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英漢詩歌與文化的邊緣 文學 中央編譯出版社 9787511727664 文學
該商品所屬分類:圖書 -> ε
【市場價】
518-752
【優惠價】
324-470
【出版社】中央編譯出版社 
【ISBN】9787511727664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出版社:中央編譯出版社
ISBN:9787511727664
商品編碼:40306411179

開本:16開
出版時間:2015-09-01
頁數:264

字數:278000
代碼:68

    
    
"
??商品基本信息,請以下列介紹為準
商品名稱:英漢詩歌與文化的邊緣 文學 書籍
作者:周彥
代碼:68.0
出版社:中央編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9-01
ISBN:9787511727664
印次:?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內容簡介
本書審視英美詩歌與中國詩歌的相互影響和滲透,是英美現當代詩歌與中國古詩的淵源,探討翻譯在英漢詩歌及英漢文化踫撞中的媒介作用,剖析外語教師的文化交彙身份。為,從比較文學視角及女性視角探討中西文化的融會及滲透。

??目錄
前言
章 以詩為媒
龐德與神州
羅威爾的詩與中國
中西合璧的寧馨兒——聞一多詩歌色彩論
紅箋小字走天涯——薛濤詩英譯的文化意義
薛濤詩歌在美國的再生:美國當代女詩人拉森對薛濤的譯介
時空的對話——拉森譯介薛濤的詩學對話
薛濤詩歌在美國的翻譯生態
艾米莉·狄金森其人其詩
無法完成的生命之圓——解讀布朗寧《男人和女人》
布朗寧《女人與玫瑰》中的圓舞曲
第二章 以譯為介
龐德誤譯淺析
《松花箋》——忠實與創新的結合



前言?????????????????????????????????????????????????????
章??以詩為媒????????????????????????????????????????
龐德與神州??????????????????????????????????????????????????????
羅威爾的詩與中國???????????????????????????????????????????????
中西合璧的寧馨兒——聞一多詩歌色彩論?????????????????????????????
紅箋小字走天涯——薛濤詩英譯的文化意義????????????????????????
薛濤詩歌在美國的再生:美國當代女詩人拉森對薛濤的譯介
時空的對話——拉森譯介薛濤的詩學對話
薛濤詩歌在美國的翻譯生態
艾米莉·狄金森其人其詩
無法完成的生命之圓——解讀布朗寧《男人和女人》
布朗寧《女人與玫瑰》中的圓舞曲
第二章 以譯為介
龐德誤譯淺析
《松花箋》——忠實與創新的結合
感受中英詩歌翻譯的樂與美
詩歌譯者與讀者的審美角色
賽珍珠英譯《水滸傳》回目人物名稱剖析
典籍英譯與女性譯者
翻譯隨筆

??編輯
本書共4章、**章“以詩為媒”,包括“龐德與神州”、“洛威爾的詩與中國”“美國當代女詩人拉森對薛濤詩歌的譯介”等幾節, 講漢英詩歌與文化的交往,是以翻譯為媒介手段。 第二章以譯為介,談的是關於翻譯中兩種文化的踫撞及交融,比如,賽珍珠對《水滸傳》的翻譯,體現了中西文化的踫撞和相互滲透,近現代中西文化的相遇和彙聚伴隨著社會時代的動蕩、格局的變遷。清末西方文化的強勢入侵、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後西方文化的蜂擁而入,以及當下中國文化走向的呼聲,無不印證著東西方的彙聚*終是文化的彙聚。第三章即以此為題,探討中西文化的相遇與交集,探討其共通之點及無法融合之處。通過“晚清三位西方女傳教士對中國的解讀”,可以窺知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異及難以調和,從“英語文化與中國當代女性服飾文化的變遷”等文章,則可感知當今文化的趨同與存異。可以說,文化的彙聚,文化的求同存異,正是今天英語文化或其他異質語言文化在中國生存的現狀。*後一章是關於英語教學的,作者在兩種語言文化交界處探尋,接受英語語言文化的滲入,同時也自覺或不自覺地擔當起傳介漢語言文化的重任。本書作者是英文教授,本書談漢英文的互譯,談中西文化,談英文的學習,有理論、有實踐,對相關專業很有參考意義。

??媒體評論




詩與文化,為我之所愛,不管東方與西方。有幸生長於華夏,浸潤在唐詩宋詞、秦磚漢瓦之中,也
有緣與英詩及英語文化相遇,留連於“樂園”與“湖畔”[1]、風笛與“木馬”[2]之間。二十多年來往返行走在漢英詩歌與文化交彙之處,一路上目之所及盡
收於此,或短淺幼稚,或恣意妄言,雖有些散漫隨意,則都為所思所想。
與生俱來的華人
血脈,使我無論行至多遠,都要回望故土,以華夏為根基、為起點、為終點。因而“以詩為媒”一章中漢英詩歌的相遇和相戀,主要是以“嫁”到華夏為目的,是緣
於親睞中國古典詩詞的美貌,“龐德與神州”、“洛威爾的詩與中國”“美國當代女詩人拉森對薛濤詩歌的譯介”等即是這樣,“中西合璧的寧馨兒——聞一多詩歌
色彩論”也是這樣[3];如果說薛濤的“紅箋小字”遠走到了“天涯”,在異國他鄉重生,那也是薛濤詩歌、中國古典詩歌的魅力使然。本章中的後三篇文章,
關於美國詩人艾米莉·狄金森的詩、關於英國詩人布朗寧的詩,是我對英美詩歌的相戀,但也是以一個中國人的眼光來品讀英詩。

英詩歌與文化交往的深入,是以翻譯為媒介手段的。翻譯使兩者相糾結相踫撞,使兩者互為滲透。因而龐德、洛威爾對中國古詩的誤譯或不忠,都不是簡單的誤譯或
不忠,是他們以我之主張去淘汰去過濾作為他者的中國古詩的滲透,進而素素滲透到中國古詩譯文中;真正的詩歌譯者從來都不是“老實厚道之
輩”,大多為“個性輕狂之徒”,他是借詩歌翻譯偷享心靈的快樂和美妙,本章中“感受中英詩歌翻譯的樂與美”、“詩歌譯者與讀者的審美角色”兩篇文章即是與
讀者分享這樣的樂與美,分享這種踫撞、滲透以及之美。本章中餘下的幾篇,是關於翻譯中兩種文化的踫撞及交融,比如,賽珍珠對《水滸傳》的翻譯,體現了
中西文化的踫撞和相互滲透,其英文譯名All Men Are
Brothers(《四海之內皆兄弟》顯然有西方基督教文化的痕跡[4],而賽珍珠翻譯《水滸傳》的行為本身,以及她在諾貝爾獲獎感言中大談中國小說給予
她的養分[5],正是中國文化滲透到賽珍珠的抑或英語文化之中的見證。
近現代中
西文化的相遇和彙聚伴隨著社會時代的動蕩、格局的變遷。清末西方文化的強勢入侵、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後西方文化的蜂擁而入,以及當下中國文化走
向的呼聲,無不印證著東西方的彙聚終是文化的彙聚。本書第三章即以此為題,探討中西文化的相遇與交集,探討其共通之點及無法融合之處。通過“晚清三
位西方女傳教士對中國的解讀”,可以窺知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異及難以調和,從“英語文化與中國當代女性服飾文化的變遷”等文章,則可
感知當今文化的趨同與存異。可以說,文化的彙聚,文化的求同存異,正是今天英語文化或其他異質語言文化在中國生存的現狀。

書後一章是關於英語教學的,看似與文化無關,實則不然。作為以漢語為母語、在中國從教的英語教師,生活常態即是在英漢兩種語言文化中行走,在兩種語言文
化交界處探尋,接受英語語言文化的滲入,同時也自覺或不自覺地擔當起傳介漢語言文化的重任。要怎樣接受,該如何傳介?怎樣做到隋高僧彥琮所謂“不墜彼學,
不昧此文”?著實嚴肅而神聖!感謝英語教師的身份給了我學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