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意義地圖(如何活出生命的意義)喬丹·彼得森中國青年出版社978751
該商品所屬分類:圖書 -> ε
【市場價】
452-656
【優惠價】
283-410
【作者】 喬丹·彼得森 
【出版社】中國青年出版社 
【ISBN】9787515364414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出版社:中國青年出版社
ISBN:9787515364414
商品編碼:10043745009357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出版時間:2021-08-01

頁數:205
字數:150.0
代碼:69

作者:喬丹·彼得森

    
    
"
  商品基本信息,請以下列介紹為準
商品名稱:意義地圖(如何活出生命的意義)
作者:[加]喬丹·彼得森
代碼:69.9
出版社:中國青年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1-08-01
ISBN:9787515364414
印次:1
版次:1
裝幀:
開本:16開

  內容簡介
這是一本心理類圖書。
如何活出生命的意義?
意義是人的命題。人對於世界的意義,也就是世界對於人的意義。對於任何一個人來說,意義之外無意義。不管是更在意內在感受,還是更在意外在影響,我是會在意點什麼,隻要在意了,就是有意義的。
本書從人性的層面,從人際的視角,探討了人如何活出意義的心理和精神路徑,描繪了屬於人的意義地圖。
我們都乘坐在屬於自己的意義之舟上,時刻在掂量自己生存狀態的優劣,計較自己生活旅程的甘苦,衡量自己生命意義的虛實。
意義有大小之別,人生卻。有的人選擇將意義附著在個體生命的綻放中,有的人選擇將意義融入群體生活的展開上。選擇即意義。
意義是人的本能深刻的表現。如果一個人讓自己的內在與外在世界恰當融合,意義會被開拓。如果一個人拒絕內在成長,意義就會被限制。人認知意義,人實踐意義,人活出意義,始於本心,終於本心。
本書是一面助人覺醒的明鏡,可以映照一個人在生活之路上步履的方向和深淺,可以看清一個人在生命旅程中前行的智慧和勇氣,可以幫一個人遇見更真實的、更好的自己。

  目錄
序言

部分 經驗的地圖:目的與意義

第二部分 意義的地圖:分析的三個層次

第1章 兩個故事

正常生活

革命生活

第2章 大腦的本質

第3章 事物的效價

未知領域

在知領域

已知領域

第4章 經驗的構成要素



第三部分 共享地圖:人際身份與文化適應

第四部分 共享的挑戰:異常的出現

第1章 引言

第2章 自我參照

第五部分 對未知事物的反應

第1章 引言

第2章 對手:出現、發展和表征

第3章 行動中的對手(一)

第4章 行動中的對手(二)

第六部分 結論

第1章 前言

第2章 興趣的啟示

  媒體評論
本書是世界知名心理學家喬丹·彼得森的代表作,本書的主題是生命的意義,融彙了精神分析心理學、認知心理學、社會心理學和人格心理學等心理學前沿領域研究成果,探討了我們每個人都關心的人的意義和生命的意義問題。
人的生命意義始於信念。生命的意義卻決於我們相信什麼,每個人都在不同程度上用自己的一生踐行自己堅守的信念,人與人的不同在於信念不一樣。
人的生命意義戰士心態。生命是行走的意義體,人因信念而成長,成長因智慧而覺醒,覺醒因勇氣而行動,行動因選擇產生意義。在生活之路上,我們需要有一顆戰士的心態,無畏前行。

  前言
我們看不見的東西,保護著我們免受傷害,遠離我們所不理解的東西。我們看不見的東西,是一個社會文化內部或內在的表現。我們不理解的東西,可能會引起混亂。如果文化的結構被打亂,不知不覺中,混亂就會卷土重來。我們會做任何事情,保護自己不受這種混亂的影響。我堅信:\u0007 一個人遇到了一個普遍的問題,被其困擾,被其籠罩,這一事實保證了當事人確實與這個問題在搏鬥,並且會從他的痛苦中有所收獲。然後,他會在自己的個人生活中為我們反映這個問題,從而向我們展示一種。\u0007 我是在西方文化的庇護下長大的。西方社會的倫理準則滲透在我們的家庭中,以密切的方式調節著我們的期望和人際反應。\u0007 大約在12歲的時候,我隱約意識到,我不喜歡和不想接受別人教給我的關於西方倫理的一些言行。我甚至開始認為,西方倫理或西方文化中素是為無知、軟弱和的人準備的。我想努力融入現代世界。\u0007 在一定程度上,我有一和幸福的童年——但我還是想要拋棄養育我的文化傳統。在這個過程中,並沒有人真正反對我的叛逆,也許是他們在理智上並沒有找到很好的反駁理由。\u0007 我的反叛行為是否引發了家庭危機或社交危機?並沒有。從某種意義上說,我的行為在意料之中,除了我的母親,它們沒有讓任何人感到不安。\u0007 我的叛逆行為是否給我個人帶來麻煩?這種感覺當時微乎其微,直到許多年後,我纔對此有所覺察。那是,因為,我過早地開始關注政治問題和社會問題。例如,為什麼有些國家和人們那麼富有、快樂,而另一些國家和人們似乎注定悲慘淒苦?在類似的具體問題背後,是一個更寬泛的但在當時沒有概念化的問題:惡是怎麼在這個世界上發揮作用的?\u0007 在告別童年的時候,我拋棄了曾經支持我的文化傳統。這意味著,當我意識到伴隨著成熟而出現的存在主義問題時,我手頭並沒有更廣泛的社會建構的思想來幫助我理解這些問題。這種缺失的終後果,數年之後纔顯現出來。然而,在此期間,我對道德正義這類問題尤其關切。\u0007 在當時的我看來,經濟上的不公正是所有惡的根源。這種不公正,可以通過社會組織的重新分配而得到糾正。而我可以在這場令人欽佩的革命中發揮作用,建立我的信仰。我不再有懷疑和困惑,我的角色異常明確。但回首往事,我驚訝於我的行動和反應是如此一成不變。我無法理性地接受西方社會的倫理信仰,因為我無法理解它的前提。結果,我轉向了關於政治和個人權力的夢想。\u0007 17歲的時候,我離開了從小長到大的小鎮。我搬到的城鎮,上了一所小型的大學,那裡提供大學前兩年的教育。我積極參與大學裡的政治活動,我還當選為大學委員會的成員。而這個委員會的成員都是政治和意識形態上的保守派人士,有律師、醫生和商人。他們幾乎都受過良好教育,務實、自信、率直,而且都完成了一些有意義而又困難的事情。盡管我不贊同他們的政治,立場,但我還是忍不住欽佩他們。\u0007 意識形態把世界簡單地一分為二:一邊是思想和行動正確的人,另一邊是思想和行動不正確的人。意識形態使其信徒能夠隱藏那些令自己不愉快和不可接受的幻想和願望。這樣的認知顛覆了我的信仰,打亂了我因這些信仰而制訂的計劃。我再也分不清誰是好人,誰是壞人,可以說,因此我不知道該支持誰,該反對誰。這種情況真的讓人苦惱,無論從現實層面還是思想層面講都是如此。我以前想成為一名職業律師——曾參加了法學院的入學考試,學習了兩年相關的預備課程。我想了解敵人的招數,並開始自己的政治生涯,但這個計劃流產了。這個世界顯然無所謂多一個或少一個律師;我也不再相信我知道得足夠多,足以偽裝成一者。\u0007 同時,我對研究政治學也不再著迷,這是我以前的專業。我選擇這門學科,是為了可以更多地了解人類信仰的結構。當我在大一、大二時,我對這門學科仍然很感興趣,那時我學習了政治哲學史。然而,當我搬到阿爾伯塔大學的主校區時,這份興趣就消失了。我曾被教導:人們是由理性的力量驅動的;人類的信仰和行為是由經濟壓力決定的。這似乎不是充分的解釋。我無法相信商品具有自身內在的價值。如果沒有自然價值,那麼事物的價值必然由社會或文化(甚至是個人)來決定。在我看來,對事行定義的行為關乎道德——似乎是社會、文化或相關個人所采用的道德哲學的結果。人們在經濟上所看重的東西,僅僅反映了他們認為重要的東,西。這意味著真正的動機必然存在於價值領域和\u0007 ……\u0007 研究“比較文化學的材料”確實讓我的噩夢消失了。然而,這番研究的療愈作用是以而痛苦的轉變為代價的:我現在對這個世界的看法以及由此產生的行為,與我年輕時的信念和行為方式大不相同,以至於我可能會成為一個截然不同的人。\u0007 我了解到,信仰繫統中深層的意義,也是可以被明確理解的,甚至對那些持懷疑態度的理性思考者來說,也是如此——而且,這樣呈現出來的意義,是如此的迷人、深刻和必要。我了解到,為什麼人們會發動戰爭——為什麼那些維護、保護和擴大信仰領域的願望,甚至會激發難以理解的群體壓迫和殘忍行為。我了解到,可以采取什麼措施來改善這種趨勢,盡管它具有普遍性。後,我還了解到,生活中這可怕的一面,實際上可能是生命存在的必要前提,因此,這種前提有可能是可理解和可接受的。我希望我能讓閱讀本書的人得出同樣的結論,並不要求大家不合理地暫停批判性評價,隻需要足夠開放地去考慮我所提出的觀點。這些觀點可結如下:\u0007 這個世界可以被有效地解釋為一個事物存在的場所,也可以被解釋為一個行動的劇場。我們使用正規的科學方法,可以將世界描述為一個事物存在的場所。然而,敘事技巧——神話、文學和戲劇——則將世界描繪成一個行動的劇場。這兩種表現形式已經不必要地相互對立,因為我們還沒有對它們各自的領域形成一個清晰的概念。前者的領域是客觀世,界——從主體知覺的角度來看世界是什麼。後者的領域是價值的世界——從情感和行動的角度來看,世界是什麼,世界應該是什麼。\u0007 作為行動劇場的世界,在本質上是由三個部分組成的,這三個部分往往以典型的隱喻形式表現出來。部分是未知領域——母親,自然,具有創造性和破壞性,是一切確定事物的源頭和終歸宿。第二部分是已知領域——父親,文化,具有保護性和性,是累積的祖先智慧。第三部分是在知領域(居於未知領域和已知領域之間)——兒子,原型的個體,具有創造性的探索性話語,是一個復仇的挑戰者。我們適應這個行動劇場的世界,就像適應客觀世界一樣。這意味著我們所處的環境,在現實中,既是一個行動的劇場,也是一個事物存在的場所。\u0007 如果無保護地暴露於未經探索的領域,我們就會產生恐懼。作為對父性儀式模仿的結果,也作為對群體身份接納的結果,個體受到保護免受這種恐懼的影響,這一過程限制了事物的意義,並賦予了社會互動的可預測性。然而,當對群體的認同變得時,當一切都必須被控制時,當未知不再存在時,一個群體的創造性探索過程就不會再顯露出來,這個群體也就停止了更新自己。這種適應能力的約束和限制,極大可能增加了社會攻擊性。

  作者簡介
喬丹·彼得森
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心理學教授,前哈佛大學心理學繫教授,臨床心理學家,文化評論家,暢銷書作家,著有《人生十二法則》。其主要研究領域是心理學、社會心理學和人格心理學。本書內容被加拿大公共電視臺制作成13集熱門電視節目。
彼得森在加拿大阿爾伯塔省北部寒冷的荒原長大,做過洗碗工、加油站工人、廚師、養蜂人、油田工人、鐵路工人。
1982年獲得阿爾伯塔大學政治學學士學位,1984年獲得阿爾伯塔大學心理學學士學位,1991年獲得麥吉爾大學臨床心理學博士學位。
1998年,他以教授的身份來到多倫多大學之後,被學生稱為“改變人生”的三位教授之一。
彼得森也為律師、醫生、商界人士上課,為臨床病人提供抑郁癥、強迫癥、焦慮癥和感統失調的,擔任律師事務所的顧問,創立精神健康網站,為聯合國秘書長提供咨詢,在世界各地廣泛講學。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