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人工智能簡史 經濟 (美)約翰·馬爾科夫(John Markoff)著 浙江人
該商品所屬分類:圖書 -> ε
【市場價】
497-720
【優惠價】
311-450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3084515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3084515
商品編碼:23857057590

包裝:平裝-膠訂
開本:大32開
出版時間:2015-12-12

頁數:345
代碼:79

    
    
"

編輯推薦

《人工智能簡史》是首套集重磅、繫統、實用於一體的“機器人與人工智能”書繫之一!

湛廬文化聯合機構中國人工智能學會特設專家委員會!該專家委員會包括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德毅、馭勢科技(北京)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兼CEO吳甘沙、地平線機器人科技創始人餘凱、IBM中國研究院院長瀋曉衛、國際人工智能大會(IJCAI)常務理事楊強、科大訊飛研究院院長胡郁、中國人工智能學會秘書長王衛寧、達闥科技創始人兼CEO黃曉慶、清華大學教授朱小燕等專家學者,他們將以自身深厚的專業實力、卓越的洞察力和深遠的影響力,對這些優秀圖書進行深度點評。

人工智能時代的科技預言家、普利策獎得主、喬布斯強力推崇的記者約翰·馬爾科夫重磅新作!

《人工智能簡史》是迄今為止非常完整又具可讀性的人工智能史著作,為我們描繪了一幅機器人與人工智能趨勢的宏大圖景!人工智能究竟是天使,還是魔鬼?人工智能為何在經歷“寒鼕”之後在今日迸發出野蠻生長的態勢?人工智能和智能增強終將走向何方?奇點來臨時,人還會是自身命運的主宰者嗎?本書將給你答案。

國際人工智能領域5大知名專家重磅推薦,《史蒂夫·喬布斯傳》作者沃爾特·艾薩克森傾情推薦!中國人工智能學會副理事長、國際人工智能大會(IJCAI)常務理事、騰訊微信事業群技術顧問楊強,中國人工智能學會副秘書長、地平線機器人科技創始人餘凱,馭勢科技(北京)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兼CEO吳甘沙,《史蒂夫·喬布斯傳》作者沃爾特·艾薩克森傾情推薦!Nest聯合創始人、iPod之父托尼·法德爾,美國艾倫人工智能研究所CEO奧倫·埃奇奧尼聯袂推薦!

湛廬文化出品。


內容簡介

人工智能究竟是天使,還是魔鬼?

人工智能會像200年前的電力那樣顛覆世界嗎?

未來的機器人是否真的會像電影《Her》《機械姬》中那樣具備高超的人類智慧,進而取代人類?

奇點來臨時,人類將何去何從?

在《人工智能簡史》一書中,人工智能時代的科技預言家、普利策獎得主約翰·馬爾科夫將帶領我們尋找答案。

約翰·馬爾科夫在他的重磅新作《人工智能簡史》一書裡,從多個維度描繪了人工智能從爆發到遭遇寒鼕再到野蠻生長的發展歷程,直擊了工業機器人、救援機器人、無人駕駛汽車、語音助手Siri等前沿領域,進而深入探討了人工智能(AI)與智能增強(IA)的密切關繫,而馬爾科夫也會剖析“人與機器誰將擁有未來”這一機器時代的核心倫理問題。

《人工智能簡史》是國內首套集重磅、繫統、實用於一體的“機器人與人工智能”書繫之一!是迄今為止非常完整又具可讀性的人工智能史著作。約翰·馬爾科夫重新定位了人與機器的關繫,是目前關於機器人與人工智能領域內非常具有力度的深思之作。


作者簡介

[美]約翰·馬爾科夫


《紐約時報》高級科技記者,普利策獎得主,被譽為“硅谷大王”。他對互聯網發展有著驚人的洞察力與敏銳度,他是很早對互聯網進行報道的記者,將互聯網譽為“信息時代的藏寶圖”;並很早對第1個通過互聯網傳播的蠕蟲病毒進行了報道。

有40多年的媒體從業經歷,專注於機器人與人工智能領域的報道。他是報道谷歌無人駕駛汽車第1人,更是喬布斯等業界大咖極為信賴的記者。


精彩書評

50多年來,人工智能既經歷了初期的爆發式增長,又遭遇過發展的“寒鼕”,而今終於迸發出了野蠻生長的態勢。在軟件技術獲得極大發展的今天,所有人都將無法避開以下問題:人工智能究竟是天使,還是魔鬼?奇點來臨時,人類將何去何從?《人工智能簡史》一書的作者馬爾科夫將會直擊這些核心問題的本質,並為我們指明方向。

——楊強

中國人工智能學會副理事長,國際人工智能大會(IJCAI)常務理事,

騰訊微信事業群技術顧問,香港科技大學教授

在大數據時代,移動互聯網催生了不計其數的數據量;而在機器人時代,萬物互聯也將使數據呈現暴增之勢。隨著數據的增長,機器智能的計算能力、深度學習能力、人機交互能力實現了大幅度的提升,而它們也正在一步步取代重復性、低增值信息的人類勞動,這樣看來,各個領域的產業躍遷將無法避免。那麼,機器人會成為我們的主人,還是伙伴?這一選擇的答案就在《人工智能簡史》一書中。

——餘凱

中國人工智能學會副秘書長,地平線機器人科技創始人

這是迄今為止超完整、非常具可讀性的人工智能史著作。穿越AI(人工智能)和IA(智能增強)半個世紀恩怨的迷霧,一座座巨型的雕塑參差對立,歷史縱深感和人文主義情懷躍出紙面。

——吳甘沙

馭勢科技(北京)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兼CEO

未來的機器人將會成為我們的伙伴還是弗蘭肯斯坦的怪物?想知道答案,就要閱讀這本書。正如馬爾科夫在他引人入勝的敘述中闡釋的那樣,答案取決於我們自身。

——沃爾特·艾薩克森

《史蒂夫·喬布斯傳》作者

我們應該如何平衡“機器能為我們做些什麼”和“機器能在幫助我們做自己上做些什麼”這兩大問題?毫無疑問,馬爾科夫給出了這一技術時代核心問題的答案。

——托尼·法德爾

Nest聯合創始人,iPod之父

我將這本書視作一部驚悚的間諜片,是因為人類的命運正在其中上演,而且馬爾科夫的描述也是如此迷人。

——奧倫·埃奇奧尼

美國艾倫人工智能研究所CEO

目錄

中文版序 智能機器時代的抉擇

前言 是謙遜地生存,還是傲慢地死去

01 人與機器,誰將稱王

無論機器人是否在現實世界幫助了我們,人工智能已經不可辯駁地日益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今時今日,麥卡錫和恩格爾巴特為核心的衝突仍然懸而未決—— 一種方法要用日益強大的計算機硬件和軟件組合取代人類;另一種方法則要使用相同的工具,在腦力、經濟、社會等方面拓展人類的能力。需要再次注意的是,若軟件和硬件機器人都足夠靈活,它們終都會變成我們在程序中為它們設計的模樣。

◇ 比爾· 杜瓦爾,在AI 和IA 中遊走的人

◇ 兩大陣營的奇點之爭:主人、奴隸還是伙伴

◇ 人機交互,機器的智慧

◇ 懸而未決的倫理困境

02 無人駕駛汽車,將人類排除在外

DARPA 大賽是兩個世界的分界線——在一個世界中,機器人被視作玩具或研究人員的玩物;而在另一個世界中,人們開始接受機器人能夠在世界上自由移動的事實。如今,“半自動”汽車已經在市場上出現,它們給交通的未來開啟了兩條路—— 一條路配有更智慧、更安全的人類司機;而在另一條路上,人類將成為乘客。機器智能時代的到來

◇ 特瑟的自動駕駛汽車挑戰賽

◇ 問鼎冠軍,威廉·惠特克的復仇

◇ 塞巴斯蒂安·特龍,用科技重塑交通繫統

◇ 谷歌無人駕駛汽車的誕生

◇ 2014,無人駕駛汽車年

◇ Mobileye,無人駕駛汽車的另一種可能

◇ 應對分心,將人類完全排除在駕駛之外

◇ 手推車難題,是否選擇“更小的惡魔”

03 跨越2045 年,人類將去往何處

隨著機器學習能力的增強,它們日益呈現出了極強的獨立性,而這一新機器時代正掀起一場十分嚴酷的工業革命,可以將一名工廠工人置於不被雇用的地步。奇點臨近,到底誰纔是人類命運的主宰者? 2045 年,對人類來說究竟將是艱難的一年,還是會掀起一場技術盛宴的一年,抑或是兩種可能同時發生的一年?

◇ 諾伯特· 維納,一位科學家的反叛

◇ 技能錯配,技術性兇

◇ 奇點臨近,人類會否被機器取代

◇ 生產力之爭,回歸還是告別

04 從寒鼕到野蠻生長,人工智能的前世今生

雖然很多人相信世界上個機器人Shakey 預示了人工智能的未來,但其商業化進程卻不甚理想。20 世紀80 年代初,人工智能公司一家接一家地走向崩潰現如今,新一波人工智能技術預示著新“思維機器”的出現。而隨著微軟、谷歌等公司的加入,新一波人工智能浪潮再次被喚起。

◇ 世界機器人Shakey,引爆人工智能大爆炸

◇ 約翰·麥卡錫,“人工智能”概念之父

◇ 斯坦福大學人工智能實驗室,語音識別技術濫觴

◇ 漢斯·莫維拉克,人工智能堅定的信徒

◇ 人工智能商業化的鼕天

◇ 像人腦一樣思考,人工神經網絡出現突破

◇ 機器學習重燃人工智能研究

◇ 人工智能再現巨浪

05 以人為本,重新定義“機器”智能

在交互式計算的前50 年中,計算機更多的是在增強而非取代人類,人工智能遭遇了“滑鐵盧”,很多人背離過往,將自己職業生涯的剩餘時間貢獻給了“以人為本”的計算,也即智能增強。他們“遺棄”了人工智能圈,將注意力從建造智能機器轉到了讓人類變得更聰明上。

◇ 人機共生,AI 與IA 重塑的新世界

◇ AI vs. IA,數十年的科學家大戰

◇ “理性主義”與“以人為本”之爭

◇ 擬人化界面,來自人機交互的衝擊

◇ 軟件助手,數字化生存之道

06 學會協作,人類與機器共存

馬文· 明斯基、傑夫· 霍金斯和雷· 庫茲韋爾等多位電子工程師都宣稱,實現人類級別的智能的方法是發現並整合那些人類大腦中隱藏著的認知的簡單算法。這通常能制造出有用、有趣的繫統。或許,與機器人交互的那種自由、放松之感,正是因為在連線的另一邊並不是一個令人難以捉摸的人類。也許,這根本與人際關繫無關,更多的在於是取得控制成為主人,或者,是成為奴隸。

◇ 讓工具變成玩具

◇ 是伙伴不是敵人

◇ 虛擬機器人,更自由、更放松的人機交互

07 救援機器人,從模擬智慧到智能增強

霍姆斯泰德 - 邁阿密舉行的機器人大賽讓一件事情變得清晰起來,那就是,有兩個不同的方向能夠定義即將到來的人類與機器人的世界:一個邁向人機共生的世界,而另一個則在向著機器取代人類的方向發展。正如諾伯特· 維納在計算機和機器人的啟蒙時期所意識到的一樣,其中一種未來對於人類來說可能將是淒涼黯淡的,而走出這條死路的方法是將人類放置在設計環節的中心,重新塑造個人計算,把它作為增強人類智慧的工具。

◇ 從機械獸到機械展館

◇ 仿生機器人,進入極端環境作業

◇ 安迪· 魯賓,移動機器人時代的預言家

◇ 谷歌的機器人帝國計劃

◇ 之戰:DARPA 機器人挑戰賽

◇ 機械手,觸摸的科學

◇ 加裡· 布拉德斯基,將機器視覺技術融入機械手臂之中

◇ 智能增強,以人類為中心重塑計算

08 收購Siri,蘋果正式踏入智能增強陣營

收購Siri是喬布斯在為蘋果鋪平通向未來的道路——迎接將來人機交互的另一次重要轉換。在計算機世界後的一幕,喬布斯選擇落地,徑直走進了智能增強陣營:讓人類控制他們自己的計算繫統,站在了增強和合作的陣營。

◇ 收購Siri,喬布斯的後一件事情

◇ 湯姆·格魯伯,從建模知識到建模策略

◇ Intraspect,流星般的人機交互繫統

◇ Web2.0,群體智慧改變一切

◇ 亞當·奇耶,下一個恩格爾巴特

◇ Siri核心創始團隊的建立

◇ 攜手蘋果,讓人類與機器優雅地合作

結語 選擇,一切與機器無關

致謝

譯者後記



精彩書摘

是謙遜地生存,還是傲慢地死去

2014 年春天,我把汽車停在臨近斯坦福大學高爾夫球場的一家小咖啡館前。當我從車裡出來時,一位女士正將她的特斯拉電動汽車停進我旁邊的車位。她下了汽車,把自己的高爾夫球車拿了出來,然後徑直走向球場。這時,那輛球車就跟在她身後,請注意,是車“自己”跟著她前進。我有點兒喫驚,但當我瘋狂地在谷歌上搜索“機器人高爾夫球車”時,卻發現這種“小家伙”並沒有什麼新奇之處。這款名叫CaddyTrek 的機器人高爾夫球車的零售價是1 79,而它不過是出現在硅谷高爾夫球場裡眾多奢侈物件中的其中一個而已。

機器人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便宜的傳感器、強大的電腦和人工智能軟件能確保這些機器人變得更加自主。它們將幫助我們,也將取代我們。它們會像改變戰爭方式一樣,改變醫療保健和老年人護理的現狀。無論是在文學作品還是在影視作品中,我們早已對機器人司空見慣了。但是,我們遠沒有為這一孕育之中的新世界做好準備。

撰寫本書的想法要追溯到1999 —2001 年,當時我正在進行一繫列采訪,後,這些采訪彙成了《睡鼠說:20 世紀60 年代的反文化如何影響個人計算機產業》(What the Dormouse Said: How the sixties Counterculture Shaped the Personal Computer Industry)一書。我初的研究是“反自傳”(anti-autobiography)的一個例子。20 世紀五六十年代,我在帕洛阿爾托(Palo Alto)附近長大,這裡後來變成了硅谷的核心地帶,但當一繫列計算機和通信技術組合起來,形成個人計算和現代互聯網的基礎時,我卻搬走了。不過,我回來得很及時,見證了“將會席卷整個世界的計算時代的興起”,它所到之處,一切都被改變了。幾年以後,在進行睡鼠項目研究的時候,我發現了與早期的互動計算機繫統設計者們的工作完全不同的內容。在信息時代剛剛揭開序幕的幾年裡,兩位研究人員開始獨立開發未來的計算形式,他們建立的實驗室離斯坦福大學校園不算很遠。

人工智能裡程碑

1964 年, 曾提出“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概念的數學家、計算機科學家約翰·麥卡錫(John McCarthy)開始著手研發一繫列技術,試圖模擬人類能力,他原以為這個項目在10 年內就可以完成。與此同時,在校園的另一邊,一心打算“用自己的技術讓世界變得更美好”的夢想家道格拉斯·恩格爾巴特(Douglas Engelbart)堅信,計算機可以被用來加強或擴展人類的能力,而非模仿或取代這些能力。他開始構建繫統,使小組內的知識分子們可以快速地提高智力,協同工作。一位研究人員開始用智能機器取代人類,而另一位則開始擴展人類的能力。當然,他們的研究既存在聯繫,又互相排斥。這裡存在的悖論是,同樣的技術既

有可能延伸人類智力,也有可能取代人類。

在本書中,我探索了科學家、工程師和黑客們研究的“如何深化人與計算機間的聯繫”這一問題。在一些案例中我發現,設計師們堅持認為人工智能和“智能增強”(intelligence augmentation,IA)之間存在互相矛盾的關繫。通常,這後會被歸結為簡單的經濟學問題。現在,對這種性能遠超50 年前早期工業機器人的新機器人的需求正在不斷上升,甚至在一些早已高度自動化的行業,比如農業中,一大批新型“農業機器人”正在駕駛拖拉機或收割機作業,從空中監管並提高農業生產率。

關於前面提到的悖論,研究人員還有許多深入的思考。以埃裡克·霍維茨(Eric Horvitz)為例,他是微軟人工智能項目的研究人員、醫學博士,也是美國人工智能協會(AAAI)的前主席,幾十年來一直致力於研究如何拓展人類的能力。他設計出了一些精密的機器人,它們可以充當辦公室秘書,完成諸如追蹤日程安排、招待訪客的任務,並可以管理終端和排除干擾。他制造的機器人在增強人類的同時也在取代人類。

另外,生於德國的塞巴斯蒂安·特龍(Sebastian Thrun)是一位人工智能研究人員和機器人專家(同時也是在線教育公司Udacity的聯合創始人),他們都在打造一個將充滿自動化機器的世界。作為谷歌自動駕駛汽車項目的創始人,特龍主導了無人駕駛汽車的設計,這項設計可能會在未來的某天取代數百萬人類駕駛員——也許隻有那些被拯救的生命和被避免的傷害纔能證明這個項目的價值。

本書的主題是辯證地看待這些設計者的工作。他們制造出的繫統既可以讓人類變得更強大,也有可能取代人類。安迪·魯賓(Andy Rubin)和湯姆·格魯伯(Tom Gruber)的理論就體現出了清晰的對比。魯賓是谷歌機器人帝國初的架構師,格魯伯則是蘋果Siri智能助手的主要設計師,他們都是硅谷優秀、耀眼的明星,他們的工作都建立在前人成果的基礎之上:魯賓模仿了約翰·麥卡錫,格魯伯則追隨了道格拉斯·恩格爾巴特——或取代人類,或讓人類變得更強大。

今天,機器人學和人工智能軟件都在不斷喚起人們對個人計算時代早期的回憶。正如業餘愛好者們締造了個人計算機產業,人工智能設計師和機器人學家對技術進步、新產品和它們身後的科技公司都抱有極大的熱情。與此同時,多數軟件設計師和機器人工程師在被問到自己的發明會帶來什麼潛在影響時都會感到不快,隻能頻繁地以幽默來轉移話題,化解尷尬,但是,問題仍然是必要的。機器人發展中可沒有“盲眼鐘表匠”(blind watchmaker)。無論是增強還是自動化,都是由一個個人類設計師作出的設計決定。

盡管結果本身很是微妙,不容易分出黑白兩面,但將一組人當作英雄、另一組人當成反派角色還是很輕松的。


前言/序言

智能機器時代的抉擇

幾年前,在和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思考,快與慢》(Thinking, Fast and Slow)一書的作者丹尼爾·卡尼曼(Daniel Kahneman)共進晚餐時,我曾指出,機器人技術的快速發展將對中國等新興制造業國家的社會穩定構成威脅。我認為,主要問題在於,在向信息經濟轉型的過程中,這些國家將會遭遇失業危機。

“你沒有抓住問題的精髓,”卡尼曼反駁道,“機器人進入中國的時機其實恰到好處。”

事實證明,他是對的。在之後的10 年中,無論是在工廠生產中還是在老年人護理工作中,智能機器都成了司空見慣的存在。不僅在中國如此,世界各地都是如此。不過,當關於自動化和人工智能對人類的影響將如何的話題

再度引發全球爭論的時候,人們卻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新的計算、機器人技術與東西方國家的人口老齡化間的相互作用。

過去3 年間,西方國家對智能機器以及它們對人類勞動崗位的潛在威脅備感憂心。這種擔憂並非杞人憂天。從卡車裝卸工人到法律研究工作者,無論是白領還是藍領,隻要是重復性的勞動,都將被機器人和基於人工智能的軟件取代。

然而,這並不是事實的全部。很早以前,凱恩斯就曾指出,科技將取代工作崗位,而非整體工作量。這些改變了我們工作方式、互動方式以及娛樂方式的創新,將給21 世紀的社會帶來翻天覆地的改變,這種影響幾乎等同於20世紀初機械設備將農耕經濟帶向工業經濟時,社會所經歷的根本性變革。

一個更為緊迫的問題是,我們該如何去定義人類與那些亦敵亦友的機器間的關繫。在這本書中,我將對“智能機器將成為我們的奴隸、伙伴還是主人”這一問題的過去與將來進行進一步探討。

在我生活與工作的硅谷流行著一種看法,即技術的演進有著自己的生命。簡單來說就是,技術的進步很多時候超出了人類的控制範圍。主要由於半導體行業的影響,這一被稱為摩爾定律的過程—— 過去40 多年間,計算技術進步的速率持續增加,已經被視作了一種獨立的力量。經過很長一段時間,接連幾代計算技術,已經從房間大小的計算機,縮小到了冰箱大小的小型機,又進化到可以舒服地“端坐”在桌子上的個人電腦,然後這些設備又“跑到”了人們的腿上、手掌中,而現在又出現在了手腕上。

這造成了一種錯覺,那就是,技術的進步是自發的,而且這一過程已經超出了人類的控制範圍。可事實遠非如此。無論是機器設備,還是讓它們運轉的軟件,實際上都是由人類設計的。馬歇爾·麥克盧漢(Marshall McLuhan)對這一過程的描述為清晰:“我們塑造了工具,而之後,這些工具又塑造了我們。”

現實情況是,人類將繼續決定機器的能力。那些創造了日益強大、自動化的機器人和人工智能軟件的工程師們,將決定這些發明將要增強人類、控制人類還是完全去除人類的存在。

同樣可以確定的是,人類與機器的關繫在每一種文化中都呈現了各自的特征。長久以來,日本人都對機器人情有獨鐘,而在美國,人們在崇敬機器的同時,又多了幾分懷疑和惶恐。

這些都不是什麼新問題。在計算時代的黎明期,應用數學家、控制論創始人諾伯特· 維納(Norbert Wiener)就曾明確指出,智能機器時代的到來,帶來了一些清晰的選擇。不過到目前為止,大多數可選方案仍然僅限於推理與猜測。如今,隨著機器變得自動、敏捷、能夠四處移動,工程師、科學家、程序員以及老百姓所作出的每一個決定,都會即刻發生作用。

中國將會選擇怎樣一條道路,這一問題同樣讓人深思。

約翰· 馬爾科夫

於美國舊金山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