語言廣為流傳,包括《尋找薛定諤的貓》《蓋亞樂章》《霍金傳》等,其中,《尋找薛定諤的貓》更被普遍認為是《時間簡史》之前蕞好的一部有關量子物理學的著作。2009年,格裡賓被英國科學作家協會授予“終身成就獎”。

精彩書摘

上帝一定是個差勁的鐘表匠



雖然牛頓定律(包括重力定理)可以完美地算出兩個物體互相環繞的軌道(月亮環繞地球或地球環繞太陽等),但它們不能給出三個以上互相由重力吸引的物體運動的精確計算(例如地球、月亮和太陽共同在太空中的運行)。這就是所謂的“三體問題”,它也存在於任何多於兩個的“體”之間。更廣泛一點,物理學家有時稱之為“N體問題”,N可以是任何大於二的數。描述這類繫統的方程式可以被寫出來,但無法解——它們無法被積分,沒有“解析解”。具有解析解的方程式一般被稱為“決定式的”(deterministic);描述單一行星環繞太陽的軌道的方程式是可決定的,解析解得出的答案是橢圓形。值得注意的是,三體運動無解並非因為人類的數學不夠好,而是數學繫統本身的問題。



這些問題往往可利用“近似解”(approximation)避開。拿三個互相環繞的物體來說,我們可以用重復的步驟來計算。首先將其中一個物體視為靜止,再計算另兩個物體在它們軌道中的運動,然後由這個新的初始位置,讓另一個物體靜止,計算其他兩個物體的位置,如此反復。這樣計算出的結果不可能完美,因為三個物體事實上同時運動。但如果每一個重復計算步驟(這種反復的數學運算步驟有時被稱為“迭代法”)的間隔時間足夠短,大多數時候你所算出的軌道會和實際情況非常接近。在太陽繫中,太陽的質量遠大於任何行星(甚至大於它們的質量總和),所以在太陽重力主宰一切的情況下,第一步的近似計算可忽略其他行星。比方說計算火星軌道時,可以先假設其他行星都不存在,而得出一個完橢圓。火星的真實軌道和分析計算出的結果有些微差別,但這些差異



可以從其他行星的干擾效應中得出,尤其是來自於巨大的木星和土星的干擾。同樣地,要得到月亮環繞地球的軌道,也可以先忽略遙遠的太陽影響而做出初步計算,之後再納入這個因素來修正計算結果。如果你願意花費很大力氣對所有行星間的相互影響做一連串的修正(用今天的高速計算機並不難做到),你可以非常精確地預測出你所感興趣的行星的軌道;但你永遠無法精確地計算預測很久以後這個行星或月亮的軌道,因為總會存在某種程度的誤差。如果三個物體的質量相當,彼此間距離又差不多,則三體問題完全無解。缺乏解析解表示,大自然本身也“不知道”這些軌道會如何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即使太陽繫中的行星軌道,也未必會一直保持和現在一樣。



牛頓察覺到了這一點,但身為一名虔誠的教徒(雖然他的宗教信仰與當時天主教廷的主張不完全一致),他自行提出一個答案,認為如果行星偏離了現在的軌道(或許一路向太陽回旋,或者往外層空間跑),上帝總會插手把它們放回正當路徑。這個論點引來萊布尼茲的激烈反擊,他用時鐘和牛頓的機械宇宙做模擬,嘲諷牛頓的上帝一定是個差勁的鐘表匠,因為他竟然做不出一個不需要修理就能正確運行的時鐘!



這個謎團持續到18世紀末,直到法國數學家皮埃爾.拉普拉斯(Pierre Laplace, 1749 —1827)提出他的見解,似乎纔使太陽繫重新恢復秩序。拉普拉斯首先專注於計算木星和土星的軌道(利用前面提到的費力的一步步重復運算);它們是太陽繫中的兩顆行星,並且對彼此以及其他每個行星產生僅次於太陽的重力影響。拉普拉斯發現,目前木星的軌道正輕微擴張,而土星軌道在收縮;這正是牛頓擔心的情形。但拉普拉斯發現,這些變化與兩顆行星間節奏性的重力變化息息相關。節奏運作的原理來自土星每繞太陽兩圈,木星大約繞五圈這一現像,而這兩顆行星每隔59年彼此會最接近。利用牛頓定律以及一步步的迭代,拉普拉斯算出了兩個行星間的軌道變化規則,那就是每隔929年將會出現逆轉的綜合效應。經過929年,木星軌道會擴張,土星軌道會收縮;而接下來的929年,木星軌道將會收縮,而土星軌道將會擴張,以此類推。拉普拉斯認為他恢復了太陽繫的秩序,並對拿破侖說出他“不需要上帝存在”的這個“假設”的名言。他還說:“先前對於這兩個行星無法說明的不規律性,現在反而成為證明萬有引力說服力的一項證據。”



我們接下來會看到,拉普拉斯並非完全是對的。但他證明了其他行星間也存在類似的穩定性,並由此推論整個太陽繫也是穩定的。因而牛頓運動定律似乎顯示,整個太陽繫與宇宙就像完美的時鐘一樣精準可靠地運行,不需要外力介入就可精確計時。牛頓定律的成功使得科學家能夠解決許多問題,牛頓定律成了整個現代科學的基石。19 和20 世紀的科學家知道,在很多情況下,特定的方程式沒有解析解,他們致力於在可決定的部分求出解,然後利用近似的方法處理其他部分。至於更難的謎題,通常就置之不理了。畢竟在為難題傷腦筋之前,先解決所有簡單的部分是人之常情。但少數幾個人卻仍擔心牛頓定律無法涵蓋的問題(至少指出了這些問題存在),一種另類的三體問題突顯了牛頓定律的有限性。



地震的發生遵循冪定律



蘊含於復雜中的簡潔,也有更生活化的例子。輪子和杠杆是兩種最簡單的“機器”。帶齒的輪盤,像是競賽自行車上的齒輪,實際上就是杠杆與輪子的結合。單獨一個輪子,即使是齒輪,也算不上是復雜的東西。競賽自行車基本上是輪子和杠杆的組合,但從科學角度來說,它們就是個復雜物品,雖然它們組合的方式很容易被理解。這也點出了今日科學語言中“復雜”的另一重要特質——事物相互作用的重要性。一堆輪子與杠杆本身算不上復雜繫統,即使這堆東西可以造出一輛競賽自行車。簡單零件必須以正確方式結合,彼此纔能產生額外的力量。這就是建立於深層簡潔之上的復雜。



當科學家面對“復雜”時,他們的第一反應就是試圖經過觀察主要簡單的部分以及它們互相作用的方式來了解“真相”,然後希望找到一個(或一組)簡單定律能應用在這個繫統上。如果一切順利,這定律將能應用在更廣泛的復雜繫統上(如化學中的原子模型,或齒輪的定律可以運用於自行車與鐘表上),這樣,他們便發現了萬物運作的深層真理。

這種模式成為三百年來研究平衡繫統行為的守則,現在它被應用於研究混沌邊緣的耗散繫統——地球上還有什麼繫統能耗散出比地震更多的能量呢?



一個關於地震最常見的問題就是規模不同的地震發生的頻率。除了本質上的趣味,這問題有實質上的重要性——如果你住在地震區,或是你必須代表保險公司決定地震險的保費。地震釋放的方式有許多種。大多數地震可能都很劇烈,釋放出很多能量,然後再經過一段長時間累積下次釋放的能量。或者它們都很小,連續地釋放能量,以至於幾乎不可能累積足夠的能量造成一次大地震。地震可能有一個典型的強度,比這強度大或小的地震發生概率都相對較低(就好像人們身高的分布,集中在某個平均值)。或者它們可能完全隨機發生。我們沒有理由瞎猜,找到答案的方法就是查閱所有的地震記錄,算出每一個強度發生的次數。第一個做這件事的人是查爾斯·裡克特(Charles Richter, 1900-1985),目前廣泛使用測量地震強度的裡氏規模(Richter scale)就是由他創造的。



裡氏規模用的是對數尺度,每增加一個單位,相對的能量就增加30倍。2級地震比1級地震強30倍,3級地震又比2級地震強30倍(也就比1級地震強900倍),以此類推。實際上這項成果是他在20世紀30年代初期和他的同事賓諾.古登堡(Beno Gutenberg, 1889-1960)共同完成的。在20世紀50年代中期,同一個團隊將注意力轉向探索不同程度地震的發生頻率。他們找出全世界發生的地震的資料,然後把每半級地震分進一個“箱子”,例如把介於5 到5.5級地震的記錄放進同一箱子,介於5.5到6級的放入下一個箱子,等等。因為裡氏規模本身是對數的,為了在相同的尺度下比較,他們也將這些數字取對數。當他們通過畫圖來顯示每個箱子中地震發生次數的對數和它們的裡氏強度[所謂“對數-對數圖”(log-log grapgh)]的關繫時,他們發現這是條直線。



小地震發生次數非常頻繁,大地震很少見,介於兩者之間的任何尺度的地震發生的次數都落在這兩個極端所構成的直線上。這意味著地震的尺度和發生的數目遵循冪定律(power law)——相對於每1000次的5級地震,大約會發生100次6級地震、10次7 級地震,等等。這個現像現被稱為“古登堡-裡克特定律”(Gutenberg-Richter law)。這是個第一眼看上去像是個復雜繫統但背後隻是個簡單定律的典型例子。但它到底意味什麼呢?是不是有其他廣泛的應用呢?

前言/序言

蘊含於復雜中的簡潔



我們居住的世界似乎是個復雜的地方,即使存在一些似乎永恆的真理(蘋果總是掉到地下而不是天上,太陽總是由東邊升起而不是西邊)。盡管有現代科技的幫助,我們的生活仍必須提防突如其來的意外事件氣像預測既是科學也是藝術;地震與火山爆發隨機發生,難以預料;股市震蕩也沒有固定的模式。自從伽利略開始(約從17世紀起),突飛猛進的科學發展便忽略這些復雜的問題,而專注於簡單的部分,試圖解釋為什麼蘋果往下掉與太陽為什麼從東方升起。



科學進步得如此迅速,到了20世紀中葉,所有簡單的問題都有了答案。廣義相對論與量子力學解釋了宇宙在大尺度與小尺度中的運作機制,而對於DNA的結構以及它們在遺傳復制機制中的了解,使得生命與演化可以在分子層次上簡單地被解釋。但生命是如何從無生命體中產生的?這個最有趣的問題,依然無解。宇宙中最難以用傳統科學探索的最復雜的生物,就是人類。因為在原子這些較小的尺度中,個體以相當簡單的方式彼此互動,隻有當許多原子以復雜又有趣的方式連接,纔會產生像人類這樣復雜又有趣的生物。但這過程不能無限的持續,因為如果越來越多的原子結合在一起,它們整體的質量將使得重力壓垮一切。一個原子或是水分子的結構比人類簡單,因為其中隻有少許的內在結構;一個星球或星球內部也比人類簡單,因為重力把所有的結構都壓垮了。這就是為什麼科學能告訴我們很多關於原子行為與星體內部的運作方式,卻難以描述人類的行為。



當簡單的問題被解答了,很自然地,科學家會試圖挑戰復雜繫統中更困難的問題。雖然先前曾有零零星星的針對這些難題所做的勇敢嘗試,但直到強大、快速(以當時的標準來說) 的電子計算機在20世紀60年代出現後,我們纔得以真正了解復雜世界的運作。這些新發展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之後漸漸引起人們更多的注意,特別是在伊利亞·普裡戈金(Ilya Prigogine)的《從混沌到有序》(Order out of Chaos)與詹姆斯.格雷克(James Gleick)的《混沌》(Chaos)出版之後。當時我忙著寫有關舊科學的豐功偉業方面的內容,雖然也想要了解關於混沌與復雜的概念,但那實在令人頭疼,因此我多半抱著觀望的態度。



過了十年,混沌理論沒有消失,但並沒有人以讓人容易理解的方式將之訴諸文字,因此我決定自己動手來做,這意味著我必須閱讀所有相關書籍,並自行吸收理解。在這個過程中,我發覺它其實一點也不難。相對論與量子力學剛被建立時,大家都以為隻有專家纔能懂,但兩者都建立於簡單的概念之上,即使是門外漢,隻要不深究那些數學運算,也都能理解。而混沌與復雜具有同樣的特性,這點也沒什麼好驚訝的。但當我終於知道混沌是怎麼一回事時,我還是大喫一驚。我的理解是:重點隻在於某些繫統(“繫統”可以包含的範圍很廣,像是擺蕩的鐘擺、太陽繫或水龍頭的滴水規律)對於初始條件非常敏感,因此初始“那一剎那”的少許差異,會造成截然不同的結果。此外,還有“反饋”(feedback),反饋使得繫統會影響自身的行為。這一切看起來太完美了,簡單得令人難以置信!因此當我請教朋友吉米.拉夫洛克(Jim Lovelock)時,我問道:“是否混沌和復雜所探討的一切,隻是建立於兩個簡單的概念之上——繫統對初始狀態的敏感以及回饋?”他回答:“一點也沒錯,全都包在裡面。”

這有點像是說,狹義相對論“全都包在”光速對所有觀測者來說皆一致這樣的概念。這的確是實情,也很簡單易懂。然而,建立在簡單事實上的復雜結構相當驚人,需要有一定的數學背景纔能完全體會。以我過去給不具備科學背景的人士解釋相對論本質的經驗,以及明白了在混沌與復雜架構下也是類似的簡單真理,我有信心能以淺顯的方式介紹這個領域。而這個成果正捧在你的手中,《深奧的簡潔》是一本針對一般大眾、以由淺入深的簡單方式嘗試解釋混沌與復雜的著作。本書的重點在於,混沌和復雜遵循簡單法則,基本上就和牛頓三百年前發現的簡單法則一樣。某些論調會讓你以為四個世紀以來的科學努力被顛覆了,然而,這些新發展卻大大不同,它們顯示了簡單法則長久累積出的科學認知,如何能成功地解釋(雖然無法預測)看似無法解釋的天氣繫統、股票市場、地震,甚至人類。我也將試圖說服你,混沌與從簡單繫統中孕育出的復雜,就快要解開生命起源之謎了。美國物理學家默裡.蓋爾曼(Murray Gell-Mann)的一句話也呼應了物理學家理查德.費曼(Richard Feynman)的猜想:我們在周遭世界所見的復雜行為——甚至在生命世界中——隻是“從深奧的簡潔中所浮現出的復雜表像”。而支撐著復雜的“深奧的簡潔”,正是這本書的主題。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