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新腔 張怡微 著 山東畫報出版社有限公司 抒情文藝論集 文學作品
該商品所屬分類:圖書 ->
【市場價】
563-816
【優惠價】
352-510
【作者】 張怡微 
【出版社】山東畫報出版社 
【ISBN】9787547429099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出版社:山東畫報出版社
ISBN:9787547429099
商品編碼:61790240012

品牌:鳳凰新華(PHOENIX
出版時間:2018-08-01
代碼:68

作者:張怡微

    
    
"

內容簡介

《新腔》為上海青年作家、復旦大學中文繫講師張怡微的抒情文藝論集。書名“新腔”取自黃庭堅詩“時時能度曲,秀句入新腔”,以全新的視角重新詮釋經典,重溫文學故事,新解舊文往事,在小說、戲曲、電影的細讀比較中,探尋文學藝術審美的時代新曲。

全書分三輯,第一輯“愛情為什麼變成了歷史”,重讀王安憶、張愛玲、白先勇、蘇童、畢飛宇、嚴歌苓、金宇澄、蔣曉雲、瓊瑤、威廉·特雷弗、村上春樹等經典作家的經典著作,爬梳情與史的輝映。第二輯“往日閑愁今日止”,從話本小說與古代戲曲中重探中國文學的情理因緣。第三輯“戲臺與枷鎖”,細讀經典影劇,打撈通俗劇中世情練達背後的紋理。

“新腔”是文學生活中流動的斯文、奇境的聯想,是世俗人間有情人多走的那二十年遠路,跋涉過千裡江陵的內心。是時間的遊戲,也是心事的重省。書裡的愛情為什麼變成了歷史?戲臺上的故事為什麼可以成為縈繞我們心頭的深情往事?新腔一曲,低唱閑愁。


作者簡介

張怡微,1987年出生,上海青年作家,復旦大學哲學學士、文學碩士、臺灣政治大學中文繫博士。現任教於復旦大學中文繫創意寫作專業。出版有長篇小說《細民盛宴》、中短篇小說集《櫻桃青衣》、學術隨筆集《情關西遊》、散文集《都是遺風在醉人》《因為夢見你離開》《雲物如故鄉》等作品十餘部。

曾獲2014年紫金“人民文學之星”散文大獎、2013年臺北文學獎散文首獎、2010年臺灣時報文學獎散文組評審獎等,入圍第十一屆華語傳媒文學大獎年度潛力新人、上海文學藝術獎之上海青年文藝家培養計劃等。


精彩書評

張怡微的作品聚焦小人物在歷史中的悲歡離合,這些帶有淡淡惆悵的文字,蘊含著中國文學的古典精神和中國人特有的人生觀。

——王宏圖(復旦大學中文繫教授)

“她對於各種文體的不偏不廢,各種之間的相互砥礪,似乎也更能令她保持一種毫不作偽的誠懇姿態,來面對寫作,面對自身”。

——評論家張定浩

“有自己文學世界的作家,未來會建造她的大廈。張怡微是一個安靜的作者,這種安靜源於她的不在意,不為批評耿耿於懷,不為表揚得意洋洋,反正都按自己的步驟寫下去,好與壞都是自己的,得與失也是一個人的。不在意,不等於偏執,更也不等於封閉,不在意是一種寫作態度——不功利,更純粹。”


——評論家李偉長

“張怡微以小說名世,卻在散文寫作中不斷開掘文字以及自我的多重可能。作為一個小說作者,她或許醉心於時光之於生活面貌的多般塑造,積極探索人與人、人與世界錯綜復雜的關繫。然而,作為一個散文寫作者,她似乎對文字與影像所創造的第二世界更為傾心。她的文字有著誠懇的感悟力與知性的美感,呼喚著精神的對話與交流。她關於文學本身的理性思索,必將為她的小說創作提供豐沛的滋養。”

——2014年“紫金·人民文學之星”散文獎授獎詞

目錄

愛情為什麼變成了歷史

瓊瑤《窗外》

“但願我生時有如火花,死時有如雪花” / 3

王安憶《長恨歌》三讀 / 19

王朔《過把癮就死》

“我真希望自己知道怎麼跟你一刀兩斷” / 34

海岩《一場風花雪月的事》

“姑娘要是不跟你撒謊,那準是不愛你了” / 40

張愛玲《半生緣》

“也是因為我實在叫你灰心” / 48

《繁花》二讀 / 54

白先勇《金大班的最後一夜》

“多走了二十年遠路” / 60

蘇童二讀 / 65

嚴歌苓《少女小漁》

“那一塌糊塗的幸福也沒有了” / 75

唐穎《上東城晚宴》

綺夢與真情 / 79

蔣曉雲二讀 / 85

畢飛宇《青衣》

“江山如此多嬌,我們的女青年為什麼要往月球上跑?” / 92

袁瓊瓊《少年時》

“父親據說很疼我” / 97

威廉·特雷弗

“我也不是想讓你們認為我不愛丈夫” / 101

《雷雨》

“我真希望他再讓步一些,把雪裡攙上點泥” / 107

樋口一葉《青梅竹馬》

“愛情早夭是生來注定,真心卻那麼罕見” / 113

村上春樹《沒有女人的男人們》

“有時候失去一個女人也等於失去所有的女人” / 117

馬裡奧·普佐《教父》

“友誼”的建構 / 121

斯蒂芬·金《尸體》

“但世事就是這樣,有的人會沉淪下去” / 124

《簡·愛》與《呼嘯山莊》

“因為我的緣故,你們現在非做朋友不可” / 129

往日閑愁今日止

《四郎探母》

哎呀負心漢 / 137

《獅吼記》

男人為什麼愛“潑婦” / 142

《莊子休鼓盆成大道》

來路不明的美婦人 / 148

《蔣興哥重會珍珠衫》

千分驚險千分喜,好聚好散又好聚 / 154

《桃花扇》

“回憶起了往昔,令人神魂顛倒的愛” / 161

《杜十娘怒沉百寶箱》

“這件事總是我自己荒唐” / 166

《賣油郎獨占花魁》

“若有短處,曲意替他遮護” / 171

《王嬌鸞百年長恨》

“往日閑愁今日止” / 177

戲臺與枷鎖

持尺忽覺衡量難—從越劇《情探》到電影《半生緣》 / 185

電視劇《一把青》

“一個世代的完而不了” / 189

《一一》

“誰若年輕一歲,那他就不會明白” / 193

《女人,四十》

“人生如朝露,休涕淚,莫愁煩” / 200

《男人四十》

“如果我是老師的話,我就可以每天看到她正面” / 207

《心動》

“這是我第一次和另一個人一起看天亮” / 214

《甜蜜蜜》

“你比我愛人重” / 221

《玻璃之城》

“人生有你一定要走完的緣分” / 224

《花樣年華》

“出去買碗面,還穿得真漂亮” / 228

《最想念的季節》

“無論如何,是她訣別他的” / 232

《青蛇》

“那是叫人軟弱無能、萬念俱灰的快樂” / 238

《胭脂扣》

“如果,你也有一點真心” / 243

《孤戀花》

“人的一生回過頭看,真是不知所雲” / 248

後 記

一棵樹怎會生出不同的果子 / 252



精彩書摘

瓊瑤《窗外》 “但願我生時有如火花,死時有如雪花”

許多人都不知道,瓊瑤小說在上海的傳播,曾經有過一段奇異的旅程。我母親是滬劇愛好者,少女時期考上區滬劇團,因為家裡反對她唱戲,纔放棄了夢想。她是從滬劇舞臺上看到《月朦矓鳥朦矓》《心有千千結》之後,纔買了瓊瑤女士的小說,繼而喜歡上這個作家,開始追隨她的電視劇。在此之前,她並沒有真正的閱讀習慣。

我小時候在家裡看到過《心有千千結》的書,還用牛皮紙包了封面,令人感受到一種樸素的珍惜。那時候我家裡根本沒有幾本書,母親將《心有千千結》常放在床邊,盡管她的婚姻很糟糕。再婚之後,她不再沉迷言情小說,開始艱辛地耕耘日常生活。偶爾一次繼父說起,他年輕時曾經亂闖紅燈,騎自行車從工廠裡趕回家看電視劇《幾度夕陽紅》,母親在一邊笑嘻嘻地嘲諷他是神經病,是令人歡喜的溫馨場景。

母親告訴我,1987 年她生我時,一時取不出名字,就想用《心有千千結》中小護士江雨薇的名字。“ 雨裡的薔薇”,她覺得這個名字的意境很好,取了諧音,還怕被人看出來,故意把“ 薔薇”的“薇”,改成了“微笑”的“微”,所以我的名字是從瓊瑤女士小說裡來的。我母親是無線電廠的女工,沒有什麼文化,我的名字寄托了她對我未來的期望。她可能從未想過我會成為作家, 也不敢想我會成為一名老師。命名是一種期望函數,也許在那個年代,我母親從心底裡希望我漂亮、活潑、善解人意,還能嫁入豪門,這一生就算圓滿了。她沒有在意小說裡所說的“ 這名字太軟弱”,又或者那個時代的女性並不以為軟弱是什麼問題。

在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滬劇改編通俗小說的情況屢有發生, 不僅是流行小說,也改編諸如《茶花女》《魂斷藍橋》等浪漫故事。如今的舞臺上,這樣的戲已經很少見,令人十分懷念從前花園書房裡的痴怨情仇和外國舞會上說著一口上海話的杯盞心事。

據當時的滬劇導演劉衛國回憶,滬劇《月朦矓鳥朦矓》上演後,贏得了廣泛矚目,先後在市內幾個劇場演出,都出現了爆滿的熱潮。這臺演出,劉靈珊盤旋在宴桌前獨嘆的舞姿脫胎於昆劇“ 盤桌子”的身段,舞臺上還有裴欣桐和陸超的吉他彈唱和雙人舞,在現代歌舞裡糅進了傳統的“ 串翻身”“ 扳腰落地”等等(劉衛國《我導滬劇〈月朦矓鳥朦矓〉》),可以說先鋒又精彩。改編者也是用心在編曲、舞美和借鋻多門類的表演藝術上。滬劇《心有千千結》甚至承擔了一些挽救票房的功能,據上海滬劇院的諸伯承回憶,當年上海戲曲舞臺上出現了多年來少有的困難局面,有的演出上座率隻有三四成,在這種不景氣的狀況下,上海滬劇院三團改編了《心有千千結》,誰知公演後,反應十分熱烈,連演連滿。從瓊瑤小說的傳播史來看,它們可能具有一定的歷史價值,影響了很多上海觀眾。

在這個時期讀起瓊瑤,源自很偶然的機會。寫完博士論文以後,有一段極度疲倦的日子,剛好有個朋友送了我三個版本的《窗外》,閑來無事,我翻了一遍,居然覺得挺好看。因為這實在不是我印像裡的瓊瑤,盡管她曾離我的人生那麼近。譬如我以前看瓊瑤小說的時候,最納悶的就是怎麼小說裡老是在下雨,是不是一種重復的文本布置。“望著窗外那綿綿密密的細雨”(《煙雨蒙蒙》)、“她心裡像燃燒著一盆好熱好熱的大火……外面的雨已經加大了”(《我是一片雲》)、“外面在下雨,你不能出去,你會受涼……”(《庭院深深》)。這讓我想起黃錦樹曾經在散文《蘆花江湖》中寫到的,當《落雨的小鎮》獲得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時,他收獲了東年的評價,“小說裡的雨下得太大了”。

“小說裡的雨下得太大了。”一直到我在臺北前前後後住了五年,我纔知道,臺北的雨有時候真的是那麼大的,可以下那麼久,可以成為進入夢裡的沁涼和凜冽,並不是瓊瑤女士刻意文過飾非。就連張大春都寫過:“雨大得把我的牙齒都淋濕了。”與此同時,更加深刻的懂得還包括“ 臺灣桂花開的季節特別長”(《煙雨蒙蒙》)。我常在政大校園門口聞到桂花香,直覺桂花都亂開, 貫穿一年始終。

在瓊瑤小說進入大陸之前,大陸年輕男女在表達“ 愛”這件事上其實是有困難的。男女談戀愛,不會說“ 我愛你”,內心巨瀾與愛的失語互相映照,是一個世代的心靈景觀。瓊瑤女士帶領一代年輕男女完成了“ 愛的教育”,這種教育包括情感啟蒙、情感表達方式及情話書寫。當然,她也不可避免地誘發了受困在不幸婚姻中的婦女覺察到自己的弱小和不幸,覺察到自己可能從來沒有談過戀愛。她令她們想起了自己家鄉的初戀情人,想起了漫長的離別,也想起了枯燥的日常生活和永恆的心碎。她們可能發現自己家的客廳裡開始需要一些鮮花,可能發現今晚月亮的顏色令人感到寂寞,發現窗外下雪了,然而心中的雪顯然下得更大一些。她們也可能對自己報廢的一生不再懷有希望,卻給自己的女兒取了一個聽來的、好聽的名字,希望下一代能夠獲得更多的重視和關愛,希望女兒能嫁給真心喜愛的人,不要像自己一樣,受困於婚姻的牢籠郁郁寡歡。但對於那個理想愛人到底應該是什麼樣的,理想愛情應該是什麼樣的,她們心裡又不是十分清楚。她們好像找到了一個遠大理想,卻沒有具體的目標。這種“ 喚起” 與憧憬,著力在日常生活裡,依然是飄忽而渺茫的。因為現實生活仍然是公共性的,愛情的社會意義、社會責任仍然被強調著, 婚戀需要服從國家建設,更要講求集體利益,許多勞動模範在敘述自己事跡的時候,都會強調“幾次推遲婚期”,好像大禹治水的民間傳說。一直到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末,國家在話語表達上纔確認了婚姻屬於個人私事(董懷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婚姻“私事化”研究》)。所以在2000年之前,瓊瑤言情的範疇都還是先鋒的產物,是民間的、邊緣的、未被確認卻被廣泛感知的情感教育範本。我們都是這個範本脈絡的遺產。可以說,自私奔之祖“卓文君”企圖把男女婚姻變成私事,一直要到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末,纔終於實現了,這真令人感慨。

神奇的是,盡管我們早就叫瓊瑤女士“奶奶”,但“瓊瑤熱”在大陸起起伏伏,始終沒有完全退出過歷史舞臺。網絡時代又將這些老劇重新翻炒一遍,表情包和彈幕令“瓊瑤”符號從代表著詩情畫意、激烈矯情的女性樣態,流衍並生發出一種奇特的幽默感,仿佛是技術時代的饋贈。

2015年,初安民先生推薦我參加香港書展,獲益匪淺。書展上有一個朗誦會,陳若曦女士朗讀了她的《七十自述》片段,因為實在太有趣我記錄了下來,她朗讀的內容是這樣的:

……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